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門後撐與虛實轉換的練法

2020-09-25 古法練功

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是講命門後撐和腰隙虛實轉換的文章,感到很好,現摘錄部分轉發如下,共同學習。


著名太極拳家顧留馨先生在其著作《太極拳術》一書中講道,陳、武兩式拳家在講究身法時,主張全身整體勁的蓄髮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的。五弓以身弓為主,身弓以腰為弓把,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中定而不搖擺。動作時以命門穴為軸心,以兩腰腎的抽換來變換身體的虛實。顧先生的論述,強調了「身弓」對於身法的重要性。我們知道,身弓備則腰脊堅韌有力,富於彈性,上與兩臂相系,下與兩腿相隨,腰脊一轉周身皆動,貫串協調主從不亂,既可八面支撐,又能八面轉換.確實體現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門穴位於身弓的中心位置,是關鍵的節點,故命門運用得當,則有助於身體的動態平衡,體現的是身法中的中定作用。


重視命門部位的鍛鍊,在陳式太極拳套路的練習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如護心捶定勢時,雙臂合勁向前搠發,腰背部有後撐的微動,術語稱之為「前去之中必有後撐」。由前搠、後撐所呈現的,是一幅中正安舒穩固紮實的功架,習練者本人也會有支撐穩固、勁力集中的感覺。再如「六封四閉」之定勢,隨轉體雙手斜下按時,對腰背部仍有命門後撐的要求。此時的動作是「開」,勁力的運用為「放」,勁往前去,命門後撐。顧留馨先生在闡述「前去之中必有後撐」時說,身手腿前去時,襠勁下沉,足底著力,而內勁由襠中往上翻,經背脊透達於掌指而直射,腰脊命門穴須微往後撐,這是「有前必有後」的對稱協調的練法,也可說是前後的對拉拔長,目的是為了求得全身不失中正安舒的基本狀態,使前進的慣性運動受到制約,不致破壞自身的平衡(《太極拳術》,上海教育出版社)。顧先生的解析透徹明了,對我等後學者正確掌握「命門後撐」的細緻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身弓備命門後撐,強調的是「內動」,重視的是「意」的運用。正如郝少如先生在《武式太極拳》一書中所講,習練太極拳必須靠意識的支配來獲得「張弓」和「放箭」的效果,「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旨在用意,而不在於用形,切莫彎腰駝背。這樣看來,「張弓」強調的是「以意代形」,是「求其勁而非求其形」。同樣,也如顧留馨先生強調的「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是「在內而不在外」。所以,「命門後撐」技法的重要之處在於以意貫注之,它所體現的仍是「意之所注,真氣從之」的鍛鍊法則。


虛實轉換在腰隙


清·王宗嶽《十三勢行功歌》云:「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腰隙,俗稱腰眼,位置在後腰部腎腧穴處;該穴對應於兩腎,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約5cm),屬足太陽膀胱經。兩腎腧穴的中間是命門穴,該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屬督脈。前輩名家指出:身法虛實的變換,關鍵在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的左右腰隙(兩。腎)的抽換;兩腎抽換變化虛實,是全身總虛實的樞紐所在。所以,兩腎抽換變化虛實,是太極拳習練時不可輕視的技術法則。


轉換之法,各派太極拳家都十分重視。郝少如先生著《武式太極拳》一書,專有一個章節講轉換之法。郝先生寫道:「轉換時,命意源頭在腰隙……邁左步時,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託起左腰眼,而右腿實股須精神貫注,左腿則氣勢騰挪;邁右步時,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託起右腰眼,而左腿實股須精神貫注,右腿則氣勢騰挪。」郝先生強調:「兩個腰眼總須一上一下,一虛一實,從實託虛,虛與實又要相吸相依。」這樣看來,郝先生講到的這個技法,可以理解為:兩腎抽換乃是陰陽互根、陰陽相濟的關係,這種練法反映了太極陰陽學說在行拳走架時的具體運用,是一種細緻的練法。


楊式太極拳,欲左腳向前上步以移動身體重心,意念一動,先是右側腰腎漸漸下落,右胯根相隨內收下沉;左側腰腎緩緩上提,左胯根提帶左足跟離地,此時仿佛是右腎在託左腎。隨著左側腰腎繼續上提,左胯根將左腿屈膝提起向前邁出;然後,左側腰腎漸漸沉落,右側腰腎緩緩提升;右腳蹬地右腿內旋使軀體平穩前移,左腳踏實。這樣的練法,表明身體重心的移動與腰腎的虛實轉換密切相關。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之時,腰腎管著兩腿:腰腎落實的這邊,下面的腿也落實;腰腎松虛的那邊,下面的腿也有松虛的意味。就是說,以步法上虛實的轉換來變換身體的重心,是由腰腎的內動來支配的,動步時應首先動腰腎。顯然,這也是太極拳的細緻練法。為什麼要這樣動步呢?顧留馨先生說過,凡欲往左邁步,右腰隙先下抽落實,右胯同時內收落實,左腿邁步就輕靈,反之亦然。這是「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的原理在步法上的運用(《太極拳術》)。

虛實轉換在腰隙,是太極拳動作要領中重要的一項,它的重點處仍是強調「由內及外」。至於腰腎提升沉降的程度,則在於個人練拳時的揣摩與體悟。從生理結構方面來講,兩腎均為筋膜脂肪所固定,不可能有明顯的位移。腰腎的移動,它的抽換升降,實際上是反映在空間運動軌跡上的。對於一側腰腎沉降的感覺,主要是習拳者在意念上加重了對這一側腰腎的關注,是「意之所向,全神貫注」所產生的效果,相比之下,另一側腰腎則顯得松虛自在。如此這般地反覆調整意念上的關注,「意之所注,真氣從之」,就達到了鍛鍊腰腎的目的。兩腎抽換於拳術動作上是虛實轉換,於強身健體的客觀效果上是「活腰壯腎」,這種鍛鍊方法有利於人體精氣的轉化。

相關焦點

  • 兩腎、命門的太極練法
    兩腎、命門的太極練法習練太極拳,是一項內外俱練、神形雙修的體育運動。所以,對人體重要臟器腎與命門的鍛鍊,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就此談些個人的粗淺看法,旨在與讀者朋友進行交流。 腎與命門的位置我們知道,人體的腎臟位於腹腔後壁腰椎兩旁,左右各一。從西醫學的角度來看,腎臟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藉以排出體內代謝過程的最終產物即體內廢物。中醫學所說的腎,則是一個組合概念,是以腎臟為主體的一個系統。
  • 全盤公開楊氏太極拳腳下「重心轉換」由淺入深的四步境界及其練法
    太極拳的腳下步法,承載了全身的體重,腳下的「重心轉換」就是太極拳中最大的陰陽、虛實變化。能把腳下的「重心轉換」練的從心所欲,太極拳之功自然大成。全盤公開楊式太極拳腳下「重心轉換」由淺入深的四步境界及其練法,其詳如下。
  • 打拳要練好根節,「胯法四動」,細化技術逐步深入
    想一下透進去,你就得練松沉,用動力鏈往出放,螺旋著拋。好比單式,摘幾個順手的,每天練幾百個。開始沒什麼,一邊兒練,一邊兒琢磨。慢慢熟悉了,體記憶牢了,勁就順了,閉著眼都能玩。念頭一動,身體剎那呈相,練出下意識,招才管用。功力,就是一種量化。練拳貴在得法,再高級的法,也要去練,否則還不是你的。知道用丹田了,丹田後面是什麼。知道催命門了,命門上面是什麼。練功一路求索,先賢的話,你就懂了。
  • 太極拳的虛實變化
    ,大可以大到整個身形,小可以小到手指頭上的虛實變化,通過符合太極拳陰陽原則的練法,從整體到點、線、面、體去尋求太極拳的虛實變化。其實當你心中一有拔背之意,身上就已經有反應,內勁由後往上翻過來就是按勁了。棚勁是身體松下來後往上走,當你練按勁時,內勁的路線正好相反,這也是虛實變化,而且是內勁之間的虛實變化,在推手訓練中非常重要。
  • 怎樣練好太極步
    太極步是活樁的體現,如沒有較好的馬步樁、弓步樁、虛步樁,那是練不到位的。太極樁功是太極步的基礎,把樁功融入太極步就是步樁合一,這樣練法長功快,效果好。對下肢松沉力量的鍛鍊效果較明顯,練步一段時間後會覺得下肢走步更穩重。太極步也是松的體現,如沒有較好的開胯、落胯、扣胯、塌胯、坐胯、託胯等要領是練不到位的。當然,太極步還要有虛領頂勁、松肩、松腰、氣沉丹田的結合。
  • 空而不空,虛實相伴,虛懷若谷練太極
    練太極拳,要遵循虛實相伴的原則。所謂虛實相伴,是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同源。虛實都是同一個來源,虛實又同時產生。從外形招式上去理解太極拳的虛實,首先應當是每一點上都分虛實。一舉手,一投足,皆虛中要有實,實中要有虛。也就是拳論上所說的「處處總此一虛實」,虛實在任何地方都要有。練拳時要體會任何一個動作打出去,都要注意身上是不是整體分了虛實,是不是點上分了虛實。
  • 練習太極拳要處處分清虛實和穩定重心
    一、處處要分清虛實太極拳的整套動作,都是由虛實、動靜、剛柔相互轉換而形成的整體運動。在身正、體松、輕緩的姿勢和動作情況下要求身、手步部分清虛實,同內部的虛實轉換相一致,因此,太極拳是要求內外、上下、左右、前後都要分清虛實的。下肢是穩定重心的關鍵,因此道德要注意兩腿的轉換虛實,使動作平穩舒展,中正不偏,沒有搖晃不穩之處。
  • 太極八法應該怎麼練?最完整的單式指導在這!學會了再練事半功倍
    太極八法教學指導(一)練習太極八法,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注意練習的順序,最好是一個單式(一法、一個勁)相對練習一段時間後,再往下進行。全部一起練習沒有針對性,不能練好八法(八個勁路)的動作。假如把每一式都練習一個月之後,再串聯起來練習「四正手」的組合,以及「四隅手」的練習,便會事半功倍。
  • 太極拳怎樣做好呼吸、松沉圓活、撐胯頂腰、對拉拔長和力發四稍
    她強調了如下幾點:1、呼吸她說:「練拳是要講呼吸的,所謂的自然呼吸那是初級階段的練法,練到一定程度就要練深呼吸,以至達到拳勢呼吸。呼吸是要單練的,要當作一個重要的基本功去練。不然腹部老是空的,沒有內動,只有把呼吸練好了,練順了,腹部有了感覺,產生了內動,拳才真正有了基礎。才能練一日就有一日之長進」「太極拳是往裡打,只有練好了呼吸,才可能往裡打」。
  • 太極拳真傳一句話,練對一句功不差
    動作時以命門穴為軸心,以兩腰腎的抽換來變換身體的虛實。「身弓」對身法非常重要,腰脊一轉周身皆動,體現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門穴位於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於身體的動態平衡,起中定作用。•「氣撐命門」後,內氣上行貫大椎、肩、肘、腕,內氣下行貫穿胯、膝、足跟,方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的完整協調境界。
  • 練習太極拳,虛實轉變要留意
    轉變虛實要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何為「轉變虛實要留意」?何為「意氣換得靈」?在虛實轉變時,特別要注意脊背上的變換點,在這個點上只能用意氣來變換才會靈,而用力變換就會僵。這個意不是別的,就是「松」,人體最難做到的就是」松」。據鄭曼青老師介紹,楊澄甫每練拳前總要喊上幾十個「松」。李雅軒老師提出的「大松大軟、大開大展」,無非強調這個松的重要性和艱難性。
  • 怎樣練好練氣八法
    後四法是內氣、外氣並用的,包括聚氣、斂氣、混氣和化氣。它和前四法雖是一完整體系,但按道理來說,沒有很好地練五元莊,是不適合練後四法的。練後四法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果沒有通過五元莊把五臟髒真之氣強化起來,練後四法的作用就不會很明顯,假設再練得不得法,弄不好練混氣和化氣時就會衝得難受。
  • 太極拳松沉勁獨門練法
    實戰中,首先就是要放鬆;放鬆後,就可隨屈就伸,捨己從人。任其如何變化運轉,都逃離不開我力的作用,這就是太極拳「沾粘連隨」之功。如能懂得沾粘連隨,假以時日,就會達到「陰陽」、「虛實」與「剛柔」的轉換。到此,才會真正懂得「太極」之道。
  • 太極圖功練法
    太極圖功練法,其要領是轉太極球。練功者可以把下腹看成一個太極球,向前向後,各個方位都可轉動,在轉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行採氣聚光。本練法人人可學,能強身健體,開發潛能。內練法盤坐或站立均可,以舒適自然為佳,呼吸要深長細勻,在入靜的基礎上,觀想自己在朦朧宇宙真氣之中,並默念「我在氣中,氣在我中,天地之氣,為我所用」。
  • 練好「背絲扣」,突破太極五大難題
    就是把襠內的虛實轉換練好。兩胯的外旋可以做到以身帶手,它是通過兩胯的交替松沉達到上身的左旋右轉。所以過去練拳、練功夫用的都是內旋,也就是背絲扣這種重心移動的方法。胯是我們人體最大的關節,它動起來上盤能不動嗎?我們如果把背絲扣練好了,就可以解決以身帶手的問題,解決虛實轉換的問題,這雖然不是太極拳的全部,但絕對是太極拳入門的關鍵。
  • 如何判斷自己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
    按照健身的身法去練是出不了功夫的,同樣按照練武的身法去要求廣大健身人群也極不現實!現在社會上圓襠都把膝蓋往外翻,翻得腳內側離地喝風,這是跟太極拳開玩笑!圓襠是指把後襠撐圓,前襠和後襠是開合關係,前襠合後襠就撐開了。
  • 太極拳的虛實雙重
    走架講究自身虛實變換,推手講究彼此雙方的虛實變換。何謂虛實?簡單地說,走架時式式頻頻轉換,是靠身體某些部位該著力時著力,該放鬆時放鬆,著力大意識重時謂實,小些時謂虛。楊澄甫先師說:「全身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
  •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在教學中身法要特別重視:「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著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
  • 練太極拳,是在練內氣功嗎
    太極拳一直被人們稱為內家拳或內功拳,這個「內家」或「內功」指的是什麼呢,有人說是「內氣」,也有人乾脆說,太極拳就是氣功拳,練太極拳就是在練氣功,那麼,這幾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呢?編者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第一要看太極拳的練法規則,第二要看氣功的練習規則,第三要看兩者的最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