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英雄品格並非虛偽,而是建立在極高的道德上,一般人不懂他

2020-12-22 鼎盛史記

說起劉備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他愛哭,有點虛偽,其實在很大的程度上,劉備的這些種種作為,是建立在極高的道德底線上。

01怒打督郵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以為怒打督郵是張飛做的事情,其實歷史上是劉備打的,他並不像演義中那樣的柔弱,黃巾起義的時候,劉備迅速組建了一個社會組織,通過立下汗馬功勞得到了轉正,然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朝廷突然不認這些憑藉軍功轉正的人了,派個督郵搞監察。

查到了劉備這後,劉備謹小慎微,想著探探口風,還能不能有這份工作,結果督郵是喜歡阿諛奉承的人,覺得劉備不慣著他就怒了,劉備更怒,在我的地盤搞這套,當眾就打了督郵兩百下。就最後的結果來看,劉備一點都不虛偽, 反而讓人們看到了他快意恩仇、剛正不阿的一面,比阿諛奉承的人要強得多。

02以誠動人

劉備其實在丟了徐州之前是有立足之地的,那就是平原縣,劉備就是靠著這點家底支援的孔融,並且硬抗曹操的進攻,此後劉備算是名揚天下。另外,在劉備治理期間,樂善好施深得民心,然而卻惹怒了當地豪強劉平,他不甘心被外來人搶風頭,於是派出刺客殺劉備。

這天刺客潛入縣衙,看到劉備點著昏燈,一絲不苟的在處理文件,他就這樣錯過了刺殺時機,被發現後劉備讓人置辦酒菜,吃飽喝足了才問刺客,兄臺夜晚前來何事?刺客深受感動,說出劉平的計劃走了,還讓劉備多加注意。

要知道在古代刺客都是冷血的,想要靠假仁假義感動刺客是萬萬做不到的。更難得的是劉備始終如一,在後期黃權投靠魏國,有人散播劉備殺他全家的謠言,黃權不以為然,劉備這邊不光沒殺,反而厚待黃權一家,還說「辜負黃權,權不負孤也。」生逢亂世,每個人都多個心眼,假仁假義的小伎倆,斷然是瞞不過別人的。

03多次救人於水火之間

黃巾軍餘黨圍困孔融的時候,太史慈突圍找劉備求援,劉備二話沒說就去了;公元194年,曹操為報仇攻打徐州,陶謙派人往各地求援,只有劉備和田楷來了,其他人都畏懼曹操,此後劉備更是說什麼都不願意佔據徐州,生生是被推舉上位的。

第一次的時候,劉備本著仁義之師的目的來救援陶謙,就像是救援孔融那樣,根本沒想到要什麼回報,結果把陶謙感動了,這個時候劉備還是有些不信的,覺得這是場面話,殊不知陶謙是動了真心;

第二次曹操剛退兵,跟劉備的關係其實不大,陶謙的身體狀況實在不好說,如果狀態不好可能就讓了,如果狀態突然變好,讓出去就尷尬了,所以劉備依舊沒有多想;

第三次的時候陶謙實在是病重,他知道劉備素來仁義,所以想把家人託付給劉備,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富人,突然把全部的財產給了一個窮人,像劉備這樣的窮人,必然會照顧好陶謙的家人,所以劉備也就沒再讓了。值得一提的是,演義和歷史是有區別的,劉備是拒絕了兩次,第三次才答應。

04屢敗屢戰

這也是曹操和陳壽認為劉備是英雄的一個原因,劉備在眾多諸侯中起家是最艱難的,靠著鎮壓黃巾軍的功勞獲得了轉正,但不久就因為不願意阿諛奉承得罪小人,被迫棄官逃亡,比劉備年長6歲的孫堅,黃巾軍還沒打完,就獲得了別部司馬,曹操這邊更厲害,直接當了東郡太守;

後來何進派毌丘毅募兵,劉備在中途加入,還立下戰勝盜賊的功勞,官位稍微高一點,不過後來又被盜賊攻破,無奈投奔公孫瓚,這個時候才獲封別部司馬,後來劉備和田楷一起對抗袁紹因為軍功成了平原縣縣令,再後來劉備終於憑藉自己的才能被曹操請去青梅煮酒。

劉備這一生屢敗屢戰的例子太多,在袁術、呂布、曹操等人的手上都吃過敗仗,但是卻贏得眾多名士的尊重,袁紹、劉表都迎接過他,這份屢敗屢戰不服輸的豪氣,就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半生漂泊,時年46歲的劉備終於遇到了諸葛亮,此後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佔領荊州五郡、入川、佔涪城、綿竹,入成都,奪定軍山斬夏侯成漢中王。在劉備這一生中,遇到了很多人,不知道覺得劉備虛偽的人,有沒有換個角度想問題,你看了幾本書後覺得劉備「虛偽」,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孫權、陳壽等人不覺得劉備虛偽,他們都「有眼無珠」嗎?

05白帝城託孤

桃源夢碎後,劉備白帝城託孤,有人覺得這個時候劉備在試探諸葛亮,殊不知此刻的蜀國已經內憂外患,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外部主將損失良多,內部派系又不和諧,諸葛亮真就是力挽大廈於將傾,劉備真的沒有必要做「君可自取」的試探。

就連易中天都說,白帝城託孤,是歷史上君臣關係的頂峰,諸葛亮、劉備,兩個人都有著極高的道德要求,這樣的人無需試探,要知道自古套路不得人心,唯有真心換真心。這樣的君臣關係,是後來的君權高度集中和強化的明清後世,難以理解的秦漢風骨。

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寫《出師表》,用行動證明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之後的蔣琬、費褘盡心盡力,諸葛亮的兒子、張飛的孫子、黃權的兒子等人都戰死了,姜維得知劉禪投降後想的是「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些人受到諸葛亮、劉備的影響都做到了「報先帝之殊遇於陛下」。

相比魏國和吳國差別太大,尤其是吳國,司馬炎滅了吳國的時候,其丞相張悌陣亡前說:君臣如果都投降,確實無一人戰死,這不也是恥辱嗎!可見劉備的英雄品格並非虛偽,而是建立在極高的道德上,一般人不懂他

(聲明:內容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劉備是真正的仁義之人,而非虛偽 假情假意之人
    後世很多人對劉備這個人物褒貶不一,不少人說他一生中喜歡用哭去博得人們的同情,比較虛偽,假仁假義,先是奪走了同宗哥哥劉表的荊州,又奪去了同宗弟弟劉璋的成都,別人謙讓給他的時候他虛情假意不要,暗地裡去奪反而特別快。假裝仁義去籠絡人心。
  • 劉備即非君子,也非作偽,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可見,孔子力主的君子之道,更多的是是人臣的道德規範,而不是人君的道德規範,畢竟「邦無道,則揭竿而起」,對於類似武王伐紂的故事,孔子也只好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完全不方便評價。至於換一個「君子」的概念,講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那劉備更不是這種人。隨意毆打上官,劉備是暴躁老哥的典型代表。所以,君子這個定義並不完全切合劉備,更何論於真偽。
  • 文言文思維訓練:劉備託孤
    彼此信任對方,建立信任的橋梁,只有青年人彼此信任對方,才能夠放下內心的擔憂與疑慮,兩人才能更好地謀事,信任能將原本低效甚至徒勞無功的工作變得高效,有意義。信任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消除了雙方心中的擔憂,不僅有利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也有利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發展不正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嗎?3.
  • 虛偽的道德最可怕,虛偽的崇高最無恥
    ——海明威虛偽的道德最可怕,虛偽的崇高最無恥1.尼採以為,「迫使人們遵從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女孩當時選擇了拒絕,她說,「在我二十年裡,我真的不知道,我會有生父和生母,因為我認定的父母就是我的養父母,不是什麼別的人,在我最需要父母的時候,他們沒有出現,而且就在一個鎮上,才幾公裡而已,問什麼連看我都沒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姑且不論女孩親生父母與女孩的糾結和尷尬,此時現場的主持人周立波,頃刻便是一副道貌岸然痛心疾首的模樣
  • 若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劉備,他能否統一天下,能否興復漢室
    東漢末年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不是曹操,而是董卓,只是董卓並不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正含義,而是完全憑藉個人喜好,大肆屠殺不聽從自己的百官,甚至毒殺太后,廢立皇帝,簡單幹了一系列超出道德、禮儀並且不得人心的荒唐壞事,才最終被王允聯合呂布所殺。
  • 劉備在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人?他是如何從草根逆襲成功的呢?
    劉備在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人?劉備堅強的毅力,為達目標、矢志不渝 劉備的出身決定了以後的人生道路一定是充滿坎坷的。他為了目標投靠過很多人,例如:投靠同學公孫瓚、徐州牧陶謙、荊州劉表等。劉備有一顆禮賢下士之心,這也是成就霸業的重要保證。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劉備為何能成為大漢皇叔,建立蜀漢?
    通過劉備建立蜀漢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劉備的出身在三國中算是最低的,曹操和孫策孫權都是官宦之後,自帶家族勢力,唯有劉備處在社會最底層,織席販履為業。雖然有兩個萬人敵的兄弟,但因為沒有起家的班底,和家族支持,一直難有一塊可以修養發展的地盤。
  • 虛偽的人,常有這2種「假謙虛」,我們需要多加警惕
    回到家後,他發現肚子餓得咕咕叫,又做飯吃,而且是狼吞虎咽。這種人在外面的謙虛是虛偽,也是做人不實在的表現,而且這類人往往能力一般,喜歡做給他人看。還比如,你做生意,但臉皮太薄,遇到該賺的錢不賺,表現得無欲無求,過分謙虛做人,就很難發大財。
  • 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時,為何曹操就認為劉備是英雄?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煮酒論英雄時,為何曹操就認為劉備是英雄?我感覺曹操之所以認為劉備是英雄是從劉備的經歷以及劉備的圈子而有了這樣的認知。劉備年輕討黃巾鞭督郵,三英戰呂布等等事跡。並且雲長溫酒斬華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般牛的人都是跟牛的人一起玩。而劉備收買人心很有一套。
  • 《三國演義》高手的三大本事:懂本分,講良心,能識人
    《三國演義》中的高手都做好了這三件事:做事,做人和識人。做事,懂本分什麼是本分?本分一詞的正解是:能堅守內心的價值觀,不突破自己的底線。孔子的回答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十七回中言: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詐還逢識詐人。曹操可說是用詐、識人的第一人。劉備加入董承的除曹同盟,為了不讓曹操疑心,他整天在菜園中,幹些澆水,除草的小事。
  • 漢獻帝退位,劉備為什麼不迎漢獻帝入蜀為帝,而是自己當了皇帝?
    劉備自立漢中王,繼而建立蜀漢為帝,沒有過錯。既沒必要去給他擦脂抹粉,也沒必要去詬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漢室衰微,自己不爭氣,不甘寂寞的人圖王稱霸,無可非議。
  • 劉備的一生:成敗興衰千古事,誰識桃園三結義
    但他們以「義」為重,同時又被「義」所封閉。魯肅和孫權的關係也十分密切 ,他們也曾「同榻抵足而臥」 , 但魯肅比關、張有遠見,也更大氣。 對比有關魯肅的一個細節, 就可見桃園之義的局限性 。 孫權請魯肅上馬,騎馬並排而行,悄悄地問他:「我下馬來迎接你,能彰顯你的地位麼?」魯肅說:「不能」。
  • 如何建立正確的信望愛品格?
    這盼望與信有關,信是望的基礎和必須條件,一個不相信上帝的人,是不會盼望上帝的,因為他不會盼望一個自己不相信的東西。因此,望就是對未來的確據,就是填補未來的內容,因為有瞭望,基督徒不僅當下有了意義,未來也有了意義,就不會陷入虛空的虛空。
  • 曹操、劉備、孫權究竟誰是真正的英雄?劉伯溫:他們一個都不是!
    這一段話是說得劉備心潮澎湃,血氣上湧,可是寄人籬下,他又不敢表述自己的英雄之志,只好等待曹操的下文,不料曹操後面一句話直接把劉備嚇得筷子都丟了:「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一句話驚得劉備惶恐不已,以為曹操看出了他胸懷大志想要立除之而後快。
  • 越是虛偽的人,越喜歡講5句「真心話」,遇到趁早遠離
    這種人的可怕之處在於,表面上是誇讚你,內心可能根本瞧不起你。他們只是通過這種籠絡人心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圈子,希望他人能夠為自己所用。孔子說過:「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虛偽的人,最善於偽裝,你很難看透他的真實意圖,稍有不慎就會吃虧受騙。他們喜歡假裝合群,和牆頭草一般,風往哪吹,就往哪倒。他們也習慣阿諛奉承,爬高踩低。
  • 德沃金的法律觀與法的品格
    一般認為,法律具有維護和平與社會和諧的功能,解決矛盾衝突的功能以及分配資源的功能。較少被強調的是法律的教育功能。法律可不可以傳播道德價值?法律是人的理性的反映,而道德則是對人的感情的規範。初看之下,兩者似乎不應該混為一談。亞裡斯多德曾說,法律就是不受感情羈絆的理性。然而,較深入的研究表明,情感才是理性決策的大背景。
  • 王者榮耀:一級刷野最快的英雄,劉備只排第五,而他能無傷打野?
    峽谷中,要想看一個團隊強不強,首先要看這個隊伍中的打野強不強。如果打野強,就算逆風局也能帶起一個團隊;如果打野弱,開局就意味著這局將是一場惡戰。那麼有哪些英雄在一級打野速度特別快呢?劉備第五,老虎勉強進入前三,而他卻無傷打野。今日話題:一級刷野最快的英雄,劉備只排第五,而他能無傷打野?
  • 劉邦與劉備
    那麼,為什麼劉邦能奪取天下,建立漢朝四百年基業,而劉備只能偏安西蜀,只當三年皇帝;為什麼劉邦能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消滅三秦,與項羽爭奪天下,而劉備始終未能出西川,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無功而返呢?應該說,諸葛亮的隆中對,給劉備制定的戰略思想模板就是劉邦的成功之路。然而難度卻大了很多。劉備面對的形勢是曹操孫權的地盤實力都非常穩固,短期內難以吃掉。
  • 他是劉備生死之交,後成三姓家奴,卻沒幾個人知道他
    一部《三國演義》能夠說是把三國這臨時期的汗青遍及到了全天下的局限內,即使是不懂中國汗青的老外也能說出幾個三國期間的人物的名字,好比關羽、曹操等,但演義真相是演義,它不是正史,以是也能夠你通讀了《三國演義》,也不必然打聽本文要說的這人物,他曾與劉備是死活之交,後來卻成了三姓家奴,劉備所確立的蜀國被滅
  • 關羽死後,劉備為何不派人刺殺孫權?三個原因,他慫了!
    豫薦你|文【全文1716字,圖片12張】 關羽死後,劉備為何不派人刺殺孫權?三個原因,他慫了! 關羽死後,劉備以給關羽報仇為由,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舉國伐吳。問題來了,劉備如果真的恨孫權,為何不派人刺殺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