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重新「洗牌」,群雄並舉的戰國時期,什麼是核心競爭力?

2020-12-12 腦洞看古今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感謝大家的持續關注,讀史使人明智,願你我都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增長見聞!

春秋戰國時期,正是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周王室由「微缺」到「衰微」再到「遂衰」。政治權利和社會資源面臨著重新洗牌。各諸侯國為了爭圖霸業,都在千方百計謀求強國圖存之策。

群雄並舉的戰國時期,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人才。這種時代背景下,人才資源成了各諸侯國爭奪的對象,人才流動的速度因此而加快。

招攬人才成為各國的國策。正是出於國家和個人的雙重需要。爭霸戰爭中,不強則亡,迫使各諸侯國對人才的需求緊迫性增強,對人才價值的肯定客觀上鼓勵了人才的流動。人才的重要性,「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是當時各個統治者的共識。

雖然人們對戰國四公子或褒或貶,但有一點卻不可否認,那就是他們在當時利用收養的幾千門客,對內維護自己的勢力以對付政敵,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鬥爭,他們都是戰國時期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

戰國四公子以禮賢下士、廣招門客聞名於世,門客都達三千之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秦國。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有了衝破等級、實現價值的機會。趙孝成王七年,秦軍進圍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奮勇,說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軍救趙,是為「毛遂自薦」。

援軍到來之前,邯鄲城內兵困糧盡,平原君盡散家財,發動士兵堅守城池。直到楚軍和信陵君援兵趕到,解邯鄲之圍。

「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遊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足以說明優厚的經濟利益和顯赫的社會地位成為推動人才流動的重要力量。

「禮賢下侯贏」,讓信陵君的名聲不脛而走。各諸侯國的有賢之士聽聞後,紛紛歸附其門下。鼎盛之時,賢士多達三千之眾。各國諸侯都忌憚信陵君和魏國的勢力,十多年間不敢舉兵犯魏一草一木。

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實告訴我們:要想在人才競爭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處於不敗之地,管理者對待人才的態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重視人才是國家的興盛之本。

因此管理者不但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和生產力進步的主要力量,而且要認真研究現階段經濟發展特點和各級各類人才特點,只有充分認識到「管理之道,惟在用人」,才能成功應對當代社會更為激烈的人才競爭。

如果你從這篇文章中收穫了自己的感悟,歡迎繼續關注我的後續更新,我們一起快樂學歷史!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為什麼周王室沒有趁機重新崛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周王室一落千丈,「天下共主」變得徒有虛名。由於周王室衰落,天下群雄並起,各大諸侯國紛紛擴張自己的勢力,徵伐兼併戰爭頻繁,中國進入了混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在混戰中,很多諸侯國趁機崛起,而作為「共主」的周王室卻沒有在混亂中趁機重新崛起,越混越差,連打醬油的資格都沒有。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戰國時期,禮樂崩壞,群雄並起,為了城池、土地、利益,各國之間相互徵伐,爾虞我詐。其中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實力最為強大,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那麼,早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地處中原,實力微弱,本應該是各個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卻為何直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滅掉?本來只有巴掌大點地盤的周王室,又為何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呢?
  •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
    平王東遷之後,無論是國家領土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遠不如以前了,從一個天子之國的領土變成了一個諸侯國的領土,東遷可謂讓周王室元氣大傷,這種傷害遠遠比打敗仗要厲害的多,那麼周王室東遷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再就是周王室的領土,西周時期周王室的領土本來很大,但是犬戎入關之後,不斷的燒殺搶掠,把鎬京之地搞得烏煙瘴氣,周平王被犬戎打怕了,請秦人出手,並且許諾關中千裡之地,周天子低聲下氣有求於人,如果秦人能把犬戎趕走,鎬京之地就分封給秦人,為了對付犬戎,周平王也是下了血本,再就是求助鄭國和晉國,幫助周王室搬遷到洛邑,重新建立新的王朝,周王室為了感謝鄭國和晉國的擁護之恩 ,又賞賜了土地給他們,後來鄭國國君和晉國國君當了周王室的執政卿士
  •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徒有虛名?周天子: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雅斯貝斯所說的這個「文化軸心時代」,在中國正是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小國林立,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他的威權只是在他統治的中央地帶有效,因為周王室衰微,已經失去了號令諸侯的實力。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國力大增率先稱霸,此後其他大國也相繼稱霸,諸多較小的諸侯國在大國和周王室之間不知所從。那麼周王室在春秋時期是否已經徒有虛名了呢,當我們帶著這個疑問穿越兩千餘年的時光看向當時的周天子時,似乎聽見了周天子極力辯解的聲音:我的「虛名」還是有作用的。
  • 戰國歷史上那些讓一流強國重新「洗牌」的大戰,你聽說過哪幾場?
    如果要你只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戰國,大家會選什麼詞語來形容呢?是「大爭之世」?是「風譎雲詭」?是「戰火紛飛」?亦或是其他的什麼詞語呢?如果是讓筆者選一個詞語來形容戰國,筆者會選「戰火紛飛」,在戰國時期,幾乎每一年、每個月都在發生戰爭,而正是這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使得戰國時期各國的勢力在不斷的洗牌之中,在每個階段的一流強國都因此發生改變。那麼,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那些曾經讓戰國時期的一流強國重新「洗牌」的大戰吧。
  • 戰國時期人才眾多,為何沒人投靠周天子?原因並不複雜!
    一首先,在筆者看來,基於以下幾個原因,戰國時期的人才幾乎沒有投靠周王室。一方面,周王室實力弱小,沒有發展的前景,從而難以吸引這些人才。自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周王室的實力就開始走向下坡路。在春秋時期,連鄭國這樣的小國都敢和周王室相抗衡,這讓後者的衰落暴露無遺。
  • 戰國時期,「五國相王」是怎麼回事?分別是哪五個諸侯國?
    不過,到了春秋時期,楚國率先僭越稱王,意味著諸侯國不僅在行動上和周王室相抗衡,比如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甚至在爵位上也要和周王室平起平坐了。而到了戰國時期,僭越稱王的諸侯國越來越,從而出現了「五國相王」這一事件。那麼,問題來了,五國相王是哪五個諸侯國稱王?五國相王的意義又有多大?
  • 商君、武安君、穰侯和文信侯等,戰國時期的君和侯有什麼區別呢?
    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很多聲名鵲起的歷史人物,比如戰神白起(武安君)和商神呂不韋(文信侯)等。其一,不能封侯只能封君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是屬於禮崩樂壞的紛爭亂世,但說一千道一萬,各國之間還是有周王室這個存在。儘管當時的周王室已經衰落到無人願理的地步,但他依然是明面上的正統。而且周王室只要存在一天,周王室的規矩,各諸侯就要在明面上遵守一天。
  • 戰國七雄全地圖詳解,看看您在戰國時期的國籍!
    在秦帝國還沒有大一統前的戰國時期,周王室雖然還是名義上的共主,實際上已無力支撐起華夏的天空了。各諸侯國經過多年的相互攻殺,已經分為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及巴、蜀、中山等二十多個小國家。
  • 戰國七雄全地圖詳解,看看您在戰國時期的國籍
    在秦帝國還沒有大一統前的戰國時期,周王室雖然還是名義上的共主,實際上已無力支撐起華夏的天空了。各諸侯國經過多年的相互攻殺,已經分為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及巴、蜀、中山等二十多個小國家。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爾虞我詐、各出奇謀,時而合縱、時而連橫,而各國的疆界更是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時連邊境上的百姓都分不清自己算哪國人。
  • 活躍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
    在古代中國,西周建立了一個穩定的王朝,但是西周也逐漸衰落,進入了各種勢力跋扈的春秋戰國時代。我將對春秋戰國時代是如何發展的進行說明。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日本戰國初期,群雄割據的中部地區情況如何?有武田氏足以
    摘要:日本戰國初期,群雄割據的中部地區情況如何?有武田氏足以日本戰國初期,各個地方都陷於群雄割據的局面中,但能夠從中脫穎而出的勢力,絕對能在戰國史佔據一席之地。而在當時,日本中部地區是否有戰國大名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一時的佼佼者呢?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戰國時期湧現那麼多人才,為何沒有人去給周天子效力,匡扶周室呢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戰國時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亂世,也正因為如此,戰國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戰國時期那麼多人才,卻幾乎沒有投靠周天子的人才,要知道,當時周天子至少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卻沒有人才投奔,這是為什麼呢?
  • 皇冠墜地,但逃過一劫:被戰火重新洗牌的歐洲王室
    二戰後,仍保留君主的希臘王國又經歷了內戰和軍人政變,1974年公投通過廢除君主制,共和國成立,結束了格呂克斯堡王室在希臘一百多年的統治。戰火顛覆下,曾經煊赫的歐洲王室紛紛為戰爭買單,王冠接連掉落。 在這場權力遊戲中,有的想成為規則制定者,卻成了犧牲者,就算是逃過了一戰顛覆大潮,也未必躲得過二戰重新洗牌。
  • 周王朝的興衰,周平王東遷後東周開始,東周為何分為春秋和戰國?
    東周后期到秦國統一中原大地之前,當時各國處於混戰不休,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是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各國開啟了長達幾百年的爭霸戰爭,在春秋時期,周王朝境內的國家數量就開始大大減少,西周時期又千百餘個國家,包括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附屬國,泛諸侯國等等形式的國家,到了春秋初年的時候,還剩下170多個國家,在戰國之初,經過混戰只剩幾十個了國家。
  • 平王東遷,西周已滅,為何戰國時還有東西周?
    周平王於是決定把國都遷到成周。因為成周在鎬京東面,故而史稱「平王東遷」,周平王遷都之後的王朝,亦被稱為「東周」。東周的歷史,又被分為兩個時期,即春秋與戰國。不過,春秋與戰國的劃分,並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時間點,歷史學家們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
  • 西周時期史料記載不多,為什麼到春秋戰國時期史料突然豐富起來?
    雖然西周王室設置有史官,但記尋的內容主要為周王室所發生的大事。那時候很多諸侯國還沒有記史的習慣,西周時期的諸侯國發現的史料都得少。 我國有明確的紀年是從「共和元年」開始,即公元前841年,因為那一年發生了「國人暴動」,將周厲王趕跑了,周朝開始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因此稱為「周召共和」。
  • 到底,什麼是春秋?什麼是戰國?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朝代歌的一句,東周被分為春秋與戰國,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其中,春秋時期,很明確始於平王東遷,可是春秋和戰國,具體有何區別呢?春秋和戰國得名及出處如果,要區分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在哪兒,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春秋和戰國的定義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