在史書中表現悲壯的宋襄公,為何在《東周列國志》中變成小丑形象

2020-12-17 騰訊網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宋襄公篇(9)

主筆:閒樂生

公元前638年11月1日,在料峭的寒風之中,春秋時期最愚蠢、最可笑,也最悲壯、最感人的一場戰役,泓水之戰爆發了。

由於人數較少的宋軍已經提前佔據了戰場,楚軍只能冒險渡河進攻。

我們知道,春秋時代的主要戰爭形式是車戰。以戰車作戰有兩大要素,非常之關鍵。

首先就是地形。春秋時候的戰車駕駛起來非常麻煩。不僅車體長、橫面寬、輪子大、底盤高,而且還得用韁繩同時駕馭四匹桀驁的駿馬,這可不像我們現在參加一兩個月駕駛班就能速成的,那得從小就開始訓練,以為先秦時貴族的必修課。所以,即使最優秀的馭手也需要足夠的平坦的地形,否則隨時有可能整車傾覆。

其次就是陣形。由於戰車笨重,駕馭困難,機動性太差,所以只能使用大排面橫列方陣作戰方式:兩軍對壘的戰車都以橫排前進,迎面對衝,敵我車輛倆倆交錯,戰車兵從車上立直了身子,趁著與敵車一錯軸的時刻,拿戈往旁邊車上的人腦袋上招呼,或者用矛去戳。正因為如此,所以前後排間隙要足夠,這樣才不會追尾;左右列的間隙也要足夠,這樣才能確保錯車時兩兩夾擊對方戰車——就好比《尚書牧誓》裡面講到武王伐紂,每行進個五六步,就要停下來整頓隊形,並不單單是為了展示軍隊紀律,那是有實際用途的。

由此可見,春秋時車陣作戰,誰佔據了有利的地形,誰的陣形更穩固更整齊,誰就更有可能獲勝。眾所周知,渡河之時陣形紊亂,很容易被對方趁亂擊潰,那麼楚軍統帥成得臣作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怎麼如此不加防備就渡河呢?

大多數人的看法,是認為楚軍人多勢眾,根本沒有把宋軍看在眼裡,認為隨便打都能獲勝,所以才會不加防備大搖大擺的渡河。

少數人的看法,是說成得臣此乃誘敵之計,他就等著宋軍鑽進自己的埋伏圈裡,好來個甕中捉鱉。

兩種見解都有道理,我在這兒不予置評,但當時宋軍大司馬公孫固顯然認同的是第一種看法,他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及其未濟也,請擊之。」提議半渡而擊之,打他個首尾不能相顧。

但是這條妙計在畢生尊奉古軍禮的宋襄公看來,是絕對不被允許的。他搖了搖頭說道:「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吾雖喪國之餘,寡人不忍行之也。須其出。」原來,在春秋早期那樣一個貴族時代,戰爭通常只是貴族之間的遊戲,榮譽比勝利更重要,一個貴族,如果不是通過堂堂正正的戰陣而打敗敵人,那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情,身為春秋霸主,更加不能違反規則,否則何以服眾?

更何況,宋國的國力確實遠不如楚國,就算這次通過偷襲打敗了楚軍,也必定會遭到楚國更瘋狂、更殘忍的報復。所以,宋襄公的選擇有其合理性,並不能簡單斥為蠢豬。

事實上,在原始史料春秋三傳之中,宋襄公的答詞雖略有不同,但都很樸素莊重,盡顯其君子之風。可在流傳更廣的明代《東周列國志》中,小說家馮夢龍給宋襄公編了另外一套說辭,說是宋襄公於戰前在車上預豎了一面大旗,上繡「仁義」二字,待得此時便道:「汝見『仁義』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陣,豈有半濟而擊之理?」

馮夢龍很有才,在他的筆下,宋襄公完全變成了一個舞臺上的小丑,喜劇效果十足,一副無釐頭的蠢貨形象。從此在人們的印象中,泓水之戰演變成了一出搞笑的鬧劇,悲壯之感全無。

過了一會兒,楚軍已完全渡過泓水,但是亂亂鬨鬨,正在整理隊列,部署陣形,公孫固又勸宋襄公趁亂進攻,打他個立足未穩。

這依然是不被當時國際法所允許的,所以宋襄公還是搖了搖頭道:「未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待其己陳。」

但在《東周列國志》中,宋襄公再次變化形象,從小丑變成了流氓,他竟朝公孫固的臉上吐了口口水,罵道:「咄!汝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耶?寡人堂堂之陣,豈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

馮夢龍又在惡搞了,宋襄公朝手下大將的臉上吐口水,舉動好似街頭無賴一般,這與他迂腐君子的形象豈非矛盾?

文字真是太神奇了,一個活得太認真以至較真的悲劇人物,也可以被塑造成一個極具喜感的拙劣小丑,歷史就是這樣被打扮得面目全非的。

正說話間,人多勢眾身經百戰的楚軍已經排好陣勢,漫山遍野黑壓壓一片,好不嚇人。

每一個宋國將士,包括宋襄公在內,臉上都露出了害怕的神色。

這些勇敢的戰士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會在危險面前感到害怕,就和你、我,以及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一樣。我們一般有過偉大的夢想,破滅了,於是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繼續下去,有時投機,有時退縮。這種生活方式並沒錯: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是不幸的,人們必須謹小慎微的生活。眼前的楚軍強大到令人戰慄,在那樣的大勢之下,他們的結局早被註定為必被遺忘的失敗者傳奇,這種挫敗感和悲劇命運足以讓任何人失去鬥志。然而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做信念,或者叫做堅持,它能讓人以全世界再無第二的鬥心奔向失敗……楚國人可以挺進中原,也可以徵服華夏,但是在此之前,請先從宋國勇士們的屍體上踏過去!

於是驀地,宋襄公圓睜雙眼,奮然振臂,傳令大軍擊鼓進攻,然後親率兵車一馬當先殺向楚陣,宋軍為主將氣勢所鼓舞,遂一齊吶喊,燃燒熱血與鬥志朝失敗衝鋒而去,楚軍同時擊鼓,兩軍交錯,殺聲震天。

——衝啊,勇敢的甲士們,公平痛快地去戰鬥,用你們的戈矛,舞動禮義!

為了宋國的尊嚴,為了君子的榮耀,宋襄公與他的勇士們終於豁出一切拼死一戰,雖然悲壯的結局早已註定,但這就是他們的責任,也是他們的使命;無論如何,這就是宋襄公的選擇,也是他的宿命……

宋襄公實在是個傻子,這樣的傻子,當今這個世界已經再也找不到了。

相關焦點

  • 在史書中表現悲壯的宋襄公,為何在《東周列國志》中變成小丑形象?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宋襄公篇(9)公元前638年11月1日,在料峭的寒風之中,春秋時期最愚蠢、最可笑,也最悲壯、最感人的一場戰役,泓水之戰爆發了。由於人數較少的宋軍已經提前佔據了戰場,楚軍只能冒險渡河進攻。我們知道,春秋時代的主要戰爭形式是車戰。以戰車作戰有兩大要素,非常之關鍵。首先就是地形。
  • 想了解歷史,卻無法忍受史書的枯燥,不妨讀讀這部《東周列國志》
    但這種興趣隨著各類「史書」枯燥的敘事逐漸消磨殆盡,尤其是一些下定決心想要好好研讀《史記》、《漢書》等史籍原文的朋友,最終卻倒在了閱讀過程中的枯燥、無聊之上。這才是正常的現象,承認史書的記載非常枯燥並不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尤其是正史採用的「紀傳體」形式,讓很多想要了解某一個時代的讀者無法將人物、時間和事件串聯起來。
  • 東周列國志中寫有一聲炮響,是不是馮夢龍瞎編的?當時有大炮嗎?
    他的最具文學價值的作品,其實是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而《東周列國志》只是他創作的一系列通俗歷史演義(小說)中的一部。請大家注意,與《三國志》不同,《東周列國志》不是史書,而是小說,類似於《三國演義》吧。通俗小說作家,在我國歷史上,一直不受重視。這個傳統,從漢代就開始了。
  • 東周列國 那理不清的歷史帳——走進《東周列國志》
    據史書記載,當時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大獲成功,同時自己的權勢也如日中天之際,秦國儒者趙良曾經登門求見。趙良試圖曉以利害,勸商鞅功成身退,以免遭遇殺身之禍。但商鞅最終沒有聽勸。劇集《商鞅變法》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發揮,添加了趙良支持商鞅變法、拒絕捲入秦國公室內爭的情節。
  • 東周列國志之王畿風雲056集
    附錄:《東周列國志》原文第十四回 衛侯朔抗王入國 齊襄公出獵遇鬼(6)      連稱舉刀欲砍,費曰:「勿殺我,我當先入,為汝耳目。」  連稱不信。費曰:「我適被鞭傷,亦欲殺此賊耳。」遂造寢室,告於襄公。襄公驚惶無措。費曰:「事已急矣!若使一人偽作主公,臥於床上;主公潛伏戶後,幸而倉卒不辨,或可脫也。
  • 【怎樣讀經典】風雲多變英雄譜 ——走進《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便為我們繪就了這樣一幅形象鮮明的群雄譜。《東周列國志》帶領我們走進中國歷史上極為混亂的一個時期,並力圖通過一些線索,幫助大家理清這段歷史的發展脈絡。 明末文學家馮夢龍本書作者馮夢龍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戲曲家。其作品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 泓水之戰失敗者宋襄公為萬世所笑,勝利者楚成王為何也結局悲慘?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宋襄公篇(11)主筆:閒樂生公元前638年的宋楚泓水之戰,可以說是春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這次戰爭中,宋襄公謹守「不為阻隘,不鼓不成列」的上古軍禮,不趁著楚軍渡河時半渡而擊,非要等楚軍上岸並列好陣後才攻擊
  • 汝之所見,非歷史全部:宋襄公的仁義與宋康王的殘暴
    宋桓公把宋襄公的想法告訴目夷,目夷聽後說:「能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為了躲避宋襄公讓賢,目夷只好逃到衛國,直到宋襄公繼位之後,目夷才回到宋國。宋襄公講仁義,最著名、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宋、楚之間的泓之戰中。
  •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在之前以秦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始皇嬴政的形象大多偏向負面。 以至於不少同學覺得,嬴政或許早已斬斷七情六慾,任何兒女情長,只會阻礙嬴政一掃六國,問鼎中原的大業。 可是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卻虛構出了一位「冬兒」的女性角色。
  • 兵者詭道也,宋襄公背的「黑鍋」,作為一國之君宋襄公的悲劇何在?
    作為一國之君,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的悲劇何在?兩千多年來人們只要翻開歷史都會嘲笑他,戲之為「蠢豬似的仁義道德」,宋襄公被描繪成一個可憐又可悲的「小丑」。蠢豬似的宋襄公,這口「黑鍋」宋襄公看來是背定了。 宋襄公背上這口「黑鍋」源於泓水之戰。 宋國不大,但「地位」高。
  • 老宮女懷孕40年方才產下褒姒《東周列國志》
    王后:這女嬰恐怕不祥,我已命人用草蓆包裹,把她放在河中漂流而下。宣王哆哆嗦嗦喊道:趕緊派人去找回來。為什麼宣王會如此害怕這名女嬰呢?這事還得從幾天前說起。宣王在回京途中,突然聽到一旁小路上有孩子在唱歌,歌謠內容是:月將升,日將沒;糜弧箕胞,幾亡周國。
  • 建立東周的周平王在西周滅亡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周王朝以東西二周合稱八百年天下,而西周與東周的分野是周平王東遷洛陽。如此看來,周平王可稱為東周的開創者,然而這位開創者實際又是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這一切還得從周幽王身上講起。 周幽王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很高,堪比夏桀和商紂。
  • 樊於期叛逃秦國,真的是因為《大秦賦》中的冬兒之死嗎?
    在之前以秦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始皇嬴政的形象大多偏向負面。以至於不少同學覺得,嬴政或許早已斬斷七情六慾,任何兒女情長,只會阻礙嬴政一掃六國,問鼎中原的大業。可是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卻虛構出了一位「冬兒」的女性角色。這個冬兒是嬴政的青梅竹馬,嬴政當上秦王后,還將冬兒接到身邊,對其百般呵護。
  •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 齊姜氏乘醉遣夫
    楚王拿住了襄公,眾甲士將公館中所備獻享犒勞之儀,及倉中積粟,擄掠一空,隨行車乘,皆為楚有。陳、蔡、鄭、許、曹五位諸侯,人人悚懼,誰敢上前說個方便。襄公自將中軍,公孫固為副,大夫樂僕伊、華秀老、公子蕩、向訾守等皆從行。諜人報知鄭文公,文公大驚,急遣人告急於楚。楚成王曰:「鄭事我如父,宜亟救之。」得臣對曰:「宋公被執,國人已破膽矣。今復不自量,以大兵伐鄭,其國必虛,乘虛而搗之,其國必懼。此不待戰而知勝負者也。若宋還而自救,彼亦勞矣,以逸制勞,安往而不得志耶?」宋襄公正與鄭相持,得了楚兵之信,兼程而歸,列營於泓水之南以拒楚。成得臣使人下戰書。
  • 宋襄公那「蠢豬式的仁義」觀念究竟是怎麼養成的
    最終,宋襄公沒有理會目夷的勸諫。仍然堅持原議,不帶一兵一卒,安車一乘,飄然與會。可到了會場,宋襄公登時就傻眼了。他還沒來得及坐上盟主的席位,楚成王埋伏下的兵車武士就一擁而上,將他綁架。並以他為人質,要挾宋國向楚國投降。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在我們的常識中,西周和東周是兩個朝代,所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
  •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 晉襄公墨縗敗秦 先元帥免胄殉翟
    第四十五回 晉襄公墨縗敗秦 先元帥免胄殉翟話說中軍元帥先軫,已備知秦國襲鄭之謀,遂來見襄公曰:「秦違蹇叔陽處父再欲開口,只見舟師水手運槳下篙,船已蕩入中流去了。陽處父惘然如有所失,悶悶而回,以孟明之言,奏聞於襄公。先軫忿然進曰:「彼雲『三年之後,拜君之賜'者,蓋將伐晉報仇也,不如乘其新敗喪氣之日,先往伐之,以杜其謀。」襄公以為然,遂商議伐秦之事。
  • 史上第一位元帥銜的戰神,兵法的始祖,死因成迷,史書也不立傳
    藝術的城濮之戰公元前633年,楚國會同陳,蔡,鄭,許諸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見死不救,則晉國顏面掃地,楚國將直逼中原!如果救援,面對強大的楚國,沒有必勝的把握!晉國朝堂爭論不休,此時先軫發言:「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晉國霸業在此一舉!
  • 齊襄公的荒唐人生:因吃瓜而亡國,因光腳而被殺
    齊僖公的長女宣姜,本來要嫁給衛國公子伋,卻因為太美,半路被伋的父親衛宣公截胡,衛宣公築臺納媳,宣姜就從衛宣公的兒媳變成了媳婦。這段歷史聽上去簡直像戲劇裡編出來的。但還沒完,論戲劇化,文姜的故事,一點也不比姐姐宣姜的遜色。文姜的美,也是實打實的。從小跟她一起長大的哥哥諸兒最明白,諸兒與文姜,從小就黏在一起,分也不分不開。
  • 看《小丑》中如何表現Joker的反抗?
    「小丑」的出現,無疑為商業超英電影的審美逐漸疲憊提供了另一條道路,也為馬丁交出了一份高分的滿意答卷。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中有一個事物作為引導線索就足夠了,比如電影《寄生蟲》中的景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