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人能活多少歲,好像一直是個不解之題。在古代人們結婚年齡早,多數是因為人們的壽命普遍是偏低的,一般也就是30歲左右,47歲就已經被叫做晚途了。
當今的中年,在古代是晚年
大詩人杜甫曾在自己的詩中寫到「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此時的杜甫只不過46歲,卻以自稱晚年。
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也在詞中寫到「老夫聊發少年狂」。那時的蘇軾也只不過38歲,也是自稱老夫。
在古代因為壽命,不少皇帝都吃「仙丹」。上朝時經常會聽到萬歲萬歲萬萬歲,所以古代人都是希望自己長生不老的。
那些追求長生不老的皇帝,月經也能當藥使!
始皇嬴政當年統一六國時,那是中國少有的輝煌,但是他的一生都是在追求長生不老。絞盡腦汁始終還是沒有抵擋住生死,最後就有了我們如今看到的兵馬俑。
除了秦始皇以外,三國時期的皇帝孫休,唐朝的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這些皇帝因為想長生不老,所以在試吃仙丹的時候中毒而亡。
明朝的皇帝朱厚熜特別的喜歡煉丹修仙,當他聽到一些道士進獻的各種五花八門的丹藥時,總是滿心歡喜的試吃。
有一次,這些丹藥中有一種「紅鉛」的煉製方法,這種煉丹方法是與女人的月經加上藥粉攪拌,進而煉成的辰砂。
在朱常洛做皇帝時,因為丹藥既然把自己毒死了!而當時的明光宗只做了29天的皇帝,自己40歲生日都沒趕上,死的也是相當的慘啊。這件事後來被稱為「紅丸案」,同時也成為了明宮三大疑案之一。
人的生命其實是有周期的,生物鐘就是這樣誕生的。
古代的人想盡辦法延長壽命,到了現在的社會人們的壽命已然不成問題,當今社會有不少的百歲老人。以前的七十古來稀也早已經不稀罕了。
其實啊,人的壽命都是有周期的,就像我們的血液每七年就會全身更換一次,生命的周期其實也是有規律的。
20世紀初,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數百名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人在一天中也存在著器官敏感程度、體溫、血壓等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並把它稱為「生物節律」。
20世紀中葉,有的科學家開始把這種生物節律比作鐘錶,「生物鐘」概念被正式提了出來。一個人的生命有多久,主要看他的「生物鐘」的循環多少次。
人體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一周期的體力波動循環和以26天為一周期的情緒波動循環。人體內的細胞再生周期為25天左右。
一個正常人一生細胞分裂的次數是50次,每分裂一次的周期為2.5年,據此推測出人的壽命應該是125年左右,但因為多種原因,在分裂30次左右時,分裂能力已經走向衰弱。
西方的學者提出「生物鐘」的理論,以及生命周期的證實,其實在我們中國2000多年前的古籍中就有發現了,並不是因為西方國家,我們才知道的生命周期。
《易經》中的耳垂大,壽命就長,其實是有道理的!
中國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在古籍中就有過描寫壽命特徵的記錄,人們的身體上有很多的穴位,判斷一個人是否能長壽一般從穴位中能發現端疑。
有一個穴位叫中穴位,如果這個穴位細長,那麼基本上就能說明他有長壽的潛質。
古時有看相這個職業,《易經》在面相上也是有一定的描寫。一個人的耳垂並不像大家說的越大越好,而是飽滿有光澤才是耳垂最好的狀態。
一個人的耳垂好不是說他的命好,不是說這人富貴。而是說這個人的心脾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了解過中醫的朋友應該會知道,人的外部表現可以反映出內在的問題。
這些推斷是根據一個人器官進行判斷的,所以在器官不受影響的情況下還是有理可言的,但是如果器官受損,這一條恐怕就不算數了。
《易經》的精髓是易變與機遇,自古成功人士都有讀《易經》。
《易經》的博大之處不是在於算命,而是「易變」、「機遇」。對於壽命的說法《易經》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言論,比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同時巧合的是,孔子的壽命是73歲,孟子的壽命是84歲。後來經過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73、84正是一個命體的周期。
到現在有的農村還流行73歲要吃魚的習慣,魚肉一般比豬肉要清淡一些,同時魚湯也是補湯的第一選擇。
在春秋末年時,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晚年的時候撰寫了《易傳》十篇,傳於後世,這就是對孔子作《十翼》的記載。
讀《易經》能讓人心明如鏡,讓人看得清,想的明,不再陷於困境之中。從古至今《易經》就是各大成功人士的讀書選擇。古有孔子,今有馬雲,他們都曾看過《易經》。
我推薦的《圖解易經》裡面不僅有深奧的大道理,還有很多貼近生活的人生智慧。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
《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圖解易經》可以告訴你,根據今時今日的條件,如何選擇才是最正確的。
這本《圖解易經》使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把文言文的內容翻譯成白話文,把書中難懂的內容用圖解的方式就讀給你看。
從起卦開始,保證沒有基礎的小白也能,讀的懂,學得會,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