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一響起,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了吧,對啊,要過大年了。
如今中國大地上,很多過往的老氣氛都淡去了,那種無論大街小巷、鄉野城市,都鞭炮聲聲、煙花綻放、大排宴宴、喜氣洋洋、迎來送往、拱手作揖的氣氛已然不多見了,可是到了春節將近,特別是除夕開始,全國各地的超市商場、電視電臺都會傳出這首曲子。
最為記憶深刻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只要當這個曲子響起來,主持人就會站在主持臺上,宣布除夕全國十幾億人的狂歡夜,就正式開始了。
中國人對這首曲子的聽覺烙印是隱形的,是需要某種氣氛和記憶才能喚醒的,特別是旅居國外的中國人,就像是身體裡植入了某種情緒程序,只要這首音樂響起,就會瞬間被喚醒,被深深吸引,然後在一秒鐘之內就會提醒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這是音樂的魅力,也是文化的烙印,是集體記憶。
這首交響樂是1953年,李煥之應舞蹈家戴愛蓮邀請,預備就名為《春節》的舞蹈譜寫的配樂曲,然而《春節》舞蹈創作計劃沒能落實,李煥之只好就已經搜集到的音樂素材,另作了這首管弦樂組曲。
全曲共有四個樂章,包括:序曲——大秧歌、情歌、盤歌、終曲燈會。
大家最為耳熟的應該是《春節序曲》,其完整的名稱是《春節組曲之序曲——大秧歌》。
大家最為耳熟的應該是《春節序曲》,其完整的名稱是《春節組曲之序曲——大秧歌》。但其實很多西方交響樂團,也很喜歡演奏這個組曲,從而向中國的現代音樂致敬,向中國民間風格曲調學習。
今天宸冰就帶領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部中國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交響樂作品。
這部音樂作品是中國音樂的集大成者,其中不僅僅包含了陝北民歌、秧歌調,還融入了福建、廣東南方地區的金蛇狂舞,喜洋洋,步步高,花好月圓等曲調,另外還有安徽、浙江的鳳陽花鼓,春江花月夜等傳統樂曲風格。
整個作品創作,第一樂章是描寫從臘八到年三十歡歡喜喜準備過大年的感情,第二樂章是大年三十下午靜靜的等待新年到來的那種內心的幸福,第三樂章是年初一家家戶戶拜年的感受,第四樂章是年十五元宵節賞燈的盛況。
當你完整欣賞一遍這部作品,就是完整體會了一次中國年的氛圍。
無論你身處何地、這部樂曲的任何一段響起,中國年味便油然而生。
這種年味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讓我們想像一下,在這個星球上,有幾億人每當到了這個時候,不辭辛苦哪怕遠涉千裡都要回家過年;你也無法想像,在世界的東方,有幾億個家庭會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圍攏在餐桌前,守在電視機前,共度一段幾乎一模一樣的時光;你更無法想像,當一首《春節序曲》響起,十幾億人的都會懷著一種同樣的心情,相互祝福,相互感恩,用最美好的詞語來給全體中國人拜年。
春節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其中包含有:家的文化、吃的文化、穿的文化、感恩的文化、崇拜祖先的文化、勤勞刻苦的文化、天地人一體的文化…這一系列的文化,從臘八這一天開始,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用各種豐富的儀式感來加以表達。
中國人是含蓄的、內斂的、甚至是沉默的民族,但是到了春節期間,他們用盡一切方式向親人、向朋友、向蒼天和大地來表達,這種表達之熱烈、之肆意、之瘋狂,讓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想像。
春節期間,廣東人開花市、拜祖先、打麻將;福建浙江沿海人,敬媽祖、搶頭香、吃貢品;江西、湖南、貴州等山區人,跳儺戲、殺豬宰羊、唱山歌;東北人開冰河捕冬魚、包餃子、唱二人轉…
大家可能聽出來了,我這期節目也是做得喜氣洋洋,沒錯,因為這就是年味兒。遼闊的祖國大地,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年味,今年過年很多人留在原地,比如說我也要留在北京過年,所以我就伴著喜慶的音樂為大家分享一下北京的年味兒吧。
我選擇的是崔岱遠先生2018年出版的《京味兒》這本書中關於過年的經典美食描寫,崔老師筆下的老北京不僅吃的豐富而且特別講究,也從另一個側面向我們呈現了歷史文化的另一重傳承意義,讓我們隨著冬季北京的年味兒氣氛,一起迎接即將到來的2021年春節。
向上滑動賞析《京味兒》精彩片段
臘八兒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
這首童謠生動地描寫了北京人過年前的準備,儘管忙碌,但卻有條不紊,而且充滿了樂趣和希望。在這些繁瑣卻溫馨的準備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準備過年的吃食。因為從初一到初五都是串親戚的日子,家裡人來人往的,這吃的東西就必須提前預備出來。所說的「二十九,蒸饅頭」那可是要蒸出夠一大家子人幾天吃的大饅頭,以備不時之需。
不過,和蒸饅頭緊密相關的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準備工作,童謠裡沒有唱出來,就是炸丸子。每到過年,北京人都要炸出一大盆丸子預備著。直到現在,我家還有這個習慣。
炸這種丸子要往裡搓饅頭,就是把晾涼了的大饅頭搓碎了揉到豬肉餡兒裡,然後加上蔥末兒、薑末兒和鹽、醬油、料酒等小料兒一起使勁攪和勻了,團成桌球大小的肉丸子下到溫油鍋裡炸。之所以加饅頭渣兒,為的是炸得的丸子暄騰,吃起來外焦裡嫩。剛炸得的丸子幹香適口,直接吃就很香,要是蘸上點兒用蒜泥、黃醬、甜麵醬、蝦皮、香油調配好的所謂「老虎醬」就更地道了。炸過的丸子,裝在一個乾淨的大盆裡蓋好,放在院子裡,隨吃隨取。
北京的年夜飯上必有丸子,因為丸子象徵了合家團圓。一般人家,過年期間的餐桌上也幾乎頓頓有丸子,這主要是圖省事,過年期間人來人往,常常要吃流水席,沒有太多的時間張羅飯菜。抓十幾個丸子稍微過一下油,用鍋燒一點兒燉肉的湯汁兒,勾上芡,下鍋一熘,撒上把香菜,一盤漂亮的熘丸子就做得了。
當然,不僅是丸子,過年的餐桌上是冷、熱、葷、素一應俱全,特別是平時不怎麼吃的大菜,比方說米粉肉、扣肉什麼的,這天都得上齊了。過年嘛,就是要豐盛點兒,預示著來年生活美滿。餐桌上必須要有紅燒鯉魚,以示年年有餘。也可以是別的魚,但必得是有頭有尾,完整的一條。切忌不可以是切碎的魚,比如燉帶魚。
另外有兩道小菜必不可少,一是芥末墩兒,另一樣是豆兒醬,非常有北京特色,而且也跟炸丸子一樣不能現吃現做,必須提前預備出來。
先說說芥末墩兒,這是一道解油膩的小菜。別看它不起眼兒,但卻是北京人過年餐桌上的首席素菜。
一到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家家戶戶就開始預備芥末墩兒了。首先要挑選瓷實的青口大白菜,去了老幫子,取中段兒切成一寸厚、一寸多粗的圓墩兒,用馬蓮草轉圈兒紮緊了。燒一鍋開水,用笊籬託住,逐個焯得半生不熟的。焯的時間不能長,否則菜就爛成了泥,沒了脆生勁兒。
把焯好的菜墩兒趁熱裝進小瓷壇裡碼整齊了,碼一層兒塗抹上一層芥末糊和白糖…直到擺滿多半壇,然後把焯菜墩兒的水晾一晾,打去浮沫兒倒進壇裡,趕緊把蓋子封嚴實,外面再用小被子裹住。之後,把封好的罈子放在屋裡暖和的地方捂著,讓芥末的辣味兒充分發透了。過個兩三天打開,芥末的辣味兒就衝鼻子了。吃的時候,把一個個牙黃色的小墩兒整齊地碼在盤子裡,點上米醋和香油。吃一口,甜酸清脆,開竅通氣,痛快!過年時吃足了大魚大肉,解油膩就全靠它了。
另一樣必不可少的小菜是豆兒醬。雖是小菜、做起來可真還有點兒麻煩。首先把豬肉皮洗乾淨了翻過來放在菜墩子上,刮淨肉皮內面上的油脂,再用鑷子把肉皮上的毛根一根全拔乾淨了。這可是個細活兒,要拔得一根不落、要不吃起來就掃興了。
處理好的肉皮用開水焯了先預備著。黃豆要事先泡上兩三個鐘頭,再用水煮到熟而不爛的程度。還要準備胡蘿ト、白豆腐乾、水疙瘩,都切成小色子大小的方丁兒。
燒一鍋開水,先放進去花椒大料包兒、蔥段兒、薑片兒煮一會兒、再下入焯好的肉皮,先旺火後微火,等到肉皮軟了,撈出來切成小方丁兒,順便把蔥姜和料包撈出來扔了。這時候再把胡蘿ト丁兒、白豆腐乾丁兒、水疙瘩丁兒和肉皮丁兒一起推到肉皮湯裡,加上鹽、醬油、料酒煮上一刻鐘,離火後倒在盆裡晾著。過上一宿,凝成了凍兒,就大功告成了!吃的時候切上一盤子,醬紅的顏色透著莊重,吃起來清涼嫩滑,再點上一點兒臘八兒醋,滲起酒來,比大魚大肉更為美妙。
吃的最高境界是和諧。一盤兒芥末墩兒,一盤兒豆兒醬,雖然是兩樣小菜,卻讓北京人節日的餐桌體現了和諧、平添了情趣。每當吃到這兩樣小菜,就讓人回味起京城那濃濃的年味兒。
今年也許是最特殊的中國年,疫情的原因,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不能像往年那樣踏上回鄉的旅程,當我們不能圍繞在父母身邊,當我們不能享受親朋好友的熱鬧歡聚,當我們不能趁假期重新認識發現故鄉變化與發展,當我們不能前往世界各地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這個春節好像突然給我們出了一道考題,接下來這個本該充滿濃鬱中國味兒的假期到底該怎麼度過呢?
其實,還是那句話,身體到不了的地方,思想與精神可以到達,愛與心意可以到達。
所以,無論是放下焦慮遺憾,藉助科技的力量讓爸媽隨時視頻在線超越距離;還是用腳步重新在這個春天丈量你所在城市的傳統風情;無論是少刷手機好好的讀幾本書、聽聽音樂,休養生息調整心情;還是戒了外賣,在家下廚做飯挖掘資深吃貨的另一種可能,只要你願意,春節依然可以是我們生活字典裡那個重要的符號,而這難忘的時代經歷也必將成為我們每個中國人團結、包容、善良與大氣的美好回憶。
在音樂鑑賞中開啟綜合審美,
在好書陪伴下獲得精神自由。
歡迎加入「宸冰私享會」,
好書解讀,好課分享,
溫暖音頻,精彩視頻,
線下沙龍,名家讀書,
宸冰私享會,精神盛宴,
每日陪伴。
期待著與你們一起
沉浸在閱讀的美妙世界中!
我是宸冰,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