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演講和感恩教育
近兩天,何冰老師的演講刷屏,「後浪」一詞火遍網絡。
這段不足千字的演講,小編聽了至少五遍,作為一個70後的「後浪」,覺得何冰老師講的激情澎湃。
這讓不禁小編想起兩年前學校搞得一場感恩教育會。也是這個時候,學校請來了感恩教育演講家吳老師(化名)。吳老師在學校操場講了近兩個小時,談古論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舉了大量的孝與不孝的例子。在場的學生、家長、老師都被感動得稀裡譁啦,哭聲一片,那場景真實感人。很多學生豪言壯語:爸爸、媽媽太不容易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孝敬他們,不再惹他們生氣,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孩子。
然而僅僅過了一個星期,不交作業的還是不交作業,保證不再氣家長的依舊讓家長暴跳如雷。也就是說,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感恩教育只管了一周的事,一周過後,學生又做回了原來的自己。
咱們返回來再說說何冰老師的演講,有人評價說這是對後浪的「獻媚」和「討好」,小編並不這麼認為,反而覺得,這是對青年的一種鞭策和鼓勵。小編更想把它看成是一次動員,一次教育,號召青年朋友們奮力「奔湧」!
可是動員教育之後,激情澎湃之餘,彈幕刷完之後,我們該思考些什麼呢?是不是也像感恩教育一樣七天熱度後,又做回原來的自己呢?我們需要這樣的讚揚和鼓舞,但我們更需要的是認清現實,腳踏實地,逐夢前行。
不學無術的「後浪」拿什麼去「奔湧」
為什麼總有人說現在的年青人頹廢,難堪大任,因為確實有一些青年人沒有「奔湧」的資本。
小莉(化名)是95後,上小學的時候還行,到了初中就開始不好好學習,時不時逃課,手機不離手,父母管對父母發火,老師管跟老師頂嘴,小莉的父母打著罵著哄著讓她讀完了高中,給她找了一個專科的大學,畢業之後小莉找了很多工作,每一個工作都沒長久,要麼就是她瞧不上人家,要麼就是人家嫌棄她,就這樣,小莉一直在家啃老。
二十年的教學生涯,小編見過很多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太浮了,太飄了,太沒有目標了,太沒有動力了。試問他們拿什麼去「奔湧」?
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要認清現實,讓這些無資本的人變得有資本,讓小莉這樣的人越來越少才是我們該幹的事。
腳踏實地,你才能逐夢前行
「奔湧」不是靠嘴說的,也不是像無頭蒼蠅亂撞的,只有腳踏實地,你才能逐夢前行,你才會有「奔湧」的資本。
小柳是90後,初中的時候父親因車禍去世。和同齡人相比,他並不聰明,甚至可以用木納這個詞來形容。可是,小柳做任何事情都會腳踏實地、勤勤懇懇,通過不懈的努力,他考上了華北電力大學。現在他在深圳工作,在深圳買了房,並自己的母親也接了過去。
小編曾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孩畢業後在北京工作,最開始和別人合租,方方面面都要遷就別人,而且住的離公司很遠,後來她能自己租一個小平米的房子了,但是離公司還是很遠,再後來她能租下一個大平米的房子了,而且就在公司附近。女孩在和朋友交談中表示,之所以能變好,是因為她腳踏實地,一直在奮鬥,再苦再累她都堅持下來了。相信女孩的未來會更好。
生而為人,我們不要把自己想得那麼偉大,更不要把「奔湧」想的那麼複雜。視頻中所展現的年輕人都是成功者,而我們只是普通的平凡人。所以,你在努力學習就是在「奔湧」,你在努力掙錢還房貸、車貸就是在「奔湧」,你在努力讓自己過得更舒服就是在「奔湧」,你在努力掃好每一片落葉、擰好每一顆螺絲、送好每一份快遞、站好每一次崗、只好每一次班,你就是在「奔湧」。
腳踏實地,你才會有「奔湧」的資本,你才能逐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