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兇。
此臨卦卦辭,明全卦之用也。
臨字形從臣、從品,上加人字,有主客揖讓之象,又有君臨臣服之象。
品三口,猶三人之意,而高卑大小有別。上口如君,下二口並立如臣僚。
又如主帥在前,卒伍隨從,上之人字,如冠蓋帡幪,而傍倚臣字,如有所輔翊,蓋取相對相抗,而有強弱先後之義。
卦爻所象,陰陽、上下、消長、升降之數,以體人事尊卑、強弱、進退、屈伸之狀。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道以時行,事以人立,而莫不本於天也。
臨天道也,唯天為大,而臨則之。
故備四德,以同於乾。
乾健不息,臨則有進退;
乾元純陽,臨則有消長。
進者吉,退則兇;
長者吉,消則兇,皆指陽也。
當臨之時,陽升於地,化為春風,以備萬物之生成,以為天下之繁榮。
如梅先春而花,見天地之心,其道精而德弘,故能體乾而化坤。
臨當春而利,至秋則反。
八月秋半,而為陰之盛,當卦之觀,恰與臨反。
故臨至八月則有兇,為數盡而氣改,時過而事非也。
曰有兇者,天道如是,人能體會得宜,或亦免焉。
臨本十二月卦,時既有異,方亦有殊。
合於陽者,必乖於陰;
長於前者,必消於後。
臨為陽長陰消,觀則陰長陽消。
長之為吉,遇消則兇。此八月不利於臨,非卦之兇,乃時之災也。
時屬天道,而趨避在人事,是雖兇,猶可免。
況臨既備四德,周於四時,苟善用之,非必窮八月。
而彖辭之意,為其因陽之長,乘剛之勢,志在上進,不知退避,與遯之性情相反。
是宜於春夏,而不利秋冬。
猶人之勇於進取,不甘退讓。徒知用元亨,而不克守利貞之道。
故雖備四德,而至八月有兇,以陽不久將消,恐臨不肯自伏也。
觀臨字左低右昂,示以陽屈陰,而不甘屈於陰之意。
二氣同分,而陽居先,如春夏之在前也。
若易為遯,則陽能自退,不復與陰爭,則免於兇,讀者宜合遯觀之也。
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兇。
臨、觀二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二,臨卦是陰曆十二月,觀卦是陰曆八月。
據說觀世音菩薩就是成道於陰曆八月,觀音誕辰是陰曆二月,剛好是觀卦的錯卦大壯卦。從大壯卦到觀卦,是從極度熱情的大壯卦,轉化為高度冷靜的觀卦,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什麼,很有意思。
臨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這是第五個「元亨利貞」四德俱全的卦。
隨卦的「元亨利貞,無咎」是相當完美的。臨卦也很好,誰不想自由呢?但問題就出在這裡,完全不管就會導致「至於八月有兇」。
臨卦有「元亨利貞」絕對的圓滿,又有「八月之兇」的失序、失控;所以它是有但書、有條件的「元亨利貞」。
如果碰到不變的臨卦,要怎麼辦呢?儘量享受、維護「元亨利貞」那個充滿創造的歷程,但要設法避開「八月之兇」,免得大好變大壞。
再下一個「元亨利貞」的卦叫無妄卦,那就每況愈下、更不穩定了,「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天災人禍都可能到來。
不過,如果佔到一個不變的臨卦跟一個不變的無妄卦,臨卦比無妄卦還是好太多了;因為情況要惡化到某個程度才會翻轉成「八月之兇」,但無妄卦要求起心動念全無妄想,這就太難了,所以幾乎可以確定,後面會有天災人禍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