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春節組曲》與北京人的《京味兒》!

2021-02-22 宸冰讀書

當音樂一響起,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了吧,對啊,要過大年了。

如今中國大地上,很多過往的老氣氛都淡去了,那種無論大街小巷、鄉野城市,都鞭炮聲聲、煙花綻放、大排宴宴、喜氣洋洋、迎來送往、拱手作揖的氣氛已然不多見了,可是到了春節將近,特別是除夕開始,全國各地的超市商場、電視電臺都會傳出這首曲子。

最為記憶深刻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只要當這個曲子響起來,主持人就會站在主持臺上,宣布除夕全國十幾億人的狂歡夜,就正式開始了。

中國人對這首曲子的聽覺烙印是隱形的,是需要某種氣氛和記憶才能喚醒的,特別是旅居國外的中國人,就像是身體裡植入了某種情緒程序,只要這首音樂響起,就會瞬間被喚醒,被深深吸引,然後在一秒鐘之內就會提醒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這是音樂的魅力,也是文化的烙印,是集體記憶。

這首交響樂是1953年,李煥之應舞蹈家戴愛蓮邀請,預備就名為《春節》的舞蹈譜寫的配樂曲,然而《春節》舞蹈創作計劃沒能落實,李煥之只好就已經搜集到的音樂素材,另作了這首管弦樂組曲。

全曲共有四個樂章,包括:序曲——大秧歌、情歌、盤歌、終曲燈會。

大家最為耳熟的應該是《春節序曲》,其完整的名稱是《春節組曲之序曲——大秧歌》。

大家最為耳熟的應該是《春節序曲》,其完整的名稱是《春節組曲之序曲——大秧歌》。

但其實很多西方交響樂團,也很喜歡演奏這個組曲,從而向中國的現代音樂致敬,向中國民間風格曲調學習。

今天宸冰就帶領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部中國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交響樂作品。

這部音樂作品是中國音樂的集大成者,其中不僅僅包含了陝北民歌、秧歌調,還融入了福建、廣東南方地區的金蛇狂舞,喜洋洋,步步高,花好月圓等曲調,另外還有安徽、浙江的鳳陽花鼓,春江花月夜等傳統樂曲風格。

整個作品創作,第一樂章是描寫從臘八到年三十歡歡喜喜準備過大年的感情,第二樂章是大年三十下午靜靜的等待新年到來的那種內心的幸福,第三樂章是年初一家家戶戶拜年的感受,第四樂章是年十五元宵節賞燈的盛況。

當你完整欣賞一遍這部作品,就是完整體會了一次中國年的氛圍。

無論你身處何地、這部樂曲的任何一段響起,中國年味便油然而生。

這種年味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讓我們想像一下,在這個星球上,有幾億人每當到了這個時候,不辭辛苦哪怕遠涉千裡都要回家過年;你也無法想像,在世界的東方,有幾億個家庭會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圍攏在餐桌前,守在電視機前,共度一段幾乎一模一樣的時光;你更無法想像,當一首《春節序曲》響起,十幾億人的都會懷著一種同樣的心情,相互祝福,相互感恩,用最美好的詞語來給全體中國人拜年。

春節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其中包含有:家的文化、吃的文化、穿的文化、感恩的文化、崇拜祖先的文化、勤勞刻苦的文化、天地人一體的文化…這一系列的文化,從臘八這一天開始,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用各種豐富的儀式感來加以表達。

中國人是含蓄的、內斂的、甚至是沉默的民族,但是到了春節期間,他們用盡一切方式向親人、向朋友、向蒼天和大地來表達,這種表達之熱烈、之肆意、之瘋狂,讓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想像。

春節期間,廣東人開花市、拜祖先、打麻將;福建浙江沿海人,敬媽祖、搶頭香、吃貢品;江西、湖南、貴州等山區人,跳儺戲、殺豬宰羊、唱山歌;東北人開冰河捕冬魚、包餃子、唱二人轉…

大家可能聽出來了,我這期節目也是做得喜氣洋洋,沒錯,因為這就是年味兒。遼闊的祖國大地,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年味,今年過年很多人留在原地,比如說我也要留在北京過年,所以我就伴著喜慶的音樂為大家分享一下北京的年味兒吧。

我選擇的是崔岱遠先生2018年出版的《京味兒》這本書中關於過年的經典美食描寫,崔老師筆下的老北京不僅吃的豐富而且特別講究,也從另一個側面向我們呈現了歷史文化的另一重傳承意義,讓我們隨著冬季北京的年味兒氣氛,一起迎接即將到來的2021年春節。

向上滑動賞析《京味兒》精彩片段

臘八兒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

這首童謠生動地描寫了北京人過年前的準備,儘管忙碌,但卻有條不紊,而且充滿了樂趣和希望。在這些繁瑣卻溫馨的準備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準備過年的吃食。因為從初一到初五都是串親戚的日子,家裡人來人往的,這吃的東西就必須提前預備出來。所說的「二十九,蒸饅頭」那可是要蒸出夠一大家子人幾天吃的大饅頭,以備不時之需。

不過,和蒸饅頭緊密相關的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準備工作,童謠裡沒有唱出來,就是炸丸子。每到過年,北京人都要炸出一大盆丸子預備著。直到現在,我家還有這個習慣。

炸這種丸子要往裡搓饅頭,就是把晾涼了的大饅頭搓碎了揉到豬肉餡兒裡,然後加上蔥末兒、薑末兒和鹽、醬油、料酒等小料兒一起使勁攪和勻了,團成桌球大小的肉丸子下到溫油鍋裡炸。之所以加饅頭渣兒,為的是炸得的丸子暄騰,吃起來外焦裡嫩。剛炸得的丸子幹香適口,直接吃就很香,要是蘸上點兒用蒜泥、黃醬、甜麵醬、蝦皮、香油調配好的所謂「老虎醬」就更地道了。炸過的丸子,裝在一個乾淨的大盆裡蓋好,放在院子裡,隨吃隨取。

北京的年夜飯上必有丸子,因為丸子象徵了合家團圓。一般人家,過年期間的餐桌上也幾乎頓頓有丸子,這主要是圖省事,過年期間人來人往,常常要吃流水席,沒有太多的時間張羅飯菜。抓十幾個丸子稍微過一下油,用鍋燒一點兒燉肉的湯汁兒,勾上芡,下鍋一熘,撒上把香菜,一盤漂亮的熘丸子就做得了。

當然,不僅是丸子,過年的餐桌上是冷、熱、葷、素一應俱全,特別是平時不怎麼吃的大菜,比方說米粉肉、扣肉什麼的,這天都得上齊了。過年嘛,就是要豐盛點兒,預示著來年生活美滿。餐桌上必須要有紅燒鯉魚,以示年年有餘。也可以是別的魚,但必得是有頭有尾,完整的一條。切忌不可以是切碎的魚,比如燉帶魚。

另外有兩道小菜必不可少,一是芥末墩兒,另一樣是豆兒醬,非常有北京特色,而且也跟炸丸子一樣不能現吃現做,必須提前預備出來。

先說說芥末墩兒,這是一道解油膩的小菜。別看它不起眼兒,但卻是北京人過年餐桌上的首席素菜。

一到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家家戶戶就開始預備芥末墩兒了。首先要挑選瓷實的青口大白菜,去了老幫子,取中段兒切成一寸厚、一寸多粗的圓墩兒,用馬蓮草轉圈兒紮緊了。燒一鍋開水,用笊籬託住,逐個焯得半生不熟的。焯的時間不能長,否則菜就爛成了泥,沒了脆生勁兒。

把焯好的菜墩兒趁熱裝進小瓷壇裡碼整齊了,碼一層兒塗抹上一層芥末糊和白糖…直到擺滿多半壇,然後把焯菜墩兒的水晾一晾,打去浮沫兒倒進壇裡,趕緊把蓋子封嚴實,外面再用小被子裹住。之後,把封好的罈子放在屋裡暖和的地方捂著,讓芥末的辣味兒充分發透了。過個兩三天打開,芥末的辣味兒就衝鼻子了。吃的時候,把一個個牙黃色的小墩兒整齊地碼在盤子裡,點上米醋和香油。吃一口,甜酸清脆,開竅通氣,痛快!過年時吃足了大魚大肉,解油膩就全靠它了。

另一樣必不可少的小菜是豆兒醬。雖是小菜、做起來可真還有點兒麻煩。首先把豬肉皮洗乾淨了翻過來放在菜墩子上,刮淨肉皮內面上的油脂,再用鑷子把肉皮上的毛根一根全拔乾淨了。這可是個細活兒,要拔得一根不落、要不吃起來就掃興了。

處理好的肉皮用開水焯了先預備著。黃豆要事先泡上兩三個鐘頭,再用水煮到熟而不爛的程度。還要準備胡蘿ト、白豆腐乾、水疙瘩,都切成小色子大小的方丁兒。

燒一鍋開水,先放進去花椒大料包兒、蔥段兒、薑片兒煮一會兒、再下入焯好的肉皮,先旺火後微火,等到肉皮軟了,撈出來切成小方丁兒,順便把蔥姜和料包撈出來扔了。這時候再把胡蘿ト丁兒、白豆腐乾丁兒、水疙瘩丁兒和肉皮丁兒一起推到肉皮湯裡,加上鹽、醬油、料酒煮上一刻鐘,離火後倒在盆裡晾著。過上一宿,凝成了凍兒,就大功告成了!吃的時候切上一盤子,醬紅的顏色透著莊重,吃起來清涼嫩滑,再點上一點兒臘八兒醋,滲起酒來,比大魚大肉更為美妙。

吃的最高境界是和諧。一盤兒芥末墩兒,一盤兒豆兒醬,雖然是兩樣小菜,卻讓北京人節日的餐桌體現了和諧、平添了情趣。每當吃到這兩樣小菜,就讓人回味起京城那濃濃的年味兒。

今年也許是最特殊的中國年,疫情的原因,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不能像往年那樣踏上回鄉的旅程,當我們不能圍繞在父母身邊,當我們不能享受親朋好友的熱鬧歡聚,當我們不能趁假期重新認識發現故鄉變化與發展,當我們不能前往世界各地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這個春節好像突然給我們出了一道考題,接下來這個本該充滿濃鬱中國味兒的假期到底該怎麼度過呢?

其實,還是那句話,身體到不了的地方,思想與精神可以到達,愛與心意可以到達。

所以,無論是放下焦慮遺憾,藉助科技的力量讓爸媽隨時視頻在線超越距離;還是用腳步重新在這個春天丈量你所在城市的傳統風情;無論是少刷手機好好的讀幾本書、聽聽音樂,休養生息調整心情;還是戒了外賣,在家下廚做飯挖掘資深吃貨的另一種可能,只要你願意,春節依然可以是我們生活字典裡那個重要的符號,而這難忘的時代經歷也必將成為我們每個中國人團結、包容、善良與大氣的美好回憶。

在音樂鑑賞中開啟綜合審美,

在好書陪伴下獲得精神自由。

歡迎加入「宸冰私享會」,

好書解讀,好課分享,

溫暖音頻,精彩視頻,

線下沙龍,名家讀書,

宸冰私享會,精神盛宴,

每日陪伴。

期待著與你們一起

沉浸在閱讀的美妙世界中!

我是宸冰,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劉一達推京味兒新作:話說、畫說北京城裡的「人五人六」
    我認為,這是文學中純粹的京味兒語言。」著名作家劉一達近日推出新作《人五人六》,作為一位人們印象中典型的京味兒作家,他這樣形容「文學中的京味兒語言」。劉一達推京味兒新作《人五人六》 小新 攝  劉一達,北京讀書形象大使,京味兒作家的代表人物。
  • ...京味兒文化戲劇節開幕:戲劇是京味兒文化的重要載體 - 新京報...
    11月25日,首屆京味兒文化戲劇節開幕儀式暨話劇《秦宅》發布會在北京77劇場舉辦。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戲劇教育普及委員會主任、原北京人藝副院長崔寧,北京人藝國家一級演員嚴敏求,北京人藝國家一級編劇王志安,北京人藝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編劇吳彤,北京人藝國家一級演員、東城區戲劇家協會主席王斑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儀式。
  • 中國人的年夜飯之你的京味兒,我的川味兒!
    從初一到十五,我們將推出春節特別節目——《中國人的年夜飯》,立宏老師就會在話筒的這頭為大家介紹一至兩個「好玩好吃」的城市美食風俗。地有南北,人無異類,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美食是春節最緊要的重頭戲,每一道菜都蘊含著人們對新年的期待和祝福。
  • 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第1課《北京的春節》教材課後習題參考答案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老是北京人過春節的,哪幾天寫得詳細,哪幾天寫得簡略,再討論一下這樣寫的好處。課文在詳略處理上非常恰當,其中「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這四天的情景寫得比較詳細。
  •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北京的春節》自學指導課文內容講解
    體會「京味兒」語文,感受老北京春節的風俗。3.默讀課文,想想課文的寫作順序,看看春節裡哪幾天寫得詳細。4.找出寫小孩子過年的部分,讀一讀,說一說自己是怎麼過年的。最新整理六年級語文下冊《北京的春節》知識點及課後習題參考答案
  • 大型交響組曲《大秦頌》緊鑼密鼓排練中
    近一個月來,位於嘉惠商場五樓的鹹陽愛樂樂團,從白天到夜晚,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原創交響組曲《大秦頌》,高水準的詞曲,龐大的樂隊和合唱團,嚴格的訓練,必將使這場即將在2021年元旦到來之前和我市廣大市民見面的大型交響組曲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充滿期待。
  • 「京味兒」劇到底是個啥味兒?丨深鮮企劃 ·「風味國劇」
    城裡的大人物、小人物,皆有情趣,皆有故事,也註定了「京味兒」作品雅俗共賞的特質,而這恰好成就了「京味兒」劇火爆全國的內因。獨特的都城屬性,讓北京自古多了「皇城根」的別號,城中的人也因為地理優勢,個人生活與國家命運聯繫得愈發緊密。
  • 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演出:93歲藍天野壓軸登臺
    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的紀念日演出現場。本文圖片 李春光攝6月12日,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首都劇場舞臺的大幕時隔近5個月後重新拉開。老中青30位人藝人,用一次全新「排練組合」的演出陣容,演繹了人藝的16個經典劇目片段,呈現了一場特別的紀念演出。
  • 《幸福裡的故事》裡的京味兒,還是欠點火候
    應該說,這三部近年老北京味兒的電視劇,從演員到製作,都堪稱精品,雖然故事的脈絡有些雷同,但各有各的起承轉合,觀眾看起來並不覺得乏味。 不論是《什剎海》中的關曉彤和吳磊,還是《幸福裡的故事》中的李晨和王曉晨,從形象到故事線索,都沒有多少京味兒特色。沒有老演員的襯託,他們的故事隨便放在南京、上海都能成立。
  • 北京小吃,北京菜的正確吃法,這裡才是京味兒十足!
    菜談不上驚豔,也沒有華麗的擺盤,來這吃的就是樸實,吃的就就是北京胡同裡的味道。兔爺,是那家小館旗下的京味兒主題餐廳。裝潢設計有老北京的感覺,細節上也突出了兔兒爺形象。菜品京味兒不濃,但有北方口重菜偏鹹的特色。很多菜品做出了改良,都很精緻,不一定比原來的好吃但是別處還真吃不著。
  • 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第1課《北京的春節》知識點+圖文解讀+名師範讀
    這樣處理使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有利於讀者對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 2.北京的春節有什麼特點? 北京的春節開始得早,臘月初就開始了,說明人們很重視春節。 3.「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
  • 「文創天團」擦亮京味兒品牌
    頤和園文創月餅 天壇的公仔蠟燭、頤和園的扶貧沙棘汁、老舍故居的茶壺套裝……創意十足、京味兒濃鬱的各式文創產品在本屆服貿會上頗為吸睛。未來,將有更多帶有北京文化印記的文創產品「組團」上線。作為服貿會推介交易板塊的重頭戲,北京市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開發平臺今天正式籤約,這一平臺的搭建將進一步整合北京文創資源,把北京文創品牌擦得更亮,為北京市民及遊客帶來更豐富的文化體驗。 觀展·解碼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管弦樂組曲。1920年11月15日在倫敦皇后大廳首次演出。全曲由七首樂曲組成,分別以七顆行星的名稱為標題。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士星、天王星、海王星。除了地球和當時還不為人類所知的契王星外,太陽系的行星都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表現。初演時作者曾對記者說:「這部組曲的創作動機源自諸行星在星佔學上的意義。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管弦樂組曲《行星》。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收聽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帶來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創作於1914至1916年,由七首樂曲組成,每首樂曲以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的名字作為標題,並各加有一個富有詩意的、能啟發人聯想的副題,各部分依次為:天王星——魔術師,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 佩拉西亞《法國組曲》公開課全集(上)
    《法國組曲》和《英國組曲》一樣,得名於作曲家以外的人的定義,被認為使用了法國或英國的禮節音樂風格,事實上主要是義大利傳統,僅有少部分是法國或英國風格。另外一個命名的證據是,按慣例,組曲的第二首是Courante(法國風格)或 Corrente(義大利風格),但巴赫的《法國組曲》第二首都是Courante(法國風格)。
  • 作品改完沒了「京味兒」,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嗎?
    在案件審理中,就乙出版社篡改京味兒小說風格一事,甲主張雙方曾口頭約定對案涉小說後3捲圖書的修改應以《北京土語辭典》為依據。但乙出版社辯稱其在對圖書進行編輯、潤色時堅持幾項修改原則,其中,在用詞方面,以新修訂版《現代漢語詞典》為準,《北京土語辭典》只是用來參考;如果《北京土語辭典》與《現代漢語詞典》表達方式不同,則以《現代漢語詞典》為依據;甲據此指控乙出版社未經許可,對小說後3捲圖書的京味兒特色語言進行修改,侵犯了其對作品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不能成立。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保護作品完整權?
  • 文化簡訊:2016年央視網絡春晚展現「中國人的網際網路生活」
    新華社北京2月1日專電文化簡訊重慶:「非職業」國樂團上演新年音樂會「樂韻書香」大同國樂2016新春音樂會日前在重慶市施光南大劇院舉行。300多人的演出陣容,沒有一個專業演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6歲,都是民樂演奏愛好者。
  • 北京烤鴨和山東與南京關係匪淺,在北京如何吃到這1份地道京味兒
    驛館前幾年北漂的時候,曾有南方的朋友去北京找我玩兒,為了自己的幾分薄面,費盡心機地去研究了如何吃到地道的北京烤鴨,結果因為打工人的囊中羞澀沒用到。後來發現,其實打工人也能吃得起地道北京烤鴨!所以今天,驛館把自己的探索成果分享給大家,去北京怎麼著也得嘗口地道京味兒(文末附詳細美食攻略)。
  • 地地道道的京味兒作家王朔和老舍,同樣是寫北京,卻沒有共同語言
    老舍把北京語言寫到家了,王朔的北京語言也獨創一格,兩個人的錘字鍊句,又仿佛南轅北轍,其實都是「北京人、北京事、北京話」——北京味兒的一種解釋。偏偏二位沒有「共同語言」,這兩位都是地道的京味兒作家,需要卻很不相同。林斤瀾把老舍與王朔放在一起作對比,看出了不同時期北京語言的變化,實際上是人物和事物發生了變化。文學就是人學,人物變了,語言當然要變。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主要的鋼琴作品1733年分別在倫敦和阿姆斯特丹出版了第二冊和第三冊,這兩冊可能是亨德爾在1720年前創作並且未經作曲家本人審閱同意而出版的,共收有17套古鋼琴組曲及其他單首作品。亨德爾的主要作品大都收集在了四冊《亨德爾古鋼琴作品集》內,在體裁上主要有組曲、賦格曲及變奏性樂曲等。其中1720年在倫敦出版的第一冊收集了唯一經亨德爾本人審閱並同意出版的8套組曲。(一)組曲亨德爾組曲的成功之作完成要早於巴赫的《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主要被收集在了第一冊古鋼琴曲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