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贛州地區發現新竊蛋龍類化石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科學家在贛州地區發現新竊蛋龍類化石

【科技前沿】

本報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張蕾)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牽頭的中外科學研究小組,在江西贛州地區晚白堊世地層中(距今6600萬年到7200萬年間)發現保存獨特的新竊蛋龍類化石——泥潭通天龍,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10日出版的《科學報告》上。這一發現對於研究竊蛋龍類的系統演化、古地理分布及生活習性具有重要意義。

「發現時,該恐龍頭部上揚,前肢向左右兩側伸展,說明它在泥潭中掙扎求生,直到死亡並最終保存為化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這種姿態保存的竊蛋龍類化石。」據呂君昌介紹,除了尾部、部分前肢和後肢遠端缺失外,化石基本架構完整,尤其是頭部、頸部及前肢的近端保存精美。

區別於其他竊蛋龍類,泥潭通天龍的生活習性類似鴕鳥,進步的類群沒有牙齒,頭短而高,有的頭上有冠,用以吸引異性;圓頂狀頭骨最高處位於眼眶後背角上方,前上頜骨的前邊緣高度凸起。系統發育分析顯示,泥潭通天龍與同樣發現於該地區的斑脊龍關係密切。「命名為泥潭通天龍,是因為化石發現地點位於贛州地區的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風景區,而種名『泥潭』則喻指恐龍在泥潭中掙扎的情景。」呂君昌解釋道。

竊蛋龍是一群生活在亞洲和北美白堊紀時期的長羽毛恐龍。目前,科研人員在贛州地區共發現5種竊蛋龍,此次發現證明贛州地區的竊蛋龍類化石資源豐富且具有高度多樣性。

相關焦點

  • 贛州發現食火雞樣新竊蛋龍化石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研究員、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專家等領導的中外研究小組,最近在贛州發現了一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該研究成果於7月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冠盜龍具有類似現生食火雞一樣的頭冠,為何將其歸入竊蛋龍類?
  • 竊蛋龍化石新種類現身江西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8月2日電 (記者謝宏通訊員郭戈)記者2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牽頭的中外研究小組,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傑氏冠盜龍(Corythoraptorjacobsi
  • 科學家發現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
    趙闖繪製/光明圖片光明日報日電(記者 張蕾)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以及加拿大、斯洛伐克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根據早前在河南西峽挖掘出的即將孵化破殼的恐龍胚胎蛋化石,發現了一種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科學家將這一生活在距今9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命名為中華貝貝龍。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9日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中國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
    中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成年個體竊蛋龍長約2米,前肢向後下張開、覆蓋在蛋巢之上,後肢摺疊在身體下方,整個身體位於蛋巢中心,與現代鳥類的孵蛋姿態一致。
  • 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化石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
    記者12日從雲南大學了解到,該校古生物研究院畢順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合作,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竊蛋龍化石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揭示了這種獸腳類恐龍的生殖生物學特徵。著名國際期刊《科學通報》日前發表了這一成果。
  • 世界最小竊蛋龍化石發掘於洛陽 身長僅60釐米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
  • 竊蛋龍不偷蛋、三角龍為搶妹子打架,痕跡化石裡有多少恐龍八卦?
    由於當時四周有許多原角龍化石,所以,他錯把這窩蛋當成了原角龍的孩子,並把窩上的一隻獸腳類恐龍當作偷蛋的竊賊,並為它冠名「竊蛋龍」(Oviraptor)[2]。後來,更多高精度的研究分析了蛋殼裡的胚胎形態,發現它們其實不是原角龍,而是幼體竊蛋龍。現在我們知道了,竊蛋龍並不是小偷,反而是在那窩蛋真正的家長[3,4]。
  • 河源龍:酷似鴕鳥的竊蛋龍
    河源龍 May 10, 2020 河源龍(Heyuannia)屬於竊蛋龍科 今天的主角正是其中的黃氏河源龍,首先我們先看看名字的由來吧。所有的生物種類都是雙名命名法,分為種和屬,其中黃氏是它的種名,而河源龍是它的屬名。種名贈給在河源恐龍化石發掘和保護工作中作出巨大貢獻的時任河源市博物館館長黃東先生,而屬名來自化石的發現地廣東省河源市。
  • 竊蛋龍類代表恐龍,竊蛋龍,葬火龍,巨盜龍,天青石龍等
    位置:恐龍\蜥臀目\獸腳亞目\堅尾龍類\虛骨龍類\手盜龍形態類\竊蛋龍類,也叫盜蛋龍類,他們和現在的不能飛的鳥類比較接近,比如鴕鳥,鴯鶓,鶴鴕。巨盜龍 Gigantoraptor,巨盜龍長8米及重約1.4噸,以前是最大型盜蛋龍類,但最近一種新發現的貝貝龍Baibailong,被認為成年後體長可達13米,成為體型最大的盜蛋龍類。竊蛋龍 Oviraptor,又名偷蛋龍,盜蛋龍,小型獸腳亞目恐龍,身長1.8到2.5米。
  • 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
    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我們對於恐龍的認識依靠著古生物學家的發現和研究,本著是人就會犯錯的原則,古生物學家們在過往的研究中也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其中最冤屈的莫過於竊蛋龍啦,因為竊蛋龍不僅不竊蛋,還是恐龍中的模範父母!
  • 被科學家冤枉的龍,起錯的龍名,竊蛋龍它並不偷蛋
    我們都知道,恐龍是已經滅絕的生物,從探險家到科學家,發現過大量的恐龍化石,根據對化石的研究,我們為這些已經滅絕的生物起了名字,而恐龍的命名,通常都是誰發現,誰就有命名的權利,和天文領域新發現的星星命名類似。
  • 「中國恐龍之鄉」贛州,真真用實力說話
    成年個體竊蛋龍長約2米,前肢向後下張開、覆蓋在蛋巢之上,後肢摺疊在身體下方,整個身體位於蛋巢中心,與現代鳥類的孵蛋姿態一致。巢內有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論文第一作者、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教授畢順東說:「該化石除呈現了竊蛋龍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外,更難得的是,蛋巢內還保存了正在孵化中的胚胎,這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證據。」
  • 竊蛋龍:我的名字可能是個誤會!
    ,在蒙古高原額仁大巴蘇的白堊紀紅色地層中發現一堆骨骼化石,讓考察隊興奮的是,在這堆化石中,有一個破碎的頭骨化石,當時考察隊就斷定,這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恐龍化石。於是,這隻新發現的恐龍就有了一個名字--竊蛋龍,正如它的拉丁文(Oviraptor)解釋一樣「偷蛋的賊」。
  • 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重磅消息昨天,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有趣的是,這個體長與贛州本地發現的暴龍類——虔州龍的體長非常相似,後者的體長約7.5至9米,「足跡和虔州龍骨骼化石的發現地相距不過33公裡!」邢立達強調,「從頂級掠食者的活動範圍看,該區的掠食者可能只有一種,此次發現的暴龍足跡非常可能是虔州龍留下的。」
  • 竊蛋龍不偷蛋,獨角鯨沒有角,盤點那些因名字被人誤解的動物
    不偷蛋的竊蛋龍 1923年美國考察隊在蒙古高原發現了竊蛋龍化石,這隻竊蛋龍的化石附近有一堆原角龍化石,而正巧的是這竊蛋龍在幾顆化石蛋之上,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這些蛋被認為是原角龍的,而竊蛋龍成了偷蛋賊,它也因此而得名。
  • 山東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原標題:山東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被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內蒙古發現36種恐龍,它們如何被發現的?這幾大發現堪稱世界之最
    據統計,內蒙古發現的恐龍有巨嘴龍、內蒙古龍、巴克龍、古似鳥龍、阿拉善龍、二連龍、耀龍、巨盜龍、計氏龍、戈壁龍、臨河盜龍、足羽龍、繪龍、竊蛋龍、原巴克龍、鸚鵡嘴龍、中國鳥腳龍、中國似鳥龍、蘇尼特龍、鴨嘴龍、古似鳥龍、巨盜龍、臨河盜龍、內蒙古龍等等。它們是如何被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