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二十四史之"前四史"

2021-03-05 新陽明讀書

《後漢書》,「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記載漢朝東漢時期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範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範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順陽郡順陽縣(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範汪曾孫、豫章太守範寧之孫、侍中範泰之子。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範曄根據漢朝東漢時期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範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後漢書》是歷史類文學作品,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朝東漢時期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範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

相關焦點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
  • "中軸"和"斜軸"
    立中軸有利於身軀的水平轉動,即普通意義上的"轉腰"。一般來講轉腰以左右45度為舒適之限。過份的轉動需下肢的強力反旋以平衡,容易讓身體失去松淨的氛圍。中軸的功能主要是平衡自身,上有領勁,即使在邁步移動時整體仍可以保持很好的平衡度,一般在防守和移動時使用。中軸對下肢運動沒有幫助,所以此軸不必下行至地面,這是中軸與中線的區別。斜軸由"百匯穴"經身軀而下,沿後腿或前腿達腳跟。
  • 通讀過二十四史的人絕跡,那排名前四的「四史」你沒理由不讀
    貳四史之二,是《漢書》,由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班固是一個神童。他9歲就能誦讀詩賦,長大後參與北伐匈奴,可謂文武雙全。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二(腿部分解)
    兩腿之間當然有虛實之分,任何時候實胯託虛胯,實腿控虛腿,這是兩腿組合的問題,放在以後討論。當兩腳著地時,將足部看作為組合的一節。這時前端為腳趾,後端為腳跟。關於腳底一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叫"五趾抓地",另一種說法叫"放鬆貼地",前一種說法是要抵抗轉體給腳底帶來的轉向慣性,後者卻是在談一個理想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呢?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我簡單活動後開始打拳架,隨著身體的開合起落,膝蓋裡生出針扎般的陣陣刺疼。我忍著,繼續走架子。經驗告訴我,一會活動開了就好了!果然打完一套拳,約莫15一20分鐘吧,膝蓋裡針刺的感覺沒有了。那個時節天天如此。開始我尚能咬牙忍住,後來有件事給我敲響了警鐘。有一次和朋友一起爬山玩,過程中一隻膝蓋出現了"上山不疼下山疼"的狀況,艱難地一步步挪下山來,我的內心在告訴我,這樣下去不行啊!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讀史書,認準官方蓋章的「二十四史」
    如記東漢一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自三國、晉至南朝有多家,而南朝宋範曄《後漢書》以官史性質的《東觀漢記》為依據,刪繁補略而成,逐漸超越其他各家,位列「前四史」。此外,南朝梁沈約記劉宋政權的《宋書》,南朝梁蕭子顯記南朝最短命政權的《南齊書》,雖由個人署名,但也都是得到官方敕命批准。而北齊魏收撰《魏書》,更是受皇帝之命設置修史局編撰而成。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積累:史學著作——前四史
    前四史,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即為前四史四本書。包括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範曄的《後漢書》以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六什麼是腰?肋骨以下,臀部以上稱為腰。什麼是胯,通常人們認為盆骨即為胯。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此外,腰的位置在腹部(人體重心)的上方,是重心的門戶,前有丹田,後有腰弓,總體來講是人體最柔軟、有力且有彈性並有較大的伸縮空間的一段。"腰"以其"柔韌"擔負起了一個重要職責,那便是守護"重心"的安全和穩定。以上談的尚與"主宰"扯不上關係。如果將腰部分出個"陰陽"來的話,前方為"陽"。
  • "腰為主宰"是如何實現的?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四(腰錐運動)腰錐五節為脊錐上最粗壯的錐節,我們在此將五節腰椎看作個一個骨節整體,它自然弧形前弓,也稱腰弓。人體的這一段為中段。水平方向有帶脈環繞,前部儲有大小腸等密實器官,在內氣的支持下,"丹田"這部分甚至可徑得起巨力錘打。後部有兩腎左右懸掛,"兩腎抽扯"是腰錐略微左右運動的特徵。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三"太極拳名家陳鑫的書裡寫到:"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應指身體之弓,四旁之弓是指"兩臂弓"和"兩腿弓",今天我們先就"兩臂弓"和"兩腿弓"做點深入討論。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宗大師偈頌"穆則瑪"之略釋潤心甘露
    宗大師偈頌"穆則瑪"之略釋潤心甘露          班字爾慈智加措一、略談此頌的來歷    "穆則瑪"是宗大師所有祈請文當中最主要、最殊勝的祈請文,意思是無緣大悲贊。其實這首偈頌的作者也就是宗大師本人。此頌本來是宗大師獻給自己的上師無等仁達瓦尊者。
  • 來看一看"不用力打人"的真相
    武術中所言的"抻筋拔骨","空松身體","拉開關節","放鬆肌肉"等等這些肢體能力的合理提升並不是暴發力產生的根本原因,甚至不是核心要素。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真正暴發力的核心要素是"意念力的陡然增加"。有經驗的拳師稱為"心中一急"說的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太極拳裡要求的,由意識和肢體共同參與的平衡運動,要比正常人之本能具備的複雜的多,高級的多。
  • 大洪泉邊光腚孩——"童年憶事"之十二
    神頭的美妙之處在於多泉多水。白楊河流經此地匯入孝婦河,靈泉、雪浪泉、大洪泉等泉水也由此噴湧而出,更增添了神頭的秀美靈動之景色。在博山要說有山有水有靈光的風水寶地,神頭首屈一指。特別是兒時更是山青水秀,噴湧的泉水和奔流的河水不僅給神頭帶來了神妙靈秀之氣,更是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