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隔代照料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世界範圍內,雖然西方文化強調個性獨立,東方文化以家庭黏性為主,但隔代照料都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早在1998年,美國就有43%的祖母們定期為孫輩提供一定程度的照料。歐洲學者漢克(Hank)於2008年的調查也發現,歐洲超過一半的老年人參與了隔代照料。在我國,2015年「中國身心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參與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比例已達53%。隨著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落地,這一比例將持續上升。
目前,關於隔代照料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理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古德(Goode)提出的「角色緊張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在社會中擔任不同的角色,角色間要求的差異使得個體面臨不同的困擾,同時佔據不同的個人資源。持消極觀點的學者支持這一理論,他們認為隔代照料不僅佔用老年人維持自身健康和學習新事物的時間,而且可能會造成較嚴重的身心健康風險。
20世紀70年代後,西貝爾(Sieber)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角色提升理論」。該理論更強調個體在社會多種角色扮演中所獲得的資源和情感性收益,認為收益可以抵消多重角色衝突引發的「角色緊張」狀態。這一理論與持積極態度的學者的觀點相契合,他們認為隔代照料有利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也賦予了老年人新的角色,通過與孫輩間的互動更有助於對抗抑鬱心境,使其更具生命活力。
隔代照料究竟如何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當前國內外的實證研究比較豐富,但得到的結論並不一致。根據現有研究的結論,可從生理和心理方面將相關研究歸納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類。
一是積極影響。當前,有關隔代照料產生積極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在生理健康方面,隔代照料促進了老年人的行為活動,有助於改善其生理健康狀態。正如宋璐、周晶等人通過對安徽省老年人的調查研究發現,相比不照料孫輩的老年人,照料孫輩的老年人生理健康優勢更為明顯。吳培材發現參加鍛鍊行為是隔代照料作用於老年人生理健康狀況的機制之一,即伴隨著隔代照料行為,老年人參與鍛鍊的可能性有所提高。而國外學者班達爾(Baydar)和布魯克斯(Brooks)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定期照料孫輩的老年人具有更好的身體健康水平,他們更傾向於報告無日常活動能力障礙(如吃飯、洗澡、穿衣、如廁、下床和走動等)。
在心理健康方面,隔代照料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老年人抑鬱狀態的減少和生活滿意度的提高上。在國內,庫(ku)等人對中國臺灣地區老年人的研究結果表明,與不照料孫輩的老年人相比,提供孫輩照料的老年人出現抑鬱症的狀況較少,心理健康狀態更好。黃國桂、宋靚珺利用2014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的研究也證實,隔代照料行為與老年人抑鬱程度呈顯著負相關。而國外學者格蘭迪(Grundy)、金姆(Kim)等人的研究同樣發現,相較於不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照料孫輩的老年人抑鬱程度更低。此外,肖海翔、王亞迪的研究還發現,與孫輩的互動能夠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正如古德費洛(Goodfellow)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樣,老年人「在照料孫輩的過程中,充實和豐富了其晚年生活,使自身發揮出教導新生代的功效」。此外,王亞迪、吳培材的研究還表示,提供隔代照料會通過增加老年人參加社交活動的頻率來改善其心理健康。
二是消極影響。當前,有關隔代照料產生消極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外。在生理健康方面,穆西爾(Musil)和阿瑪德(Ahmad)的研究發現,與不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相比,提供照料者尋求就診的次數更頻繁。貝克(Baker)和西爾弗斯坦(Silverstein)的研究也指出,提供照料會加重老年人的健康負擔,擠佔其鍛鍊身體和醫療就診的時間。而具體至慢性疾病上,李(Lee)等人的研究發現,相對於不照料孫輩的老年人,照料孫輩者的自評健康得分更低,報告患冠狀動脈、高血壓、高膽固醇疾病或身體疼痛的概率更大。而國內學者肖雅勤、黃國桂的研究也發現,照料孫輩會有惡化老年人的健康(自評)和日常活動能力的趨勢。
在心理健康方面,隔代照料有可能提升老年人的抑鬱風險。休斯(Hughes)等人的研究發現,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比不提供者的抑鬱程度更高。明克勒(Minkler)、斯賓塞(Spencer)、多利(Doley)等人的研究認為,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的日常活動主要圍繞著家庭,容易產生厭煩感,且照料孫輩的責任還會給老年人帶來精神壓力,不利於其心理健康。國內學者肖雅勤等人的研究也指出,提供隔代照料者的抑鬱水平得分要略高於非提供照料者,可能會增加老年人的抑鬱風險。
無論理論還是實證研究,隔代照料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均表現出積極與消極並存的兩面性。究其原因,或許與照料強度是否適當有關。陳(Chen)和劉(Liu)的研究表示,低強度照料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有保護作用。明克勒的研究則指出,以每周30小時的照料時間為界,超出此時間,老年人日常活動的失能率便可能升高。吳培材的研究也發現,當老年人過去一年的照料時間超過3個月時,隔代照料對其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仍然存在,但程度有所下降。科爾(Coall)的研究發現,隔代照料強度與老年人身心健康之間是一種非線性關係。韓保慶和王勝今的研究進一步顯示,照料孫輩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隨著照料強度的增加呈現出先利後弊的倒U型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關於隔代照料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研究,包含「角色緊張」和「角色提升」兩種效應,難分伯仲。在實證研究中,國外研究多且消極影響偏多,國內研究相對少但以積極影響為主,這可能與東西方文化差異有關。隔代照料的強度是一個關鍵變量,隨著照料強度的增加,隔代照料所產生的積極效能會下降或消失。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參與、保障」為支柱的積極老齡化理論。在此背景下,應提倡促進老年人的社會性參與。而在我國,隔代照料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的一種重要且普遍的表達方式。因此,政府要倡導、鼓勵老年人適當的隔代照料行為,以便發揮其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城鄉社區公共場所,開展「照料新知識講座」,幫助老年人群體更好地參與孫輩照料;肯定老年人隔代照料的價值,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提高社保水平或設立專項補貼等)。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西南邊境農村老年人的生存現狀及養老需求的調查研究」(17BSH1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