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如來舍轉輪王位出家成道。入裡乞食猶有不得。況我無福薄德之人而有得耶。」【十二頭陀經原文】
也就是佛陀當年都有乞不到食的時候,我等凡夫又有何資格「要求」圓滿呢?當我們求不得的時候,一定會生起分別、嗔恨、疑惑……
「若受請食。若眾僧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十二頭陀經原文】
也就是,當受「齋請」或聚餐的時候,同時也生起了諸漏因緣;回想一下我們在聚餐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可明白「諸漏因何而起」……
「受請食者若得食。便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故得。若不得食則嫌恨請者。」 【十二頭陀經原文】
大眾聚餐時或與同參道友一起去吃飯時,各種各樣漏洞習氣互相影響,冷熱親疏的種種細節,這些都是諸漏因緣。如果「我」不在受請之列肯定會有心理反差而銜恨請者。從修道者角度來講,要在細微之處守住清淨心。
「彼無所別識不應請者請。應請者不請。或自鄙薄懊惱自責而生憂苦。」【十二頭陀經原文】
在日常應酬之中,唯恐照顧不周而身心疲憊,如此小心翼翼,受請者同樣會因感受不一而心生怨懟……這也是諸漏因緣。
末法時代是居士成就者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