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講《萬安道中書事》:攜家滿路踏春華

2021-01-19 騰訊網

萬安道中書事(其二)

楊萬裡

攜家滿路踏春華,

兒女欣欣不憶家。

騎吏也忘行役苦,

一人人插一枝花。

楊萬裡(1127 — 1206),字廷秀,號誠齋,宋代詩人。

相傳楊萬裡在中國的詩人中流傳的作品是最多的。他的特點是很善於捕捉眼前的景物。

楊萬裡到各地旅遊,隨時見到景物,隨時就寫下來。春天的景色這麼美,他帶著全家去遊春,路邊有騎著馬的官吏,他們本來有任務在身,可是在這麼美麗的春天的景色中,他們也忘了行役的勞苦,每個人折了一枝花插在頭上。

「騎吏也忘行役苦」的「騎」,作動詞念qí,作名詞念jì,「騎吏」是一個騎馬的官吏,所以這裡念jì。

「忘」在這裡作動詞,念平聲,wāng。

「一人人插一枝花」的「插」是入聲字。

葉嘉瑩

號迦陵,生於1924年7月,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2016年3月21日,獲得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

相關焦點

  • 萬安:「井岡故事」講出「精氣神」
    中國吉安網訊(陳其龍、李雪梅、郭建華、盛福梅)「講好井岡故事,傳揚井岡精神」。萬安通過打造「十八灘講壇」、「道德講堂」、「故事會」、「紅色說唱隊」等平臺,說解井岡故事,傳授井岡精神,一個個感人至深的「井岡故事」,提升了萬安人民的「精氣神」。在萬安縣圖書館的「十八灘講壇」,一場「講好井岡故事,傳揚井岡精神」活動正在這裡舉行。
  • 中華讀書報:葉嘉瑩主編的「詩詞名家講」突出經典屬性
    本報訊 由葉嘉瑩先生主編、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詩詞名家講」叢書在上海書展首發,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巖出席發布會並致辭。他說,「詩詞名家講」叢書匯集了諸多名家對歷代詩詞名篇的精講,可為廣大讀者學習古詩詞提供切實幫助。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楊雨與現場讀者分享了她研讀古詩詞的心得。她說,時代變了,生產和生活方式變了,但是,親情、愛情、家國之情等等古人體驗到的情感,今人仍在體驗。現代人依然可以將古典詩詞與我們自身的生命體驗相關聯,從中尋覓知音和心靈歸宿。
  • 萬安,路是硬傷,但配套從來不撇
    五環路串聯天府新區、高新區、郫都區、新都區、青白江區、龍泉驛區、雙流區和溫江區8個區,服務周邊17個產業功能區,其經濟效益不言而喻。而麓山大道作為五環路中的已建成段,也將是最早享受到五環路紅利的區域之一。今年8月,麓山大道段就開始改造,不過就現場來看,該路段交通狀況良好,也沒有施工跡象。
  • 葉嘉瑩:遺音滄海如能會 便是千秋共此時|感動中國2020
    也就是說,葉先生經歷過的這些人跟事都已經消失掉了,對她來說,通過詩詞已經穿透了這些層次,不為這些東西所困,已經達到空的境界。」生命中如此多的苦難,很難說,葉嘉瑩是上天的寵兒。「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在美學上為朱彝尊詞的幽約之美作出的獨特詮釋。「『弱德之美』不是說你軟弱就是美,是說你要堅強地持守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
  • 讀懂葉嘉瑩才知道,什麼是真名媛
    24歲時,她作出了一個對命運轉折影響巨大的決定:結婚。趙東蓀第一次看見這個女孩的照片就不能自拔,瘋狂追求兩年。當時趙東蓀在秦皇島做事,常常坐火車跑到北京去,就為見葉嘉瑩一面。後來趙東蓀丟了差事,家裡幫他在南京聯繫了工作,他死活不去,就是求婚。葉嘉瑩有些愧疚和感動,覺得都是因為自己他才丟了飯碗,於是答應了。放在今天冷眼旁觀,當然可以說這是聖母心,大錯特錯。
  • 《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
    讀《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葉先生所講的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詞人坎坷跌宕的人生、百轉千回的情感、婉轉含蓄的詞句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而葉先生創造的「弱德之美」一說卻是貫穿了十位詞人的一條線索。葉先生講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但「弱德」不是軟弱,而是在挫折中的精神堅持。
  • 「我抒我讀」投稿|讀《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有感
    《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通過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詞人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辛棄疾、朱彝尊生活的歷史背景、生平經歷、性格學養、藝術才能、作品的風格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感情品質,向我們講述了詞的由來、詞所經歷的發展,為讀者傳達出詞中生動、細緻的生命與內涵。葉嘉瑩先生,一生坎坷多艱,在許多個人生的至暗絕望時刻,是詩詞給了她無窮的力量。
  • 葉嘉瑩:執教70載,詩詞在心中溢滿芬芳
    2019年5月,一條「葉嘉瑩先生再次給南開大學捐款」的熱搜,在各類明星八卦中格外顯眼。 為了推廣詩詞教育,葉嘉瑩多次為南開「裸捐」,總金額已達3600萬。 這是她個人的畢生積蓄,其中包括她變賣了天津和北京的兩處房產所得。
  • 【萬安名人】梁書美術館在南昌開館
    梁書,名凱世,字惕生,號書,1905年生於萬安,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精於山水,擅畫梅、竹、花鳥和人物,被譽為「國畫井岡第一人」。梁書美術館館長張毅介紹說:「該館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建築與周邊生態的和諧統一,這與梁書先生歸隱田園、專心國畫創作的生命歷程相契合。」
  • 葉嘉瑩用生命踐行了這個詞
    顧隨對她有很大的期望,認為她可以超越老師開出新路子來,欲達到此目的,「非取徑於蟹行文字」,就是要她把英文學好。葉嘉瑩說自己當年未敢想過繼承老師的衣缽,做出什麼成就來。結婚後她跟隨丈夫到臺灣,即遭到「白色恐怖」的迫害,丈夫出獄後就再也沒有工作,全靠顛沛流離中的葉嘉瑩四處上課,支撐起家庭。
  • 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葉嘉瑩先生
    葉嘉瑩是中國古典屆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打需耐得住寂寞、在通往詩詞王國的道路上,誨人不倦,渡人無數,在浮躁喧囂中,引領眾生回歸心靈。作為一個承習"舊道德,新知識」家教的女子,葉嘉瑩借他度過憂禍,獲得療愈。在詩詞這樣一種古老而蘊藉的文學形式中,葉嘉瑩開了自己多難、真實而又審美的一生。
  • 葉嘉瑩:曾姓葉赫那蘭 北京兒時舊宅已面目全非
    這也讓葉嘉瑩堅定了留在天津度過晚年的決心。葉嘉瑩的大女兒和女婿一家在加拿大時因為一次車禍去世,這是葉嘉瑩一生最艱難的時光。葉嘉瑩在她新出版的《人間詞話七講》中提起,自己在最傷心難過的日子裡,是依靠作詩撐過去的,她將自己的感情都傾注到詩歌中,讓悲傷隨文字排解出來。  「我回來不是住著享受,有很多工作要做的。」葉嘉瑩說。
  • 南方周末:《掬水月在手》與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無論是學術,還是生活,葉嘉瑩全程脫稿講述。涉及她早年的研究,她還要連夜「備課」。葉嘉瑩的保姆告訴沈禕,葉嘉瑩經常為了採訪整理資料,找自己以前寫的東西,到凌晨兩三點。  紀錄片中有一個畫面是葉嘉瑩量血壓。採訪過程中,量血壓是每次採訪的流程之一。如果哪天她的身體狀況不允許,採訪就會推遲。  日常生活中的葉嘉瑩,與沈禕之前想像的不太一樣。
  • 古代名人在萬安留下的著名詩文!蘇軾、文天祥、楊萬裡、辛棄疾等來過萬安並留下膾炙人口的詩詞!比如: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裡嘆零丁
    ,有多少神奇的詩文在這裡醞釀產生,現編者將古代一些名人作的與萬安有關的著名詩文選編如下,也算是宣傳萬安、展示萬安吧。路從青壁絕,船到半江寒。不是春光好,誰供客子看?猶須一尊淥,並遣百憂寬。【注釋】皂口:即造口,地名。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60裡處,位於贛江岸邊,古時為一重要水陸交通驛所。《萬安道中書事》【作者:楊萬裡】【年代:宋朝代】【詩文】:玉峰雲剝透斜明,花徑泥幹得晚行。
  • 17歲喪母,52歲喪女,葉嘉瑩:坎坷中走出來的詩詞女神
    葉嘉瑩的人生有三大艱難的時刻1.少年喪母1924年,動亂的年代,讓葉嘉瑩很小時就和南下的父親離別,此後再無聯繫。葉嘉瑩的童年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17歲時,葉嘉瑩母親又被確診為腹部腫瘤,手術後不久,在火車上敗血症發作,不幸病逝。
  • 葉嘉瑩:我這一生幾經苦難,幸好還有詩詞相伴
    可是,古典詩詞中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誦讀古典詩詞,可以讓你的心靈不死。」1945年,葉嘉瑩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從輔仁大學畢業,進入到一所女子中學教書,從此開啟了她長達七十多年的漫長教學生涯。講臺上的葉嘉瑩能把愛情詩講得生動美妙,但她卻說「這一生從來沒有真正戀愛過」。
  • 96歲葉嘉瑩: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
    ——楊絳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紅星新聞特別策劃「讀書打卡周」,特邀十餘位文化名人作為「領讀人」,在本周與大家分享,他們正在讀什麼書?這是一本怎麼樣的書?每日,一位大咖,一本好書,與你的偶像,共赴一年一度的閱讀之約吧!
  • 詩詞之外的葉嘉瑩:用大半生時間走完返鄉之旅
    這,也是這部紀錄片要講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片方供圖亂世1924年7月,葉嘉瑩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23號,緊鄰西長安街。這裡是葉家的祖宅。只不過,當年葉嘉瑩曾祖父購置這處四合院的時候,這家人的姓氏還是葉赫那拉。
  • 給葉嘉瑩拍傳記電影的臺灣導演陳傳興,為何強調這個遺憾?
    導演陳傳興介紹,為拍攝全景式反映葉嘉瑩先生「歷經磨難又活得光亮的一生」,電影拍攝團隊用時3年,分別在兩岸、香港地區以及美國、加拿大等葉嘉瑩先生出生、學習、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採訪了葉嘉瑩先生的親友、學生40餘位,力圖還原葉嘉瑩先生以弘揚中華詩詞為己任,歷經烽火硝煙、家道變遷,活出如詩一般鏗鏘人生的精神世界。
  • 3歲學詩,從事詩詞教學70多年,葉嘉瑩認為讀古詩必做2點
    從教70多年,葉嘉瑩先生對古詩詞教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看她的書,聽她的講座,在她的論著中我看到了兩個學習古詩詞的秘訣:1 吟誦古典詩詞該用什麼方式來傳承?葉嘉瑩的答案之一是吟誦。古人講究"吟而成文",《周禮》中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樂語是古代貴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從周朝開始,我們的學習就是伴隨著吟誦開始的,吟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法門。那該怎麼吟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