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來,就覺得明朝的宦官都是反面角色,其實也不盡如此,有一個宦官就出汙泥而不染,不光朝堂上下對他好評如潮,老百姓也稱他為「佛」。
這個倍受好評的宦官叫陳矩。嘉靖二十六年被選入宮做了一個小太監,那年他八歲,正該是讀書的年紀。
陳矩的運氣不錯,因為他的師父司禮監秉筆太監高忠是個工作能力很強、品行又十分周正的人,跟著這樣的師父,陳矩自然也壞不到哪裡去。
讓陳矩對宦官這個職業重新認識的還是他師父高忠。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兵又越境騷擾,燒殺搶掠,以致邊境百姓苦不堪言。高忠奉命率兵對抗蒙古兵,只見他全副武裝,上陣毫無怯色,幾番拼殺,立下戰功。陳矩這才認識到宦官也能像大臣一樣,建立功業保家衛國。受到影響的他立志要成為高忠這樣的宦官,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開始學習政治和經濟這方面的內容。
陳矩熬到萬曆十一年的時候,幹了一件事,讓他終於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這年春天,萬曆皇帝查辦了代藩奉國將軍朱廷堂一案,因其有罪,便削去官爵,入鳳陽為囚,並由陳矩負責押送。陳矩一路小心謹慎,將案犯朱廷堂移交給鳳陽監獄後,在回朝廷的途中,路過家鄉,決定上個祖墳再走。
朝廷宦官要回家祭祖,這消息一下就傳遍了他的家鄉,地方官和老百姓們聽了都連呼頭痛,為什麼呀?因為當時的宦官仗著自己是皇帝的人,手中又掌有權力,出宮辦事時招搖過市,到處吃拿卡要、作威作福,弄得地方上雞飛狗跳,難以承受。所以,陳矩要回家上墳,大家自然頭痛不已了。
然而事實卻出乎大家意料。陳矩回到家鄉,並沒給地方官民製造麻煩,也沒有以各種名義敲詐勒索,他只是安靜地上了一個墳就走了。陳矩的與眾不同,讓地方官和百姓無不稱道。
陳矩有自己的座右銘:祖宗法度,聖賢道理。依照這八個字,在處理問題時,他總以正直的態度對待問題,並且一定會顧全大局。曾轟動朝野的「妖書案」就很能說明他處理事情的態度。
事情發生在萬曆三十一年的十一月,當時萬曆皇帝因久不立太子,朝廷上下議論紛紛。就在這種情況下,突然有一份匿名書橫空出世,並且一夜之間便出現在朝臣國戚的府宅門口,書中直指鄭貴妃勾結大臣,陰謀奪太子之位。事關國本,陳矩馬上向萬曆皇帝匯報了這件事情。萬曆皇帝勃然大怒,命陳矩負責督辦此事,務必查出幕後黑手。
案發突然,錦衣衛全城搜查,朝中更是人人自危,個個都生怕被牽連進去。有大臣認為這正是排除異己的機會,便給陳矩送禮,並將想打壓的官員告訴了他,希望他能幫忙。陳矩不是害人的人,自然對他們的要求予以嚴厲的回絕。
陳矩在查辦的過程中,發現受案子牽連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只是嫌疑並沒有根據,如果繼續查下去,事情只會越鬧越大,而受嫌的朝臣會越來越多,到時候人心惶惶,勢必引發大亂。
就在陳矩憂心忡忡的時候,錦衣衛抓到了一個叫生光的無賴。這個生光會寫幾句詩,以前就寫過「鄭主乘黃屋」這種詩,敲詐過鄭貴妃的兄弟,是個有前科的案犯。陳矩認為生光就算此事冤枉,也該因上一次造謠敲詐之事判處死刑,為了朝廷安穩,天下太平,陳矩便將此人定為主謀。
「妖書案」結案後,被抓的官員和百姓便轉危為安,朝野終於平靜如初。陳矩的處理讓許多官員都對他很是欽佩,再加上他是萬曆皇帝的近侍,都想與他結交。不過,陳矩並沒有趁機結黨營私,他要做的事情多了,沒有功夫應酬這些官員,更不想和他們有什麼牽連。
陳矩做為老資格的宦官,事兒做得又周全,萬曆皇帝雖不上朝好多年,但還是個知人善用的人,於是將東廠和司禮監印事務一應交給他,也就是說他集紀檢、監察於一身。
在宦官之中,權重如此的數來數去也沒有幾人,陳矩手掌重權後,並沒有以權謀私,濫施權威,反而常說:「上帝好生,無知入井」。有他在忠臣和皇帝之間斡旋,又常常提點萬曆皇帝,就算有奸人進讒,也少有成功。至於東廠在他管理的那幾年,更是抓捕人數最少的幾年,京師的秩序也是井然有序。
萬曆三十五年, 67歲的陳矩安然去世。陳矩死後,百官著素服相送,許多京師百姓在送葬的路上哀哭不止,稱他為「佛」。文人志士紛紛寫悼文表敬佩之意。
一個宦官,死後得文武百官相送,又得百姓夾道哀哭,可見他的確夢想成真,成為了他想成為的那種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