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頭陀經:這些因緣事情必須這樣做

2021-01-07 淨土禪院往生心法

「釋迦如來舍轉輪王位出家成道。入裡乞食猶有不得。況我無福薄德之人而有得耶。」【十二頭陀經原文】

也就是佛陀當年都有乞不到食的時候,我等凡夫又有何資格「要求」圓滿呢?當我們求不得的時候,一定會生起分別、嗔恨、疑惑……

「若受請食。若眾僧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十二頭陀經原文】

也就是,當受「齋請」或聚餐的時候,同時也生起了諸漏因緣;回想一下我們在聚餐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可明白「諸漏因何而起」……

「受請食者若得食。便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故得。若不得食則嫌恨請者。」 【十二頭陀經原文】

大眾聚餐時或與同參道友一起去吃飯時,各種各樣漏洞習氣互相影響,冷熱親疏的種種細節,這些都是諸漏因緣。如果「我」不在受請之列肯定會有心理反差而銜恨請者。從修道者角度來講,要在細微之處守住清淨心。

「彼無所別識不應請者請。應請者不請。或自鄙薄懊惱自責而生憂苦。」【十二頭陀經原文】

在日常應酬之中,唯恐照顧不周而身心疲憊,如此小心翼翼,受請者同樣會因感受不一而心生怨懟……這也是諸漏因緣。

末法時代是居士成就者多嗎?

相關焦點

  • 十二部經到底是哪些
    就像我原來給大家講過的《善生經》,前面用長行文講,後面用偈頌講。像《法華經》大多數也是長行文,然後做偈頌,藏地的《格薩爾王傳》也是這樣。在印度民間,我聽說有很多小說都是這樣的,前面是長行文,後面為了顯示其文採,用偈頌、詩歌的方式體現。這是第二種的重頌--重新變成偈頌的方式來表達。
  • 十因緣法與十二因緣法
    十因緣法當中的識(第八識),貫穿三世,但可方便劃為現在世。其餘九支,同於十二緣起: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為現在世七支;生、老死為未來世二支。第二節 十因緣法與十二因緣法《阿含經》所說的緣起法,有十二因緣法和十因緣法的差別,必須會通二者,才能理解緣起法的真義。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外道的因緣觀,裡面的因,不是指如來藏,其因緣兩字和起來,都是指條件。所以佛在楞嚴經裡就否定了一切法是因緣生的,而說都是如來藏性。一切法的直接出生者,就是如來藏,都來自於如來藏,是如來藏輸送的四大種子或者是七大種子直接產生出來的一切法。就像十二因緣法,是十二個鏈條,實際上不是前一個法出生了後一個法,而是所有的法都是如來藏出生,沒有別的法能出生一切法。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法就是緣覺法,所證的果位是闢支佛,死後和聲聞人一樣,取證無餘涅槃。十二支分別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支都是可以被消滅的,因為每一支都是下一支生起的緣,當上一支被消滅,下一支也就不會生起。從無明到老死,是世間的有情不斷生死輪迴的順序,稱為「流轉門」;倒過來往前,是修行人逆流而上,止斷生死流的修證順序,稱為「還滅門」。這十二支,按照時間和因果關係,可以劃歸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        這裡也大概解釋一下十二因緣法。
  • 十二部經
    是菩薩摩訶薩知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他本雲目)多伽。闍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善男子。何等名為修多羅經。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何等名為祇夜經。佛告諸比丘。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何等為四苦集滅道。如佛昔日為諸比丘說契經竟。
  • 探秘佛經:三藏、九分教、十二品經
    說起佛經,最常見的詞彙有「三藏」、「九分教」、「十二品經」等等,這些是佛教內部對佛經的歸類方法。三藏包括經、律、論三部。「藏」,原意是裝東西的箱子。古代印度沒有紙張,採用貝多羅樹葉加工而成的貝葉刻寫經典。一部經文需刻寫許多張貝葉,刻完後把貝葉之間穿孔繫繩,兩頭用木板夾緊。
  • 圖解: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分別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這些無明,就似是一塊黑布,障住了我們的眼睛,令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自無始始輪迴以來,無明就伴隨我們,從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  行:這一支因緣以陶塑工匠來表義。在他身旁的陶泥,表義無明。這些陶泥經陶匠的運作,而變作各式各樣的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這一小格,表義說基於無明,便會發作出種種形式不同的善業及惡業。
  • 【那爛陀寺鎮寺之寶】佛頂尊勝陀羅尼
    答:金剛經、佛頂尊勝陀羅尼和其它經書皆是佛陀應眾生機而講,如同摩尼寶珠一樣,因眾生種種心態的不同,看摩尼寶珠是不同的顏色。    佛頂尊勝陀羅尼和金剛經是同樣的道理,佛陀在介紹這些東西讓眾生認識到自己本來面目的時侯,是根據眾生不同根基,不同所求,而講的不同的方法。因而不存在取代不取代的說法,只有跟那個方法有沒有因緣的問題。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十二因緣《六道輪迴圖》詳解
    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它們的壽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蟲),亦有長至經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則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見。它們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卵生、溼生及化生都有。
  • 應知十二部經
    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知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   「善男子,何等名為修多羅經?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   「何等名為祇夜經?佛告諸比丘:『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何等為四?苦、集、滅、道。』
  • 佛頂尊勝陀羅尼
    答:金剛經、佛頂尊勝陀羅尼和其它經書皆是佛陀應眾生機而講,如同摩尼寶珠一樣,因眾生種種心態的不同,看摩尼寶珠是不同的顏色。    佛頂尊勝陀羅尼和金剛經是同樣的道理,佛陀在介紹這些東西讓眾生認識到自己本來面目的時侯,是根據眾生不同根基,不同所求,而講的不同的方法。因而不存在取代不取代的說法,只有跟那個方法有沒有因緣的問題。
  • 你知道「十二因緣說」嗎?它到底是什麼?
    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糊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被推倒過,就是姻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他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姻緣說的基本命題是「此有固彼有,此起固彼起 」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世界就像河流一樣,浪花在這裡起來那裡就下去,那裡起來這裡就下去,所有的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他沒有孤立的存在,任何的事物都處在一種生滅變化裡頭,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
  • 那爛陀寺鎮寺之寶 | 佛頂尊勝陀羅尼
    四、在超度畜生道的眾生時,這些眾生的外觀沒有轉變,那究竟改變了什麼,才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妙用?答:佛頂尊勝陀羅尼改變的是,畜生道眾生對畜生道所具有的情執和無明,而導致三惡道輪迴的因。雖然它還在畜生道,但它內心已經不再執著它這個畜生身體了,故而說能立即超度。
  • 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詳解圖
    它們的壽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蟲),亦有長至經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則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它們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的、卵生的、溼生及化生的都有。十二因緣: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分別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
  • 齋天常說的「十二部經」到底指什麼?
    記是決義,莂是分別記事,分成三種:一個是記弟子生死因果,就是佛有一類經典專門講弟子的一些因果的事情,你過去世做什麼什麼啦,有這樣的一類;第二種是明記分別甚深之意,就是把這個道理抉擇、說明,道理講得比較深奧;第三種是對弟子授未來成佛之記,就是說某人將來什麼什麼時間成佛啊,有一類經典是這樣的,這是第三種。諷頌也叫孤起頌,孤起頌就是單獨專門只是頌,而沒有長行的這叫孤起頌。
  • 要想去除自己的雜念 就要這樣理解十二因緣
    在了解了無明以後,我們就該了解一下,與無明緊緊相連的十二因緣。與學習所有佛法概念一樣,十二因緣也要轉向自己的內部,轉向自己的內心。把十二因緣轉到自己的內部,從自己內心的角度,又該怎麼來理解十二因緣呢?十二因緣,是指每一個念頭,在自己內心從生起到消失的十二個變化過程。這十二個過程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個過程的變化、轉變,是佛陀和古代的禪修者,進入甚深禪定,在絕對平靜的身心中,經過細密的體驗之後,總結出來的。無明,是指我們不知道自己內心是怎麼變化的。行,就是指自己內心總在行,總在動,總在不斷變化。
  • 圖解六道輪迴圖和十二因緣圖
    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它們的壽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蟲),亦有長至經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則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見。它們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卵生、溼生及化生都有。
  • 佛典故事:佛與提婆達多過去因緣
    提婆達多效仿佛陀日日服用三十二兩藥酥,強大的藥物在提婆達多體內流竄,然而他的體質虛弱無法吸收藥效,全身肢節極為疼痛,呻吟哀嚎,令他憒惱不已。世尊在定中觀見提婆達多身受痛楚,心生憐愍,以神通力從耆闍崛山上遙伸其手挲摩提婆達多的頭。提婆達多全身的痛患即時消除,舒暢無比。
  • 因果輪迴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裡的「因」,指多種條件中具有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