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四月份了,表姐表現的越來越焦慮,因為下半年孩子就要去上小學了。
每每想到孩子要去上學,她就各種擔憂,不停地問我怎麼辦?
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不知道能不能適應?會不會被同學欺負?孩子做事總是慢慢吞吞的,作業做不完該怎麼辦呢?要是被老師批評了,他要是哭鬧起來會不會被老師討厭啊?坐不到10分鐘就會來回跑動的孩子,到了小學,一堂課40分鐘,他能堅持得住嗎?不得不說,這些不是表姐自己的問題,而是大眾的共性問題,可要在短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並不現實。而家長們的過度焦慮還可能會在行為上,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為什麼家長會這麼焦慮呢?那是因為他們在幼小銜接這件事上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所謂幼小銜接,指的就是從幼兒園到小學過渡的這個過程。在這個階段,適應要比學習知識重要的多。
01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會面臨哪些難題?
鄰居夫妻倆對孩子一直採取的是「靜待花開」式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孩子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不能讓孩子在愛玩愛鬧的年紀留下遺憾,所以從沒有給兒子教過拼音、生字、算術等知識性內容。
等孩子上學後,他們被現實狠狠地打臉,三天兩頭就被班主任叫去談話,談話的主要內容不是兒子上課不專心,在教室來回跑動,就是寫字太慢,總完不成作業。
回到家後,夫妻倆對孩子再也沒了靜待花開的耐心,只會憤怒地嘶吼:「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字都不會寫!太粗心了,怎麼老改不了這個毛病?」
結果呢?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每次去上學都痛苦不堪,甚至一到周一就開始感冒、發燒,可見就連孩子的身體都在拒絕上學這件事。
趙石屏教授說:這些讓家長陷入的困境,大多都與家長缺乏幼小銜接階段的心理準備有關。
那麼,新生家長要做好哪些準備,才能擺脫困境呢?
1、「小學生家長」與「小朋友家長」角色的職責、壓力完全不同
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家長們大多的想法都是孩子還小,應該以玩樂為主,哪怕沒學到知識,只要身體健康就成。甚至有的時候,家長工作忙碌沒辦法接送孩子,還會讓孩子在家休息一段時間,幾天不上學對於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並不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
可到了小學就不同了,家長們每天至少要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陪孩子讀書寫作業,除此之外,家長還有工作、家務要做,所以上小學的壓力和上幼兒園的壓力不可同日而語。
作為家長,首先要認識到這點,從心理上打好預防針,減少預期所產生的落差。
2、孩子上學,家長要失去更多的自由時間
比起幼兒園來,上了小學後的孩子們,需要家長擔心的地方就更多了。
家長每天都要問孩子在學校都做了哪些事情,需不需要父母的幫助,學習上有哪些問題等等,這些繁雜的事情經常讓家長煩躁不已,很難再對孩子耐下心來。
因此,家長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犧牲一些刷劇打遊戲的時間,和另一半協商好如何共同參與孩子晚上的學習任務。
3、對學校的制度化,規則化、複雜化認識不足
小學的生活、學習與幼兒園大不同。小學不僅增加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孩子還需要獨立面對很多問題,能不能自己吃飯、上廁所,收拾書包,能不能順利融入班集體,跟同學友好相處,接受新知識,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等。
家長們要是在這些方面沒有提早對孩子進行講解和訓練,孩子就會因為做的不好而慢慢厭學。
所以,家長要利用還未開學的這前幾個月,有意識的從這些方面對孩子進行訓練。
4、與老師達成教育共識,重新建立適應孩子上學的家庭生活秩序
很多家長總是抱怨學校規矩太多,抹殺孩子的個性,譬如學校午飯後,就應該給孩子增加一些益智活動或者休息時間,這些可以讓孩子自己來選擇,不能一刀切讓所有孩子都做一件事情。
還有的家長認為老師歧視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不公正」,家長理解不了,孩子個子小視力不好,老師給安排的座位不在前邊。
站的角度不同,看問題的方式就不同。不管怎樣,家長和老師看法如果不一致,孩子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繫、換位思考,達成共識,才會加強家校合一,更好的幫助孩子學習成長。孩子身上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家長們要從起床、穿衣、洗漱、吃飯等多方面,重新建立能夠適應孩子上學的家庭生活秩序。
家長只有做好認識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準備,才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幫助孩子完成真正的幼小銜接。
02一年級新生有哪些學習特點?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經歷很多個關鍵階段,而關鍵節點不同孩子們身上所呈現出來的行為特點就不同。作為家長,了解一年級新生的具體學習特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譬如,孩子寫作業磨蹭耍賴怎麼辦?怎樣才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孩子哪些行為需要家長約束,哪些行為家長則不必擔心?
多數家長在孩子上一年級前後產生的焦慮,主要來自於家長對一年級孩子學習特點的無知所致。
其實,一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概括起來就是:兩個「不可能」,三個「容易」。
1、兩個「不可能」
兩個「不可能」指的是一年級的孩子考慮問題不可能太全面,也不可能長時間專注地去思考問題。
一年級的孩子,正處在六七歲的兒童思維發展階段,腦存量還不足以讓他自己全面,多角度的考慮問題會不周全。他們詞彙量掌握的還不太豐富,想法也大多簡單,還不會將抽象事物發生聯繫,對於概念性東西的理解也經常是孤立的。
譬如,老師說讓作業寫完的同學看繪本、畫畫,可是好多作業沒做完的同學也開始看繪本、畫畫了。其實,這些孩子壓根就沒聽到「作業寫完」這幾個字關鍵字,他們以為老師說現在就可以看繪本了,於是也就這樣做了。
上課鈴聲響了,孩子才想起來要去廁所,老師難道還讓孩子不去嗎?並不是孩子故意磨蹭浪費時間,而是孩子們對於時間就沒有概念,他根本不知道課間十分鐘具體能做多少事。
你看!並不是孩子和你唱對臺戲,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的腦存量還存儲不了太多的信息。所以家長們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把話說明白具體了,要不你對孩子的行為生氣,可是孩子壓根還不知道你為什麼會生氣呢。
孩子的專注力不可能持續穩定也是一樣,一年級孩子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最多為15到20分鐘,超過這個時間,孩子就會不耐煩,左顧右盼,自顧自地玩耍,不專心聽課和寫作業。所以一年級的課堂時間設置,一般都是由二十分鐘左右的知識講授加上二十分鐘的互動遊戲構成的。
作為家長,一旦你發現孩子把原來一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三個小時了還沒有完成,那就應該考慮給孩子布置作業時,將具體的時間換成具體的題目來試試了。
譬如,把「寫上半小時的作業」,改成「具體的加減法運算二十道題」。這樣子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會得到提高,否則孩子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半天都完成不了作業,還養成了拖延的壞習慣。
2、三個「容易」
三個「容易」指的是他們容易忘記任務、容易受幹擾、容易缺乏自信。
首先,我們來說說「孩子們容易忘記任務」這件事。
一年級孩子的「任務意識」發展的還不是很充分,大多數孩子壓根記不住老師的要求。很多孩子一學期了,還不知道自己站隊的位置在哪裡。每當早操、吃飯排隊時,你都能看到小孩子們擠成一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孩子們開始進入一年級很多都不知道什麼時間應該去上廁所,什麼時間又要寫作業,什麼時間還可以看繪本塗色。
這時候家長們就要多點耐心了,我們要常常在心裡告誡自己,孩子還小,記不住事情是正常的,還要刻意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
所謂「任務意識」,就是孩子們懂得自己要完成一件任務的想法。
怎樣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呢?有三個方法可供家長參考:
第一種,把最簡單、最容易做的事情交給孩子去做。你可以讓孩子認領家裡的一盆花,定時給花兒澆水;或者讓孩子給家裡的寵物餵食,清掃糞便。按時按點去做,孩子們就漸漸地有了任務意識,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該做什麼;第二種,讓孩子記住一件事,或者一句話,到時候提醒家長。譬如,讓孩子每天提醒爺爺按時吃藥。孩子沒記住也沒關係,多重複練習幾次,孩子就知道了自己每天有任務要完成。第三種,當孩子會認字寫字後,可以簡單地去設計一張計劃表,按照計劃表上的內容每天完成任務。這樣長此以往,孩子就有了任務意識,也不會輕易忘記事情了。
然後,我們來說說「孩子容易受幹擾」這件事。
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夠成熟,心性不沉穩,很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特別是現在身處觸屏時代,手機消息的推送聲會奪取孩子的注意力。而寫作業時,書桌上擺放太多東西,也會成為孩子的玩具,容易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家長也是幹擾孩子的一個幹擾因素。每個家長都想監控孩子的實時動態,當孩子做作業時,家長一會送點水果,一會送杯牛奶,其實這些都會打斷孩子的思維。思維被打斷,要重新聚焦,又得需要幾分鐘時間。
我們需要給孩子創建一個積極的適合孩子學習的家庭環境,保持家裡安靜,電子設備放得遠些,或者直接斷網,給孩子一個獨立的學習思考的環境。
最後,我們來說說孩子也特別「容易不自信」這件事。
從快樂熟悉的幼兒園生活中,突然進入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剛開始孩子們容易緊張,不知道怎麼應對,也會不自信。
當沒有按照老師要求來的時候,孩子們還會害怕、恐懼、焦慮。還有一些新入學的小朋友,經常會因為老師、同學的一句話就淚流不止,哭個不停。
這些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溫暖鼓勵和耐心指導。孩子一道乘法口訣,背了好多遍還不會,家長在旁邊忍不住冒火三丈。本來你要是溫柔地給孩子指出他錯在哪裡,孩子還會認真思考,可當家長狂吼孩子一頓時,孩子的腦袋早已經成了漿糊,他會更驚恐,更緊張,根本沒有辦法動腦思考問題。
孩子的自我發展速度很快,剛開始可能會因為拼音不好,遭到媽媽斥責,就變得沒有自信,那麼他的自我發展就不好。
在這個起步階段,家長對孩子要以鼓勵為主,打消孩子的自卑,不要總說孩子「笨」這些話。家長要告訴孩子,只要孩子努力,今天肯定會比昨天做的好。現在孩子們還小,很多事情做得不完美是正常的。但是只要孩子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已經很棒了。
綜上所述,一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就是兩個「不可能」,三個「容易」。家長要有針對性的對孩子要求低一些,耐心一些,同時必須要明白,哪怕孩子微小的進步都是成長。
03了解孩子們面臨的困難,找到破解之法
幼小銜接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中小學幾個銜接階段中最重要,難度最大的一個銜接。
這裡所說的難度最大,指的並不是學習內容上的難度大,而是指孩子的適應難度比較大。
幼兒園是以寬鬆的遊戲、智力開發、身體鍛鍊為主的教育階段,可進入小學後,孩子的重心任務就發生了偏移。作息時間、學習要求、班級紀律、學校規則、老師要求和家長態度上,都與之前有著極大的不同。孩子們年齡小,心理發展不成熟,想要一下子完全適應,難度很大。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幫孩子破解這些適應難度呢?
上小學的最低門檻就是孩子要能夠自理,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兩方面,這是最基本的入學準備。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孩子能夠獨立穿衣、洗漱、吃飯、上衛生間等。有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太好,很多想法表述不清,有時可能因為中午在學校吃不飽飯,或者來不及上廁所尿褲子等,羞於告訴同學和老師,導致一整天都挨餓或者裹著溼噠噠的衣服,這就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現。
學習習慣上,學習用品的收納,書包的整理,課前的預習,課後的複習等等,都屬於入學準備。
「入學準備不足」不是說孩子的識字量,知識積累要達到什麼程度,而是指孩子要準備好上學的基本能力還不夠。
入學準備主要有三個方面:認知,言語的準備;動作準備;情緒管理和同伴交往的準備。如果一方面跟不上,孩子的入學準備就會不足,適應能力也會打折扣。
1、認知、言語的準備
提到認知方面的準備就得談談「知覺細化能力準備」這個概念了,什麼是知覺細化呢?
一年級孩子比較粗心,經常分辨不清漢字「大」和「太」;拼音「b」和「d」的不同之處;數字「68」和「86」有啥不一樣。這些分辨圖畫、字詞席位差別的能力就叫做知覺細化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比較馬虎,經常區分不清兩幅圖的,那你就可以對他們進行專項訓練。有個網路遊戲叫「找茬遊戲」,就是通過兩幅圖中幾點不同之處,讓我們來尋找差別,這個遊戲你也不妨讓孩子試試看。
2、動作方面的準備
動作準備首先要按時作息,簡單的說,就是什麼時候該幹什麼就幹什麼。
每天早晨鬧鐘一響,孩子就及時起床,不賴床不拖拉。讓孩子學會珍惜時間,學會守時,睡覺前不進行激烈興奮的活動,以及可以進行安靜的閱讀。
動作準備還需要會有序整理,從整理書包做起,而整理書包的過程就是梳理大腦的過程。還要讓孩子學會分類,培養孩子的條理性,讓孩子自己整理書桌書架和小衣櫥,每天睡覺前自己整理脫下的衣服。
3、情緒、同伴交往方面的準備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社交需求的,在集體生活中,孩子要學會和他人友好相處,這是最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
孩子們在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要感知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是開心、激動、憤怒還是傷心,做到情緒感知,並能恰當地表達。家長們可以通過指導孩子進行情緒調控,來進行情緒管理。
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引導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請孩子說說此刻的感覺怎樣,幫他們分析自己的情緒體驗,產生原因,以及何改變。當孩子有意識的控制自己,情緒調控的方法自然而然也就掌握了。
同伴交往準備不足,其實也就是欠缺人際交往能力的表現。主要表現就是對於班級的規則、制度很難適應,不知道如何和同伴交往。和同學一起玩時,一言不合就哭泣,或者一言不合,就打人。這就需要家長們在優化孩子這些品質培養方面下功夫了。
從現在起,就有意識的帶孩子去和不同性格的孩子接觸,而不是窩在自己熟悉的小集體裡,可以在到淘氣堡、遊樂場尋找新的小夥伴,嘗試一起玩,讓他見識各種各樣的小朋友,了解不同性格的小夥伴。回家後與他談論這些新朋友,幫助他明白什麼樣的朋友如何對待會更好些。
真正體現早期教育價值,能促進人的一生全面、和諧發展的,一定是素養、習慣、態度和品性。因此,入學準備,孩子需要的不是在起跑線上搶跑,而是家長們要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態度和品性,讓孩子能在最初入校時,擁有溫暖和安全感。
04小結:
我來總結一下今天所說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講到了幼小銜接階段,家長們面臨的哪些難題?從「小朋友家長」和「小學生家長」角色轉換中,你可以了解到,家長只有做好認識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準備,才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幫助孩子完成真正的幼小銜接。
第二個問題我們講述了一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有兩個「不可能」,三個「容易」。孩子們受思維發展階段影響,做事不可能考慮的周全,也不可能長時間專心做一件事。孩子們還特別容易忘記任務,容易受幹擾,容易缺乏自信。針對這些,我們做家長的,就要對孩子要求低一些,耐心一些。
第三個問題是充分了解孩子們面臨的困難,找到破解之法。我們明確了幼小銜接階段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所以做好幼小銜接的入學準備工作顯得非常重要。而入學準備可以從認知言語準備、動作心理準備、情緒同伴準備這三個方面來完成。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習慣成就好未來,而養成習慣最關鍵的是幼小銜接階段和一年級,孩子們需要在家長的配合下,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增加孩子的主動性。
教育是一個「慢活」,孩子就像一隻蝸牛,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牽著這隻蝸牛慢慢地去散步,散步途中不能因為孩子走得慢就嫌棄。
欲速則不達!任何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教育都不會成功。家長們要始終堅持溫和的鼓勵式的教育方式徐徐圖之,讓孩子慢慢適應,慢慢成長。
又是一年開學季,家長們,你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