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的一篇經典之作,描寫傳神,比喻貼切,更令人拍手稱快

2020-12-15 品詩賞詞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是非常注意立意、選材,同時也很講究寫作技巧,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表達的主題要吸引人。同時作者也必須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讓讀者感同身受。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學家,他在躲避戰亂期間,創作了這部不朽的作品。作者在《水滸傳》中將不同類別的人物,都刻畫得淋漓盡致,也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情感。下面介紹施耐庵的一篇經典之作,描寫傳神,比喻貼切,更令人拍手稱快。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作者:施耐庵

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進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成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口裡只叫:「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稜縫裂,烏珠進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

本文節選自《水滸》第三回,作者通過魯達濟弱扶傾、嚴懲惡霸的故事,讚頌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痛斥欺壓人民的封建勢力。作者以飽蘸愛僧感情的生花之筆,畫出魯達見義勇為、慣於打抱不平的英雄形象。

魯達和李忠、史進在酒樓飲酒、論武,正高興的時候,聽見哭聲,認為攪了他的酒興,發起怒來。及至知道啼哭者是兩個賣唱的受苦人,馬上改變態度,關心詢問。

聽金翠蓮哭訴後,又勃然大怒,然後幾句話就把一個同情善良百姓,憎恨強梁霸道的正直和俠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維妙維肖。

魯達不畏懼鄭屠這條地頭蛇的兇惡,充分表現了他抑強扶弱、捨己為人的英雄本色。他又傾囊解懷,資助金老父女回東京,並親自到客店照料金老父女啟程。

恐怕店小二去攔截,授條発子攔門坐了兩個時辰。這些行為表現了魯達有信有義,救人救徹的俠骨熱腸。

打鄭屠時的一段,描述魯達的行為和魯達的語言,有力地表現了魯達對惡人決不心慈手軟、鋤惡務盡的精神。三拳打死鎮關西,這一行動具體表現魯達武藝出眾,膽量過人。

打死鎮關西後,他知小種經略不會放過他,便尋機脫身,假意指著鄭屠的屍體,說他詐死,表現了魯達是一位勇猛而且機智的英雄好漢。

本文明快洗鍊,作者只用幾句話,就把魯達的一腳三拳,描繪得有聲有色,形神逼肖,使讀者如親在現場、親見其狀。描寫魯達的心理活動,也只有非常利落的37字,表現出魯達粗中有細的性格特徵,以及當機立斷的豪爽作風。

作者的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如魯達對店小二攔阻金老父女的行為怒不可過。魯達大怒,揸開五指,去那店小二臉上只一掌。這裡的一個「揸」字,和盤託出了起惱怒的程度和神態。

打鎮關西一段尤為傳神,作者運用幽默俏皮的語言,貼切形象的比喻,既表現了鄭屠挨打的狼狽之態,也表達了在場觀眾,對惡人受到懲罰而稱心快意。作者在作品中灌注了愛憎感情,令讀者也不禁拍手稱快。

這篇小說故事情節縱橫捭闔、前後呼應,天衣無縫、無一漏洞,讓讀者饒有興趣地一覽到底,沒有枯燥聽教的感覺,從而成為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相關焦點

  • 柳宗元的一篇經典之作,層次井然,動靜結合,更令人賞心悅目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他的詩歌辭採華麗,富有深意;他的散文更是結構嚴謹,描寫生動。下面介紹柳宗元的一篇經典之作,層次井然,動靜結合,更令人賞心悅目。而每一篇都在描寫奇山秀水的同時,表現了作者謫居生活的思想感情。這篇散文僅一百多字,卻極其生動,也深受後世讀者的讚揚。作者首先描寫清澈透明的潭水、和觀賞遊魚時的喜悅心情。「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向和位置。然後又以聲音的美妙,作為描寫實景的先導。美妙的聲音吸引了作者,於是伐竹取道,終於下見小潭,看到潭水清冽。
  • 兩首描寫葡萄的絕句,比喻貼切,讀完差點笑出聲來
    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葡萄的絕句,比喻貼切,讀完差點笑出聲來。葡萄唐代:唐彥謙金谷風露涼,綠珠醉初醒。珠帳夜不收,月明墮清影。綠珠是西晉時貴族石崇的愛妾,長得很豔麗。石崇有個大花園叫金谷園,綠珠就住在那地方。這首詩是說,金谷園在風涼露冷的時候,美女綠珠剛從醉夢中醒了過來。
  • 蘇軾的一首詩,4句話用了7個比喻,令人讚不絕口
    但創作過程也是苦中作樂,一首詩歌得到廣泛傳頌,一篇文章膾炙人口,作者當然心滿意足,也不枉費了很多心血。 古代很多文學家創作時非常投入,幾乎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們不僅想像豐富,而且善用比喻。例如,杜甫寫公孫大娘舞劍的英姿,白居易描寫琵琶女彈奏的聲音,都是筆歌墨舞、妙喻聯珠。下面介紹分享蘇軾的一首詩,4句話用了7個比喻,令人讚不絕口。
  • 曹植很經典的一首雜詩,比喻貼切,辭採華美,值得一讀再讀
    下面介紹曹植很經典的一首雜詩,比喻貼切,辭採華美,值得一讀再讀。雜詩魏晉:曹植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作者採用比喻手法,表現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曹操一門三傑,相對來說,父親更喜歡曹植的才華。但曹植卻沒有曹丕那麼有心機,最後曹操對子建終於失去了信心,也讓他從此沒有機會與子桓一爭高下。讀者都知道七步成詩的故事,當曹植泣不成聲地地低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陸遊的兩首飲酒詩,比喻貼切,含蓄深沉,流傳了800多年
    下面介紹陸遊的兩首飲酒詩,比喻貼切,含蓄深沉,流傳了800多年。對酒宋代:陸遊閒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流鶯有情亦念我,柳邊盡日啼春風。前四句寫飲酒的作用和興致,起句比喻恰當新奇,飛雪進入熱酒即被消融,詩人以愁比雪,並不多見,卻顯文思敏捷。「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詩人再接再厲,又來一個比喻,讓讀者看得更加過癮。開篇新奇突兀,引得人們興趣盎然。 詩人開懷暢飲,心情高漲,看見大自然的景物也特別順眼。
  • 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
    李白曾熱情歌詠,「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王安石更抒寫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同樣面對春風,卻有人歡喜有人愁。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崔護卻深感遺憾,桃花依舊笑春風。下面介紹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
  • 你知道如何不提雪字卻能描寫出雪很大嗎
    ——蘇軾《興龍節侍宴前一日,微雪,與子由同訪王定國》東坡這個比喻就比較奇特,將雪比作玉沙。風中飛起了潔白無瑕的小雪花,趕緊收拾收拾下班回家吧! 天上飛瓊,畢竟向、人間情薄。還又跨、玉龍歸去,萬花搖落。——辛棄疾《滿江紅·和範先之雪》辛棄疾的詩總是有種大開大合的氣象,雪花紛紛飛揚,全撒給了這薄情的人間。
  • 蘇軾的一篇短文,以淺近的比喻,說明深刻的哲理
    但是古人有大智慧,他們用生動比喻、形象描述,解決了簡陋條件下傳道授業的問題。您若沒有看過廬山瀑布,李白會告訴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您若無法出門欣賞初春的新柳,賀知章也會吟誦,「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歌常常通過比喻來繪景狀物、寫人敘事。北宋文學家蘇軾也很善於用一些淺顯、生動和貼切的比喻,闡明一些深刻的道理。
  • 這首《暗別離》,描寫戀人離家出走,借比喻抒發詩人的相思愁緒
    這裡,詩人以越鳥喻指戀人,以單飛」比喻他已獨自出行,以「啼青胃」比喻他出行的遙遠。三、四兩句,寫戀人遠行與詩中抒情女主人公傷別的情狀。第三句,女主人公臆想她的戀人乘坐用翠鳥羽毛裝飾的華貴車輛,已經遠走高飛了。「輾雲」,比喻車行之速之輕,像從雲彩上碾過去一樣。第四句,寫女主人公由於思念戀人,暗自垂淚,以致把臉上的胭脂都讓淚水流成了一條條的紅線。這個描繪既貼切形象,而又別致新穎。
  • 根據施耐庵的描寫,武松也不過是虎頭狗尾
    但是施耐庵筆下的武松卻並不像影視劇中所呈現的那般完美,武松由一開始的打虎英雄,逐漸墮落成為喪失人性的暴徒,這種從善到惡的轉變,才是《水滸傳》原文中著力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廣大觀眾心中的那個徒手打虎、武藝高強、不近女色、行俠仗義的英雄武松,已然是被刻意刪減、美化之後的人物形象。
  • 小學生作文《爸爸的腳臭》走紅,比喻貼切真實,是篇有味道的文章
    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現在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更多了,見識更廣闊了,思維自然也就和過去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區別。這一點,單單是從孩子的作文上,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前段時間,網上有這樣一篇小學生因為作文而走紅,這個小學生的作文主要是描述了爸爸的腳臭,雖然文章不長,但是裡面的比喻卻非常貼切真實,形容得恰到好處,讓人看到就忍不住發笑。
  • 陳老師教作文:肖像描寫
    用「黃裡帶白」描寫了魯迅先生的臉色,用「好像大病新愈的人」,「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描寫了魯迅先生的精神,用「約莫一寸長」「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描寫頭髮,用「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描寫了魯迅先生的鬍鬚,極為傳神、形象地表現了魯迅先生地鬥爭精神面貌。
  • 乾貨|學會0.1秒的細節描寫,作文超過95%的同學(衝刺高分)
    要抓住最傳神的點去描寫,其他地方可以一帶而過,細節描寫不等於囉嗦。關鍵處選擇恰當的詞語,以期精煉之目的,甚至於一字傳神。一般來說,一篇三處左右就足夠了,一松一弛,張弛有度,文章更具有可看性。若從頭到尾都是細節描寫,不免有過於刻意,堆砌辭藻之嫌。
  • 大豐歷史悠久的文化傳說:施耐庵「水滸」文化
    (蘇州)時施耐庵出生在船上。 施耐庵博學多才有著深厚的文化素養,在這期間,他白天坐館教書,夜間閱讀寫作《江湖豪客傳》(《水滸傳》)的脈絡悄然於胸,鄆城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有「梁山一百零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人名地名、風土人情,方言口語等都十分貼切。他參加了張士誠起義,對用兵打仗有直接的感性認識,使他在人物塑造上更能做到惟妙惟肖,遊刃有餘。
  • 朱自清的一篇不朽之作,百讀不厭,驚豔了整個清華園
    朱自清的散文明白曉暢,善於表情達意,而且比喻生動、意境深遠。先生的散文數量很多,早期的作品著力於揭示社會的黑暗,對被壓迫者充滿了熱愛和同情,反映了作者正直誠懇的性格。《荷塘月色》這篇散文聲情並茂、膾炙人口,不僅溢滿了詩情畫意,而且抒發了作者悵然若失的寂寥和鬱悶。
  • 李白的經典送別詩,用浮雲比喻友人,讓夕陽和馬鳴為他送別
    此情此景,更顯出朋友將別時的情深意切、難捨難分。這兩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確是不多見。而且「青」、「白」相映,色彩明麗,「橫」和「繞」,勾勒出青山的靜態和白水的動態。動靜相生,更精緻傳神。額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用流水對一氣呵成,流轉自如,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與上聯之工整,恰成強烈的反襯,從對稱之美轉為參差之美。
  • 無比喻,不哲思.
    打比方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讓道理更易於理解,所以就要講大家都能明白的東西。身邊的一切客觀物象,只要設喻得當,都可以用來表達某種意義。比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上層的德行是風,百姓的德行是草,風吹到草面上,草就跟著風的方向倒,以此來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作用。
  • 汪曾祺:《水滸》人物的綽號很傳神,很有想像力
    《水滸》人物的綽號很傳神,很有想像力文丨汪曾祺
  • 從元末風雲和水滸世界,看施耐庵的家仇國恨和英雄情懷
    「文章合為事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但凡一個作家寫一篇文章,或者著一部小說,大都是有感而發,用來記錄一些真情實感,抑或風物人情。就拿施耐庵著《水滸傳》這部書來說,其實也有著一段盪氣迴腸的故事。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熊熊燃燒的仇恨之火,施耐庵安頓好家小,毅然前往錢塘縣去尋那縣令鐵爾帖木兒為施家滿門報仇雪恨。到了錢塘,施耐庵才發現,自己想要報仇簡直是難於登天。原來這鐵爾帖木兒平時根本就不出門,即使出門也是前呼後擁,身邊鐵甲護衛數十人,旁人根本就難以近身,更別說殺他了。
  • 水滸:崔道成蠻、裴如海色、鄧元覺兇,施耐庵為何總與僧人過不去
    作者施耐庵之所以安排一段涉及倫理、宗教的顛覆性私情,除了在道德上禁錮女性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對佛教及佛教徒進行無情批判。其實讀者諸君不難發現,除了裴如海這個淫僧之外,《水滸傳》中還充斥著大量不守清規戒律的惡僧。這些僧人不僅面目可憎,而且行為可惡。那麼,施耐庵為何偏偏對光頭的僧人抱有如此之深的成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