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內戰爆發:議會派內部軍政改革,統治專制開始打破

2020-12-16 騰訊網

前言

由於英國第一次內戰初期階段議會派軍隊的表現讓支持他們的群眾難以滿意,因此在之後便出現了聲勢極為浩大的群眾反抗運動。其實不僅僅是議會派前線軍隊戰敗的原因,議會派內部的政治派別林立是導致前線軍隊不斷戰敗的根本原因,本來前線軍隊應該乘勝追擊之際,後方的議會派指揮部卻害怕引發國王與議會派之間矛盾的計劃,做出極為保守的決策,令前線軍隊也無可奈何。

其實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以查理一世為首的王權派可是從來沒有想過給議會派以及人民群眾機會,因為他就是想要通過絕對的戰鬥勝利實現自己重塑王權的目標。然而有些天真的議會派成員卻依然幻想著化解與國王之間的矛盾,這種意見從根本上來說,一方面是由於王權專制的根深蒂固,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意識形態的僵化,不敢勇於打破這種專制統治的局面。

另一方面便是因為資產階級勢力本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因為封建統治勢力作為已經在英國社會存在數個世紀的政治團體,相比較剛剛興起的資產階級勢力來說有著諸多方面豐富的經驗,這也是封建統治集團不願意將自己的利益,特別是統治權力交給資產階級勢力的重要原因。

貴族婦女

這兩方面的原因在第一次內戰爆發之後,開始被無限放大。好在議會派勢力陷入迷茫以及嚴重的內部政治矛盾之時,群眾運動於此時大規模爆發,幫助議會派中的激進勢力進行相應的社會政治宣傳,保證反王權社會基礎的鞏固。群眾運動在此時表現出了極為堅決的鬥爭態度,他們將矛頭除了指向王權派之外,還指向了議會派中的保守勢力。

尤其是民主、自由革命思想的快速傳播,令之前被王權專制深深控制的國民意識迅速變革,他們開始認清王權專制統治的本質就是剝削和壓迫人民,沒有任何所謂的民主和人權可言。而打敗和摧毀這種王權專制統治的重要途徑,甚至是唯一途徑便是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實現。因此,這種由群眾運動鼓舞起來的革命思想,一度成為英國內戰初期最為熱烈的思想發展趨勢。

特別是中間政治、革命派「棒民」運動的開啟,令當時王權派以及議會派中的保守勢力一度手足無措,這些「棒民」的主要運動陣地就位於農村基層社會,這也充分證明了其群眾運動的本質特徵。以農村社會作為運動中心,雖然缺乏一定的政治、經濟基礎,大使卻擁有者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接受範圍。

議會改革

因為即便英國南部、東南部在當時社會經濟,特別是工商業、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農村社會依舊是當時英國最基礎的經濟領域,也是人口比重最大的地區。這種「棒民」運動類似於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的農民起義運動,他們勇於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去向壓迫、剝削自己的勢力說「不」,並且做出激烈的鬥爭回應。

因此在當時英國群眾運動的推動下,革命思想再度充斥當時的英國社會,並且深入影響到議會成員的腦海當中。那些抱有和國王查理一世議和幻想的成員們,遭到了群眾以及激進派議員的強烈譴責和排擠,因此他們逐漸喪失了政治和軍事領導權。隨後在前線軍隊領袖克倫威爾的強烈建議下,議會派的政治和軍事進行了全面改革,這種改革逐漸清除了之前不穩定的政治勢力和猶豫不決的鬥爭思想,為之後第一次內戰取得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倫敦港口

軍隊改組解除了保守勢力的領導權

議會派軍隊在前線作戰不斷勢力的重要原因,便是那些反抗王黨派鬥爭不堅決,想要見好就收的保守派勢力領導著軍隊,其在交戰宗所作出的軍事決策也是模稜兩可,猶豫不決。與此同時,像克倫威爾等激進派統帥,經常會受到這些保守將領的壓制,不能夠施展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能,因此前線軍隊在統帥層次上就陷入了非常艱難和不利的處境,

在群眾運動以及激進派政治和軍事力量給予的巨大壓力下,議會派最終通過相關決定將當時的軍隊建制和統治方式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便是將保守派勢力從軍隊領導層中驅逐出去,藉此保持軍隊堅決同王黨派鬥爭到底的決心,以此來給廣大社會民眾一個交代,將王權勢力進一步打壓,創造一個民主、自由的和平穩定環境。

修築陣地

克倫威爾在此次軍隊建制改革中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而且此次改革也是成就了克倫威爾之後於英國革命中偉大領袖的重要基礎。在克倫威爾的一再強調和堅持下,議會通過了「克己法」,就是規定議會成員不能夠同時擔任軍隊領導者。也就是說,此次調整直接將議會中的保守勢力完全解除軍權,因為大部分議員基本上是不會願意放棄自己於議會中高級議員的身份的。

就這樣,那些保守勢力退出議會派軍隊的指揮層之後,像克倫威爾等一批有傑出軍事指揮才能的將領成為了新的領導者。而原來那些腐敗、無能的統帥,如曼徹斯特、埃塞克斯等人則只能夠待在議會當中。克倫威爾本人也從原來的軍隊副總司令,上升到了總司令的位置,確保了激進派能夠繼續同王權派勢力進行鬥爭的可能和基礎。軍隊建制和指揮層面的調整與改革,標誌著一支真正能夠與王黨派鬥爭到底的力量徹底形成。

交戰路線圖

剔除議會派不良成分,組建「新模範軍」

議會派軍隊不斷站牌除了決策層的領導出現嚴重問題之外,軍隊的戰鬥能力也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因為當時議會派這般所招募的軍地很少是能夠身死力戰的軍人,他們大多都是長時間養尊處優的富家子弟,因此在真正殘酷的戰爭中,他們是很難向王黨派軍隊那樣去誓死效忠國王的。因此,從內戰爆發前期階段的軍隊戰鬥力以及軍人意志來說,議會派其實已久存在很大問題。

同樣對議會派軍隊的改革也在調整領導層之後出現,這也是在克倫威爾的極力倡導下實現的。因為克倫威爾作為久經沙場的老戰將,他深知如果作為戰爭的主體軍人一旦出現問題的話,那麼對戰場形勢的發展以及最後的結果,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他向議會極力主張,必須要調整軍隊的成分,建立一支真正具有反王黨派決心,敢於衝鋒陷陣的軍隊。

議會派總部

隨後整個議會派軍隊進行了大換血,除了原來在戰鬥中或者日常軍事訓練中表現良好的士兵得以保留之外,那些拿著俸祿不幹實事兒的士兵全部被裁退。為此,克倫威爾面向南方地區的農村民眾以及城市下層手工業者,進行軍人招募,利用這些社會下層人士堅決反對王權專制的決心,進行軍隊的調整。

雖然新招募的人數不多,但是和之前數量眾多的富家子弟相比,戰鬥力反而有了非常明顯的上升,特別是在對抗王黨派軍隊的決心上更加堅決。新改組後的議會派軍隊被稱為「新模範軍」,顧名思義就是要和之前的軍隊劃清界限,做出真正反王權戰爭的表率。「新模範軍」的組建標誌著議會派軍隊由指揮層到基層,已經完全進行徹底改革,而戰場扭轉的局勢也即將到來。

「新模範軍」

注重與社會群眾的聯繫保證堅實的社會基礎

在逐漸完成了議會派內部的軍政改革之後,議會派軍隊實際上已經在與王黨派軍隊的作戰上,展現出了英勇的鬥爭態度和頑強的作戰風格,這使議會派軍隊與內戰前期階段的敗勢得到了很快的扭轉,為最後議會派取得第一次內戰的勝利提供了可能。

與此同時,在此前英國群眾運動的推動下,議會派加強了與社會民眾之間的聯繫。因為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在當時社會當中群眾運動其實對於民主、自由思想的傳播,對革命意識的加強,以及對王黨派的打壓是非常有利的。

哄搶財物

因此如果爭取到更多的社會民眾一起參與到反抗王權專政的內戰革命中的話,自然就能夠領議會派擁有更顯著的優勢,也就能夠促進第一次國內戰爭的結束,幫助議會派取得最後的勝利。在與群眾的合作中,議會派軍隊展現出巨大的戰場優勢,特別是與公元1645年6月取得了納斯比戰役的勝利,直接奠定了議會派笑到最後的結局。

士兵衝鋒

評價

群眾運動的日益強烈,令當時的議會派內部也出現了顯著變革。具體表現在激進派與保守派勢力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必須解決的地步。因此,在英國第一次內戰革命期間,極富歷史意義的議會派軍隊改革出現了。

針對當時議會派內部存在嚴重的政治派別矛盾,激進派勢力通過清洗運動,最終將原來擔任高級議員的保守派代表逐漸取締,以此加強了整個議會派的革命決心和意識,為之後能夠在對王黨派的鎮壓態度上提供了統一的基礎。

而針對軍隊方面的改革,在當時議會派所處的境地當中更顯重要,因為畢竟只有在戰場上真正擊敗網黨派軍隊,才有可能將君主專制制度消滅,建立一個穩定、和平、民主與自由的社會環境。而通過將保守派軍事統帥進行置換,並且通過克倫威爾組建「新模範軍」剔除軍隊中存在的軟弱勢力,由此達到了加強軍隊戰鬥力的目的。

就這樣,進行一系列軍政改革之後的議會派,已經在政治和軍事上煥然一新。他們對王黨派的鬥爭態度也已經愈發堅決,納斯比戰役之後,議會派軍隊乘勝追擊,於公元1646年佔領了王黨派的核心城市牛津,這也標誌第一次英國內戰以議會派的勝利而告終。

參考文獻:《英國史》

相關焦點

  • 英國內戰觸發:擺脫王權統治專制,軍政改革迫在眉睫
    王權專制的根深蒂固由於英國第一次內戰初期階段議會派軍隊的表現讓支持他們的群眾難以滿意,因此在之後便出現了聲勢極為浩大的群眾反抗運動。貴族婦女有些天真的議會派成員卻依然幻想著化解與國王之間的矛盾,這種意見從根本上來說,一方面是由於王權專制的根深蒂固,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意識形態的僵化,不敢勇於打破這種專制統治的局面。
  • 揭竿而起——英國議會派改革,「新模範軍」剔除軟弱勢力
    因為當時議會派這般所招募的軍地很少是能夠身死力戰的軍人,他們大多都是長時間養尊處優的富家子弟,因此在真正殘酷的戰爭中,他們是很難像王黨派軍隊那樣去誓死效忠國王的。因此,從內戰爆發前期階段的軍隊戰鬥力以及軍人意志來說,議會派其實依舊存在很大問題。同樣對議會派軍隊的改革也在調整領導層之後出現,這也是在克倫威爾的極力倡導下實現的。
  • 英國內戰:議會派軍隊勢力不斷失利,群眾運動開始逆轉
    前言:內戰爆發,議會派軍隊潰不成軍英國內戰爆發之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全方面優勢的議會派卻在戰場前線上節節敗退,這種議會派軍隊前線指揮出現的種種失誤,逐漸引發了議會內部激進派勢力的不滿,同時廣大英國社會民眾也開始對自己曾經支持過的議會勢力產生巨大的懷疑
  • 內戰結束後的英國,私慾膨脹的長老派仍然貪得無厭
    長老派發動政治驅逐開始全面掌握議會第一次內戰結束之後,由於議會在反王權戰爭中,發揮了比較重要的決策和領導作用,因此當王權勢力開始不斷遠離之時,議會派開始成為有效統治英國的臨時政府。由此中小資產階級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這個由長老派控制的議會心生不滿,一場反議會行動即將開始。長老派開始在宗教思想上進行高壓統治在英國第一次內戰爆發的前期階段,議會派軍隊戰事吃緊,對此不得不邀請蘇格蘭軍隊前來支援,並於公元1643年9月,雙方籤訂了"神聖的同盟和合約"。
  • 望風披靡:從群眾運動的表現分析英國內戰是如何走向新階段的?
    前言 英國內戰爆發之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全方面優勢的議會派卻在戰場前線上節節敗退,這種議會派軍隊前線指揮出現的種種失誤,逐漸引發了議會內部激進派勢力的不滿,同時廣大英國社會民眾也開始對自己曾經支持過的議會勢力產生巨大的懷疑。
  • 把國王打出倫敦,政治、軍事均佔優的議會派,為何變得連連失利?
    我的理由是,英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延續了數百年,國王作為全國最高權力的象徵實際上也維持了數百年,這種王權從骨子裡影響社會群眾意識形態的現象並不是輕易便能消除的。也就是說,即便查理一世及其統治集團被趕出了英國倫敦,被趕出了議會,但是由於王權影響力的持久性和深遠性,使得國王在英國民眾,乃至諸多政治派別的心裡依舊是至高無上的。
  • 1642年,國王查理決定不再向議會妥協,英國內戰爆發
    所有這些因素加上一些更加致命的問題,使得其在任的幾年中,英國政治舉步維艱。實際上,從詹姆斯一世開始,17世紀歐洲各國的君主制普遍面臨危機,而不僅僅是英格蘭。而在多國幾乎同時爆發政治危機之時,經濟大蕭條也橫掃整個歐洲,政治與經濟問題往往不分家,可要理清這其中的具體聯繫,似乎並不容易。
  • 克倫威爾的共和國,資產階級發展下,英國內部的政治鬥爭
    這種被稱為「清教」運動中蘊含著的反抗精神,讓議會頒布了排斥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的法令,這導致了天主教徒們圖謀炸掉議會這一過激的「火藥陰謀」,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爆發成了資產階級領導下的英國內戰。在查理一世統治時期,為了解決自己的財政困難而強行徵收額外的稅收,這一行為並沒有通過議會進行決議,導致了英國人民的不滿,爆發了蘇格蘭人民的起義鬥爭。因此,他為了籌措軍費不得不在1640年召開了長期議會,標誌了英國革命的開始。
  • 議會派節節敗退,王黨派趁勢反撲,英國「內戰初期」形勢撲朔迷離
    比如在內戰爆發的第二年,由於議會派軍隊節節敗退,因此他們不得不選擇聯合蘇格蘭軍隊作為支援,為此英格蘭與倫敦方面籤訂了"神聖的同盟和合約",這實際上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力在藉助蘇格蘭軍隊剿滅王黨派軍隊。
  • 英國議會:為剝奪國王權利而產生!強國源於改革而不是掠奪
    1264年又爆發了一次內戰,但是國王在交戰當中戰敗被俘。雙方之間重新籤訂了條約《自由大憲章》,召集會議,英國議會的雛形由此正式開始。到了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又召集了一次議會,模範議會,這一次是英王主動召集的,參與者有貴族,騎士,城市的富裕階層,每個地區還派兩名騎士作為代表參加,使得議會更為民主化傾向更為明顯。
  • 孤立與同化:「君主專制」迫在眉睫,「民主改革」刻不容緩
    正是因為查理一世在君主專制末期時代已然一意孤行,不斷推行自己的專制主義政策,對於廣大社會民眾以及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實行高度的經濟壓迫,這使得查理一世迅速成為英國社會發展與前進的最大阻礙和公敵。由此,在"長期議會"反王權派勢力的動員下,查理一世走向了人民的對立面,雙方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最終導致矛盾激化,英國第一次內戰就這樣爆發了。
  • 英吉利共和國:英國歷史上唯一的共和國
    查理一世繼承其父的政策,繼續推行君主專制,增加賦稅,同議會爭奪權力。這引起了英國議會議員的普遍不滿,他們強烈反對查理一世的政策。1629年因為議會拒絕加稅,查理一世將議會長期關閉。二,英國內戰因為蘇格蘭叛亂越來越大,查理一世被迫於11月再次召開議會。議員們依然反對加稅並希望限制國王的權力。查理一世十分憤怒,甚至派軍隊闖入議會,逮捕反對他的議員。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討伐議會,英國內戰爆發。內戰初期由於議會軍將領羅伯特·德弗羅畏懼國王,拒絕同查理一世發生激烈衝突,使得議會軍連連失利。
  • 英國革命:君主專制的覆滅與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這一革命風暴的衝擊與滌蕩,最終促成君主專制的覆滅與立憲君主制的誕生。 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壯大,從17世紀初期開始,議會倡導「憲政」的呼聲不斷高漲,將矛頭聚焦於獨裁君主。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臺後,繼續推行專制統治。
  • 牢牢掌握軍政大權,凌駕於議會之上,克倫威爾為什麼沒有稱帝?
    公元1654年9月,護國公時期的新議會第一次召開,一些不滿議員便開始提出想要重新審視文件的要求,這令克倫威爾勃然大怒。已經完全被權力衝昏頭腦的克倫威爾揚言,議會應在護國公的統治下,其並無任何權力去幹預護國公的權力,並一怒之下將剛剛召開會議的議會解散了,由此可見克倫威爾本人的極度專制。
  • 國家制度的分道揚鑣,專制與憲政的財政解讀
    這場動亂實際上證明了,貴族需要王權的保護,他們誰也沒想過取代專制王權,特權階級只是希望分享權力從中獲利。 投石黨運動是法國大革命之前波旁王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反抗專制王權的起義,但是徹底失敗。其關鍵原因就在於,投石黨起義的領袖是大貴族,而法國大革命是第三等級的商人和農民。這也是它與同時期英國內戰的區別:英國內戰的發起者是資產階級。
  • 土豪的權力遊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485年後,在都鐸王朝的統治下,英國君主專制順利發展,英國衝破了中世紀宗教神學的束縛,否定了教皇的權威。這一時期,君主專制統治推動了英國社會的進步。但是英國仍然存在社會矛盾:君主專制與議會自由傳統的矛盾。是英國在17世紀的政局動蕩的主要原因。
  •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英國內戰的最終爆發?揭秘英國初中歷史課程!
    17世紀英國內戰是英國初中九年級必修內容之一,這一階段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愛爾蘭地區發生了很多著名歷史事件和重大變革,對英國乃至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革命開始的1640年我們可以稱之為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英國歷史學家研究數年一直在探索什麼原因最終導致1642年英國內戰爆發?
  • 殺死了國王就殺死了專制嗎?
    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確立的「議會至上」的原則,使得議會不僅鞏固了自古以來的財政和立法權,決定宗教、外交的權力也通通收歸議會囊下。國王依然擁有行政權,卻只能在議會同意的範圍內執政。 在光榮革命以前,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們始終不願放棄王權專制的信念,他們認為法律、宗教都必須無條件地為國王的專制統治服務。
  • 從德意志內戰到歐洲大混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7世紀上半葉,由德意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發展為席捲歐洲的大混戰,對歐洲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常認為這是歐洲從中世紀跨入近代社會的轉折,是歐洲歷史上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打破了傳統的基督教帝國觀念,使得近代主權國家意識開始誕生。
  • 為什麼英國的激進自由派標榜民族主義
    17世紀內戰,資產階級面對神聖不可侵犯的王權,祭出了「諾曼之軛」的旗幟,認定議會和普通法比王權更加古老,對抗查理一世的專橫統治,並且把他送上斷頭臺。詩人喬治·威瑟(GeorgeWither)目睹國王之死的場景,興奮地寫下:「這一刻,我們受諾曼人奴役的枷鎖首次被打破了;英格蘭衝破了枷鎖,獲得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