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蜀書五》
蜀先主白帝託孤,諸葛亮鞠躬盡瘁。百世流芳,千古佳話。只要是在中國文化浸淫下長大的人,無論是否對三國史感興趣、都聽過「白帝託孤」的故事。
千百年來,劉備的遺言,一直被認為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的最高指示。仔細閱讀《三國志》前後文,聯繫多方材料及不同傳主的列傳,可知其情悖謬。
劉備遺言的本意,是「劉禪若不賢,則讓諸葛亮在劉備諸子中,選最賢能的繼位。」
君可自取。取者,非「取代」之意,而是「選取」之意。
劉禪是劉備的老來子,愛如心肝。為了親子劉禪,劉備甚至忍痛殺了有十餘年「父子恩情」的養子劉封。可知,劉備絕無將蜀漢江山轉授他人的心思。
註:本文共 5400 字,閱讀需 19 分鐘
① 養子劉封
劉封是長沙羅侯家族的繼承人,本姓寇。
註:按《後漢書》,長沙羅侯應為竇氏,「寇」疑「竇」之誤寫。
建安六年(201),劉備兵敗中原,亡命荊州,在劉景升麾下客居近十年。劉備入荊州時已年近四旬,所生諸子皆喪於兵禍,老之將至。故收養寇(竇)氏幼童為嗣子,取名劉封。
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蜀書十》
劉封被收養時年紀很小。建安十七年劉備與劉璋反目相鬥時,召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溯江而上。劉封時年二十餘歲,氣力過人,作戰勇猛。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蜀書十》
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是建安十七年(212),而劉備入荊州是建安六年(201),前後十一年。如劉封領兵入川時年紀二十出頭,則被收養時尚不滿十歲。
劉備、劉封活躍時間在公元200年前後,距今1800餘年前。那時的小孩子沒有電腦、電視、手機、pad,心理成熟年齡較晚。可以說,劉封從幼童到青年的成長時期,都在劉備的撫養呵護之下;甚至劉備在長坂坡敢於棄劉禪而亡命的原因,可能也有(年長的)劉封為嗣,基業後繼有人的緣故。
一切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改變。是歲,劉禪已十二歲,年齡稍長。同年,失去嗣子地位的劉封,被以「不救關羽」的罪名處決。
劉封被殺實屬冤獄,是劉備為劉禪鋪路的手段。
關羽之死,並非劉封袖手旁觀。與《三國演義》不同,關羽並非在兵敗時「求救」,而是在圍攻樊城時要求劉封、孟達出兵「相助」。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蜀書十》
此時上庸、新城確實剛剛歸附(佔據不足一年),東三郡尚未穩定,無力發兵相助關羽。
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蜀書十》
關羽潰敗時,東吳精銳盡出,切斷了荊州和上庸、房陵的通道。【陸遜】親自領兵屯駐秭歸、斷關羽水道;偏師【李異】、【謝旌】斷上庸步道。劉封、孟達有心無力,確實冤枉。
(陸)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絕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吳書十三》
註:關於陸遜斷道,我之前單寫過一篇文章有敘述提及,感興趣的讀者可自行閱讀,傳送門如下:
「火神」劉備、「風神」關羽、「山神」張飛
即便如此,劉封依然被枉殺。而進讒言者,恰恰是諸葛武侯。理由是:劉封勇猛剛悍,將來可能威脅太子地位。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劉備死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蜀書十》
劉封罪不至死、而遭飛來橫死;劉備棄父子恩義、而逼殺養子。做了這麼多喪盡天良、人神共憤的事兒,都是為劉禪鋪路。
可見,劉備根本不可能將江山託付給外姓旁人。劉封自幼養育身邊,父子恩情十餘年,為了劉禪、也是說殺便殺。諸葛亮與劉備有何骨肉恩情?又豈有託付江山給諸葛亮的道理呢?
更何況,劉封之死,雖為劉備之舉,實出葛侯之讒。諸葛亮是親自參與誅殺劉封的主謀之一,豈會不知劉備的心意呢!
劉備之心意,在臨崩前,召葛侯與三位皇子時,便一清二楚。
② 魯王劉永、梁王劉理
劉永是後主庶母弟,生母無載。劉永之下又有劉理,亦後主庶母弟,且與劉永不同母,生母亦無載。
劉永字公壽,先主子,後主庶弟也。
劉理字奉孝,亦後主庶弟也,與永異母。--《蜀書四》
章武三年(223)劉備駕崩時,除被自己冤殺的養子劉封,尚存三子:
太子劉禪,魯王劉永,梁王劉理。
劉備死時,梁王和魯王是否在場呢?答案是肯定的,除太子外,二位庶子也同侍塌下。
臨終時,(先主)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諸葛亮集》
劉備死時,三子皆在身邊,他們都被託付給了諸葛亮。
三子在側,諸葛亮哭泣跪於塌下,劉備氣若遊絲,交代後事。這種情況下,再結合劉備遺言: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很明顯,劉備是賜諸葛亮「廢立之權」,允許諸葛亮在劉禪不賢的情況下,在其餘二子中再選擇一賢明之人承繼大統。而非令諸葛亮「僭逆自立」。
取者,選取也,非取代也。
葛侯忠烈,先主果敢。三年前(220)劉備為親子劉禪而忍痛冤殺劉封時,諸葛亮耳聞目睹,甚至親力親為;此時(223)先主命在旦夕,葛侯又豈會不知先主之心思?
「嗣子若不賢,君可自(選)取。」
那劉禪到底賢不賢呢?
③ 劉禪其人
劉禪其人,一言蔽之:爛泥扶不上牆。
當代網絡,有一種觀點,說後主大智若愚。持該觀點的人,通常選取安撫夏侯霸、任用蔣琬費禕、洛陽裝傻(樂不思蜀)等例子,極盡歪曲吹捧後主才幹。這是嚴重的誤讀。
後主其人,既不聰慧,也不愚鈍,而是單純的「沒心沒肺」。用一句大白話說,就是「完全沒有責任心」。
陳壽在後主的贊語處就說的很明白:後主用賢臣(諸葛亮)則好似明主,用奸佞(陳袛,黃皓)則墮為昏君。如同白絹染色,用什麼染料就顯現什麼顏色罷了。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蜀書三》
蜀後主的一切行為,其實都出自「毫無責任感」;甚至常常被人誇獎的「懂得放權」、「權力欲低」等優點,也恰恰出自「毫無責任心」。
在後主眼中,什麼江山社稷、興復漢室全是扯淡,自己的任務就是吃喝玩樂,鬥雞走狗,娶漂亮老婆。劉禪的兩任皇后是張飛的女兒,後主覺得「審美疲勞」,又犒賞自己,給自己多娶了十房姨太太;這還不夠,還想要。
侍中【董允】非常氣憤:
「書裡說了,皇上娶十二房老婆就夠了。你這都超標了!差不多得了!你身子吃不吃得消啊?」
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後主益嚴憚之。--《蜀書九》
後主悻悻作罷,對董允很是提防忌憚。
隨著時間推移,後主對女色越發著迷。著迷到什麼程度呢?著迷到要「玩兒開國元勳老婆」的程度。
車騎將軍【劉琰】,自家老婆被後主給玩兒了。叫進宮裡一個多月沒出來,為此兩口子天天吵架。劉琰讓使喚人拿鞋幫子抽了老婆倆嘴巴。為這點兒小事兒,堂堂車騎將軍,竟被後主所殺。
(劉)琰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後主有私,呼五百(伍伯)撾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後棄遣。胡(氏)具以告言琰,琰竟棄市。--《蜀書十》
劉禪天天選美還不夠,竟然連車騎將軍家的老婆都敢玩,玩完了還要殺人家老公,這簡直是荒如桀紂,淫過隋煬。
車騎將軍,內朝官系統排行第三的,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
劉琰,在季漢政權內資歷極老,自豫州就追隨先主。先主入豫州(即小沛)是興平元年(194),當時劉備僅33歲。劉琰年齡應與劉備相仿。胡氏有美色,毫無疑問是續弦。
建興十二年(234),劉琰追隨先主已過四十年。如此耀眼的政治履歷,尚不免妻子被淫,身首異處;其他資歷、地位不如劉琰者,下場可想而知。
陳壽無奈地寫道:自從劉琰老婆被玩兒,腦袋被砍,蜀國大臣的老婆呀,老娘呀什麼的,再也不敢去參加朝慶了。
自是,大臣妻母朝慶遂絕。--《蜀書十》
妻、母。這個「母」字,著實意味深長。至於「絕」字,真是,絕。哈哈哈。
劉禪就這副沒心沒肺的流氓樣兒。
問題來了。女色問題上,後主之前不是聽董允的話嗎?為什麼建興十二年(234)就突然淫膽包天,肆無忌憚起來呢?
很簡單,因為諸葛亮死於建興十二年(234)。
劉禪在後宮掀起淫海狂潮的時候,諸葛亮就在前線鞠躬盡瘁,日夜嘔血。我不知道同年秋八月、諸葛武侯星落五丈原,是不是被劉禪這熊孩子給氣死的。其實,劉禪姦淫劉琰老婆的時候,已經27歲了,怎麼想也不能算孩子了。
④ 《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這麼一句話: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結合劉備託孤背景,這句話其實暗含深意。
先帝臨崩,寄臣大事。什麼大事?廢立之權!你劉禪如不賢不孝,我就替你爸爸廢了你、改立你弟弟,這樣才不會「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歷來的學者,總是把「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同後文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聯繫起來,把這句話當作「劉備對諸葛亮」的託付;其實諸葛亮寫此話,恰恰是提醒警告後主,是「諸葛亮對後主的警示」。
諸葛亮北伐曹魏,上出師表,是蜀漢建興五年(227)的事情。此時葛侯尚值壯年,精力充沛(46歲);而劉禪此時恐怕已經表現出淫君、昏君、庸君的苗頭,但諸葛亮不忍心行廢立之舉,故在《出師表》中提點後主。
可惜,後主不僅沒責任心,也不學無術,恐怕沒聽懂(也聽不懂)丞相的弦外之音;可能還單純覺得「丞相真好,替我操勞國事,這樣我又能睡大覺、鬥蛐蛐、玩女人了。」
問題來了,劉禪既然不賢,諸葛亮為何不行廢立大權?
⑤ 伊尹、霍光與董卓
諸葛亮時代,是(狹義)三國初期。中國有書文所載的信史其實剛剛開始不久。諸葛亮之前,敢行廢立之舉者,寥寥數人而已。
「廢立」不同於「篡逆」。廢立,依然是從舊有皇室成員中、選擇同姓小宗繼統。
商朝有【伊尹】廢太甲;西漢有【霍光】廢昌邑;東漢有【董卓】廢少帝。
註:伊尹本名伊摯,尹是官名
此三者,董卓兇暴淫狠,名聲極壞,可以擱置不論。
伊尹、霍光。此二子皆國之肺腑,一言九鼎,威望如日中天。他們行廢立大事,下場如何?
伊尹流放太甲,太甲含垢忍辱七年,帶領軍隊打回王都,誅殺伊尹。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竹書紀年》
霍光廢昌邑王而立宣帝。霍光死,宣帝以霍氏謀反為藉口,族滅霍氏,不分男女少長,皆戮之,牽連死者數千家族。
會事發覺,(霍)雲、(霍)山、(範)明友自殺,(霍)顯、(霍)禹、(許)廣漢等捕得。禹要斬(即腰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唯獨霍後廢處昭臺宮,與霍氏相連坐誅滅者數千家。--《漢書 卷六十八》
註:範明友,霍光女婿。
註:數千,一般指二千以上、五千以下。
宣帝這是連根兒拔了。要不是自己是霍光所立,只怕霍光也不免開棺戮屍、身敗名裂。宣帝因法統原因,無法徹底清算霍光,只能把霍氏全族殺盡以洩憤。
宣帝是什麼時候起了殺霍氏全族的念頭呢?
從他登基時、霍光陪宣帝同乘一車時就開始了。
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霍)光身死而宗族竟誅,故俗傳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於驂乘」。--《漢書 卷六十八》
伊尹放太甲,被復闢的太甲所殺;霍光廢昌邑而立宣帝,又被自己所立的宣帝殺盡滿門。可見,宗法專制社會,大臣只要敢行廢立之事,不管是被廢之人、還是被立之人,都不會記你的好,兩頭得罪。
題外話多說一句,都說霍光之死,是因恭哀皇后【許氏】被霍光夫婦毒殺。其實許後暴死、霍氏族滅,許後之死的真相誰知道?還不是宣帝說啥就是啥。霍光之死,與霍顯是否毒殺許後無關;與霍氏子侄是否謀反也無關。霍光自從廢了昌邑王,他就必死。
皇權社會,你一個外姓臣子,敢廢皇帝,那皇權到底歸誰?皇權與相權孰輕孰重?皇權尊嚴何在?甭管後續繼位的是誰,霍氏族滅都是板兒上釘釘的事兒。
《漢書》作者班固就大罵霍光「不學無術」。罵的真是太對了。廢皇上這種事兒也敢幹,那真是嫌自己命長了。
那讀者要問了,諸葛亮時代,有沒有相權就敢行廢立之事,就敢明著廢皇帝、不怕死後洪水滔天的?
有啊,前有【董卓】,後有【司馬昭】。
董卓死後被點天燈,墳墓和棺材都被大水淹了。
葬卓於郿,大風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槨。--《魏書六》
司馬昭就更甭提了,大白天的指使狗腿子弒君,名聲迎風臭十裡。東晉明帝聽到祖宗「創業」的「事跡」,羞愧難當,竟然用自己腦袋砸床。
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宣、景、文)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
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晉書 宣帝紀》
諸葛武侯,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炎炎熱血,拳拳誠心,君臣相交,神靈共知。
葛侯並非完人,一生也曾出於種種原因,進過讒言(彭羕、劉封),打擊過政敵(李嚴)。但葛侯之忠心,天地可昭,日月可鑑。五千年華夏歷史,如葛侯般,攬權而不貪權,代行皇權而心無異志、捨身忘家者,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
對,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誰要是讓葛侯去學伊尹、霍光,那是小瞧葛侯的學問了,人家學貫古今、少年時便常以管仲自詡;誰要是讓葛侯去學董卓……話題可以打住了。
因此,劉禪雖不賢;葛侯縱有廢立之權,終不行廢立之事。
不幸中的萬幸,劉禪之不賢,源自「毫無責任感」,這種心態不僅導致了劉禪沉溺女色、耽於逸樂,同時也塑造了劉禪的「低權力欲」。故後主與葛侯能相敬如賓,君臣無猜。也算一段佳話。
魏國中郎【魚豢】曾說:
「我聽說在遙遠四川啊,皇上就負責禮儀祭祀,那諸葛亮才是真皇帝哩!」
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魏略》
劉禪放權之事,遠渡重山,連魏國人都知道。
章武三年的永安宮,劉備臨崩,丞相與諸子哭拜床下。先主示以誠心,葛侯報以忠心,後主……沒肺沒心。
先主與後主共榻,悲劇與喜劇同行,倒也頗值玩味。
我是寶青坊狐娘(胖咪)。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