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英國議會派改革,「新模範軍」剔除軟弱勢力

2020-12-16 儒史大家

軍隊改組解除了保守勢力的領導權

議會派軍隊在前線作戰不斷勢力的重要原因,便是那些反抗王黨派鬥爭不堅決,想要見好就收的保守派勢力領導著軍隊,其在交戰中所作出的軍事決策也是模稜兩可,猶豫不決。與此同時,像克倫威爾等激進派統帥,經常會受到這些保守將領的壓制,不能夠施展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能,因此前線軍隊在統帥層次上就陷入了非常艱難和不利的處境。

在群眾運動以及激進派政治和軍事力量給予的巨大壓力下,議會派最終通過相關決定將當時的軍隊建制和統治方式進行了大規模調整。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便是將保守派勢力從軍隊領導層中驅逐出去,藉此保持軍隊堅決同王黨派鬥爭到底的決心,以此來給廣大社會民眾一個交代,將王權勢力進一步打壓,創造一個民主、自由的和平穩定環境。

修築陣地

克倫威爾在此次軍隊建制改革中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而且此次改革也是成就了克倫威爾之後於英國革命中偉大領袖的重要基礎。在克倫威爾的一再強調和堅持下,議會通過了"克己法",就是規定議會成員不能夠同時擔任軍隊領導者。也就是說,此次調整直接將議會中的保守勢力完全解除軍權,因為大部分議員基本上是不會願意放棄自己於議會中高級議員的身份的。

就這樣,那些保守勢力退出議會派軍隊的指揮層之後,像克倫威爾等一批有傑出軍事指揮才能的將領成為了新的領導者。而原來那些腐敗、無能的統帥,如曼徹斯特、埃塞克斯等人則只能夠待在議會當中。克倫威爾本人也從原來的軍隊副總司令,上升到了總司令的位置,確保了激進派能夠繼續同王權派勢力進行鬥爭的可能和基礎。軍隊建制和指揮層面的調整與改革,標誌著一支真正能夠與王黨派鬥爭到底的力量徹底形成。

交戰路線圖

剔除議會派不良成分,組建"新模範軍"

議會派軍隊不斷站牌除了決策層的領導出現嚴重問題之外,軍隊的戰鬥能力也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因為當時議會派這般所招募的軍地很少是能夠身死力戰的軍人,他們大多都是長時間養尊處優的富家子弟,因此在真正殘酷的戰爭中,他們是很難像王黨派軍隊那樣去誓死效忠國王的。因此,從內戰爆發前期階段的軍隊戰鬥力以及軍人意志來說,議會派其實依舊存在很大問題。

同樣對議會派軍隊的改革也在調整領導層之後出現,這也是在克倫威爾的極力倡導下實現的。因為克倫威爾作為久經沙場的老戰將,他深知如果作為戰爭的主體軍人一旦出現問題的話,那麼對戰場形勢的發展以及最後的結果,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他向議會極力主張,必須要調整軍隊的成分,建立一支真正具有反王黨派決心,敢於衝鋒陷陣的軍隊。

議會派總部

隨後整個議會派軍隊進行了大換血,除了原來在戰鬥中或者日常軍事訓練中表現良好的士兵得以保留之外,那些拿著俸祿不幹實事兒的士兵全部被裁退。為此,克倫威爾面向南方地區的農村民眾以及城市下層手工業者,進行軍人招募,利用這些社會下層人士堅決反對王權專制的決心,進行軍隊的調整。

雖然新招募的人數不多,但是和之前數量眾多的富家子弟相比,戰鬥力反而有了非常明顯的上升,特別是在對抗王黨派軍隊的決心上更加堅決。新改組後的議會派軍隊被稱為"新模範軍",顧名思義就是要和之前的軍隊劃清界限,做出真正反王權戰爭的表率。"新模範軍"的組建標誌著議會派軍隊由指揮層到基層,已經完全進行徹底改革,而戰場扭轉的局勢也即將到來。

"新模範軍"

注重與社會群眾的聯繫保證堅實的社會基礎

在逐漸完成了議會派內部的軍政改革之後,議會派軍隊實際上已經在與王黨派軍隊的作戰上,展現出了英勇的鬥爭態度和頑強的作戰風格,這使議會派軍隊與內戰前期階段的敗勢得到了很快的扭轉,為最後議會派取得第一次內戰的勝利提供了可能。

與此同時,在此前英國群眾運動的推動下,議會派加強了與社會民眾之間的聯繫。因為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在當時社會當中群眾運動其實對於民主、自由思想的傳播,對革命意識的加強,以及對王黨派的打壓是非常有利的。

哄搶財物

因此如果爭取到更多的社會民眾一起參與到反抗王權專政的內戰革命中的話,自然就能夠領議會派擁有更顯著的優勢,也就能夠促進第一次國內戰爭的結束,幫助議會派取得最後的勝利。在與群眾的合作中,議會派軍隊展現出巨大的戰場優勢,特別是與公元1645年6月取得了納斯比戰役的勝利,直接奠定了議會派笑到最後的結局。

士兵衝鋒

評價

針對軍隊方面的改革,在當時議會派所處的境地當中更顯重要,因為畢竟只有在戰場上真正擊敗了黨派軍隊,才有可能將君主專制制度消滅,建立一個穩定、和平、民主與自由的社會環境。而通過將保守派軍事統帥進行置換,並且通過克倫威爾組建"新模範軍"剔除軍隊中存在的軟弱勢力,由此達到了加強軍隊戰鬥力的目的。

就這樣,進行一系列軍政改革之後的議會派,已經在政治和軍事上煥然一新。他們對王黨派的鬥爭態度也已經愈發堅決,納斯比戰役之後,議會派軍隊趁勝追擊,於公元1646年佔領了王黨派的核心城市牛津,這也標誌第一次英國內戰以議會派的勝利而告終。

參考文獻:《英國史》

相關焦點

  • 英國內戰爆發:議會派內部軍政改革,統治專制開始打破
    交戰路線圖 剔除議會派不良成分,組建「新模範軍」 議會派軍隊不斷站牌除了決策層的領導出現嚴重問題之外 雖然新招募的人數不多,但是和之前數量眾多的富家子弟相比,戰鬥力反而有了非常明顯的上升,特別是在對抗王黨派軍隊的決心上更加堅決。新改組後的議會派軍隊被稱為「新模範軍」,顧名思義就是要和之前的軍隊劃清界限,做出真正反王權戰爭的表率。
  • 英國內戰:議會派軍隊勢力不斷失利,群眾運動開始逆轉
    前言:內戰爆發,議會派軍隊潰不成軍英國內戰爆發之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全方面優勢的議會派卻在戰場前線上節節敗退,這種議會派軍隊前線指揮出現的種種失誤,逐漸引發了議會內部激進派勢力的不滿,同時廣大英國社會民眾也開始對自己曾經支持過的議會勢力產生巨大的懷疑
  • 英國內戰觸發:擺脫王權統治專制,軍政改革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便是因為資產階級勢力本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因為封建統治勢力作為已經在英國社會存在數個世紀的政治團體,相比較剛剛興起的資產階級勢力來說有著諸多方面豐富的經驗,這也是封建統治集團不願意將自己的利益,特別是統治權力交給資產階級勢力的重要原因。
  • 議會派節節敗退,王黨派趁勢反撲,英國「內戰初期」形勢撲朔迷離
    這卻遭到了議會派保守勢力的反對,當時正在前線作戰的英格蘭軍隊統帥克倫威爾,也不得不服從命令,最終由王黨派軍隊自由退去。與此同時,正在西南地區與王黨派軍隊激烈戰鬥的埃塞克斯伯爵及其軍隊,卻遭到了王黨派軍隊的猛烈進攻,最終完全潰敗。
  • 英國議會:為剝奪國王權利而產生!強國源於改革而不是掠奪
    英國的議會起源,為了剝奪國王的權利而產生 歷史上,英國的政治進行了三次民主化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將英國政治推向民主政治一邊。任何一個帝國的崛起,都不是沒有緣由沒有過程的。早期的英國議會是社會新興力量曾試圖分享權利的一種方式,在當時還僅僅是國王的諮詢機關,之後演變成國家公權力制衡的三權之一。
  • 把國王打出倫敦,政治、軍事均佔優的議會派,為何變得連連失利?
    英國被兩大派別瓜分,南北形成對峙查理一世在逮捕了議會派中激進的五名議員之後,便遭遇到了國民群起而攻之的尷尬境地,對此查理一世與其親衛軍竟毫無辦法,最終只得選擇出逃倫敦,來到了封建勢力比較穩固的英國北部地區。此後,查理一世從未忘記想要重新攻入倫敦,奪取自己曾經充滿無限輝煌的國王寶座,北部封建地區實際上成為了查理一世及其忠誠的追隨者的大本營。
  • 英國內戰 講點兒英國歷史(十七)
    於是在1945年一支新的軍隊被建立起來了——新模範軍。這支軍隊由職業軍人組成,部分是從國會軍的清教徒老兵中招募,他們獨立於議會,傾向於推翻國王和議會的權利,建立共和政體。這裡面的傑出領導人就是後來著名的護國公克倫威爾。 奧利弗·克倫威爾是亨利八世時期那位進行宗教改革的託馬斯·克倫威爾的後代。
  • 為什麼英國的激進自由派標榜民族主義
    來源:經濟觀察報為什麼英國的激進自由派標榜民族主義柳展雄為什麼近代立憲政體首先在英國產生?這是學界的長盛不衰話題,最常見的解釋是經濟因素,不列顛早早開展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新興資產階級發達。1688年光榮革命後,改革派重申「英吉利人自古以來就是自由的」這一信條,爭取擴大普選,加強議會主權。那個時代幾乎所有重要的政治活動家,如彌爾頓、霍布斯、威爾克斯均受「諾曼之軛」理論的影響,到了今天,仍然有人深信民主精神刻在盎格魯民族的DNA裡,本書作者丹尼爾·漢南(DanielHannan)即其中之一。
  • 土豪的權力遊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485年後,在都鐸王朝的統治下,英國君主專制順利發展,英國衝破了中世紀宗教神學的束縛,否定了教皇的權威。這一時期,君主專制統治推動了英國社會的進步。但是英國仍然存在社會矛盾:君主專制與議會自由傳統的矛盾。是英國在17世紀的政局動蕩的主要原因。
  • 望風披靡:從群眾運動的表現分析英國內戰是如何走向新階段的?
    前言 英國內戰爆發之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全方面優勢的議會派卻在戰場前線上節節敗退,這種議會派軍隊前線指揮出現的種種失誤,逐漸引發了議會內部激進派勢力的不滿,同時廣大英國社會民眾也開始對自己曾經支持過的議會勢力產生巨大的懷疑。
  • 「護國公」克倫威爾的崛起與改革:王軍的決定性失敗
    17世紀中葉,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軍事改革已經憑藉在戰場上的優異表現深得人心。但在歐洲大陸之外的英國,國會軍的騎兵依舊身著重甲,被魯伯特親王麾下輕裝靈活的德意志騎兵譏諷為「龍蝦」。由於克倫威爾是清教徒,因此在招兵買馬時格外注重部下的宗教立場問題,這使他的鐵騎軍擁有極高的紀律和意志。克倫威爾還著手改革了英國傳統騎兵的裝備,鐵騎軍不再身披重甲,而是輕便的頭盔,背甲和胸甲代替,德意志僱傭兵大量使用的手槍也被用於取代傳統長矛。
  • 英吉利共和國:英國歷史上唯一的共和國
    查理一世繼承其父的政策,繼續推行君主專制,增加賦稅,同議會爭奪權力。這引起了英國議會議員的普遍不滿,他們強烈反對查理一世的政策。1629年因為議會拒絕加稅,查理一世將議會長期關閉。二,英國內戰因為蘇格蘭叛亂越來越大,查理一世被迫於11月再次召開議會。議員們依然反對加稅並希望限制國王的權力。查理一世十分憤怒,甚至派軍隊闖入議會,逮捕反對他的議員。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討伐議會,英國內戰爆發。內戰初期由於議會軍將領羅伯特·德弗羅畏懼國王,拒絕同查理一世發生激烈衝突,使得議會軍連連失利。
  • 英國歷史:都鐸王朝——王在議會及議會至上原則的萌芽(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英國歷史:都鐸王朝——「王在議會」及「議會至上」原則的萌芽。甚至到了1523年,一位英國學者仍然寫道:議會法案是由「國王及其前輩,以及議會中的僧侶、貴族和全體國民制定的」。這句話中的「以及」二字表明國王是被置身於議會之外,或者與議會並列。可在宗教改革開始不久,還是這位學者修改了他8年前的論文,改稱國王是「議會的首腦和主要成員」。
  •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霸權和俄國的工業發展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霸權1858年,倫敦建築工人發動罷工。他們要求把每天工作時間縮短到9小時。企業主立刻宣布同盟歇業,並聲稱工人如要恢復工作必須具結表示不加入工聯會。罷工和同盟歇業延續了兩月之久,結果是工人失敗了。這次鬥爭證明:工人之所以在老闆面前表現軟弱無力,是因為他們分散在各個小工會之中。
  • 英國政治家:你試試砸爛英國議會舉俄羅斯國旗?
    對於這種挑釁行為,英國前國會議員加洛韋(George Galloway)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加洛韋在7月1日接受俄羅斯RT新聞網採訪時表示,首先要糾正外媒一個說法上的誤區。「從來都不是『英國把香港主權交給中國』,而是『香港回歸』。英國以前向中國出售鴉片(口誤作「海洛因」)遭拒,就把香港奪走,以此作為一種懲罰。
  • 簡單歷史復盤:英國都鐸王朝
    都鐸君主繼續遏制貴族勢力(歐洲的皇帝就是這麼慘,常常畢生就是幹這個,兩大原因,1是政制不像中國這麼大一統,2是這片土地的人心就是更追求自由,反抗意識較強,沒中國百姓這麼綿羊,所以貴族勢力才怎麼壓都始終存在),到都鐸王朝終結,英國竟然沒有一個公爵。
  • 全國人大代表團訪問英國、盧森堡和歐洲委員會議會情況的書面報告
    當前位置: 全國人大代表團訪問英國、盧森堡和歐洲委員會議會情況的書面報告        應英國議會上院議長歐文和下院議長布思羅伊德、盧森堡議會議長施鮑茨以及歐洲委員會議會議長菲舍爾的邀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姜春雲率領的全國人大代表團於1998年6月7日至19日對英國、盧森堡和歐洲委員會及其議會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
  • 內戰結束後的英國,私慾膨脹的長老派仍然貪得無厭
    長老派發動政治驅逐開始全面掌握議會第一次內戰結束之後,由於議會在反王權戰爭中,發揮了比較重要的決策和領導作用,因此當王權勢力開始不斷遠離之時,議會派開始成為有效統治英國的臨時政府。雖然於戰爭期間,對議會內部的保守勢力進行了清洗,但是戰後,那些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又開始逐漸掌握議會,企圖通過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巨大的政治威望,來完全控制議會,令議會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發展,去做決策。由此,長老派開始利用各種手段去排擠、驅逐議會中存在的中小勢力資產階級。
  • 世界歷史:英國歷史上未戴王冠的國王,竟然就是他
    他們雖然打退了左翼的議會軍,但中路已被克倫威爾親自率領的鐵騎軍突破。王家軍騎兵抵擋不住,掉頭逃出了戰場。議會軍越戰越勇,一鼓作氣地追殺起來。王家軍步兵失去了騎兵掩護,立即全部潰散。魯伯特見大勢已去,急忙帶領少量殘兵敗將倉惶逃跑。這時候,太陽剛剛落山,短短的時間內,議會軍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議會軍雖然在馬斯頓草原大勝王家軍,但查理一世的勢力依然很強大。
  • 1642年,國王查理決定不再向議會妥協,英國內戰爆發
    但當時有很多英國人都認為國王正在密謀通過立法,推翻英國國教教會,重新將英國變成羅馬天主教的國家。議會便開始向國王身邊的人下手,兩人束手就擒,其中坎特伯雷大主教被送上斷頭臺。1642年,國王查理決定不再向議會妥協,英國內戰爆發。最終王黨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