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前段時間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深情演繹。
明朝初年三代帝王,在電視劇中性格可謂各有所表。
第一任帝王:朱棣,那是殺伐決斷的主,殺人不咋眼誅十族不皺眉,讓人一件膽寒。
第二任帝王:朱高熾,胖胖憨憨,人畜無害,讓人看著就開心。
第三任帝王:朱瞻基,也算得上英武非常,很有其爺風範。
如此三任皇帝,性格各異,作為臣子,伺候三代帝王難免要謹慎小心。特別是那個明朝文臣還沒有成氣候時代,更是如此。
(三代君王)
可在這樣的時代,卻有個臣子,一生活成了傳奇。
對朱棣,他怒懟,對朱高熾,他破口大罵,活活氣死明仁宗,對朱瞻基,他氣勢不減,依舊如此,卻還是活下來了!
這人的生命力如此之頑強,堪稱不死鳥、小強,他到底是誰?
答案呼之欲出,江西吉安人李時勉(1374-1450)是也。
他的傳奇,在明朝被無數次傳頌,而傳奇的開始,源自永樂19年。(1421年)那年,大明京城南京,發生了件大事,皇帝居所三大殿失火,早已蓄謀已久想要遷都的朱棣,順勢用這個藉口為由,號召群臣徵求意見,說自己想要遷都。
無數大臣在朝堂之下戰戰兢兢,即便都有意見,卻未有任何人敢提。
想想也是,朱棣可是殺人如麻的主,出頭說話,要是被殺了,這不是冤大頭嗎?
這時卻有一人越眾而出,洋洋灑灑提出十五條反對意見,件件言之有物,讓朱棣很是頭大。
(霸道朱棣)
這個人就是李時勉。
在他口中,遷都之舉完全是勞民傷財,加重百姓負擔,就是一惡政。
聽完這個給自己唱反調人所言後,朱棣龍顏大怒,邊看邊丟奏章。
丟一次小太監撿起一次,看了再丟,如此三次後,朱棣不說話了,而是陰沉著臉發了逮捕令。
你不是邀名取直跟我唱反調嗎?直接下獄!
就此,李時勉迎來了第一次牢獄之災,最後這災難在無數同僚救援下,得以免過生死劫,做了一年牢後,李時勉順利出獄。
按理說經歷了一次言多必失的禍亂之後,人都會學聰明點。
(不聰明的李先生)
可出獄後的李時勉並沒有學聰明,反而越發剛直,進而引發更大事故。
朱棣死後是明仁宗朱高熾繼位。
這朱高熾身體一直不太好,長期肥胖,還有不少慢性病,受不得刺激。所以大臣說話都比較小心。再加上這朱高熾脾氣也很好,跟大臣也沒啥矛盾。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明朝聲譽不錯的皇帝,依然和李時勉對上了。
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朱高熾剛剛繼位沒多久,就收到封議政疏奏。仁宗一看李時勉署名。心裡就在打鼓,這娃以剛直不阿出名,說的絕對不是好事,在做好心理準備後才看的疏奏。
可既便如此,看完依然讓朱高熾氣的「一佛出竅,二佛升天」就差三魂出鞘。
由此可見,絕對話無好話啊。
盛怒下的明仁宗氣不過,將李時勉召到殿上對質,對質後還說,只要你服個軟認個錯這事就過去了。可李時勉偏不,他脾氣比皇帝還大,據理力爭毫不退讓,這就讓好脾氣的明仁宗也受不了了。
(錦衣衛出馬)
明仁宗呼叫武士,拿起金瓜就打李時勉。
這金瓜算兵器的一種,可理解為紫金神錘,打人效果也分外明顯。幾下後,當場打的李時勉斷了三根肋骨,一條命去了半條。
打完還不解氣,李時勉又被他貶去交趾郡做流放人員,幾乎等同於一擼到底。
如此一來二去,按理說聰明人應消停了吧。
李時勉偏不,到了交趾後,傷還沒好全,又給皇帝上書,語帶批評,讓明仁宗又氣的不輕,最後明仁宗乾脆的給他指了一條明路。
先打了李時勉一頓,隨後就將它關進詔獄,也就是錦衣衛專設監獄,號稱閻王殿。
能進這的都不是一般人,想出來除非變厲鬼,如此待遇無疑是判老李死刑。
幸運的是,李時勉有個小老鄉曾受過他恩惠,在錦衣衛任千戶。
講義氣的他冒著殺頭風險偷偷給李時勉找醫生看病,暗中照拂,終於保住了李時勉小命。李時勉小命保住了,但事情還沒完啊。
短命的明仁宗經歷連番受氣,心思鬱結,最後居然死了,他死不打緊,臨終遺言卻讓兒子朱瞻基記憶深刻。
這遺言是:李時勉在朝堂上侮辱我。
著話裡話外,都透漏一個意思,兒啊,你爹憋屈啊,你要給我報仇。
(仁宗)
因此,明宣宗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清算李時勉。
當皇帝第一天就要殺人,除了立威,更多的是震懾,李時勉就成了殺雞敬狗的那隻雞。
可殺他的過程依舊有波折,宣宗先是說:去把李時勉綁來,朕要親自審問他,非把他殺了不可。
話音落地不久,就改了心思,直接對錦衣衛說,審判都是多餘的,直接送西市斬了。
為何如此?估計宣宗也有小心思,他怕要是庭審後,殺李時勉有困難,才有此前言不搭後語的事出現。
就這前言後語不搭,讓李時勉逃過了鬼門關。
原來提審和殺頭的人,因為時間差,去了不同方向,提審的人走了東門,殺頭的人走了西門,兩撥人命令不同,信息不通,最後走東門的提審人員先到了詔獄。
這個時間差一錯過,李時勉命就保住了。
(明宣宗)
明宣宗一看,人都提過來了,總不能啥也不問啊,於是就說:好你個李時勉,竟敢觸犯先帝,趕緊招來,你在奏疏中究竟說了什麼?
李時勉一看,立馬繼續直言:臣說在居喪守孝期間不宜親近嬪妃,不宜讓皇太子遠離左右……
明宣宗一聽,有點難辦了,這話說的有理有據,如何反駁?
臣子勸誡皇帝陛下在居喪守孝期間要守規矩,左右看都是好事啊。
無奈的明宣宗只能放過了李時勉,順帶在眾臣子勸說下,恢復了李時勉侍讀的官銜。
東西門陰錯陽差,讓李時勉大難不死,逃出生天,也讓這故事成了明朝官場的經典,無數人基於此給李時勉編段子,起外號「打不死」。
李時勉也因禍得福,成了明朝諫臣的標杆,直言的榜樣,無數次被人念叨。
念叨來念叨去,名聲越來越大,等到他正統十二年(1447)退休的那一天,無數朝臣和國子監3000多人,都來為他送行。
他們送的是什麼?除了李時勉人生的幸運之外,更多的是送別一種精神。
也許這就是大明的骨氣吧,只是後續這骨氣成了黨爭的手腕,成了沽名釣譽的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