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感謝大家的持續關注,讀史使人明智,願你我都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增長見聞!
春秋戰國時期,正是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周王室由「微缺」到「衰微」再到「遂衰」。政治權利和社會資源面臨著重新洗牌。各諸侯國為了爭圖霸業,都在千方百計謀求強國圖存之策。
群雄並舉的戰國時期,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人才。這種時代背景下,人才資源成了各諸侯國爭奪的對象,人才流動的速度因此而加快。
招攬人才成為各國的國策。正是出於國家和個人的雙重需要。爭霸戰爭中,不強則亡,迫使各諸侯國對人才的需求緊迫性增強,對人才價值的肯定客觀上鼓勵了人才的流動。人才的重要性,「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是當時各個統治者的共識。
雖然人們對戰國四公子或褒或貶,但有一點卻不可否認,那就是他們在當時利用收養的幾千門客,對內維護自己的勢力以對付政敵,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鬥爭,他們都是戰國時期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
戰國四公子以禮賢下士、廣招門客聞名於世,門客都達三千之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秦國。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有了衝破等級、實現價值的機會。趙孝成王七年,秦軍進圍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奮勇,說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軍救趙,是為「毛遂自薦」。
援軍到來之前,邯鄲城內兵困糧盡,平原君盡散家財,發動士兵堅守城池。直到楚軍和信陵君援兵趕到,解邯鄲之圍。
「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遊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足以說明優厚的經濟利益和顯赫的社會地位成為推動人才流動的重要力量。
「禮賢下侯贏」,讓信陵君的名聲不脛而走。各諸侯國的有賢之士聽聞後,紛紛歸附其門下。鼎盛之時,賢士多達三千之眾。各國諸侯都忌憚信陵君和魏國的勢力,十多年間不敢舉兵犯魏一草一木。
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實告訴我們:要想在人才競爭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處於不敗之地,管理者對待人才的態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重視人才是國家的興盛之本。
因此管理者不但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和生產力進步的主要力量,而且要認真研究現階段經濟發展特點和各級各類人才特點,只有充分認識到「管理之道,惟在用人」,才能成功應對當代社會更為激烈的人才競爭。
如果你從這篇文章中收穫了自己的感悟,歡迎繼續關注我的後續更新,我們一起快樂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