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是中唐傑出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和散文都很出色,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年輕時志向遠大,還曾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過革新運動,希望自己不僅可以建功立業,也能為國為民做出更大貢獻。後來雖然多次被貶,但是他的文學創作卻一直沒有中斷。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他的詩歌辭採華麗,富有深意;他的散文更是結構嚴謹,描寫生動。下面介紹柳宗元的一篇經典之作,層次井然,動靜結合,更令人賞心悅目。
《小石潭記》(節選)
作者: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小石潭記》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寫的一篇遊記,它是《永州八記》之一。唐順宗永貞年間,柳宗元參與王叔文集團的革新活動,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生活了十年。
柳宗元遠離故土、心情鬱悶,於是就在這段時間裡,遊訪了永州的八處名勝。這八篇遊記各自成篇,又前後連貫,構成一個整體。而每一篇都在描寫奇山秀水的同時,表現了作者謫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這篇散文僅一百多字,卻極其生動,也深受後世讀者的讚揚。作者首先描寫清澈透明的潭水、和觀賞遊魚時的喜悅心情。
「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向和位置。然後又以聲音的美妙,作為描寫實景的先導。美妙的聲音吸引了作者,於是伐竹取道,終於下見小潭,看到潭水清冽。
「清冽」二字,概括了小石潭最突出的特徵,因為它本身的結構特點是全面以石頭為底。各種石頭奇形怪狀,而且還有青樹翠蔓、參差披拂,四周的景色簡直美如圖畫。
作者又巧妙地用遊魚的活動,來進一步表現潭水的清澈。魚在潭中忽止忽行,自由自在,陽光直射到潭底,使魚的影子直射到潭底的石上。
如過潭水稍有渾濁,何能如此?作者心情舒暢,似與遊者相樂,又把人的感情賦予遊魚,作者喜悅之情更是自然地流露。
緊接著,柳宗元又開始描寫小石潭四周的景物、和作者悽清的感受。小溪鬥折蛇行,溪身更如天上的星鬥那樣蜿蜒曲折。從潭上望去,小溪或隱或現,明滅可見。
小石潭四周寂寥無人、環境幽靜,可是越是氣氛寂寞,作者越是倍覺悽涼。此處情景交融,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被放逐的悲憤和抑鬱。
縱覽柳宗元的這篇散文,景物描寫非常具有獨到之處,不僅層次井然,而且動靜結合。作者先介紹小石潭的位置和特點,然後寫其實景,再寫西南而望的遠景。作者寫潭水,是靜態;周圍景物和潭中的遊魚,則是動態。各種景物令人賞心悅目,生意盎然。
全篇情景交融,如流水美妙聲音,遊魚來往飛舞,也傳達出喜悅心情;而環境的幽靜、氣氛的寂寞,更彰顯出心境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