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比賽微信近期會持續推出一期介紹外國麻將的專題——【八卦外國麻將】。昨天,專題給大家介紹了近年來在北美洲風行的美國麻將。今天,我們把視線拉回亞洲,去看看鄰國日本的麻將玩法,了解櫻花之國的麻將文化及其衍生。
麻將無疑最早起源於中國。相傳清朝同治年間,浙江寧波一位名叫陳魚門的官員,在閒暇時改良了之前的紙牌,同時結合骨牌的特色,最終造出了現代通用的136張麻將牌,一經問世,隨即風靡一時,從寧波開始迅速普及到相鄰省份。
而因為當時寧波是重要港口之一,有各國的領事、商人等頻繁來往,麻將也很快隨之飄洋過海,在他鄉生根落葉,而日本就是其最重要的海外舞臺之一。
日語中麻將的標準命名是漢字「麻雀」,這實際上是保留了當初發明麻將時最初的名字。
一般而言,日本麻將專用的麻將牌用色較單調,餅子僅黑色與紅色兩色,條子僅綠色與紅色兩色,漢字使用草書寫成(如萬子牌、風牌與三元牌),與一般麻將的楷書不同,而白板則是全白的字牌(若是以黑色為基調的日本麻將牌則不一定,一般大多數會在「白板」上寫一個白色的「白」字),另外,日本麻將會附上3枚至4枚不等的紅寶牌。
根據資料記錄,1909年,當時身在大連的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隨筆《滿韓散記》中提及了中國人打麻將的情景,這是日文作品中最早出現麻將的相關記載,之後曾在中國旅居的多名日本人都陸續將麻將帶回國,開始在日本各地傳播。
初期還因為其規則相對複雜,只在上流社會間盛行,不過隨著美國本土的麻將風潮開始盛行,出版規則書和商品化讓日本受到了更多影響,上世紀30年代後,麻將在日本的普及程度大大提升,不分年齡和身份都有參與。日本麻將博物館館長大隈秀夫所珍藏的一張照片中,就有當時還未繼位的年輕時的明仁天皇在打麻將的身影。
對於已經熟悉國標麻將的玩家來說,對日式麻將的規則往往比較容易理解,同樣是採用最基本的136張麻將牌(不使用花牌),不少規則基本一致,需要一定的番數(役)才能聽牌成和,大多數的牌型只是在叫法可能有所區別,如國標中的「十三么」就是日麻中的「國士無雙」。
不過日本麻將在計算得分上有著獨特的方式,每局後通過點棒來支付對應的點數,這也是不少初學者往往遇到的難點。具體規則有著一套完整詳細的列表,這裡限於篇幅沒法細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查閱。簡單來說是通過符和役兩部分組成,和牌時包含的役越多,則可以累計疊加,而難度最高的幾種牌型如「大三元」、「綠一色」、「九蓮寶燈」能達成最高得點的「役滿」,在有上限的情況能獲得32000點的分數,相當於國標中的「88番」。
而日麻另一項特色則是寶牌的存在,分為表寶牌、槓寶牌、裡寶牌等,根據各自規則在每一局裡將對應的牌定義為寶牌。而當玩家手中有任意一張寶牌後,和牌時就會各計為一翻,而且可以累計疊加,這也導致寶牌多的玩家很容易做出大牌,達成「累計役滿」,同樣獲得高分,因而在日本麻將中隨意開槓也是一種很有風險的行為(可能會增加其它玩家的寶牌)。整體來說,日本麻將相對更加注重計算博弈,在競技層面上更需要做好防守,即便自己不能胡牌也避免點炮。
作為二次元文化的大國,日本的麻將和acg(動畫、漫畫、遊戲的簡稱)也難免產生聯繫。
動漫方面在1969年就有第一部麻將漫畫出現,隨後在1975年出現了第一本專門的麻將漫畫雜誌,現在則是以《近代麻雀》作為麻將漫畫的主力陣營,一批賭博作品的名作,如福本伸行的《鬥牌傳說》就在此連載。
至於在遊戲方面,日本的「麻雀遊戲」則更是特定的一個分類。1975年首次在個人電腦上出現了第一款麻將遊戲,1980年開始,街機上的麻將遊戲成為在日本本土大受歡迎的類型之一,而在1983年任天堂紅白機FC(家用遊戲機)誕生後僅一個月,8月27日所發售的第五款遊戲就正是由任天堂自己開發的《麻雀》,FC上第一款麻將遊戲,最終銷量也達到了驚人的213萬份。
而談及日本的麻將遊戲,「脫衣麻雀」這一特色產物同樣免不了要提上一筆。
和名字一樣,最早的脫衣麻雀早在1983年就有出現,在1986年後在街機廳裡大範圍普及,同樣衍生出了其他勝負類的脫衣遊戲。
雖然大部分並沒有更實質的色情向內容(一般只有裸體),但因為天性,還是能短時間內吸引玩家大量投幣,一段時間內色情和賭博一樣成了麻將的負面代名詞,之後隨著更多大型機臺湧入街機加上社會輿論的影響,1996年之後脫衣麻雀類機臺開始迅速消失。
(內容來源網易新聞 編輯:JJ比賽-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