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識字真的對孩子有害嗎?
我也是一個四歲半孩子的寶媽,也加了幾個寶媽群,每天熱熱鬧鬧的,群主是一位教師媽媽,經常會在群裡與我們分享育兒經驗,一段她兒子5歲認識800多字的視頻,在群裡炸開了鍋。
在大家紛紛誇讚的時候,一個對立的聲音出現了「別再讓你的孩子過早識字的了,這會害了他的。」這讓大家一片譁然,我們都每天教孩子認識字,怎麼就害了孩子了?認字有錯?
原因是源自一個美國案例,因為幼兒園教會了孩子認識「o」,而孩子媽媽認為這樣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發展,所以將幼兒園告上法庭,並且法院判了孩子母親勝訴。
而這位教師媽媽只是淡淡的一笑,解釋:「育兒不要人云亦云,要追究事情的本質,漢字與字母不一樣,漢字是象形文字,與死記硬背的字母不在同一個碼域,學習漢字是左腦右腦合作完成,所以孩子不會因為學習漢字而限制想像力。
五歲萌娃識字超3000,背誦古詩超500首
5歲的王恆屹,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被王恆屹這個小選手驚呆了,「姓氏飛花令」讓全場驚呼。他的一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讓我瞬間汗顏,我根本不知道這首詩的出處。
大家不禁問道,這是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教出來這麼厲害的娃,還是孩子天生是「神童」接受採訪時才知道,最大的功臣是孩子的奶奶。
啟蒙階段認字的方法
王恆屹的奶奶究竟有什麼秘訣,培養出了一個「神童」?
1.背誦古詩,學習國學
6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記憶效率最高,就連詩詞女神葉嘉瑩也認為讓6歲前的孩子背書符合兒童的發展規律。
這位奶奶本身是有過人之處的,因為奶奶本身就是詩詞愛好者,平時也會聽會朗誦,經過奶奶的薰陶,一歲多的王恆屹也喜歡詩詞,並且很感興趣,跟著奶奶一起呀呀學語的念。
《三字經》《百家姓》就是奶奶給王恆屹的啟蒙書籍,放給孩子每天聽,沒過多久,孩子就能背誦下來,可見這是用聽兒歌的方式學習了國學吧。這就是他與普通孩子的區別吧。
而奶奶也是很有方法的,沒事會給孩子出題目,跟奶奶比誰會背誦的多,玩接龍遊戲比賽等等,這樣造就了一個「神童」。
2.每天堅持認字
王恆屹奶奶分享帶娃經驗:人的記憶是有規律的,無論孩子記性多好,但逃不過時間長了會遺忘,所以想不忘就要每天堅持學習,鞏固複習,奶奶很有耐心的給孩子讀,一遍一遍,日復一日,每個每個音的講解,糾正。
王恆屹奶奶認為孩子要想記得紮實,一定是建立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每個字什麼意思,都要給孩子講。而我們平時不就是拿個識字卡給孩子認,不一會兒,大人孩子都困了。
孩子3-6歲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對於抽象的數字文字不感興趣,所以想讓孩子乖乖識字,並且對文字產生興趣,就要讓孩子通過具體象形文字,讓孩子像看圖畫一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並且我們漢字的都是可以追根溯源的,通過圖形讓孩子知道每個字的含義,看圖畫比看字典要有趣多了。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比如「鮮」字,我們可以告訴魚和羊在一起,但是孩子不容易想像,通過圖像就簡單多了。所以我推薦這套《水墨漢字繪本》針對4-8歲孩子編纂,從看圖到識字的過渡工具書。
這就是典型的象形記憶法,孩子不會排斥,還覺得挺有意思。這套書全套4冊,共有48個故事,認字的同時可以學習水墨畫鑑賞,還有相關的古詩詞,順便可以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