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議會:為剝奪國王權利而產生!強國源於改革而不是掠奪

2020-12-15 騰訊網

在談及東歐蘇聯,以及當下的越南改革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為什麼這些國家通過改革而越改越亂,甚至最終解體,而剩下一些國家的改革,往往半途而廢,效果差強人意。反觀歐洲諸多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上,在政治上總是亂鬨鬨的。

卻一直站在全球產業鏈的頂端,被人們認為是利用資本主義剝奪世界人民的鮮血,才得以維持發達,維持霸權。但是,如果西方作為掌控世界數百年的地區,僅僅通過資本主義吸血才能達到這種程度的話,恐怕也太小瞧西方魯撒克遜民族的真正力量與動力。

肯定的是,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實踐當中,很多國家都效仿了安格魯撒克遜人的制度安排。通過設立憲法權力分割,進行民主化的國家機器建設。西方的制度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尤其是議會制。但是,不可能滿足所有國家所有民族的基本政治需求。簡單的嫁接必然導致其他地區的動亂。

注意的是,這種動亂究竟是西方的議會制度帶來的,還是其自身本就存在的?一些地區沒有引入西方制度之前,地區局勢也並不明朗,並不安全。多方之間沒有任何溝通,甚至出現不可控的因素便大打出手,傷害的便是民眾。有西方議會制度以後,他們出手之前,還可能在議會上唇槍舌戰,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社會的總動蕩趨勢。

但是這些人卻往往裹足不前,到此止步。真的實行西方國家的議會制度以後,地方力量往往會受到議會限制,這是其他地區根本不可能絕對效仿西方制度的根本原因。而且議會制度本身並不是裹足不前的,英國被稱為議會之母,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議會並且真正掌握國家權力的國家,它也在不斷改革,其制度也日益完備。

英國的議會起源,為了剝奪國王的權利而產生

歷史上,英國的政治進行了三次民主化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將英國政治推向民主政治一邊。任何一個帝國的崛起,都不是沒有緣由沒有過程的。早期的英國議會是社會新興力量曾試圖分享權利的一種方式,在當時還僅僅是國王的諮詢機關,之後演變成國家公權力制衡的三權之一。

議員既可以是直接或間接選舉出來的,也可以是由上級任命。議會除了有立法權以外,還有外交,宣戰,和談,選舉和推翻政府的權利。在很多國家議會還選舉國家元首,這種制度得到世界現代大多數國家的認可,採用和借鑑成為現代行使民主權利的主要方式,沒有之一。如此,英國議會制度才被稱為議會之母。

議會的建立,我們可以追溯13世紀,到今天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1258年,國王亨利為了幹預義大利的戰爭,不顧農業歉收和饑荒,要求貴族繳納1/3的收入,作為軍費,引發貴族的不滿,貴族隨即闖入皇宮,逼迫英國國王籤訂限制王權的條約《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控制的15人委員會掌握。

至此,國王與議會之間商定國家大事的基本模式就確立下來,在條例中,國王非經議會同意不得作出任何決定。這自然會使國王心有不甘,還經常挑起事端。1264年又爆發了一次內戰,但是國王在交戰當中戰敗被俘。雙方之間重新籤訂了條約《自由大憲章》,召集會議,英國議會的雛形由此正式開始。到了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又召集了一次議會,模範議會,這一次是英王主動召集的,參與者有貴族,騎士,城市的富裕階層,每個地區還派兩名騎士作為代表參加,使得議會更為民主化傾向更為明顯。

也是這一次議會批准了賦稅權利,到了14世紀,又獲得了頒布法律的權利。並且以後也成為彈劾國王和大臣瀆職的最高裁判所,其權力逐步形成,起到了對王權的限制作用。此後的英國國王或者英國女王一直受到議會的牽制。從政治上逐漸過渡到經濟上,成為整個社會反對王權專制的最主要陣地。

工業革命的三次議會改革!真正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英國議會建立以後,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1832年進行了第一次議會民主化改革。先從議會選舉制度入手,當時的英國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為了爭奪選舉權,掀起了這一次議會改良運動。按照當時的人口比例重新劃分選區和城市。當然,這一次改革很受局限,工人,僱農,婦女被排除於政治之外,工業資產階級卻分得了大部分的權利,約有16%的成年男子獲得選舉權。

但是掌權的人是貴族,選舉資格也僅僅是從身份資格轉換為財產資格,身份歧視變為財產歧視。但是,後一種歧視是足以能夠通過後天的境遇改變的,而身份歧視唯獨聯繫血緣,是永遠也不可能更改的。可以說,向舊制度發起了公開挑戰,並取得階段性的勝利。結果是英國選民的人數從不到50萬增加到了80萬。且增加的這些人裡更多的是英國新興產業的傑出代表。

第二次英國議會改革是1867年,當時的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反對貴族寡頭統治,爭取大資產階級民主的一次政治改良,這與1832年的議會改革異曲同工,只不過更為深入徹底。進一步劃分了民主選區,財產資格也一降再降。在城市中,但凡繳納貧困救濟金的房主和年繳納十英鎊以上的房租,居住區不少於一年的房客都有選舉權。

英國在議會君主制民主化的道路上又邁進了新的區間,進一步消除了英國議會制度的積弊和腐敗之風,徹底打破了貴族在議會統一天下的局面。議會的領導者再也不是之前的貴族,而實現了資產階級民主。雖然工人政黨依然未能夠進入核心領導層,但是從長遠來看也為這一可能奠定了基礎。畢竟這一次改革的財產歧視大幅降低,一個技術工人就可以獲得完全的政治選舉權。

到了1884年,英國再一次進行了議會改革,是為了鞏固之前的議會民主制度。從第二次改革自由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到了1880年,自由黨在國會當中擊敗了保守黨,組建內閣。自由黨為了在農村爭奪選票,緩和農村居民要求政治權利的鬥爭,進行了第三次國會選舉改革。

擴大了公民權,把自由的公民權擴大到普通工人,並且重新劃定選民的財產資格。基本上一個中等工人也獲得了選舉權,但此時婦女依然沒有選舉權可言。即便如此,1884年的改革,是統治階級面對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鬥爭劇烈變化的時候,做到了基本的適時而變,主動調整適應。英國議會逐步成為整個國家的議會,並且為最終實現普選權掃除了障礙。

以為只有三次改革?民主改革超乎想像

其實,英國的諸多政治經濟改革並不僅僅限於這三次,只不過最具代表性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亨利將請願制度改為議案制的改革。在1529年又成立議案委員會,制度常態化。1554年計數制度開始實行。1581年議案三讀制度建立起來,詹姆士一世和斯圖亞特王朝三次解散國會,下令逮捕議會議員,這恐怕是王權對於議會的絕地反擊,最終慘遭失敗。在1628年,推出了《權利請願書》,確立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原則,並且強調國會在徵稅上的最高權力國王必須服。

從到了20世紀末,改革法案逐步獲得通過,使得英國議會制度達到了現在的成熟與高峰。當然,並不是沒有任何毛病缺陷,但是英國的制度是符合常識的,一步一步改革而成立的。英國議會並非是一個不變的實體,而更像是海納百川的熊熊江河,無條件的接納任何一個支流對自己血液的植入。雖然英國議會也有很多自己的毛病,例如程序繁多,手續複雜的繁文縟節效率低,但是這是從具體的事物來看的。

在整個國家的運轉方面,英國基本做到了程序規範,手續完備,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長達三百多年。對社會各個制度各個方面的活動具有廣泛的參與性。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通過不斷的改革確實穩定的國家並且發展了國家。但是那些只在形式上尋求英國議會模式的國家,只想要通過議會使自己掌控大部分的國家權力,從來沒有想學英國議會的精髓。

即便如此,議會制度依然給一些動亂國家帶來了戰爭之前的保險期。任何一個分支力量都想用國會議會控制國家,但是他們又不得不廣泛地參與到議會鬥爭當中,一定程度上也削減了他們直接動用武力的暴力可能。英國的議會制度真正適應於這些國家還需要這些國家本土的傑出政治家,在整個社會範圍內塑造一種對議會的認可,信任與信仰。議會的建立是以國家發展為目的的,而並不是一個人權利與欲望為基礎,沒有搞明白這一點,任何人也學不會真正的議會制度。

相關焦點

  • 壓迫掠奪農民,進行資本積累,英國革命的成熟條件源於何處
    17世紀中期英國爆發了一場席捲了當時皇室的革命,以議會和克倫威爾為代表的英國資產階級用嚴厲的手段處決了國王查理一世。雖然在歷史的發展中存在著王朝復闢的短暫時期,但是英國終歸還是走向了資本主義的道路。這次革命有力的向世界人民展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強硬,這個新的階級戰勝了腐朽的封建貴族和君主政體。
  • 英國歷史:都鐸王朝——王在議會及議會至上原則的萌芽(上)
    從愛德華三世到亨利七世的兩百多年中,在大多情況下,因王權的地位常常凌駕於議會之上,所以國王和議會之間主要還是兩個彼此分離的政治實體。根據當時的情況,所謂「君在議會」(king in parliament)的英式表述,實應理解為「君臨議會」。「王在議會」原則形成之前,很長時期內絕大多數人認為議會是由教士、貴族和平民3個等級組成的兩院制機構。那時不少人認為它與歐洲大陸國家的三級會議大同小異或完全相同。
  • 看一看英國國王是什麼時候徹底失去權力,淪為政治吉祥物的?
    現任英國女王英國國王的王權衰弱是個漸進的過程,並非通過戰爭,直接剝奪國王的政治權利,這一點和日本天皇失去政治權利是不一樣的。英國國王的王權受限,要從英國歷史上的光榮革命說起。威廉三世光榮革命後,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召集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從法律上確定議會的權力高於國王,從而明確了王在法下的政治體制,確保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施行。
  • 殺死了國王就殺死了專制嗎?
    議會提出抗議,主張議會的權利是英格蘭民眾與生俱來的天然權利,國王無權幹涉,然而詹姆斯很快就解散了不聽話的議會。 詹姆斯一世去世後,他的兒子查理一世即位。 結果議會與國王之間的矛盾非但沒有緩和,反而進一步激化。
  • 歐洲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判刑砍頭的國王
    經過海外殖民運動,「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以及與多個國家的貿易往來,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基礎,誕生了一大批新興貴族。當時的英國還處於封建時代,資本主義的興起不可避免的威脅到了國王的封建統治,新老貴族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國內矛盾與日俱增。
  • 為什麼英國是女王,而不是國王?今天我們可算知道了
    今年倫敦為英國女王舉行了盛大的生日慶典,許多明星也親自到場祝賀女王92歲生日。說到這裡,小夥伴們一定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英國沒有國王呢?英國難道只有女性有繼承王位的權利嗎?這小編就要給大家好好解釋解釋啦!
  • 英國內戰爆發:議會派內部軍政改革,統治專制開始打破
    因此在當時英國群眾運動的推動下,革命思想再度充斥當時的英國社會,並且深入影響到議會成員的腦海當中。那些抱有和國王查理一世議和幻想的成員們,遭到了群眾以及激進派議員的強烈譴責和排擠,因此他們逐漸喪失了政治和軍事領導權。
  • 英國王位是純粹的世襲制,繼承人由議會說了算,這國王當得憋屈
    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國王的王位繼承是純粹的世襲制,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英國王位的這種「世襲罔替」也不是國王一個人說了算的,國王在英國(古代和近代)並非是「天老大他老二」,議會把它的權力限制的死死的,連自己的王位繼承都是議會立法說了算。
  • 英國議會作為一元化機構在國家建構中的功能及其起源
    關鍵詞:英國議會;一元化機構;國家建構;王廷大會議;賢人會議 議會制度和普通法是英國作為全世界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現代國家和憲治國家最引人矚目的兩大支柱,戴西在19世紀將之歸納為「英格蘭政治制度的兩件異彩:議會主權和法律主治」[1]。
  • 高考複習《英國的制度創新》學習,英國首創君主立憲制
    17世紀的英國,議會戰勝了國王,結束了君權神授基礎上的君主制。代之以建立在憲政原則上,受到議會制約的新型君主制——君主立憲制。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吧第一部分:問題導學1、英國君主立憲制產生的原因、發展過程、特點及影響?
  • 揭竿而起——英國議會派改革,「新模範軍」剔除軟弱勢力
    修築陣地克倫威爾在此次軍隊建制改革中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而且此次改革也是成就了克倫威爾之後於英國革命中偉大領袖的重要基礎。因為當時議會派這般所招募的軍地很少是能夠身死力戰的軍人,他們大多都是長時間養尊處優的富家子弟,因此在真正殘酷的戰爭中,他們是很難像王黨派軍隊那樣去誓死效忠國王的。因此,從內戰爆發前期階段的軍隊戰鬥力以及軍人意志來說,議會派其實依舊存在很大問題。同樣對議會派軍隊的改革也在調整領導層之後出現,這也是在克倫威爾的極力倡導下實現的。
  • 英國民族意識的覺醒:都鐸王朝的宗教改革產生了哪些影響?
    那麼都鐸王朝採取了哪些方式的變革,這一些方式又是怎樣來促進英國的偉大轉折的呢?這些變革方式對英國的發展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亨利七世就把國王的權利和國家的權力總合在了一起,為統一的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都鐸王朝宗教的改革確定了英國國教的正統地位,增加了對英國民族國家的認同  英國的宗教改革最先是從亨利八世開始的。
  • 這些國家的國王是可以自己挑選要當議會議長的國王的
    克勞狄一世讓教皇做了七年「英國大憲章」的籤署者,《大憲章》成為新教保守勢力出現和盛大復闢的導火索。尤其是後來興起的君主立憲,1860年的伯林頓就是個典型代表。英國國會是獨立制度下的法院,理論上是由誰贏得的英格蘭議會席位是由誰來代表。
  • 1642年,國王查理決定不再向議會妥協,英國內戰爆發
    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起義與宗教戰爭頻發,歐洲大陸上(英格蘭相對還是比較平靜的)各個國家的政府均為連年戰爭揮金如土,國內經濟的凋敝似乎也是必然的。但是,在當時的歐洲,最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卻發生在斯圖亞特家族統治下的英吉利王國,那就是國王被殺,英國歷史上出現唯一的一段共和國時期。
  • 為什麼英國的激進自由派標榜民族主義
    來源:經濟觀察報為什麼英國的激進自由派標榜民族主義柳展雄為什麼近代立憲政體首先在英國產生?這是學界的長盛不衰話題,最常見的解釋是經濟因素,不列顛早早開展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新興資產階級發達。起義軍領袖進一步宣稱,自己不是犯上作亂,而是希望國王恢復舊時代的秩序,泰勒詳細列舉了薩克遜人在諾曼徵服前的那些權利,包括自由進出城做買賣的權利,在所有森林、公地狩獵的權利,在所有河流湖泊打漁的權利。法國歷史學家奧古斯汀·西耶裡總結道:「1381年大反叛是一系列撒克遜人起義的最後篇章」。
  • 比較英國及日本的異同壹;1688年英國人請一位荷蘭人成為英國國王
    一,英國與日本同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原則是: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a,二戰戰敗後,日本在美國的主導下頒布新憲法,由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中,英國議會將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威廉(1650—1702)來英國,以保護英國的宗教(新教)、自由和財產。
  • 「跨海而治」的英國安茹王朝何以實現有效的國家治理
    安茹王朝之前的英國被稱為「整個英格蘭王國的司法體系被撕成若干碎片」。總之,這一時期的英國被史家評價為封建貴族私戰、掠奪和反叛、割據的無政府狀態時期。上臺後的亨利二世決意改變這種混亂局面,進行了行政、司法等領域的改革。
  • 論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成因
    ;其次,英國王權在玫瑰戰爭和宗教改革中取得的統治地位為民族國家提供了一種保障;最後,自古以來就具有獨立性政府職能的國家機構的改革和完善又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組織基礎。 針對中世紀歐洲國王的權力,馬克垚先生在其《英國封建社會研究》中說道:「他的司法行政主權利只限於自己的直領地之內,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領地內也具有與國王幾乎同樣的權力,所以當時國家的特徵是主權分散,無政府狀態」。[7](P57)雖然在諾曼徵服之後,英國的王權相對於以前稍有增強,但國內明顯的封建割據傾向依然存在。稍後,國王同貴族為爭奪權力發生多次衝突,王權幾度受挫。
  • 英國是如何崛起的?市場消化領主土地,政府實現中央集權
    領主的土地英國原本只是歐洲大陸邊緣的島國,後來一躍成為世界強國,在崛起的過程中,什麼因素起到關鍵作用呢?有人說是工業革命的功勞,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就已經很強大了,甚至可以說工業革命本身就是英國強大的結果。還有人說是《大憲章》和光榮革命,這兩件事把國王的權力給約束起來了。
  • 英國 | 王朝編年史
    而當時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的曾祖母,正是亨利八世的長姊瑪格麗特·都鐸公主。因此詹姆士根據和伊莉莎白生前的秘密約定,入繼英格蘭王位,英蘇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結束兩國持續近六百年的戰爭,進入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