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之心思,凡是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財富還是精神上的名譽,都無不希望可以長久的傳承下去,代代相傳而無有窮盡,就像秦始皇在一統天下之時所希望的那樣:「吾今為帝之始,而後世易之以二世、三世乃至萬世」,願望雖好,但是結果怎麼樣,大家都清楚得很。
在歷史的進程中,也曾經出現過無數的名門望族,出現過顯赫一時的賢人君子,縱然曾經都是一時之風雲人物,但是時過境遷之後,在今天,又還能有多少殘留至今呢?大多數都是風流都被雨打風吹去,湮滅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易經》鼎卦的智慧之中,聖人為我們開示了其中的關鍵所在,使人們可以一窺這個世界風雲變幻、各領一時之風騷背後的秘密,能領悟其中的智慧,並且可以以之一脈相承之人,才有可能將自己的一切保持的更長久,知而不為之人,想要傳承久遠,恐怕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古人鑄鼎之初,不過欲以其炊煮調和五味而已,到了大禹鑄鼎以定九州之後,才是王者「協於上下,以承天休」之象徵,所以後來的人們將鼎之落定,名之定鼎,而將鼎之遷革流轉稱之為遷鼎,一定一遷之間,是鼎的遷革。
鼎的遷革又以何為依歸呢?「有德居之,無德失之」八字足以形容,九鼎雖寶,卻以德為去留之依歸,世間有志君子,必須要做到「正位凝命」,才能長久的保有此鼎而不失,因為鼎之器正,君子必須要正位於己,然後才可凝其所受之命。
鼎之用在於調和五味以享上帝、養聖賢,如若想要保有此鼎而不失,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德,因為德足應天,則天受其享,德能養賢,而賢受其享,如若無德之人,天與聖賢都厭棄其養,又怎麼可能會有不失其鼎的結局呢?
就像歷史上的夏桀、商紂王一樣,雖然在一開始的時候擁有天下神器,但是都因為自己的無德而無法將鼎長久的傳承下去,使夏有鼎而遷於商,使商有鼎而遷於周,這樣看來,鼎似乎是無靈之物,卻又是儼然而有靈之像。
因為鼎雖無耳卻能聽,鼎雖無目而能視,天下萬物,耳聰目明如鼎一樣的神器,似乎也是不多見的吧,所以彖辭中才會說「巽而耳目聰明」,歷來為帝王所寶而稱讚者,不正是這無耳無目而「耳聰目明」的四字之用嗎?
上古以王興於天下,必定會以鼎為受命之符,所以凡得之者,都會「特牲告廟,酒醴饗賓」,心意之誠,禮儀之隆重,都無不昭於著對於鼎器的看重,希望自己其命維新而治道可以大享,保有此鼎而不失,使宗廟享之,子孫繼之,萬世有道而不遷。
想要長久的保有所持有之物這一點,古今中外都不例外,但是真正可以長久的傳承下來的,時至今日,尚不多見,能夠獲得五世其昌,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
世間萬物,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看似是一種虛無縹緲的說教,但是其背後所隱藏的智慧,以及歷史上的史跡卻又驗證了其中的真實性,所以凡是想要長久傳承的人,還是應該首先以修德為要,德聚仁合,自然傳承長久,無德之人,三世而竭,不知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