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琴 欸乃一聲山水綠

2021-02-19 藝道書院


郭關道長古琴演奏《欸乃》

柳宗元(公元 773 年—公元 819 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後遷長安(今西安)。他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故人稱柳河東。他臨終時任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他的哲學思想異於當時其他的思想家。他兼收儒、釋、道、法思想,總是以折衷的方法調和各家學說。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

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


    柳宗元不僅是文學家和哲學家,同時亦為琴家,曾作琴曲《 欸 乃》。

著名古琴曲《欸乃》存譜初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1549年),亦有人稱其《漁歌》或《北研露樓琴譜-欸乃(5張)漁歌》,有多種傳譜,現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發展而成。其曲意歷來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來解釋,故也有人認為有傳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後《天聞閣琴譜》記載為《欸乃》,管平湖演奏。「欸乃」指的是漿櫓之聲或漁家號子聲,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以山水為意象抒發感情,乃是託跡漁樵,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此曲乃據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詩《漁翁》所作,原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櫓聲或划船之聲。也有觀點認為《欸乃》是表現船夫拉縴的勞動的音樂作品,讀音應為「ǎoǎi」。(案,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元次山集《欸乃曲》注云:『欸,音襖;乃,音靄,棹舡之聲。』」)ǎ曲中有拉船的勞動號子音調多次出現,並一次比一次激動。整個音樂憂鬱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這樣直接、具體地表現勞動的作品,是罕見的」(見李祥霆《略談古琴音樂藝術》)。目前琴界的現狀是兩種讀音共存。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讚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欸乃」一詞,自唐代詩人元結【樂府十二首·欸乃曲】始入詩。元詩云:「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豈敢道,空羨江月明。昔聞扣斷舟,引釣歌此聲。始歌悲風起,歌竟愁雲生。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後相繼引用於詩詞曲賦中。宋代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五曲》詩中有:「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欸乃聲中萬古心」。清人趙翼的《陽湖晚歸》有:「詩情澄水空無滓,心事閒雲淡不飛。最喜漁歌聲欸乃,扣舷一路送人歸。」現代文學家茅盾在描寫烏鎮的枕河人家時有:「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聽漁家之槳櫓欸乃之聲,成為文人生活之情趣。由此可見,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樂的形式表現這樣一種隱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


此曲為十八段,首段以吟唱性旋律為基調緩緩鋪開,撫琴之勢如同展開一張立軸的山水長卷般,既松且靜,清風一推,蕩開波浪層層婆娑細紋,如緩風習習,一派閒適悠然的氣息。悠長婉轉,節奏平穩,不躁不訥,不漾不墜,毫無簇擁堆積之感,似行舟平蕩,青山相隨,心境開闊無礙。在第四段中,古琴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調,旋律典雅持重;而當第八段再現時,則採用泛音彈奏,水聲淋漓,鼓蕩飄逸,顯示出一種飄逸的意趣。行至中段,樂曲由一轉位作以轉折,繼而情緒更為輕盈,如行舟順暢,迎風而立,心情如水路迎舟,款款如歌。又有音色玲瓏,似水花偶濺衣裾,剔透清涼,更添意趣;經過變化反覆後,琴聲愈加流暢自如、通達豁然,山水之秀,盡收視野,雲水相融,情致愈濃。樂曲的尾聲是一個C徵調,空曠且餘韻嫋繞,告輕舟已遠,言諸世事已瞭然,感慨萬端,難以盡述。只是待要重尋來時蹤影,早已杳無痕跡,空留青山碧水作追憶。


樂曲曲調流暢自然,琴韻悠長,意境深遠,讓人聽後有種空靈的感覺。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意境,歌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心緒。欸乃無心,方顯山水之綠,真意難得,置身喧雜汙濁外,天地之清幽盡現無遺。

另外,古琴形制中的「霹靂式」,又稱為「柳子厚霹靂式」。


相關焦點

  • 古琴曲《欸乃》: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 點擊上方,聆聽最美音樂聽琴 · 交流 請加札記君微信:guqin5577《漁翁》唐 ·這首曲子是根據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詩《漁翁》所作。「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櫓聲或划船之聲。現代文學家茅盾在描寫烏鎮的枕河人家時有:「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聽漁家之槳櫓欸乃之聲,成為文人生活之情趣。由此可見,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樂的形式表現這樣一種隱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
  • 欸乃一聲山水綠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腳底沾了夢裡堅毅的塵土,褲腿飲了風塵中降下的露水,是喜悅,是觸動,是一種莫名的神聖。半途匍匐著銀灰色的黯淡竹葉,鉛筆芯畫出一樣,很是應墓塋蒼碑的景,若不是親歷親見,難以想像雅然明朗的萬綠叢中埋葬幾處棺槨兼朽竹枯葉,青山有幸,逝者安息。罷了,落地歸根,終究是應了自然的生老病死。我知道,命,是註定了的。
  • 名家名曲 欸乃一聲山水綠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唐•柳宗元《漁翁》古琴曲《欸乃》,最早見於明代汪芝的《西麓堂琴統》(1549),亦有人稱其為《漁歌》或《北漁歌》,有多種傳譜,現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發展而成《欸乃》。
  • 秋日聽琴| 子陽老師——「巖上無心雲相逐」《欸乃》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漁翁》唐 • 柳宗元  秋日聽琴:《欸乃》是漢族古琴名曲,存譜初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1549年)。此曲乃是古人用音樂的形式表現這樣一種隱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非常適合秋高氣爽,恬淡清茶時欣賞、彈習。青年古琴演奏家,心靈樹生活藝術館古琴老師 子陽演奏古琴曲《欸乃》子陽老師啟蒙於當代傑出古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家珍老師,並一直追隨學習。
  • 琴曲欣賞《欸乃》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欸乃》是漢族古琴名曲。後《天聞閣琴譜》記載為《欸乃》,管平湖打譜演奏。現在琴家彈奏的多為管平湖的節本。「欸乃」指的是槳櫓之聲或漁家號子聲,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以山水為意象抒發感情,乃是託跡漁樵,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散發出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 【作家詠新區】欸乃一聲山水綠
    特別是冬天,望著北方曠野上枯瘦的樹枝,呆楞楞地挺立在雲端,我總要長嘆一聲。再看大街上一排排假樹塑料花裝扮的虛華,心裡莫名生出一股憂傷,好想把那粉飾出來的桃紅柳綠連根拔起。按說畢節我去過,赫章的韭菜坪、天上石林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可這次聽說金海湖筆會,一個湖,一個新,好似乾燥天終於落了雨,立馬我的心就跳騰起來了。作為現代人,對城市的依賴,更是我對此採風充滿了期待。
  • 欸乃一聲山水綠 《漁歌》賞析
    子厚即謫楚南,遂欲厭棄塵俗,放浪山水間。其作為漁歌,幽情冷韻,逍遙物外,真有賣魚沽酒,醉臥蘆花之意。故其曲蕭疏清越,可以開拓心胸,攄和懷抱者也。《張鞠田琴譜》:河東柳子厚所作。子厚即謫楚南,遂欲厭棄塵俗,放浪山水間。其作為漁歌,幽情冷韻,逍遙物外,真有賣魚沽酒,臥蘆花之意。故其曲蕭疏清越,可以開拓心胸,攄和懷抱者也。
  • 古琴曲《欸乃》辨說——李祥霆
    琴/趙曉霞     阮/吳雪盟「欸乃」應是呼喊的聲音,即漁夫或船夫的呼號,但諸多論述文章或音樂解說常將「欸乃」兩字解釋為「櫓聲」或「槳聲」,不可不辨。一、「欸乃」讀音之辨古代是眾多有「欸乃」二字出現於有關漁夫船夫之作。於今又有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中《欸乃歸舟》一段。
  •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柳宗元對千萬孤獨的釋懷
    可以想像一下這樣一個場景:漫天紛紛揚揚的大雪中,大路小逕行人絕跡,連平時偶爾鳴叫一聲低掠而過的飛鳥也無蹤跡。在極度空靈、極度凜冽、極度靜謐的曠野間,靜得不起一絲波瀾的小江裡,卻依然有一葉扁舟,憑空似的飄在江面上,舟上坐著一位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一動不動,宛如雕塑。
  • 古琴曲《 欸乃》 ||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欸乃」指的是槳櫓之聲或漁家號子聲,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以山水為意象抒發感情,乃是託跡漁樵,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散發出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新樂府》【欸乃曲】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此曲乃據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詩《漁翁》所作,原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 琴曲欣賞《欸乃》青山緩風,煙雨水間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欸乃》是漢族古琴名曲。後《天聞閣琴譜》記載為《欸乃》,管平湖打譜演奏。現在琴家彈奏的多為管平湖的節本。「欸乃」指的是槳櫓之聲或漁家號子聲,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以山水為意象抒發感情,乃是託跡漁樵,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散發出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張萌老師個人介紹張萌,青年古琴演奏家。
  • 圖文丨嚴建設:後柳鎮攝浣衣女,欸乃一聲山水綠
    翠峰雲白樹參差,酒旗橘綠有農家。  艄公驅舟驚蒼鷺,湖草天鵝蕩黃鴨。  碼頭浣衣婦仍在,木錘頻頻聲嚓嚓。
  • 《聽琴圖》賞析
    【名稱】聽琴圖【類別】中國古畫【年代】宋【作者】趙佶【類別】絹本,設色。松、竹、卉聽琴圖居於上半部分的一棵大松樹,下面是挺立的修竹,清雅秀麗。宋徽宗題寫畫名----聽琴圖聽琴圖三字典型的徽宗瘦金體,飄逸靈動。
  • 今剩嘆 山水詩餘廿一闋/兩面青山晚照,一聲滄海橫琴
    寄我一聲欸乃。滿江紅梅沙觀浪秋信盈天,煙光淨、波濤鼎沸。暫駐足、梅山欹枕,平沙契闊。雲破林梢添遠岫,舸臨港口分層雪。棧路行、隻影倚闌幹,千家月。傾杯酒,聲名徹。回頭事,春秋閱。大歌橫碣石,更堅冰鐵。一寸筆頭元有準,百年胸次誠堪說。並潮生、也共老馮唐,人羞殺。浪淘沙令南澳聽濤賚假大鵬東。半島聽風。礁灘閣上與誰同。
  • 錢松嵒:畫青綠山水要這樣用石青、石綠
    青綠山水,墨稿皴擦不宜多,或乾脆勾一個輪廓就行。著好青綠後,石青底上用花青加點加皴;石綠底上用汁綠加點加皴。輪廓上有時可勾以赭色、花青、汁綠等線條增加厚重感覺,勾金粉更有輝煌的感覺。青綠山水,分大青綠、小青綠。
  • 令全世界華人不再汗顏的古琴書——《聽琴經》
    正因有感於此,本書作者朱慧鵬,多年來潛心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一步步梳理支撐古琴精神內核的思想脈絡,溯源琴學思想的根基、發展和外在表徵形式,他以傳統哲學為綱宗,在古琴哲學、美學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升華,琴道、琴德、大音希聲、修養、境界、無弦、養生等論述,解決了很多歷史性難題,並歸納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琴學哲學體系,而這十年磨一劍,最終成此《聽琴經》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