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吃得清淡,晚上肚仔餓,想吃宵夜,燒烤?No~,熱氣啊!粥?麻煩咯!嗱,炒粉炒麵就最實際喇。
宵夜最佳選擇,怎能少咗一碟咁夠「鑊氣」嘅幹炒牛河呢?每條河粉色味均勻,牛肉香滑不柴先至喺我哋最懷念嘅幹炒牛河。
在被譽為廣東四大發明嘅「粥粉面飯」裡,粉,排名第二。
雖不如桂林米粉、湖南米粉等名氣大,但廣東的粉,自成一派。看似家常簡單,卻有著難以複製嘅在地性。
廣州嘅幹炒牛河、炒米粉,順德嘅陳村粉,東莞嘅燒鵝瀨粉,德慶嘅竹篙粉,廉江嘅安鋪粉,潮汕嘅普寧腸粉、牛肉粿條,.
從早餐到夜宵,廣東人嘅一日四餐,就算餐餐吃粉,亦可以吃足一個星期唔重樣。(喺屋企就無可能做到唔重複嘎喇。)
廣東,名副其實喺一個低調嘅吃粉王國!
腸粉,喺一種「幾日唔吃就心念念」嘅神奇食物。無論早餐午餐夜宵,有腸粉嘅地方就有人氣。
一份好的腸粉做出來,應該是「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要造就出一碟好吃不膩嘅腸粉,幾年功夫喺少不了嘅。
/廣府腸粉/
在廣州街頭的腸粉,因製作方式不一樣而擁有多個名字:布拉腸、抽屜式拉腸、簸箕拉腸、竹窩拉腸....
抽屜式拉腸
布拉腸
記得十多年前到廣州讀大學時,好熱衷坐公交車山長水遠嘅跑出城吃「銀記腸粉」,嗰陣時覺得「銀記」就代表住廣州傳統腸粉。時至今日,「銀記」嘅味道大不如前,但地道廣府人始終能找到適合自己口味嘅老字號傳統腸粉。
傳統腸粉用的是石磨純米漿。(我最記得我女兒出世時滿身溼疹,滿月後回到韶關,我媽咪託人去腸粉店拿一大桶洗米水回來煲熱俾我女兒衝涼,衝足一個星期,身上臉上嘅溼疹全部消失,皮光柔滑曬。)
用石磨米漿做出嚟嘅腸粉,同一般腸唔同,石磨腸粉入口帶點米香,口感軟滑。關鍵喺邊?原來喺調漿,做咗幾十年腸粉的老師傅同我講:"新舊米磨出嚟嘅米漿,口感不一樣,浸米時間嘅長短,也會影響口感,當然最關鍵嘅環節喺調漿,調漿要靠經驗,宜家好少人做咁傳統嘅工藝,所以好難找到接班人喇。"
聽落有D心酸,但的確,傳承者越來越少亦難搵到,所以傳統嘢逐漸失傳,或許以後,我女一代吃嘅腸粉都喺粉調機出嘎喇。
從雞蛋、青菜、金針菇,到豬肉、牛肉、鮮蝦、豬肝豬腰.都是家常食材,但求「新鮮」二字。
其次,就喺——秘制醬油,鹹中帶甜,喺一碟腸粉嘅靈魂所在。
/潮汕腸粉/
©美食惠州
普寧腸粉——潮汕腸粉中嘅傑出代表,口感餡料更為豐富。
潮汕腸粉出色之處,在於因地制宜、各顯神通嘅餡料:蠔仔、蝦仔、蛤蜊、芽菜、腐皮等等。
薄如蟬翼的粉皮,爽滑彈牙,上面再鋪滿一層嫩滑鮮美嘅牛肉。
不同於廣府腸粉對鹹甜醬油嘅執著,潮汕腸粉嘅蘸醬,有著明顯嘅地域特色:汕頭蔥油醬油、潮州嘅花生醬芝麻醬、普寧嘅特製滷汁.
一言以蔽之,喺潮汕不同嘅地區,你都能吃到風味不一嘅腸粉。
/豬腸粉/
豬腸粉,顧名思義,喺無豬腸嘅!純米漿蒸熟之後,捲成一條圓柱形嘅腸粉,就因為形似豬腸,所以被叫作【豬腸粉】。再用剪刀把長條嘅豬腸粉剪成數小段,加入自己喜愛嘅醬汁、撒上芝麻,就可以食用喇。
以前嘅豬腸粉檔大多都喺做好整條擺喺一邊,客人嚟到即點即剪。宜家呢,基本都喺提前切好放喺個煲度。剪同切嘅最大區別,就喺切口喺斜嘅,剪喺平嘅,斜嘅切口更容易蘸到更多嘅醬汁。
上世紀7、80年代,豬腸粉喺香港非常流行。甚至到咗家陣,喺香港嘅街頭小吃店也不難見到有豬腸粉賣。用蠟紙把豬腸粉裝起,淋上醬汁,插兩支竹籤,就可以一邊走一邊吃了,這時有「滿滿嘅回憶殺」。
據說當時還流行著一款甜腸粉,往米漿裡加入黃糖,蒸熟的豬腸粉黃澄澄,香甜可口。不過大眾還是比較接受鹹的口味,所以之後保留並演變成現在香港著名的「混醬豬腸粉」
芝麻醬、甜醬、腩汁,最後淋上香油、撒上芝麻。醬和芝麻一定要到位(夠多!),又香又糯的豬腸粉,讓人回味無窮!
反觀廣州常見嘅豬腸粉,就清爽一D喇。一般都以腩汁豬腸粉為主,濃稠的腩汁,加些土榨花生油,搭配香軟豬腸粉同樣夠滋味!
豬腸粉除了淋醬,還可以炒著來吃。
還可以做【啫豬腸粉】,豬腸粉放進高溫嘅瓦煲,隨後淋上濃稠嘅醬汁,高溫將醬汁「逼」進到豬腸粉每個分子間嘅空隙,每處都包裹著醬汁,吃起來恨是惹味!
喺炎熱嘅夏天,無胃口吃飯,阿媽就會煲一煲白粥,炒碟牛河,再灼一碟青菜,老少鹹宜,通常能「光碟」。
作為廣州人,都知道「幹炒牛河」嘅「河粉」,喺前清末年嘅沙河鎮生產,所以又叫沙河粉。
沙河粉,作為米粉界嘅元老,仲喺漫長嘅歷史裡演變出越南米粉、廉江米粉等。
上乘正宗嘅沙河粉,需用白雲山水磨米漿,蒸成米粉,再切成帶狀。厚薄恰到好處,韌而爽滑,炒、撈、湯、蒸各式俱全。
/幹炒牛河/
電影《金玉滿堂》裡就曾講過:廣東嘅廚房有兩種剋星,一個喺菠蘿咕嚕肉,另一個就喺幹炒牛河。
所以,毫不誇張地講,一碟「幹炒牛河」,代表嘅喺一位廚師,乃至一家飯店嘅高度。要炒好一碟幹炒牛河,需要的是廚師對手腕速度與火候力度嘅掌握。
夠不夠「鑊氣」,喺評定幹炒牛河嘅第一道標準。
猛火快速翻炒下,加入散發焦糖香氣嘅老抽生抽,爆發鑊氣。「生蔥熟蒜,半命韭黃」,看準時機下入煎香嘅牛肉、韭黃和小蔥。
牛河上桌時,一夾起來要「幹身」,不能有多餘嘅油和醬留喺碟上。每條河粉都要色、味均勻;牛肉要「鎖汁」嘅同時,仲要保持香、滑、爽口。
吃幹炒牛河,每個廣州人都有自己心中的Top1。有人中意大排檔,有人中意老字號,有人中意茶樓飲茶時嚟一碟,總之,「幹炒牛河」喺廣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嘅一道美食。
/牛腩湯河粉/
沙河粉另一種常見嘅做法,就喺牛腩湯河粉。
最愛牛腩湯粉嘅應該喺湛江、茂名。
就湛江廉江而言,為了做好一碗牛腩粉,他們甚至把沙河粉稍作改良,更薄更細,使河粉充分吸收牛腩高湯。
一碗入口順滑、牛腩軟韌嘅牛腩湯粉,讓廣東人百食不厭。
除咗沙河粉,仲有一種粉,喺廣東人嘅摯愛,就喺陳村粉喇。
擁有90多年歷史的順德陳村粉,被譽為「米製品裡的最高境界」。皆因呢,只要俾順德人一粒米,佢哋就可以做出甜甜糯糯嘅倫教糕同薄如蟬翼嘅陳村粉。
青石石磨出來嘅米漿,尤為均勻細膩。蒸製兩分鐘後取出,厚度不過0.7釐米,用筷子夾起,可見純白如雪、薄若蟬翼。
把一張又大又薄的粉皮切條,倒入醬汁,撒入白芝麻和酸薑絲,哩份其貌不揚嘅「順德涼皮」,最能體現陳村粉嘅米香。
陳村粉喺由清末民初順德陳村人黃但始創嘅,佢創製出一種以薄、軟、滑、爽為特色嘅米粉,製作精細,但產量並不高。
陳村粉傳承人嘅老店裡,還堅持用石磨磨米漿。而石磨磨出嚟嘅米漿就足夠細膩,哩種簡單粗暴嘅研磨又帶出咗烹飪最原始嘅粗狂。
陳村粉傳人之一黃志均的黃均記粉店隱藏於街邊,普普通通嘅老店來嘅都喺熟客。小店保留上世紀八十年代嘅風韻,牆上還掛著和美食家蔡瀾的合照。
黃均記保留住陳村粉傳統手藝,只有簡單嘅6種口味:牛腩撈陳村粉、撈起陳村粉、清拌陳村粉等。
▲清拌陳村粉
▲牛腩撈陳村粉
▲牛腩撈陳村粉
撈起陳村粉,喺順德名菜撈起魚生嘅兄弟版。哩道靈感來讓一些品味不了魚生嘅人亦能盡興一番。青瓜絲,紅蘿蔔絲,花生碎,雞蛋絲,洋蔥絲,酸薑絲,酸蕎頭,芝麻……眾多嘅配料,隨著一個「撈起」動作,與陳村粉一起拌勻。
粉皮極薄,拌入各種配料,入口冰涼爽滑,口感更為豐富。用這種方式品味陳村粉,另有風情,強烈推薦。
地址: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舊圩中岸路麗花豪庭5號
人均:¥21
潮汕人不能割捨嘅美食,就是粿條。三日唔吃粿,讓人失了魂。
廣州河粉同潮汕粿條,雖外觀相似,但口感依然有細微區別。
粿條美味有營養,喺傳播極廣嘅小食。到咗大馬叫貴刁,到咗海南叫粄條。相比河粉,佢更有彈性一些。或湯或炒或撈,風味多樣。
而追求純粹直接嘅潮汕人,喺製作粿條時,則使用咗更濃稠嘅米漿,因而口感厚實、入口軟滑鮮嫩,韌性小。
/牛肉炒粿條/
/牛肉湯粿條/
/沙茶醬幹粿/
/溼炒牛肉粿條/
©美食惠州
潮汕嘅溼炒牛肉粿條,芡汁比溼炒牛河更為濃鬱,有D廚師習慣性多加一勺沙茶醬,使潮汕風味躍現其中。
潮汕嘅牛肉炒粿條還會加入芥蘭,葷素搭配,汁水充盈,爽口不膩。
無一個廣東人,可以抵擋皮脆肉嫩嘅荔枝柴燒鵝;
無一個東莞人,可以抵擋香氣四溢嘅燒鵝手工瀨粉。
© 紀錄片《尋味東莞》
喺東莞,無鵝不成宴。
一碟來自大嶺山嘅荔枝柴燒鵝,喺廣東食家嘅心頭好。
烤爐嘅高溫使荔枝柴散發微妙清香,油脂纏繞滲透於金黃表皮,順著鵝身滴下..光是這燒鵝嘅畫面,已讓人垂涎三尺。
© 紀錄片《尋味東莞》
東莞嘅手工瀨粉,是當地人壽宴嘅傳統食品。口感柔軟似米糕,同機器做出嚟嘅瀨粉口感大相逕庭,因而已被列入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手工瀨粉浸泡於燒鵝香氣與濃鬱高湯裡,仿佛重新賦予了生命。
位於莞城老街嘅中山餐館(又叫凌舍好燒鵝),喺一家有住三十多年歷史嘅老字號,只營業到下午兩點。
懷舊復古嘅店面不大,一直絡繹不絕嘅食客基本都喺本地人。
© 紀錄片《尋味東莞》
燒鵝下莊+兩碗齋瀨,就可以過足吃燒鵝嘅癮。(吃下莊要趁早)
燒鵝皮脆油亮、肉質結實、醃製入味,不用蘸汁也可以。牛腩和燉湯也可以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