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為快最後的狩獵民族——鄂倫春族

2021-02-07 海豚影視之聲


高高的興安嶺,

一片大森林,    

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一匹獵馬,一桿槍,

獐狍野鹿滿山遍野,

打也打不盡。



在中國,唯一還具有合法持槍狩獵的民族,就是鄂倫春族了。說到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歷史可追述到370多年前,也就是在1640年代前,他們主要生活在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畔東、黑龍江以北,包括庫頁島的廣闊地域,之後沙俄入侵,一部分鄂倫春人南遷至黑龍江南岸大、小興安嶺地區,在茂密的大森林裡過著遊獵生活。探究這個古老的狩獵民族,他們和赫哲族、鄂溫克族是同祖同宗,和俄羅斯的楚科奇人、雅庫特人、烏德蓋人都為同一祖先。然而跨越了白令海峽到加拿大北部的因紐特人,是否和鄂倫春人有聯繫,還有待人類學家考證,但鄂倫春人是東北亞高緯度最古老的原住民,是無可非議的事實。


鄂倫春有「山嶺上的人」的稱呼,我們的主角磊磊是一個七歲的男孩,鄂倫春名字叫艾哈,就是好樣的。磊磊的家鄉小興安嶺的大森林裡,他的祖先世代在此過著遊獵的生活,到姥姥姥爺一代開始下山定居,所以磊磊已是第三代定居的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有語言沒文字,但現在國際上約定成俗用國際音標來拼讀鄂倫春語。隨著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處於中俄邊境地區的黑河和對岸的俄羅斯阿穆爾州的鄂倫春族交流越來越頻繁,時常有鄂倫春語國際比賽在兩個城市之間舉辦。拍攝期間,我們也有幸遇到新生鄉一年一度的鄂倫春語比賽,磊磊作為年齡最小的選手參加。面對玩和學習,磊磊比賽前也經歷了各種波折和挑戰,但最後磊磊是否能夠如願以償呢? 



作為導演,最讓我感動的是,在拍攝中能得以逐漸接觸和深入了解這個民族的狩獵文化。為了適應自然環境,鄂倫春人學會了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生存法則,他們對於生命抱著敬畏的心,他們相信靈魂無處不在,視貪婪為罪惡。鄂倫春的祖先規定,打到的獵物只要夠吃就行,不能貪心!像夏天懷孕的母狍子,春天沒長大的小狍兒,冬天還要照顧熊寶寶的母熊,都是不能打的。儘管獵殺野生動物是他們的主要生存手段,但這種獵殺與貪婪無關,與殘暴無關,與徵服無關,與取樂無關,它只有一個目的——生存。鄂倫春人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地球上所有生靈也都是這樣生存下來的,用一個種類的血肉延續著另一個種類的生命。


毫不誇張地說,鄂倫春人早已進入烏託邦式的生活方式。鄂倫春人常常以集體出獵的方式去圍捕獵物,採用平均制的分配方式,對於族群裡的未參加出獵的鰥寡孤獨,則會得到比一般獵手更多的食物。路途遇到沒有捕獲獵物的獵人,也照例可以分得一份,鄂倫春族寬厚淳樸的仁愛精神,始終貫穿在他們的狩獵文化中。


歷史的進程隨著時間而改變。強勢的外來文化和大量移民的湧入,打破了森林裡的寧靜而封閉的生活,鄂倫春人傳統的狩獵文化逐漸被環境的破壞,和過度的狩獵所消失殆盡。拍攝中,我希望通過磊磊看到年輕一代的鄂倫春人如何面對自己的狩獵文化?如何面對自己的困境?值得幸喜的是,我看到了鄂倫春人在覺醒,老人們自發在傳授自己的傳統文化。磊磊姥姥作為鄂倫春族口弦琴的傳人,在寓教於樂中培養磊磊的興趣;學校裡老師用軟陶教會孩子們做鄂倫春人冬天帶的狍頭帽;在白樺林中孩子們開心地玩,並學會認識了許多植物和小動物。

最後吳楠表哥帶著磊磊上山,真正體驗了一次鄂倫春人的狩獵生活:從兩根樹枝開始搭建一個大帳篷,用一根枕木生火做飯,用樺樹皮做狍子哨,七歲的磊磊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狩獵文化中,這是同齡孩子所體驗不到的生活方式,而生活中的磊磊同樣也喜歡看動畫片,玩積木,騎自行車。

磊磊姥姥作為第一配角在片中出現,我們捕捉到了許多祖孫倆精彩對白和故事,鄂倫春人的幽默也盡顯無遺。


透過磊磊的故事,我們看到鄂倫春人的狩獵方式已被現代生活方式取代,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狩獵精神依然流淌在鄂倫春人的血液裡。

我是中國的孩子

關注少年兒童的成長|關注民族文化的傳承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鄂倫春族」,帶著血的狍子肉就吃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狩獵民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鄂倫春族源於古代亞洲北部匈奴部族支系室韋部落的後裔,是中國人口極少的民族之一,族名含有「住在大山林中的人」的意思。鄂倫春人早年居無定所,他們精騎善射,狩獵為生,世代遊獵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中。不過90 年代興安嶺禁獵以後,鄂倫春族不得不放下了世代相傳的武器,從大興安嶺的山林遷到平地上生活。
  • 最後的山神:鄂倫春族最後一位薩滿
    》,是一部講述鄂倫春族老獵人(同時也是最後一位薩滿)孟金福晚年生活的電視紀錄片。孫曾田通過對孟金福夫婦在大興安嶺山林中歷經冬夏的跟蹤拍攝,不僅展現了鄂倫春人狩獵、造樺皮船等傳統的生產方式及其對山神的古老信仰,也表現了下山定居對於鄂倫春族社會生活與文化觀念的根本性改變——孟金福所代表的鄂倫春傳統文化已經難以為繼。
  • 記者體驗北方狩獵民族「狂歡節」
    新華社哈爾濱8月17日電(記者李建平 王建威 王松)在我國最北巍巍興安嶺的蒼翠林海之間,曾活躍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狩獵民族——鄂倫春族。  作為我國六小民族之一,鄂倫春族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走出白樺林,下山定居。雖然生活變得舒適、安逸,但鄂倫春族群眾不忘千百年來民俗文化的傳承。
  • 鄂倫春族:興安嶺之王為2020環滇超級馬拉松助威
    NO.8 鄂倫春族用奔跑的方式,跑遍中國56個民族聚居地。(感謝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烏茜特的精彩展示)鄂倫春族是世居我國東北部地區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倫春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較少的成員之一,他們自古以來一直從事狩獵生產。
  • 篝火節,是這個歷史悠久,神奇民族最崇尚的狂歡節
    在大小興安嶺裡深處,蘊藏著一個歷史悠久的神奇民族,也是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她就是鄂倫春族。鄂倫春族是世世代代居在我國東北部地區。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倫春族人口為8196人,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他們使用自己的鄂倫春語,沒有文字,現在主要使用漢語漢文。
  • 我國第一部較少民族語言工具書出版發行
    >鄂倫春族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之一鄂倫春語世界瀕危語言之一鄂倫春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 通過鄂倫春語的口口相傳才將森林狩獵文明延續至今《鄂倫春常用語發音詞典》的正式出版發行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於民族有益於文化有功於人民有福
  • 「三少民族」幸福多
    多布庫爾獵民村黨支部書記何澤承剛剛進屋,「上世紀50年代,多布庫爾河流域的鄂倫春族走出山林,在朝陽村定居。從尖角『撮羅子』搬進土坯房,直接跨越原始生活,這可了不得!」生活在呼倫貝爾的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一道,被當地稱為「三少民族」。歷史上,他們曾居住於興安嶺山林,從事遊牧、漁獵生活,具有較為接近的文化形態。
  • 共居 共學 共事 共樂——在廣州生活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同胞
    中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 一部因為畫質太差,而看不下去的影片《最後的山神》
    紀錄片《最後的山神》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央臺出品的,這部創作於1992年的作品,即表現了老一輩鄂倫春人對傳統的山林生活的眷戀,也表現了新一代鄂倫春人對現代文明的追求。「孟金福是中國境內鄂倫春族中的最後一位薩滿。」
  • 後疫情時代的思考從影像《最後的山神》開始?網友直呼:犀利!
    該紀錄片的主人公是居住在大興安嶺深林裡的中國鄂倫春族最後一位薩滿孟金福,與當代鄂倫春族後代在山下享受現代文明不同,他仍舊隱居山林過著原始民族狩獵的傳統生活,從專業的角度上講,主人公孟金福具有典型性,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也比較有意義,現代文明與原始文明的矛盾衝突也滲透在整部紀錄片中,人物典型,矛盾衝突也比較典型,這樣的紀錄片更加精彩,也更能激起觀眾的觀影興趣。
  • 內蒙古的民族服飾那麼好看,可惜會做的人越來越少了……
    傳統的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是一個複雜而細緻的加工過程,整羊皮要經過清洗、軟化、露水中浸泡,最後才在一個坑中點燃牛糞使其燻煙兩個小時,就可以將燻好的羊皮裁縫成袍。  即巴爾虎靴子,作為巴爾虎蒙古民族遊牧文化的主要標誌之一,據悉有200多年以上的歷史。  「索海固圖勒」適應北方遊牧生活特點,美觀大方、結實耐用,體現了「馬背」民族天、地、人、自然和諧的風格,是巴爾虎人在生產生活中製作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純手工藝精品。
  • 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達斡爾族與北海道愛努民族文化交流之旅
    北海道愛努民族文化交流之旅做好準備了嗎?誠摯邀請中國各地以達斡爾族學會及三少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同胞其他民族的同胞朋友來參加文化交流活動。感受到愛努民族和中國北方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在文化上有著很多共同點。在這個世界上、遠隔萬裡還能在不同的國度找到與中國北方三少民族有共通點的民族、真是讓人興奮、怎不能喚起我們想去和他們交流呢!
  • 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
    北魏最後一個帝王孝文帝拓跋宏,是一個極其開明的拓跋鮮卑帝王,他看到先進而強大的漢民族是其民族、國家振興發展的希望,便遷都洛陽,推行改革,令鮮卑所統110姓,改複姓為漢族單姓,與漢人通婚,改穿胡服為漢服,禁說鮮卑語為漢語,並率先將拓跋氏改為元氏。
  • 「民族」的故事(二)
    塔吉克族大概是「顏值」最高的民族了,它是我國唯一的白種人民族,真可謂是56個民族中的「異類」了。 在西北地區,有一個永遠繞不開的民族,它是坐到「第四把交椅」、人口有1000多萬的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淵源,在歷史課上我們就了解了不少。
  • 鹿與路——「太陽花」指引下的狩獵民族的小康路
    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信心,不停頓、不放鬆,結合實際工作,集智聚力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踐行好委員的使命擔當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取得最後勝利。雄峻草原,妍輝綺彩,林峰蒼莽,馴鹿點點——這是位於大興安嶺南麓的我的第二故鄉——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市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獵民村,一個清幽靜美的北國小村落。
  • 民族舞蹈排練忙
    6月9日,演員在排練新創作的鄂倫春族舞蹈《森裡的暢想》。新華網發(王正 攝)連日來,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歌舞團創作的鄂倫春族舞蹈《森裡的暢想》、蒙古族舞蹈《鼓舞》等6部作品進入緊張排練階段。這些作品民族風情濃鬱,將於年內陸續與觀眾見面。
  • dnf2021年春節禮包爆料 這就來先睹為快
    dnf2021年春節禮包爆料 這就來先睹為快時間:2020-12-22 12:51   來源: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dnf2021年春節禮包爆料 這就來先睹為快 dnf2021年春節禮包大爆料!
  • 56個民族絕美標誌,帶你領略中國之美!
    回收二手書,1.5折淘好書 最近看到一套絕美56個民族標誌 給民族文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 小編看完後覺得 這下閉著眼也能背出50多個了吧
  • 中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
    至此,中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今年5月,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的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表示,近年來,多個少數民族先後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