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敢吃壽司嗎?研究發現:在過去40年裡,海魚中寄生蟲數量增加了283倍

2020-12-10 澎湃新聞

還敢吃壽司嗎?研究發現:在過去40年裡,海魚中寄生蟲數量增加了283倍

2020-04-17 15: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一線科普 一線科普

一提及日料,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生魚片與壽司,然而,在大快朵頤之前,你有檢查過魚片裡是否有寄生蟲嗎?

2020年4月10日,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生物學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It’s a wormy world: Meta-analysis reveals several decades of change in the global abundance of the parasitic nematodes Anisakis spp. and Pseudoterranova spp. in marine fishes and invertebrates」的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自1978年以來,海洋魚類的寄生蟲數量增加了283倍,以前每100個海魚體內擁有平均不到1個寄生蟲,現在幾乎每個海魚體內都有寄生蟲。

海獸胃線蟲症與蠕蟲

科學家表示,有58%的人類傳染病是由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這些寄生蟲牽連著整個食物鏈。雖然在發達的現代社會裡,人類可以淨化飲用水,也可以處理廢棄物,但是人與自然始終密不可分,如果不稍加注意,人類仍然可能會被寄生蟲所侵害。

海獸胃線蟲症(anisakidosis)是海洋生物傳播給人類的一種人畜共患病,通常來說,海獸胃線蟲症是通過食用生的、醃製的、未煮熟或未冷凍的野生海鮮所引起。研究人員發現,一類名為「anisakids」的寄生蟲是海獸胃線蟲症的罪魁禍首。

在這類寄生蟲中,最常見的是兩種蠕蟲,它們分別是「鯡魚蠕蟲「(Anisakis)和「鱈魚蠕蟲」( Pseudoterranova)。這些蠕蟲幾乎分布在全球所有海洋魚類的肉中,如下圖所示。

儘管叫做「鯡魚蠕蟲「,但實際上在各種海魚(包括魷魚)體內都可以發現這種蠕蟲。當人類感染海獸胃線蟲症時,寄生蟲會侵入腸壁,引起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正是因為這些症狀類似於食物中毒,所以大多數人不會認為自己感染了海洋蠕蟲。

蠕蟲數量增加283倍

如下圖所示,成年蠕蟲的卵通過動物宿主的糞便釋放出來,進而繼續感染小型甲殼類動物。緊接著,如果其他魚類吞食了被感染的甲殼動物,蠕蟲就會轉移到這些魚類身上,最終,通過食物鏈的積累,人類和大型海洋哺乳動物也會被感染。註:食物鏈積累可以理解為「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此外,其他模型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推進,鯡魚蠕蟲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由下圖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來,鯡魚蠕蟲的數量增加了283倍。更直觀的說,以前每100名宿主體內擁有平均不到1個鯡魚蠕蟲,現在幾乎每個宿主體內都至少有1個蠕蟲。

先挑蠕蟲再食用

這些海洋蠕蟲在人的腸道中只能存活幾天,儘管無法對人類構成健康威脅,但科學家認為,海豚、鯨魚和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將受到巨大影響,因為這些海洋哺乳動物的體內蠕蟲能夠生存多年。

但是,研究人員也指出,寄生蠕蟲的數量增加可能是好事,因為這說明了生態系統的運轉良好,甚至暗示著某些海洋哺乳動物的種群恢復。

論文的主要作者、水生漁業學院的助理教授Chelsea Wood說道,「在某些高級海鮮市場或壽司店裡,受過專業訓練的廚師會提前把蠕蟲從魚身上挑出來,這些蠕蟲體長可以達到2釐米。」

然而,有些小蠕蟲還是可以逃出法眼,對於那些壽司愛好者,作者建議他們,「先將每一塊魚肉切成兩半,把蠕蟲找出來後再食用。」

往期推薦

我比你大!科學家發現:雄性獨角鯨用長牙傳遞性信號

PNAS揭示:蝙蝠是人類病毒的主要來源,但它們並不特殊

美國科學家:多聽貝多芬,成績會更好!

參考文獻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gcb.15048

END

原標題:《還敢吃壽司嗎?研究發現:在過去40年裡,海魚中寄生蟲數量增加了283倍!》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壽司,寄生蟲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海魚體內寄生蟲40年增加283倍,海鮮還能吃嗎?
    下次吃壽司或生魚片的時候,你可能得三思而後吃了。根據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科學家發表在3月19日《全球變化生物學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自1970年代末以來,一種叫做海獸胃線蟲 (Anisakis)的寄生蟲,在各種海魚和魷魚體內的數量增加了令人吃驚的283倍。不管是海洋哺乳動物還是人類,都更有可能在無意中,讓這些噁心的傢伙,不請自來進入自己的身體,導致健康方面的影響。
  • 你愛吃壽司嗎?自1978年以來,海洋魚類寄生蟲數量增加了283倍
    下次你吃生魚片(sashimi)、生魚片壽司(nigiri)或其他形式的生魚時,可以考慮快速檢查一下是否有寄生蟲。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鮮的人群中,一種能夠傳播到人體中的寄生蟲的豐度急劇增加。這可能意味著當吃壽司時,你吃到的不僅僅是壽司,還有寄生蟲。
  • 海魚寄生蟲,40多年增加283倍,吃魚要注意防病
    有笑話說,喜歡吃生魚片的某地人,看到任何食材,甚至是偶遇外星人,都會遐想,這東西拿來刺生,會是啥滋味?不過,只惦記著吃,卻缺乏食源性寄生蟲的常識,就會引來健康風險。有人認為,淡水魚才有寄生蟲,海魚生吃就沒事兒,真是這樣嗎?咱們現在來看最新的科研結論。
  • 還能好好吃壽司和生魚片嗎?這種寄生蟲數量暴漲300倍意味著什麼?
    本周,我們為您精心挑選了 3 篇「科學 60 秒」英語新聞:還能好好吃壽司和生魚片嗎?這種寄生蟲數量暴漲300倍意味著什麼?| 2:35想提高創造力?轉轉眼睛就能行 | 1:43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吃得更少?| 1:19點擊即可收聽新奇的科學發現~還能好好吃壽司和生魚片嗎?
  • 這種海洋寄生蟲數量暴增 你還敢生吃海鮮嗎
    日料中用來殺菌的山葵、醋、鹽等並不能有效殺滅寄生蟲,因此日本每年都有百人左右因刺身中的寄生蟲造成食物中毒。消費者可能接觸到的水產中的寄生蟲以異尖線蟲為代表。異尖線蟲又叫做海獸胃線蟲,以海洋哺乳動物為主要宿主。卵在海水中孵化之後首先會感染蝦等小型甲殼動物,然後通過食物鏈進入魚類體內,最終寄生在海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的消化系統中繁殖產卵。
  • 提醒愛吃生魚片的人:這種寄生蟲40年來暴增283倍!幾招把風險降到最低
    倒些生抽、放點芥末,將生魚片往裡一蘸……在一些美食愛好者的眼中,海產品只有生吃才能嘗出鮮嫩口感。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證實,有種海洋寄生蟲近40年間增長283倍,生吃海產品可能給健康帶來隱形威脅。:1978~2015年間,全球範圍內寄生在海洋生物體內的異尖線蟲數量增長283倍,這無疑給喜歡吃生魚片的人敲響了警鐘。
  • 華盛頓大學研究稱:海獸胃線蟲近40年內增283倍!
    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於近日指出,寄生在魚類的線蟲「海獸胃線蟲」(Anisakis),自1978年至2015年的這段時間暴增283倍。
  • 香港4人因食三文魚中毒 專家:生魚內寄生蟲數暴增283倍
    香港東網17日援引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過去38年間,在生魚身上發現寄生數量暴增283倍,令食用風險增大。該大學水產與漁業科學學者稱,暫不確定寄生蟲暴增的原因,但相信與氣候變化、肥料及洋流產生的養分有關。
  • 謠言:用顯微鏡把田螺、海膽、皮皮蝦放大200倍觀察發現寄生蟲
    謠言:       用顯微鏡把田螺、海膽、皮皮蝦放大200倍觀察發現寄生蟲                                                   闢謠:      最近網絡上出現一個視頻,市民張先生用顯微鏡把田螺、海膽、皮皮蝦放大200倍觀察,發現「在這些海鮮中,都帶有寄生蟲等有害物質」,由此,張先生勸告愛生吃海鮮的年輕人,「我們肉眼看到的東西在微觀世界裡是另外一種樣子」(這句話倒是講得有詩意),最好「烹飪煮熟後再食用
  • 海魚和淡水魚有什麼區別?
    有些海水魚可以生吃,淡水魚一定要做熟再吃淡水魚滲透壓環境和人體類似,可以和寄生蟲共存,而海水魚滲透壓環境和人體不同,寄生蟲無法和人體共存,所以我們看到日本人和歐美人常常吃生魚片,他們稱之為「刺身」。海魚和淡水魚的魚刺有區別對西餐了解的朋友就知道,歐美人很少吃淡水魚,我們經常在媒體裡面看到我們中國人喜歡吃的鯉魚、黑魚等等,在歐美的一些河流裡泛濫成災,卻很少有人用於烹調食物,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魚刺。
  • 吃完壽司,日本女子喉嚨裡竟發現38毫米長的黑色蠕蟲
    據英國《每日鏡報》7月14日報導,因食用壽司,一位日本東京的25歲女性喉嚨一直莫名的疼痛。連續疼痛5天之後,無奈之下,她前往了位於日本首都的聖盧克國際醫院。經過一系列快速檢查,醫生在她的左側扁桃體中發現了一條黑色蠕蟲。 醫生用鑷子將其取出體外時,這條蠕蟲仍然生龍活虎。
  • 進口肉類裡竟全是寄生蟲!這些動物,用另一種方式讓人類後悔!
    很多國人的慣性思維就是進口的肯定比國內養殖要安全,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據《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對澳洲商店出售的羊肉進行了測試發現43%的樣本中含有弓形蟲(Toxoplasma)!研究人員在六個月的時間裡每周購買和測試超市裡的羊肉三次。其中79份羊肉樣本中有34份攜帶弓形蟲。
  • 進口肉類裡竟全是寄生蟲!這些動物,用另一種方式讓人類...
    很多國人的慣性思維就是進口的肯定比國內養殖要安全,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最近的一項調查卻令所有人失望了!1、澳洲牛羊肉含弓形蟲!據《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對澳洲商店出售的羊肉進行了測試發現43%的樣本中含有弓形蟲(Toxoplasma)!研究人員在六個月的時間裡每周購買和測試超市裡的羊肉三次。
  • 鮭魚家族的名牌之爭:你吃的是真·三文魚嗎?
    挪威商人看準了這個市場,於是向日本推銷自己的「挪威三文魚」是人工養殖的,人工飼料中不含寄生蟲,而且這些鮭魚也會經過除蟲處理,沒有寄生蟲,可以生吃。此後挪威開始向日本出口這種可以生吃的三文魚,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挪威三文魚終於在1995年大面積出現在日本人的餐桌上。
  • 挪威三文魚遭曝光,香港食用三文魚又出問題,這魚還能吃嗎?
    德法公共電視臺14日的調查報告稱:為弄清楚2018年全世界養殖三文魚死亡數量達到5000萬條之多的原因,該臺記者深入三文魚故鄉--挪威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記者弗洛丁私帶攝像機,潛入了養殖場:「我知道會看到魚因為擁擠而喘不過氣,但,眼前的景象更為恐怖:大量魚擠在骯髒、充滿它們排洩物的海水裡,許多得病的三文魚身上布滿了大如手掌的潰瘍,有的已經變成了S型畸形魚。」
  • 研究:過去40年,全球海洋熱浪發生頻率增加了20多倍
    研究:過去40年,全球海洋熱浪發生頻率增加了20多倍  Evelyn Zhang • 2020-10-14 19:18:48 來源:前瞻網
  • 吃魚,要擔心重金屬、寄生蟲嗎?最推薦的烹飪方式是什麼?
    一:應該多吃魚嗎?日常天然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很少,而一塊85克左右的三文魚中就有400IU的維生素D,所以吃魚是一種補充維生素D的好方法。而且有研究顯示,經常吃魚可以降低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風險。特別是對於減肥的人群,魚肉中蛋白質是優質蛋白,又有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Ω-3系脂肪酸,有利於調節脂肪酸的平衡,是很好的食材。小朋友也要多吃魚哦!~二: 注意哪些風險?寄生蟲風險很多水產中都有一定的寄生蟲,需要小心。
  • 進口肉類裡竟全是寄生蟲!這些動物,用另一種方式讓人類後悔!
    最近一項針對8萬人的研究還發現,感染這種寄生蟲還會使人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增加50%。2018年,在昆士蘭東南部超市出售的大蝦中,發現大量大蝦,都感染了白斑病毒!大家熟知的生魚片、壽司、酸橘汁醃魚和漬鮭魚片,也都可能受到寄生蟲的汙染。海鮮、牛羊肉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髒!
  • 進口肉類裡竟全是寄生蟲!大批患者感染蟲病!還有這些動物,他們會另一種方式讓人類後悔!
    研究人員在六個月的時間裡每周購買和測試超市裡的羊肉三次。其中79份羊肉樣本中有34份攜帶弓形蟲。最近一項針對8萬人的研究還發現,感染這種寄生蟲還會使人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增加50%。2018年,在昆士蘭東南部超市出售的大蝦中,發現大量大蝦,都感染了白斑病毒!
  • 新加玻壽司店狂推鮭魚刺身沾面!負評如潮原因為何
    加入了檸檬的醬汁,感覺是酸甜的清爽口味。的而且確,這個角度看起來有點像一堆蟲。(圖片來源:RunRunSushi) 事實上,美國華盛頓大學在本年3月有一份研究指出,寄生在魚類的線蟲「海獸胃線蟲」(Anisakis),在1978年至2015年之間的含量暴增283倍。當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水海洋學教授伍德表示,線蟲一般長度可達2cm,對人類健康風險不高,海鮮加工商及壽司師傳一般都會將線蟲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