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硯昭文》節選連載(三)

2021-02-09 郭中堂書法藝術與書理天下



郭中堂先生近照

郭中堂 著

《筆硯昭文》節選連載(二)

<前言>

《筆硯昭文》歷時多十年,幾易其稿,十二萬字成書。全書共分三卷:卷一,筆法與技法;卷二,力法與心法;卷三,道法與神法 。書中傳法授訣 ,承傳了古今以來的書法內秘,是一本書法秘籍。

昭文乃博採前賢大師精華,集終身的實踐和感悟上天的賜賞,匯為一書。以昭示後學筆硯耕讀之文,故曰筆硯昭文。《筆硯昭文》是郭中堂書法理論系統的學說専著。

書中將解密書法的筆法、技法、力法。揭秘書聖王羲之筆法、草聖張旭、草狂懷素筆法。揭示漢字結構的密秘,書法布局的密秘及其宇宙原理。昭示人體中心論之書法人體力學原理。在論述書法的筆法、技法、力法的同時,論說書法的心法和道法。從儒、釋、道方面闡述書法的規律和社會人文原理。以書法為中心,論述哲學、文化、思想精神以及中華文化中天文地理、陰陽太極與書學的關係,探論書法秉承的人文本理。使書法從玄學中走向有律可循,試圖結束民族書法幾千年來只有師承間的心傳口授或家藏「枕中秘」的神示而不外傳狀態,改寫學術之人每每從零起路迷無要津之筆困,把中華書法文化推入一個全新世界。

「漢字結構」「王羲之筆法」「章法內秘」 等書法不二法門,有如武林界的「九陰真經」道家的「內丹法」,是中國書法歷來秘不外傳的「枕中秘」。

人類生活需要科技,但現代科技的發展大有以一蓋全乃至替代人類哲學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傾向,便捷的電腦字是乎要取代書法的精神和人文之道。當代一些人也打著創新的晃子已變異了中國正統書法。當今中國書法己到了如何繼續存在和發展的轉折性時期,故此承旨傳書,將書法中所承部分不傳之秘出傳,打開在中國歷代書法上只用不傳的天道之規,將中國書法的古法與新法合而為一,在著理上程式化,在法理上系統化,在應用上實踐化,使中國書法在人類新的進程中繼往而有開來。

餘年俊時齡,在昆侖山脈以近的絲路古道工作之餘時修道,在草聖張芝故裡的敦煌三危山中遇到稱為「筆神老祖」的修道髯翁而拜師學書,學書中得到了以筆神老祖為首的道師點化,今將所得真傳和參禪悟道中,開悟時接承之法理與法筆,在《筆硯昭文》書中擇重點以承傳,是故受命於天地玄師,承奉聖賢之旨意,以應天道「宏達先祖精神,承啟後世文脈,重開人類文化」之大任大義 。

卷一【筆要】:書有天地之德,人文之綱,六藝之能;學有博識,業有專攻,無品之書天不傳,無功之筆地難立。

卷二【心要】:參悟儒、釋、道,感悟天地玄機,以通天地之靈。開靈通慧,啟悟心脈,參學以連通學脈之經絡。學眾多開胸脈,觀博多開眼路,修煉多開慧通,去偽存真,洞達天地之理,集慧於心靈之庫,造化於天地之間。

卷三【神法】:天地之理在德正,道玄之理在純正,藝術之理在心正,心法之理在神正。神正則有法無法,神濁則無法有法,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前言餘話>

古人聖賢很少留筆法,歷史傳王羲之的筆法要訣只給他兒子看,藏在枕頭中不拿出來——枕中秘,古人認為漢字是神造的,其書寫的法道也是天傳神授的,書法的高度內秘包涵著天機,並認為天機是不能隨便去洩露的,張三丰《參禪歌》就講:「玄機妙,非等閒,妄洩天機罪如山。」 非大受大任者不敢傳,所以古人很少留筆法,留一點也是隻言片語,有的甚至會澀難懂。

宇宙進入現代,人類將進入到一個新法時期,該毀的毀了,該清的消了,經過對宇空的衝洗,蕩盡了汙泥濁水,人類需要重新審道自布文化,要有一套新的文化為下一步人類的發展而開路,承傳歷史的文脈,為人類新生活開道,故而這個時期的文化傳承是:替天傳道,是宇宙和人類未來發展的需要。

餘一生承傳前幾世筆法而研習書法,將所研之精要全記入《筆硯昭文》共三卷之中,以傳後世。餘昭文所示之書,有承前啟後的功用,通吾昭文將精通書理,精極筆法,楷範書道,師學天下。


《筆硯昭文》各修改稿留影

說明:

郭中堂先生歷時數載著成《筆硯昭文》,全書內容經反覆精簡、斟酌與修改達幾十遍之多,力求「坦留十萬餘言於後世千秋,焉敢欺前學而誤後世」。目前成書共約十二萬字,預計今年出版公開發行。

期間已陸續提前發表在網際網路各大網站及論壇約六萬字左右,以供大家一睹為快。讀者可以百度「郭中堂 筆硯昭文」查找閱讀。另外,本公眾號也會將精簡後的內容不定期發表,歡迎大家關注和轉發。有任何疑問,可回復諮詢,我們將全力一一答覆。

感謝大家的支持!





欣賞郭中堂先生更多書法作品可移步:

郭中堂書法網

www.guozhongtang.com

2015.3.28 編著


相關焦點

  • 硯賞——清宮制硯和藏硯
    清廷入關後,接收了許多明代朝廷的遺物,包括明代內府所藏曆代古硯,其中的精華被收錄進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編纂的《西清硯譜》中。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硯作,但主要以製作松花江石硯為主,內廷所需的大量端、歙等名硯均由產地官員「恭呈」。
  • 筆、墨、紙、硯…
    硯者,研也,研墨使和濡者。形帶石巖圓,光隨文發錦。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天然巧琢,風雅莊重,滋熙於精。硯有儒者之風,「用行舍藏」或「用舍藏行」;硯內兼素雅之美,色調造型,造化陶蒸;硯收博大之懷,心齋、坐忘、化蝶,面對紛繁而心靜。硯亦稱硯田,唯爾倶與之終身伴侶。身外無餘事,唯有硯筆耕。圓毫促點聲清新,石硯寬頑何足雲。墨花磨碧涵鼠須,玉方舞盤蛇與龍。
  • 脂硯齋:多大膽量敢撰如此之文!
    文/姜子說書圖/《紅樓夢》相關電視劇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大旨談情,實錄其事!全文史筆,字字血淚!天書問世,何人能解?風月兩面鑑,文筆兩生花!脂硯齋:多大膽量敢作如此之文!《紅樓夢》故事裡,賈寶玉在秦可卿的床上睡覺,夢見自己進了太虛幻境,遇見了一個神仙姐姐,即「警幻仙姑」。警幻仙姑帶著賈寶玉遊覽了太虛幻境,飲了仙酒仙茗,又說了這樣一句話:「吾所愛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 超級硯賞——歷代名硯
    說明: 愛硯之人將自己與硯等同,朱彝尊、高鳳翰、沈石友等藏硯大家均有將肖像刻之於硯的,可見朱為弼亦是愛硯之人。硯面琢朱為弼小像,寥寥數筆,然神情生動,栩栩如生。配紅木硯盒。整硯作鵝造型,硯面及硯池位於鵝背,旁邊附以羽毛,硯下承三足,似二腳一腹。配紅木硯盒。
  • 硯專題(一)「研」與「硯」的轉變
    在《辭海》中,對「硯」和「研」的釋義有所不同。硯(硯):硯臺,磨墨器。研:①細磨;②通「硯」。雖然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將「硯」用作「研」,但這一釋義也已反映出「硯」與「研」曾經通用。東漢劉熙《釋名》:「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北宋馬永卿《懶真子》:「文房四物,見於傳記者,若紙筆墨皆有據,至於硯即不見之……蓋古無硯字,古人諸事簡易,凡研墨不必硯,但可研處只為之而。」
  • 拜會無耶硯齋
    穿過迴廊,靠牆的木桌上,陳展著一方方硯,都是主人精心用意的創作,讓我入迷。典籍盈櫥處,几案筆硯一一井然。 硯齋空間不大,幾株綠草,幾尊佛像,張碩先生便在這裡習字作畫刻硯。1966年生於歙縣,自幼酷愛繪畫,十幾歲便師從硯雕大師方見塵先生,治硯三十餘年,硯之構圖磅礴大氣,融工筆與寫意一爐,形成既含蓄沉蘊,又瀟灑奔放之風格。
  • 攀枝花硯文化研究所——談石論硯文集(十二)
    ◎硯說當下(上)/文 攀枝花硯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陳興旺/陳興旺,1984年生於湖南寧鄉,長沙市十大文創「硯,從先民的實用需求而來,醞釀了幾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晉人書法,宋元山水……無一不有硯的功勞。硯,從一味實用的簡樸稚拙到規規矩矩,然後慢慢文人化,藝術化,及至那樣形形色色,真可謂蔚為大觀!當今的硯林,依然熱鬧。復古的硯,天成的硯,文人的硯,極致仿生的硯,語出驚人的硯……簡直目不暇接,真正亂花漸欲迷人眼!
  • 四大硯臺美名揚,山西澄泥硯佔其一,除此之外還有五臺山硯等名硯
    硯臺為「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一,是書法與繪畫不可缺少的工具。好硯益筆,能使墨跡增光溢彩。晉北五臺、定襄生產的石硯又名「臺硯」(以五臺山名之)或「文硯」(因石料取之於文山), 已有六百餘年的生產歷史,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甘肅洮硯齊名。臺硯由文山上的天然紋石雕琢而成,有天然紋理,如晶似玉,以紫、黑、綠三色紋石最佳,卻藏於深山絕壁,不易開採。
  • 筆硯千年磨靈性,草書狂墨時代風
    筆硯千年磨靈性,草書狂墨時代風文 / 張錄成 中國書法藝術是東方文化獨特的產物,也是東方文化特有的表達方式。書法之於中國畫,幾乎是靈魂之於肉身,在一種不可言喻的意境中,將精神、氣韻、風格、靈感輸入畫家筆底,在筆墨意趣之間,展現出獨到的情感與韻味。可惜的是,中國畫在大講繼承時,多繼承了古人的山水構圖、花鳥的筆墨程式、卻將我們幾千年中最精絕、最具生命價值的文化精髓——書法等閒視之。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何為涵星硯?   最早關於涵星硯的記載是宋代何薳《春渚紀聞 龍尾溪研不畏塵垢》一文:「涵星研,龍尾溪石,『風』字樣,下有二足,琢之甚薄」。從何薳關於涵星硯的論述中可知:涵星硯材質是龍尾溪石,形制是風字形,下有二足。同時,涵星硯「琢之甚薄」。  龍尾溪石屬歙石一種,蘇軾、蔡襄、黃庭堅對龍尾山歙石評價極高。
  • 【三華文苑】總414期丨夏敏作品《一件鼎式硯探討》
    一件鼎式硯探討文/夏敏庚子年金秋,筆者在一古玩店老闆手中購得一方精巧的小型硯,現披露於世,供收藏愛好者雅俗共賞。該硯園形鼎式。硯亦稱為研,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千百年來,凝聚在硯上的文化內涵使它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見證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 中國十大名硯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但自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屬陶)被並稱為「四大名硯」,但中國書法界公認的十大名硯是:                     圖片1.端硯:用端溪硯石製作,產自廣東省肇慶市東郊斧柯山端溪之爛河山。石質細膩、幼嫩,有發墨不損筆毫和呵氣即可研墨的特點。
  • 中國十大名硯鑑賞
    石質細膩、幼嫩,有發墨不損筆毫和呵氣即可研墨的特點。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紋構成端石的「石品」,如蕉葉白、魚腦凍、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冰紋、石眼等。端硯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以古雅、樸實、精美、自然聞名於世,有「群硯之首」、「天下第一硯」、「文房四寶中的寶中之寶」的美譽。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受文人學士青睞。
  • 文房四寶,有硯才好
    筆之壽以日計 墨之壽以月記 硯之壽以世計 庚子年前賢謂「以文為業,以硯為田」,筆耕不輟,耕者,硯田也,唐庚《古硯銘序》言:「硯與筆墨出處相近,獨壽天不相近也。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記,硯之壽以世計。」
  • 西清硯譜,百硯千姿丨一眼千年,這些皇家典藏名硯美翻了
    這些與天地同壽的石頭製成的研盤,是為最早之硯,也是文房四寶中最為耐久者,得以流傳百世,成為中華文明的見證。當以筆書寫替代刀刻銅鑄文字時,硯因其「潤彼元墨,染此柔翰;申情寫意,經緯群言」而成為文人一生相伴的摯友,封之為「即墨侯」,並隨著時代的更迭而豐富發展,蔚為頗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 晴雨樓藏硯品讀之(五十三):硯之大者
    認為這類硯雕刻紋飾繁複,大而無當,既不適合實用,也不能欣賞把玩,純粹是浪費硯石資源。充其量算個工藝品,只有「壕」們附庸風雅才會買去作擺設,成了低俗硯的代名詞。「硯都」廣東肇慶市在進行當地旅遊資源宣傳活動。(圖片轉自網絡)另一方面,這些大硯卻很受某些企業、新貴們青睞,常常賣出讓硯工們怦然心動的天價,這樣的消息時不時引發硯友微信圈刷屏,說明這類硯有它自己的市場。
  • 歷代名硯欣賞一
    清·朱為弼像硯銘文:盤谷之石,如端溪良,琢以為研,成圓相光,研北之人,亦行亦藏,飲且食兮,壽爾康,茮堂先生自銘。南叔書並刻。說明:愛硯之人將自己與硯等同,朱彝尊、高鳳翰、沈石友等藏硯大家均有將肖像刻之於硯的,可見朱為弼亦是愛硯之人。硯面琢朱為弼小像,寥寥數筆,然神情生動,栩栩如生。配紅木硯盒。
  • 那些浪費時光的雅事(三):洗硯
    我是洗過硯的,對於如何將硯臺洗乾淨,頗有心得。小時候家裡就有文房四寶。安徽人近水樓臺,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就指安徽特產:宣城的宣筆、歙縣的徽墨、涇縣的宣紙和歙縣的歙硯。家裡有兩個硯臺,一個大的,硯額上雕有祥雲和樹的紋飾,另一個小的只是簡單的硯堂和硯邊。爸爸練字時,大小硯臺都用過。
  • 梅江 · 城事|硯
    我在調查採訪之時,發現位於金山頂的沁賢筆行就有幾方端硯,據掌柜李老闆夫婦介紹,梅城使用硯臺的書畫家不多,因為使用墨條的書畫家已經是寥若晨星,倒是一些收藏愛好者有時候過來挑選,但市場極為有限,銷量不多,所以也不敢進更多的品種,老闆還笑談硯臺正淡出大眾的視野,估計往後要成了博物館陳列的古董了。
  • 晉江骨幹作者新開連載靈異文《攻玉》,文筆成熟,情節人設俱佳
    昨晚教資報名耽擱了,今天這篇推文最主要的其實倒不是安利文章。《攻玉》先還是部連載文,尚未完結,推給大家主要是向大家安利《攻玉》的作者,凝隴。【片段節選】「拿這麼多要給誰?」「滕、滕娘子。」「哪個滕娘子?」「昨天借劍給師兄的那個滕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