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三歲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稱呼

2020-12-22 阿旺讀書

之前的兩篇文章,我們談過春秋時期的"姓氏"和"命名"兩個主題,今天就為大家解讀下春秋女子的名字。

上次我們也提過當時給孩子命名的時間點,《儀禮喪服傳》記載:"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生三個月後就會為他命名,這點不分男女、不分貴賤都是相同的。

那什麼時候取字呢?《禮記曲禮上》說:"女子許嫁,笄而字。"指女子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就會舉行笄禮,並為她取字。

而《禮記雜記下》說的:"女雖未許嫁,年二十而笄,禮之;婦人執其禮。"則是變通的方式,如果女子到了二十歲,婚事還是沒有談成,仍然會舉行笄禮。

在春秋時期的貴族階層中,雖然女子、男子都是一樣的,有名也有字,但就像《禮記曲禮上》所說的"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女子及笄後便不稱名,只有在婚姻場合時才會使用。

因此在在史書中,我們也基本上看不到女子的名字。那文獻上又是怎麼記錄這些女子的呢?我們實際來看看吧!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錄了一個故事:

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棄諸堤下,共姬之妾取以入,名之曰棄。長而美。平公入夕,共姬與之食。公見棄也,而視之,尤。姬納諸御,嬖,生佐,惡而婉。

芮司徒是宋國的一位大臣,當初他生了個女兒,但這個嬰兒通體發紅且長了很多的毛,被芮司徒丟棄在河堤下。後來這個嬰兒被共姬的侍女撿了回去,並命名叫做"棄"

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這個被遺棄的女孩也長大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因為身體特徵被遺棄的女孩,長大之後卻變成了美女。有一次共姬的兒子宋平公來請安,共姬就留兒子一起吃飯。

就在這個時候,宋平公見到了棄,愈看愈覺得漂亮極了。當媽媽的看兒子喜歡,於是就把棄送給平公當侍妾,平公相當寵愛棄,後來棄生了一個兒子,叫做佐。

佐的外貌長得不好看,但個性卻很溫柔,後來繼承了宋國的君位,被稱為宋元公。這個故事裡,除了女主角棄之外,共姬也是一位相當重要的女性角色,和被記錄下名字的棄不同,共姬是《左傳》裡相當典型的女子稱呼。

接著我們就以共姬為例,解讀一下史書中對於她的稱呼。共姬另外又被稱為伯姬、宋伯姬、宋共姬,這些稱呼反應了她在生命歷程中的不同身份

首先是伯姬,共姬是是魯宣公的女兒,古代用伯、仲、叔、季來進行排行,因此伯姬的"伯"代表的是共姬的排行。那麼伯姬的"姬"呢?可能受到日文漢字的影響,很多人直覺會認為這個"姬"是公主的意思。

雖然看上去有道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伯姬的"姬"其實是她的姓,魯國國君是周公的後裔,而周王室姓"姬",像這樣排行加上姓的組合,就是春秋女子最相當常見的一種稱呼方式了。

不過這樣一來,很多人會有疑問,如果古代女子的名字只是排行加上姓,那麼歷史上豈不是會有很多重複的稱呼?而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光是《春秋》有記載的,出身魯國的伯姬就有五位,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辨別她們呢?

《春秋》成公九年記載:"二月,伯姬歸於宋。"是史書中關於共姬的第一條記錄,這邊"歸"是嫁的意思,也就是說,成公九年二月魯國伯姬嫁給宋國國君;《春秋》襄公三十年提到:"宋伯姬卒。"記錄了共姬死亡的時間,則是關於共姬的最後一條記錄。

各位讀者也許已經發現了,因為共姬嫁到宋國,在稱呼時便加上丈夫的國名,變成丈夫國名+排行+姓的組合,即為"宋伯姬"。那麼"共姬"的"共"又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共姬的"共"來自她的丈夫宋共公,宋共公姓子,名瑕,在魯成公十五年時過世,諡號"共",共姬死後隨夫諡,便稱為"共姬",即是丈夫諡號加上姓的組合。另外,宋共姬就和宋伯姬一樣,是再加上夫國名,方便進行辨認。

我們稍微總結一下,如果以共姬的一生來看,在她還沒出嫁時,會被稱呼為伯姬,這是排行+姓的組合;然後在她嫁到宋國後,就被稱為宋伯姬,也就是丈夫國名+排行+姓;死後則隨丈夫的諡號"共",被稱為共姬,是丈夫諡號+姓的組合,另外也可以再加上丈夫的國名,稱為宋共姬

以上的四種稱法其實還會有一些變化形態,不一定就只有這些組合元素,大家以後在閱讀文獻時也可以再嘗試分析看看。

現在,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的故事上,為什麼《左傳》直接用棄的名字稱呼她呢?筆者認為大概是因為棄出身低微的關係。在《左傳》中有明確記錄的,幾乎都是像共姬這樣的貴族女子,像當初將棄撿回去的侍女也只被稱呼為"共姬之妾"。

而棄只是一個棄嬰,無法像共姬被稱呼為伯姬那樣,以排行+姓的方式來記錄,因此才直接稱呼棄的名字。不過也有一點需要注意,"棄"這個名字是撿到她的侍女取的,嚴格來說也不是孩子出生三個月時所取的名。

而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提到過,春秋時代是"女子稱姓"。而在剛才我們提到的共姬的四種稱呼中,不管怎麼稱呼,有個元素是一直存在的,就是她的姓"姬",而且姓都被放在稱呼中的最後一個字。

而史書上對於春秋女子最短的簡稱,也是她的姓,前面在說棄的故事時,《左傳》在行文中就曾用"姬"來代指共姬。另外像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的:

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

這裡的姬則指趙姬,趙姬是晉文公重耳的女兒,因為嫁給了趙衰,被稱為趙姬,因此趙姬是丈夫氏名加上姓的組合。這邊是說趙衰當年跟隨重耳流亡在外時,娶過一個妻子,也生了個叫做趙盾的孩子,趙姬知道之後,請求丈夫將元配母子接回晉國,並在丈夫拒絕時,說服他說:"要是你得了新寵就忘記舊人,那以後還怎麼用人?一定要把他們接回來!"

那麼為什麼對當時的人來說,女子的姓那麼重要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婚姻大事。周朝其實已經有同姓不婚的概念了,比如《左傳》中就提到三次"男女辨姓",當時大多會遵守這樣的潛規則。

雖然還是有例外的情況,比如重耳的爸爸晉獻公,他就是個非常鐵齒的人,晉國國君姓姬,但他娶的好幾個老婆都和他同姓,比如後來造成"驪姬之亂"的驪姬;又或是重耳的母親,重耳的母親被稱為大戎狐姬或是狐季姬,狐是娘家的氏名,季是排行,姬是娘家的姓。

當初重耳流亡在外時,曾經到過鄭國,鄭國的大臣叔詹認為重耳有三項不凡之處,可能會當上晉國國君,因此勸國君趁現在押寶,好好對待重耳。哪三項不凡之處呢?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而至於今,一也。"如果男女同姓結婚的話,子孫不能昌盛,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居然能活到現在,太不簡單了,這是第一個不凡之處。

其他兩個不凡之處,一個是說晉國的局勢到現在都還不穩定,另一個則是說重耳手下有三個相當厲害的謀士。總而言之,重耳是男女同姓生下的孩子,能順利長大在當時看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讀者看到這邊也許會感到有些失落,是不是周朝貴族女子的名字都沒有被真正的流傳下來呢?其實還是有可能的。雖然史書上沒有,但出土的媵器保留了一些。

媵器是青銅器的一種,是當時為女兒製作的嫁妝,有一部分的媵器留下了新娘的名字,比如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番匊生壺",上面的銘文則是"唯廿又六年十月初吉己卯,番匊生鑄媵壺,用媵厥元子孟妀乖,子子孫孫永寶用",寫明了"番匊生"為長女"孟妀乖"製作的媵器的時間,"孟"是新娘的排行,"妀"是新娘的族姓,"乖"則是新娘的本名。

又比如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魯伯愈父鬲",上面的銘文為"魯伯愈父作邾姬仁媵羞鬲,其永寶用","魯伯愈父"是新娘的父親,"邾姬仁"是新娘,"邾"是新娘丈夫的國名,"姬"是新娘的姓,"仁"就是新娘的本名了。

而這兩件媵器最後的"子子孫孫永寶用"及"其永寶用",則是當時流行的祝福語,意思是說,希望這個青銅器能在子孫手中永久流傳,被珍惜使用。

相關焦點

  • 古代不同年齡的女子,是怎麼稱呼的呢?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看到各種大女主劇情的電視劇在熒幕上出沒,其中古代居多,然後大多有著各種古代的稱呼,讓我很是好奇,都說中國古代是重女輕男的,這是真實的。那麼在古代我國對於女子的稱謂有哪些呢?從年齡段上來說?對此,我在網上進行了一番搜集,看看這古代的稱謂到底有啥特色可言。 接下來我一一列出。
  • 中學課本中古代作家的名和字
    中學課本中古代作家的名和字現在,人們的名字,在古代叫姓名。在古代,「名」是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家族中的長輩或有地位的人來命名。「字」則是男子20歲、女子15歲行過象徵成年的、類似於今天的成人儀式(男的叫加冠、弱冠,女的叫及笄)後再取的,《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女子未出嫁,沒有「字」,所以有「待字閨中」的說法。古人有名有字,所謂「冠而字」,即二十歲始稱字,二十歲為成人,「成人則貴」。
  • 古代女子多大年齡出嫁?歷朝對女子出嫁年齡有規定嗎?
    古代女子一般多少歲出嫁?秦朝以前的成婚年齡,在《禮記》中有敘述。據《禮記曲禮上》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看出,在秦朝及以前,男子到了20歲就是稱為到了「弱冠之年」,父母在兒子二十歲時,就在自家中廟裡為兒子舉行成人禮,把垂直頭髮盤成髮髻,帶上帽子,這就叫行冠禮,。另據《禮記內則》所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可以看出,古代女子「而笄」成年是在十五歲,而成婚年齡也應在二十歲結婚。
  • 古人的名與字
    古人名字(主要是字)前往往加「伯(孟)仲叔季」以表排行,如唐伯虎、曹孟德為老大,孔仲尼、孫仲謀為老二,再如司馬懿弟兄四人,老大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排行老二,字仲達,司馬孚排行三,字叔達,司馬馗排行老四,字季達。「伯仲」 指兄弟間排行的次序,形容才能相當,不相上下,如「千載誰堪伯仲間」。 名,現在一般稱為小名。
  • 為什麼古人在本名之外還要取"表字",「表字」到底有什麼用?(收藏)
    其實古人取字絕非是多此一舉的事情,字可以說是承載了與名完全不一樣的意義和內涵,字可以理解為是名的一種延伸,它代表的是古代對於禮儀的一種重視。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被人稱之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詩》的開篇就特別點名了禮的重要性,其言「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禮記》也曾言"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 古代沒有出嫁的女子叫作「黃花閨女」,黃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一個稱呼大家都很熟悉,便是我們常說的"黃花大閨女"。沒有結婚的女子才能得此"雅號"。很多朋友肯定會感到疑惑:為何女子要被稱為黃花呢?難道黃花不應該值得是遲暮之年的老婦人嗎?"黃花閨女"的起源。在古代,黃花代指菊花,形同品格高潔,也可以形容女子。但"黃花閨女"這一稱呼,據說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宋朝的宋武帝有位年輕貌美的女兒,也就是壽陽公主。有天她在皇宮內獨自玩耍,身心略感疲憊,便躺在大殿的屋簷下閉目養神。
  • 古代最幸運的名字是什麼?歷史上3位取這名的女子,都嫁給了皇帝
    如少了木的話,名字當中便會含有木這一個字。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一個人的名字並不會對個人的生活和他以後的遭遇產生什麼實質性的影響。要說唯一有的影響,那便就是念起來,是否順口以及寫起來是否容易。現代人取名字比較喜歡取一些生僻字,其實這對孩子的將來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 古代女孩結婚時的「十裡紅妝」是什麼,出嫁都有哪些婚俗?
    古代女孩結婚時的「十裡紅妝」是什麼,出嫁都有哪些婚俗?十裡紅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古老的傳統民俗,通常指的是女兒出嫁時的場面。通常會用「良田千畝,十裡紅妝」來形容富貴人家女子出嫁時嫁妝的豐厚。古代女孩出嫁的婚俗:時間「婚姻」二字在古代也被寫成「昏因」,意思是說:男子在黃昏時迎接新娘,女子因男子而來,所以男家去女家迎親時,通常都是在夜間。
  • 《詩經·鵲巢》沒想到,「鳩佔鵲巢」最開始是女子出嫁的意思
    詩以鳩佔鵲巢起興,比喻女子出嫁住進夫家。「鳩」是女性的象徵,「鵲」則象徵男性。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鳩佔鵲巢是這兩種鳥的天性,就像女子出嫁,住進夫家,也是人的天性一樣。而且古人認為鳩鳥性慈而多子,象徵女性繁育後代。
  • 我們的姓名:「名」「字」「號」
    女子有姓,因為」同姓不婚」。秦朝時,廢分封制,貴族消亡,平民可以擁有自己的氏,以後就姓氏合一,形成現在的姓了。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稱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後,即「姜」。「孟」在此處是排行的稱謂。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稱「孟」或「伯」,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辭海》載:「孟姜,春秋時齊國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
  • 人以名分,字做表率,人的名和字有何區別
    人以名分,字做表率,人的名和字有何區別文/@成長新視點在古代,一個人會有三個名,分別是乳名、名和字。名,是登記在戶籍上的正式名字,也叫官名。字,是名的補充,也是名的衍生品,是非官方的名字。名和字的不同,主要在所取時間、依據方法和作用範圍三個方面。
  • 我國古代對人的年齡是如何稱呼的?
    讀書人總有讀書人的語言文化,下面我將這些讀書人對人年齡稱呼的語言進行整理和翻譯,希望能增進讀者對該領域文化的了解。按人年齡由小到大的順序,常見的年齡稱呼有:1.初度/赤子:皆指初生的嬰兒。初度,見屈原的《離騷》:「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 為什麼古人的名字裡都要取一個「字」呢?有什麼具體的含義嗎?
    現在的古裝劇有很多,大家都看過一些,特別是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影視劇大家更是耳熟能詳,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裡面有這麼一個點,就是不管是哪個人物出來,他的名字後面總有一個「字」,像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等等,這些名字後面的「字」都是什麼含義呢?
  • 古代女子出嫁,需要準備哪些嫁妝?都有哪些寓意和用途?
    引言現代社會,女子出嫁有很多講究,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其實在古代社會,女子出嫁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今天筆者就結合女子出嫁的嫁妝來說一下。飽經歲月滄桑,妝匣上帶著包漿,在出嫁時會跟著主人去另外一個家庭感受另一番生活。子孫寶桶在古代,沒有子嗣是不孝的表現。戰亂時期,女子一般都會十三四出嫁,若是過了一定的年紀沒嫁出去,在某些朝代會遭到處罰。
  •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時間:2018-11-02 19:58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想讓自己的新婚祝福顯得獨特?不如試試用古詩詞!文章為大家準備了形容女子出嫁和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 古代女子出嫁,都需要準備些什麼東西?這一件難以啟齒
    古代女子出嫁,都需要準備些什麼東西?這一件難以啟齒文|涼梁夜色 嫁娶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事情,雖然有的人也會選擇不嫁不娶,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想要找到一個終身伴侶,想要婚姻那一紙契約。女人找到了對的人之後,便是出嫁,出嫁的場面舉辦的越是隆重,代表越被重視。那麼,古代女子出嫁一般需要準備什麼呢?有什麼物品是特殊的?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每個時期的史人記錄著他們那個時期所發生的事情。在歷史發展中,因為每個時期的皇帝、地理位置、生活環境等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也是不同的,因此也使得每個時期的婚嫁習慣有所不同。
  • 古代女子出嫁必備的物品,一件要在人前炫耀,另一件卻羞於啟齒
    不管在現代還是古代,女子出嫁都是頭等大事,在當今社會中如果想要結婚,男方必須要有車有房有存款,當然彩禮也是不能少的,一般女方在出嫁當天也會帶有陪嫁物品,當然在古代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在古代的時候結婚比較簡單,流程分別是,男方請媒人提親、雙方家長見面達成一致意見交換生辰、男方把聘禮給了女方
  • 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罵人,《清平樂》為什麼都是叫名而不稱字?
    很多讀者不以為然,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現在的人都是直呼其名的,也沒見到怎麼樣,也挺好的,其實不然,古代和現代還是有很不多不同的,比如我們現在所說的名字,現代是只有名沒有字的,而古代是姓名+字的形式,所以我們看老版《三國演義》,經常會聽到劉備自稱玄德、曹操自稱孟德,而我們也經常會稱呼關羽為關雲長,趙云為趙子龍。
  • 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接受三個月的突擊訓練,她們要學什麼?
    1.古代女子早嫁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女子出嫁非常早,甚至有時律制規定女子多少歲之前必須嫁出去,否則懲罰家人,或者加重稅賦等等,尤其是在戰爭年代,國家急缺人手的時候,年齡一度突破下線。再看很多古裝電視劇和小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女子十二三歲的時候,家人就開始為她張羅著找夫家,如果過了十六七歲的年紀出嫁,甚至會被人說是嫁不出去,是古代的「大齡剩女」。2.男女教育不同古代男女之間接受的教育自然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循序漸進的。
  • 古代女子各年齡稱謂,花信、豆蔻、桃李好美啊
    幼年泛稱「總角」,啥叫總角,因為古代兒童髮髻向上分開。總,聚束;角,小髻。10歲以下叫做「黃口」。黃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