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宋朝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清初學者沈謙在《填詞雜說》中說道:「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也。」將李清照與李煜並稱,極為推崇。
中華文壇幾千年,無數文人墨客中女詞人本就屈指可數,而才貌俱佳、極具個人魅力的更是鳳毛麟角,李清照就是這其中的一位。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首《如夢令》,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寫於詞人十六七歲的年紀。十六七歲,正是人風華正茂的年紀,女兒情懷也在這個年齡段猛烈迸發,詞人正是目睹了風吹雨打花落的景色,觸發了多情的心靈,一揮而就,成就了這篇佳作。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昨夜雨疏風驟」,晚春的夜晚,突然颳起了狂風,下起了雨。十六七歲的少女心思本就敏感,春天的芳菲,百花的豔麗正是少女們的最愛,可偏偏風雨不解風情,在這大好時節就來了。
詞人被這莫名的風雨惱得無法入睡,一眼看到了放在桌上的酒杯,就自飲了幾杯,本想借酒稍解心中的煩悶,哪知酒入愁腸愁更愁,幾番下來,不知不覺就有了醉意,趁著醉意悄然入夢。
「濃睡不消殘酒」,詞人睡了一晚醒來後,濃烈的酒意仍未褪去。雖然詞人因昨晚醉酒沒有親眼看到風雨打落海棠花,但是誰又能知道詞人是不是故意逃避鮮花落地的傷感之景而把自己灌醉呢?
「試問捲簾人」,李清照是何等的聰明,可是即使自己再怎麼逃避,心裡也已經猜到窗外一定是滿地的海棠花瓣。但詞人還是抱有一絲希望,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而又害怕聽到花落、不忍親自去看卻又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得細緻入微。
「卻道海棠依舊」,在詞人問過捲簾的侍女後,得到的回答卻是海棠花依舊像以前一樣豔麗。侍女不明白李清照的心意,捲起珠簾後沒有仔細觀察就隨口而說,一個「卻「字,既表現出詞人聽到侍女話後的喜悅之情,也暗示著女主人對侍女不了解自己心事、對窗外變化視而不見的埋怨。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意思是: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候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了。詞人對侍女的反問,並且用「肥」形容綠葉,用「瘦」形容海棠花,鮮明的對比,襯託出詞人惜春憐花的憂傷。
縱觀整首詞,詞人先以「濃睡」、「殘酒」,寫出自己黑夜到清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變化,再用「捲簾」點明天亮。然後向捲簾人發問,卻不寫發問內容,最後一句交代謎題,真是構思巧妙,不露痕跡。詞人為花喜,為花悲,為花醉,為花嗔,僅用三十三個字,便將憐花惜花的意蘊傳神地表達出來。
歐陽修的這首《蝶戀花》,深得李清照喜愛,婉轉悲涼耐人尋味
兩首悼亡詞,兩位偉大詞人的思妻之作,每每讀來都不禁淚如雨下
李煜的這首《相見歡》,歡快的詞牌表面,更加反襯出亡國後的悲痛
李白的這首詩,採用獨特的格式,把悲秋和相思寫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