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由在線教育領導品牌學而思網校獨家冠名的《同一堂課》第二季正式收官。本季節目走進了11所學校,由明星老師主講搭檔學而思網校名師助教,為孩子帶來豐富多彩的大語文課堂。
作為本季「最後一課」,本期節目特邀觀復博物館創始人馬未都和著名戲劇演員濮存昕聯袂開講,藉由老舍的經典作品《貓城記》和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從黑色幽默的藝術虛構到戲劇演藝的熱血史詩,為孩子們展現上個世紀家國存亡年代的厚重歷史,點燃民族尊嚴和自信。
「資深貓奴」馬未都談貓及人,幽默哲理引深思
擁有文化名人、作家、學者、編劇多重身份的馬未都也因養了一群「觀復貓」一舉躍成「網紅」「馬霸霸」。作為資深「貓奴」的他,在本期節目對貓的知識信手拈來。馬未都從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之一《貓城記》展開,融入自己養貓故事,帶領孩子們「文化吸貓」。
馬未都為孩子們講述了現代人與貓的關係,引用許多大文豪、大作家養貓的奇聞逸事,引發孩子們的強烈興趣。故事之外,馬未都還從老舍筆下的貓引申到作者積極的處世觀,提出幽默的最高境界便是自嘲,「為什麼敢於自嘲,是因為你內心強大,所以幽默是一種融入社會的好技巧」。
如受人喜愛的「觀復貓」一樣,「貓」的形象在馬未都的描述下,儼然變身成深受孩子喜愛的文化傳播使者。老舍在作品中講述的「貓國」奇遇、智慧「貓人」一舉一動的反諷象徵,以及故事裡所折射的近代歷史縮影也變得引人入勝。課堂之外,孩子們也隨著馬館長走進了觀復博物館,聽「馬霸霸」細數「文化喵」的前世今生,也在「貓館長」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跟隨文物了解傳統文化。
本期節目的第二現場,學而思網校李昶就老舍的「人民藝術家」稱號向張大春發起關於如何看待其小說作品的提問。張大春表示,老舍善於從「世道人情中講故事」,小說中接地氣的北京話運用正是其作品語言幽默感的來源。
「老戲骨」濮存昕再現「林則徐」,戲劇排演激發愛國情
「貓國」的世道故事之外,《貓城記》也以科學幻想式的手法折射出近代中國的鴉片抗爭史。跟隨老舍筆下的「貓人社會」裡醫人卻不治國、象徵鴉片的「落葉」,本期節目的下半場從科幻視角轉向硬核史詩,原創話劇《林則徐》的主演濮存昕為孩子們講解《虎門銷煙》的故事。
作為「同一堂課」第一季第一位老師,著名演員濮存昕此次驚喜現身本季的收官一課,他將最新主演的話劇作品《林則徐》搬到了課堂上,備受孩子們歡迎的戲劇排演的教學方式再現本期課堂。課前,濮存昕邀請了部分孩子來到國家大劇院觀看話劇《林則徐》的彩排演出。在後臺化妝間的參觀過程中,身著林則徐戲服的他鼓勵大家要多了解歷史。
作為林則徐這位「數百年始得一出」的民族英雄扮演者,濮存昕在課堂上也將真實歷史娓娓道來,圍繞林則徐與道光帝、英女王等等人物關係一一剖析。他充分發揮自身的舞臺優勢,指導孩子們分角色朗讀話劇《林則徐》的劇本,體會人物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進入歷史語境體味人物命運。古文與英文相雜的激昂臺詞、人物曲折的命運、中英軍事對比的知識都引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從「虎門銷煙」事件延伸,濮存昕還帶孩子們深入了解以林則徐為代表的「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引導孩子們讀懂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事件後的思想和轉折,讓民族英雄的形象更立體而全面。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第二現場中,學而思網校邱東山老師聲情並茂地朗誦了這首林則徐的名詩,並解讀了其中蘊含的「重家國輕生死」的情懷。頗具分量的人物形象在豐富的解讀下,報國之志和開拓精神已然印在孩子們的心裡,激發出濃濃的愛國情懷。
學而思網校《同一堂課》第二季自開播以來,以打造全球華人共享的文化教育公開課為定位,通過明星老師和網校名師的配合挖掘,不斷豐富其語文樣板課價值。本季在學而思網校的教研支持和科技加持下,更多豐富的教學手法的運用也不斷創新傳統課堂模式,廣受社會各界的學員和家長的好評,也為現實的大語文教學提供了極大的思考和價值。
承續「同根同源、同宗同脈」的宗旨,學而思網校還將藉助科技的力量把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到孩子身邊,實現「教室內外,同一堂課;城市鄉村,同一堂課;海內海外,同一堂課;名人名師,同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