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漸凍人康復護理公益課堂落戶福建:希望患者走的有尊嚴

2021-01-19 健康時報客戶端

健康時報記者 張赫 陳琳輝

「確診到現在,4年了。父親現在眼睛動起來都已經開始有些吃力了。」說到這,程浩有些哽咽,他明白,現在父親到了最需要他的時候。作為漸凍症患者的兒子,程浩一直在找一個讓父親更好度過晚年的方式,但似乎並不容易。

「我們最想提供專業醫療團隊包括神經肌肉內科醫師、復建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義工等,一起來照顧患者,讓患者的生命能夠更有質量和尊嚴。」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鄒漳鈺是程浩父親的確診醫生,多年來看著很多患者在自己的身邊從健康走向痛苦,他一直也有一個正在完成的心願:今年福建協和醫院建立了國內首個漸凍人康復護理公益課堂,期待有更多愛心機構和志願者組織加入。

患上漸凍症的父親,還會堅持給貧困孩子捐款

2017年5月,程浩(化名)的父親來到北京的解放軍總醫院,等一個心裡已經清楚知道了的答案。

「我的父親最初只是右腿有些無力,醫生判斷這是患上了漸凍症。」程浩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罹病初期的父親剛剛迎來退休,正是開始享受晚年生活的好時候,有非常多想做的事情,鄒漳鈺已經確診了父親的病情,但是父親還是選擇了再去北京『試一試』。

程浩父親所患的漸凍症,是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組嚴重致殘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在國家衛健委等5部門公布的首批罕見病名錄中位列第四位。鄒漳鈺醫生回憶,10年前他就已經開始接觸漸凍症患者,這種病是最常見的一種運動神經元病,我國大約有20萬漸凍症患者,大多數為散發,少數為家族性,發病年齡大多為3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漸凍症目前無特異性治療藥物,治療主要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從而延緩病情發展。

「有時候,一些患者的言行也給了我們能量。」鄒漳鈺醫生回憶,程浩(化名)的父親患病前是一位教師,確診後非常樂觀積極,他開始非常專注地寫文章,剛開始的時候還能用手,後來的文字都是堅持用眼動儀寫的,但他還是沒有停下來,寫文章獲得的全部稿費,都讓他的兒子捐給了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

「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掌控,但是生命的廣度還可以開拓。」程浩回憶,父親確診之後,常常和他說這句話,也默默做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最讓鄒漳鈺痛苦的,莫過於這種病沒有特效藥,患者只能每天看著自己滑向無法抗拒的死亡。而最讓人煎熬的,是患者直到去世,意識都非常清晰,所以除了基本的康復護理,做好患者的精神關懷也非常重要。

「2017年父親確診到現在,我們都在鄒漳鈺醫生建立的福建解凍家園微信群裡互動,大家相互交流康復護理心得。」程浩回憶,直到解凍家園的成立,他終於看見了一些希望。

福建解凍家園微信群裡每天都會分享一些漸凍症患者康復護理的實用知識,有些分享確實在護理父親的過程中用上了。

微信群截圖。受訪者供圖

患者福音:國內首個漸凍人康復護理公益課堂落戶福建

國內首個漸凍人康復護理公益課堂現場。受訪者供圖

「成立漸凍人康復護理公益課堂,主要也是為了滿足漸凍症患者家庭康護護理的需求。」鄒漳鈺醫生解釋,「因為漸凍過程一般可分為五個時期。罹病初期,可能患者手無法握筷,或走路會無緣無故跌倒,但症狀都不明顯;後來會出現明顯肢體無力,甚至萎縮,生活尚能自理。

最讓家屬和患者痛苦的,還是病程進入中期後,患者的手或腳,或手腳同時已有嚴重障礙,生活無法自理,可能也無法行走、穿衣、拿筷,且口齒不清;吞咽困難期的時候,患者進入中末期,四肢幾乎完全無力,說話嚴重障礙,進食時容易嗆到,有些需管灌餵食,否則易導致吸入性肺炎;最後患者進入呼吸困難期,需使用呼吸機,有些患者會住進呼吸治療中心或選擇居家照護,有些則接受安寧團隊的服務。」

「我參加過福建省首次漸凍症患者康護護理培訓,這些課程主要告訴患者家屬這個病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方向,還有經驗豐富的漸凍症患者護理人員向我們傳授護理和急救的經驗。」 程浩表示,往年6月21日,世界漸凍人日的時候鄒醫生都會組織患者家屬參加護理培訓,今年漸凍人康復護理公益課堂落戶福建,參加「升級版」的護理培訓,對於患者家屬來說乾貨很多,講的護理經驗都很實用。

鄒漳鈺說,一般人認為安寧療護只是在照顧癌症末期、有痛苦症狀的患者,實際上,運動神經元疾病在疾病進行的過程之中,已發生身、心、靈及家屬、病患間的照顧需要。

福建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幫助經濟困難的漸凍症患者申請無創呼吸機。受訪者供圖

「目前,運動神經元病的部分藥物只能本地報銷,且有限額,這給家庭帶來很大負擔。希望這個病能被列入特殊病種目錄,並提高報銷額度。這不是沒有先例:此前,一些罕見病如重症肌無力等已被列為特殊病種。此外,社會的支持也對患者很重要。這群人不應只火在虛擬世界。希望有更多愛心機構和志願者組織加入我們,這些病人需要被看到。」 鄒漳鈺說。

相關焦點

  • 國內首個漸凍人康復護理公益課堂落戶福建:希望患有尊嚴的走完人生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鄒漳鈺是程浩父親的確診醫生,多年來看著很多患者在自己的身邊從健康走向痛苦,他一直也有一個正在完成的心願:今年福建協和醫院建立了國內首個漸凍人康復護理公益課堂,期待有更多愛心機構和志願者組織加入。
  • 中國殘聯康復部舉辦第一期漸凍人康復護理培訓班
    圖為培訓班現場在第19個世界漸凍人日(6月21日)來臨之際,為提高漸凍人康復護理工作水平,中國殘聯康復部與北京東方絲雨漸凍人罕見病關愛中心於6月12日至14日共同舉辦第一期漸凍人康復護理培訓班。國內運動神經元病專家、部分省(市、區)康復工作者、骨幹護理人員及漸凍人家屬近百人參加培訓。圖為骨幹患者、家屬參加培訓運動神經元病會造成病人的重度殘疾,也給患者家庭造成精神和經濟雙重打擊。目前,醫學界尚沒有治癒這種疾病的方法,對患者的康復護理指導也非常缺乏。
  • 張海迪:為了生命更美好——《運動神經元病康復護理指導手冊》正式...
    由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作序,中國殘聯康復部與北京東方絲雨漸凍人罕見病關愛中心共同組織業內權威專家編寫的《運動神經元病康復護理指導手冊》,日前正式出版發行。2016年底,張海迪看望慰問運動神經元病患者時,提出「要組織相關專家編寫康復教材,為漸凍人提供康復護理知識服務。」《運動神經元病康復護理指導手冊》全書共六章,詳細介紹了運動神經元病的心理支持、營養支持、呼吸管理等內容。該手冊的發行,填補了我國漸凍人康復護理領域的空白,將為專業機構、患者家庭等開展漸凍人康復護理提供科學指導。
  • 人民日報關注「漸凍人」:除了「冰桶挑戰」,我們還能做什麼
    為此,我們採訪相關人士解疑釋惑,希望各界能切實有效地幫扶他們。   ——編 者   一問   醫學能做什麼   病因不明,沒有特效藥,不可治癒   記者:我國現在有多少「漸凍人」?   中國醫師協會:2005年我們發起了全國首個「漸凍人」救助公益項目——「融化漸凍的心」,目前登記在冊的「漸凍人」患者3900餘人,項目為其中的2900名困難患者提供了援助服務,目前已形成20餘家三甲醫院、上百位全國神經內科專家的全國性診治服務網絡。   記者:以目前的醫療水平來看,「漸凍人」是否真的無法治癒?
  • 世界上最著名的「漸凍症」患者霍金去世,這種疾病有多可怕?
    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俗稱「漸凍人」,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指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導致患者逐漸出現並加重的肌無力、肌萎縮、吞咽困難、喝水嗆咳以及說話不清,伴有肌肉跳動,檢查身體發現腱反射(包括膝跳反射等)增強等症狀。極其罕見的疾病ALS是一種罕見病,每10萬人中大約有4~6人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
  • 辛勞父親培養出三名大學生卻意外患病 「漸凍症 」專家二進秦嶺...
    不幸的是意外降臨:老父親突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成為「漸凍人」。一家常年堅持公益的社會辦醫院,接到求助電話後派出專家組二進秦嶺,送去醫藥與物資與社會的關愛。6月21日,正值「世界漸凍人日」,也是「父親節」。
  • 「世界漸凍人日」 漸凍人症前兆勿忽視
    央廣網北京6月20日消息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人症,正式名稱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也叫運動神經元疾病。這種疾病的運動神經元損傷會導致病人出現肌無力、肌肌萎縮、 吞咽障礙、說話不清、肌肉跳動等症狀。
  • 漸凍症患者中秋心願:希望能把漸凍症納入醫保
    他是家裡三代單傳的男孩  他很早發現病狀卻被誤診為肝炎  他身高1.83米卻弱不禁風舉步維艱  他是熱心為病友排憂解難的群主  他想有輛電動輪椅,還想有個伴兒  他是漸凍人郭明亮  您能幫他圓夢嗎?
  • 泉州五旬男治頸椎查出「漸凍症」:年輕人也可發病
    ­  最近,一名50歲的泉州男子被查出「頸椎病」,可術後右手完全抬不動,吃飯、洗澡都要家人幫忙,輾轉多家醫院才確診患上「漸凍症」。福建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鄒漳鈺說,目前,我國約有20萬「漸凍人」,大多在發病兩三年後,逐漸不能行走、說話、吞咽,身體就像被凍住,但頭腦清醒如常,逐漸呼吸衰竭死亡。
  • 漸凍人霍金的中國「忘年交」
    目前,清華大學腦機接口研究組發明的「穩態視覺誘發電位」系統,目標使用群體是漸凍症患者。科研人員希望幫助患者體現生活價值,從而延長他們的生命。王甲成為第一個嘗試清華大學腦機接口技術的「漸凍人」。春節在醫院,32個小時搶救,把他從死亡線上拉回。從此,王甲需要24小時依靠機器才能維持呼吸這項基本運動。他發起的漸凍人關愛基金也鮮為人知。在罕見病公益組織紛紛加入「冰桶挑戰」後,王甲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注意到「王甲漸凍人關愛基金」。雖然以王甲的名字命名,但按照規定,冠名人是不允許動用一分愛心基金的,也不能用作自身的治療。「給我來桶冰水。」
  • 了解漸凍症,關愛漸凍人
    什麼導致了「漸凍症」?在「漸凍人」中,只有5%—10%為家族性,有明確的遺傳背景;90%—95%的患者沒有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患者和部分沒有家族史的患者,患病都與基因突變有關,目前已經發現的基因突變包括SOD1、TARDBP、FUS、OPTN、ANG、UBQLN2、C9ORF72等。
  • 漸凍症患者有藥了!國內上市首款依達拉奉注射液
    這是全球第二家、國內第一家上市的依達拉奉注射液,由於該藥曾被長期用於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已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安全性良好。因此在獲批漸凍人治療用藥後,有望幫助患者尤其是中國患者的病情進展延長生存時間和提高生活質量。
  • 20歲時在公交車上摔了一跤,從此她成為上海漸凍人群體的「保護神」
    6月21日晚,東方明珠為「世界漸凍人日」亮燈,位於浦東花旗集團大廈西立面的上海地標戶外大屏外灘之窗也為愛點亮,循環播放關愛漸凍人和MDACHINA的公益宣傳片。上海目前有5萬漸凍症患者,一次普通的感冒就可能奪走一位病友的生命。今年因為疫情,大部分漸凍症患者都無法來到活動現場,於是主辦方通過愛心車隊,將企業捐贈的愛心禮包送到100多位病友家中。吳曉雄是愛心車隊的一員。「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隱形的漸凍症患者。因為朱老師,上海才有了專門關注這個群體的組織。」
  • 76歲「漸凍人」科學家霍金去世 「漸凍症」是什麼病
    ALS的病因至今不明,目前也無法根治,早期症狀輕微,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無力、肉跳、容易疲勞等一些症狀,繼而會進展為全身肌肉萎縮和吞咽困難,最後產生呼吸衰竭,大約80%的患者會在發病後5年內死亡。「漸凍人」其實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疾病。脊髓中,有「專職」控制和調節隨意運動的神經元,醫學上稱之為「運動神經元」。
  • 特別報導|父親節也是世界漸凍人日:他們等待「解凍」的那天
    在陪父親診療過程中,李恩了解到,包括漸凍人在內的罕見病患者,屬於非常弱勢的群體,首先是診斷困難,大概有80%的病人早期並不能準確診斷為漸凍症,出現誤診的機率很高,一般拖到中晚期才能被確診。而且,病人本身的思維清晰,帶來很大程度的精神折磨。該病確診後,醫藥費高,醫保覆蓋面低,病人致殘率高,普通家庭幾乎難以承受。
  • 世界漸凍人日系列科普問答:有哪些家庭康複方式?
    世界漸凍人日系列科普問答:有哪些家庭康複方式? 2020-06-24 0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世界漸凍人日
  • 關於漸凍人,你知道多少
    關愛漸凍人,讓生命不再無力今年6月21日,是國際第20個「漸凍人日」。「漸凍人症」是一種很少見的疾病,它卻是世界衛生組織開列的五大疑難雜症之一。1病情演變據了解,全世界範圍內的漸凍症的發病率在10萬分之一, 發病年齡(成人型)20~80歲,平均57歲,男患者數量倍於女患者。據初步估計,中國目前為止至少有10萬名漸凍人。漸凍症確診之後患者一般只有3至5年生存時間,與癌症、類風溼、白血病和愛滋病並稱為世界5大絕症。
  • 中國目前有20萬漸凍人 90%人存活不超過5年
    8月23日下午,本報也分別在北京總部和上海、重慶和湖北三地的記者站,同時接受了「冰桶挑戰」,並為浙江「漸凍人」汪建華捐款。這場以冰水澆頭體驗「漸凍人」感覺、關注「漸凍人」的公益活動受到了廣泛關注,已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獲得了近40億次的閱讀量,眾多明星「大咖」紛紛參與並捐款,也使「漸凍人」這一群體走進了公眾視線。
  • 今天是世界漸凍人日,關於漸凍症這些前兆需警惕
    醫生:早期治療是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  福州新聞網6月2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 通訊員 吳旻慧)今天是「世界漸凍人日」。昨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了「關愛漸凍人,附一在行動」公益講座暨病友會。醫生們呼籲,要用愛去融化冰冷,並及時發現「漸凍症」的早期症狀。
  • 關於漸凍人,我們了解得還不夠
    除了誤診,漸凍人用藥情況也不容樂觀。現在只有「力如太」和「依達拉奉」兩種藥物能夠延緩疾病進展。由於藥物價格不菲,部分地區尚未納入醫保,想用還得自費買,很多病人不得不放棄服用。相對於用藥延長生命,他們更需要「護理」,提高生活質量,讓他們有尊嚴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