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大都是反派,但這個宦官有絕對權力,卻被百姓稱為「佛」

2021-01-10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一說起來,就覺得明朝的宦官都是反面角色,其實也不盡如此,有一個宦官就出汙泥而不染,不光朝堂上下對他好評如潮,老百姓也稱他為「佛」。

這個倍受好評的宦官叫陳矩。嘉靖二十六年被選入宮做了一個小太監,那年他八歲,正該是讀書的年紀。

陳矩的運氣不錯,因為他的師父司禮監秉筆太監高忠是個工作能力很強、品行又十分周正的人,跟著這樣的師父,陳矩自然也壞不到哪裡去。

讓陳矩對宦官這個職業重新認識的還是他師父高忠。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兵又越境騷擾,燒殺搶掠,以致邊境百姓苦不堪言。高忠奉命率兵對抗蒙古兵,只見他全副武裝,上陣毫無怯色,幾番拼殺,立下戰功。陳矩這才認識到宦官也能像大臣一樣,建立功業保家衛國。受到影響的他立志要成為高忠這樣的宦官,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開始學習政治和經濟這方面的內容。

陳矩熬到萬曆十一年的時候,幹了一件事,讓他終於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這年春天,萬曆皇帝查辦了代藩奉國將軍朱廷堂一案,因其有罪,便削去官爵,入鳳陽為囚,並由陳矩負責押送。陳矩一路小心謹慎,將案犯朱廷堂移交給鳳陽監獄後,在回朝廷的途中,路過家鄉,決定上個祖墳再走。

朝廷宦官要回家祭祖,這消息一下就傳遍了他的家鄉,地方官和老百姓們聽了都連呼頭痛,為什麼呀?因為當時的宦官仗著自己是皇帝的人,手中又掌有權力,出宮辦事時招搖過市,到處吃拿卡要、作威作福,弄得地方上雞飛狗跳,難以承受。所以,陳矩要回家上墳,大家自然頭痛不已了。

然而事實卻出乎大家意料。陳矩回到家鄉,並沒給地方官民製造麻煩,也沒有以各種名義敲詐勒索,他只是安靜地上了一個墳就走了。陳矩的與眾不同,讓地方官和百姓無不稱道。

陳矩有自己的座右銘:祖宗法度,聖賢道理。依照這八個字,在處理問題時,他總以正直的態度對待問題,並且一定會顧全大局。曾轟動朝野的「妖書案」就很能說明他處理事情的態度。

事情發生在萬曆三十一年的十一月,當時萬曆皇帝因久不立太子,朝廷上下議論紛紛。就在這種情況下,突然有一份匿名書橫空出世,並且一夜之間便出現在朝臣國戚的府宅門口,書中直指鄭貴妃勾結大臣,陰謀奪太子之位。事關國本,陳矩馬上向萬曆皇帝匯報了這件事情。萬曆皇帝勃然大怒,命陳矩負責督辦此事,務必查出幕後黑手。

案發突然,錦衣衛全城搜查,朝中更是人人自危,個個都生怕被牽連進去。有大臣認為這正是排除異己的機會,便給陳矩送禮,並將想打壓的官員告訴了他,希望他能幫忙。陳矩不是害人的人,自然對他們的要求予以嚴厲的回絕。

陳矩在查辦的過程中,發現受案子牽連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只是嫌疑並沒有根據,如果繼續查下去,事情只會越鬧越大,而受嫌的朝臣會越來越多,到時候人心惶惶,勢必引發大亂。

就在陳矩憂心忡忡的時候,錦衣衛抓到了一個叫生光的無賴。這個生光會寫幾句詩,以前就寫過「鄭主乘黃屋」這種詩,敲詐過鄭貴妃的兄弟,是個有前科的案犯。陳矩認為生光就算此事冤枉,也該因上一次造謠敲詐之事判處死刑,為了朝廷安穩,天下太平,陳矩便將此人定為主謀。

「妖書案」結案後,被抓的官員和百姓便轉危為安,朝野終於平靜如初。陳矩的處理讓許多官員都對他很是欽佩,再加上他是萬曆皇帝的近侍,都想與他結交。不過,陳矩並沒有趁機結黨營私,他要做的事情多了,沒有功夫應酬這些官員,更不想和他們有什麼牽連。

陳矩做為老資格的宦官,事兒做得又周全,萬曆皇帝雖不上朝好多年,但還是個知人善用的人,於是將東廠和司禮監印事務一應交給他,也就是說他集紀檢、監察於一身。

在宦官之中,權重如此的數來數去也沒有幾人,陳矩手掌重權後,並沒有以權謀私,濫施權威,反而常說:「上帝好生,無知入井」。有他在忠臣和皇帝之間斡旋,又常常提點萬曆皇帝,就算有奸人進讒,也少有成功。至於東廠在他管理的那幾年,更是抓捕人數最少的幾年,京師的秩序也是井然有序。

萬曆三十五年, 67歲的陳矩安然去世。陳矩死後,百官著素服相送,許多京師百姓在送葬的路上哀哭不止,稱他為「佛」。文人志士紛紛寫悼文表敬佩之意。

一個宦官,死後得文武百官相送,又得百姓夾道哀哭,可見他的確夢想成真,成為了他想成為的那種宦官。

相關焦點

  • 明代宦官掌權的原因及宦官權力過大產生的影響
    影視作品中的這些劇情並非憑空捏造,在明代宦官的權力確實發展到了中國古代歷代王朝以來的頂峰,明代官員專權的現象對明代也產生了諸多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明代的皇帝不願重用朝廷官員,而放心將權力賜予被歷朝歷代的人視為下等人的宦官呢?
  • 為什麼唐朝的宦官專政可以廢立皇帝,而明朝的宦官左右不了皇帝呢
    提到明朝,很多人就會想到宦官幹政,甚至很多博眼球的說法,明朝是個三無朝代,有的只有宦官!明朝的宦官也比較給力,有正面的人物,七下西洋的鄭和,威震塞北的汪直,還有臭名昭著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說起唐朝,大家想到的大都是大唐盛世,但在盛世的繁華下,唐朝受宦官的毒害,要遠遠超過明朝。
  • 明朝宦官那些事兒
    在當今探討歷朝歷代的宦官亂政時,不少朋友會提出這麼一個觀點,那就是明朝宦官亂政極為嚴重。可事實卻是,被公認為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東漢、唐朝和明朝中,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爭權,皇帝變成了兩家之間爭奪的傀儡,唐朝末年宦官甚至掌控了皇帝的廢立,而明朝宦官大權在握的現象卻是由皇帝許可的。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皇權才是最重要的,而也只有明朝的宦官專政沒有威脅到皇權。
  • 朱元璋明令禁止宦官專政,為何明朝還是出現王振、魏忠賢這樣宦官
    宦官的發展歷程歷史上的宦官經常被儒家士大夫刻意誇大,其實宦官的活動範圍極其有限,比如在三國時期的十常侍,他們是東漢末年位高權重的宦官,即使如此,他們的權力範圍也僅限於皇宮之內,因此他們假傳太后的旨意,把何進騙進宮內,才得以動手。
  • 從朱祁鎮對王振的寵信,看明朝皇帝重用宦官的原因
    「先生」這種稱呼,在明朝時可不像現在這麼泛濫,含金量很高,通常有大德、大才或大權之人才能被稱為先生,比如內閣大臣們,皇帝就稱之為「先生」。 所以《大明風華》裡的那位王振,和真實歷史是有出入的。年紀不對,定位也不對。王振不是和朱祁鎮年紀差不多的玩伴,而是能夠指導朱祁鎮學問的長者,亦師亦僕。
  • 東林黨和宦官專政,究竟誰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源?
    在非常多的歷史論壇上,關於明朝的討論此起彼伏,而當說起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加這個罪名強加到東林黨上,認為它比宦官幹政還要惡劣,那麼歷史上的明朝究竟是因為東林黨還是宦官而導致滅亡的呢?東林黨人和宦官之間的矛盾還在南明朝堂內延續下去,可以說東林黨人與明朝的滅亡有直接的關係。
  • 東廠 | 明朝最惡名昭彰的宦官特務機關
    自古以來,有多種安全機構用來確保掌權者高枕無憂,淨化政治意識形態,使個人的宗教信條永受奉行。為了剷除異端,使惹惱當權者的政治人物和異議分子噤聲,統治者最終訴諸恐嚇、折磨、驅逐、謀殺等手段。明朝的特務機關幹的是同樣的事,唯一差別在於執行這一骯髒任務者是宦官。明朝最惡名昭彰的宦官特務機關是東廠。自17世紀起,對宦官制度的所有批評皆把矛頭指向東廠,這其中有事實,也有誣衊。
  • 明朝專權的宦官下場都是怎麼樣的 陳矩去世後為何百官相送
    明朝的太監大都是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打擊異己,恣意弄權。特別是東廠西廠的特務機構頭頭廠公更是權力滔天,讓文武百官畏懼異常。當然很多廠公都是風光一時,最終也落得悽慘的下場,不是被扳倒,就是被別人誅殺。在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太監中最有權勢的職位,東廠西廠頭頭也是從裡面挑選。如第一代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就是如此,大權獨攬,甚至是在陪同明英宗出徵瓦剌時,掌握軍事決策權。不過最終因為決策失誤,讓明軍失敗被圍。王振也被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遷怒所錘殺。汪直作為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也是權力不小。
  • 太監與宦官有什麼不同?
    隋朝開皇年間,將作大匠也被稱為大監,唐朝一度恢復成將作大匠。在《資治通鑑》中還提到其他一些官職,比如中御大監,中御,即御史臺中負責大殿風紀的官員。大監,是部門長官,少監是部門副長官。  也就是說,在隋唐宋元之前,太監等同大監,與閹人毫無關係,是朝廷某些部門的長官。  至於宦官,最早也並非都是閹人。所謂宦官,最初是負責內廷事務的人,只有一部分是閹人。
  • 淺析明朝宦官與士大夫的衝突,道德是導火索,做事邏輯差異是根源
    我們經常在小說或影視劇中看到,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或者東廠在到處抓人,他們囂張跋扈,不僅迫害朝廷忠良,還魚肉百姓,在類似這樣的故事裡,宦官永遠都是反派,士大夫一直是站在正義的一方。像明朝宦官的典型代表人物: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他們都被認定為是一群道德敗壞的人。
  • 木匠皇帝重用宦官?用史書為你還原一個最真實的大明!
    2.木匠皇帝不理朝政,將國事置身事外明朝皇帝性格不一,但明朝所有的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重用宦官,這是明朝最大的一個特點也是最大的一個漏洞。(三)導致宦官"步步高升"的原因1.皇帝臨危受命,少不經事在明朝時期,一位皇帝重用宦官有東林黨,魏忠賢,也正是因為這樣明朝的反派勢力大增,這個皇帝就是朱由校。
  • 明朝公主只嫁普通百姓,屢次遭受騙婚,原來是宦官把她們「賣」了
    明代公主跟歷朝歷代公主一樣,都擁有高貴的血統和身份,但是明代公主的婚姻卻呈現平民化趨向,因為明代駙馬大多來自庶民子弟這樣的普通家庭,後來只嫁普通百姓,也正因如此,所以明代公主還會被騙婚,究其原因,背後竟是宦官從中作梗,可以說是宦官把公主「賣」了。不過公主和駙馬的婚姻生活倒是遠離政治喧囂,充滿了世俗氣息,這些也是明代公主婚姻的獨特現象。
  • 古代一種十分賺錢的職業:宦官,到底是什麼樣的?
    從秦代趙高染指相權間接導致秦朝滅亡,漢朝吸取秦朝的教訓,但還是敵不過現實的壓力,為了遏制外戚集團的壯大又重新重用起了宦官,使兩股勢力僵持,暫且實現權力上的和平,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出現大規模的宦官當政。秦漢之後,唐朝之前,都有很好的抑制宦官的權力,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
  • 明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宦官為何是明朝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驅者
    還有就是裡甲制度的產生,以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裡,這種類似社區的基層組織形態,不僅讓人口數量穩步增長,百姓之間相互協作,還增加了農業產量,農民收成增加,還會有餘糧。那多餘的糧食吃不完,就會被農民拿到市場上換取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這樣也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 太監(宦官)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廣泛稱為「太監」的?
    眾所周知,太監(宦官)是中國古代常見而又非常特殊的政治勢力,一直存在到中國的皇帝制度徹底結束。但鮮為人知的是,「太監」並不是宦官的正式名稱。那麼太監是從什麼時候被廣泛稱為「太監」的呢?根據現在已知的史料記載,宦官大約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出現,在春秋戰國時基本成形。不過在唐朝以前,宦官與「太監」沒有任何關係。漢朝宦官一般被稱為「寺人」,宦官的最高官員在東漢時期是中常侍。
  • 翻雲覆雨、指鹿為馬:操縱朝政的宦官為何從瘋狂走向覆滅
    然而其中不乏有野心的人存在,利用自己的手段與心計,在宮廷中翻雲覆雨,幹預政治。於是漸漸形成宦官。而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宦官專政事件:宦官權力空前膨脹,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一、宦官權力膨脹,幹預政治據史料記載,宦官制度起源於周代,一直沿襲至清滅亡。
  • 宦官制衡皇權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宦官有防止割據事態蔓延的作用
    前言 宦官存在於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的時間可謂十分悠久,並且其影響也成為眾多封建歷史王朝興衰成敗的一大關鍵點。 縱觀歷史王朝,宦官問題最為突出的當屬於東漢、唐朝以及明朝。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後,有好幾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時候還是兒童。這就導致了外戚專權,漢衝帝和漢質帝時期,梁冀權勢滔天,他甚至可以廢了皇帝。漢質帝罵梁冀居心不良,就被梁冀立即毒死。此後的皇帝為了削弱外戚的權勢,開始重用宮中的宦官。
  • 王振原是讀書人,為何進宮當了宦官,明英宗又為何信任他
    明朝的皇帝出名,明朝的賢后也出名,就連明朝的宦官都十分出名。而要說到明朝的宦官,就不得不提王振了,因為他是明朝第一代專權的宦官。明武宗寵信的宦官劉瑾,就是以王振作為榜樣的。 其實王振原是讀書人,他的志向也是想通過科舉入仕,既然如此,為何卻進宮當了宦官呢?
  • 漢桓帝-漢靈帝:宦官、外戚與清流派的權力鬥爭
    從這個意義上說,漢靈帝也得算是中華第一帝國的葬送者,是歷史的罪人。出師表有云: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漢桓帝是好色之徒,他的後宮裝了五六千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