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粵菜師傅」助推世界客都美食傳承

2020-12-17 金羊網

梅州:「粵菜師傅」助推世界客都美食傳承

金羊網  作者:危健峰 李秀茹 羅曦  2020-10-08

近年梅州市把「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緊密結合,不斷將梅州的飲食文化推向海內外。...

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緊密結合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危健峰 通訊員 李秀茹 羅曦

客家菜是粵菜三大菜系之一。客家民系分布廣闊,在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形成不同流派。其中,梅州流派是客家菜的主要代表,其飲食文化承前啟後、兼容並包,飲食講究鑊氣,注重養生保健,質地純、味濃香。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尋味梅州了解到,近年來梅州市把「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緊密結合,不斷將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的飲食文化和美味佳餚推向海內外。

五華釀豆腐十大高手之一——孔春蘭

客家美食品牌不斷提升

「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梅州客家美食,是客家先民長期遷徙過程中,在保留原有中原飲食習俗和烹飪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相鄰民系的飲食文化特色和沿途的烹飪技藝,創新發展、包容變通而形成的,「既源於中原又不同於中原」。隨著「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客家菜的傳承、創新和發展迎來了新的重大契機。

推動客家美食傳承和創新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保健,做這道點心的時候,我覺得可以按照不同季節和時令加入相應相融的食用草藥。」在五華小綿羊飯店,李慶泉正和幾位廚師研究五華非遺「大布七月七藥粄」的做法。

李慶泉,國家級烹調技師、五華縣餐飲協會負責人,曾師從國家高級烹調師、中華金廚獎獲得者陳鋼文。他告訴記者,梅州客家飲食習俗中非常注重養生保健。客家菜用料講究鮮嫩、野生、家養、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粗刀大塊、保持肌理,不破壞食物纖維與營養,膳食講究搭配和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醫食同源、食藥同用」既是梅州客家美食的一大特色,又體現著「長壽文化」。

梅州客家菜素、野、粗、雜的自然食材和健康理念,配以原汁原味、注重養生的烹飪技法,從吃出健康長壽方面給予了豐厚的回報。梅州的蕉嶺和大埔是「世界長壽之鄉」,梅縣區和豐順是「中國長壽之鄉」。

近年來,客家美食與中醫藥文化、長壽文化的結合更加緊密,長壽食材、長壽美食、長壽產業成為客家美食創新和發展的方向。梅州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3.76%,富硒土壤地帶佔總面積的52.3%,中草藥1800多種,屬全國和省重點品種282個,佔普查品種的61%,如五指毛桃、牛乳樹根、益母草、金線蓮、艾草等既是客家人的醫治病害的「藥」,又是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保健的「食材」。

客家菜通過傳承和創新,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在第二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中,「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獲全國創業就業優秀項目獎;第五屆全國海峽客家烹飪大賽等系列競賽中獲得16個特金獎、15個金獎、4個銀獎,2人獲評全國十大「客家菜烹飪高手」。2019年11月,梅江區被廣東烹飪協會授予「廣東客家美食名城」稱號,成為全省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客家菜師傅隊伍不斷壯大

近年來,客家菜師傅隊伍在不斷壯大。截至2019年,梅州市建立了6個市級和6個縣級粵菜(客家菜)師傅培訓基地,培訓客家菜師傅1777人,帶動就業創業2735人;建成全國首個客家菜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3個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目前正在申報建設3個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和3個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

「以知名的客家菜『五華釀豆腐』為例,2018年『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實施後,五華釀豆腐正在申報省級非遺和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李慶泉介紹,2018年,梅州市各縣區啟動了「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出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廚師被更多的人尊重,更願意從事這個行業。這對客家菜的傳承發展十分有利。」

記者也從五華縣人社部門了解到,為推動「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五華縣技工學校設立了「梅州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展示館」,成立了「五華縣粵菜(客家菜)技能大師工作室」,設立了陳鋼文(國家級)技能大師五華工作站。

「我們還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將五華特色餐飲打造成產業,帶動上遊的種植、下遊的加工以及旅遊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五華縣人社局就業服務中心藍鋒向記者介紹,五華縣著重打造魚生、釀豆腐等菜係為主導的產業,並先後舉辦了「五華釀豆腐高手大賽」「五華魚生大賽」「五華紅薯節廚神爭霸大賽」等系列活動。

小小一方豆腐 成就一方產業

客家「釀菜」是指在一種原料中夾進、塞進、塗上、包裹進另一種或幾種其他原料,然後加熱成菜的方法,包括釀豆腐、釀蛋角、釀苦瓜、釀茄子等。五華釀豆腐,講究燒(高溫)、鹹(味濃)、肥(多油)、香、嫩、滑的特點;食用時,以新鮮的油麥菜裹上釀豆腐,再添點紫金椒醬,看起來像「綠色的翡翠包裹著白玉」,吃起來清脆爽口、鮮甜美味,是一道知名的客家菜。

如今,釀豆腐這門古老的技藝,在「粵菜師傅」工程推進下,從小小一方豆腐成為一個大產業。

賣豆腐日入過千元

上午10點剛過,五華華城農貿市場裡鍾小霞已經開始收拾攤位準備回家,六板石膏豆腐全部賣完,這是最平常的狀態。

「一板是25元,平時是五六板,節假日多的時候是幾百板,雖然累,但賺得多。」鍾小霞告訴記者,她與丈夫張綺泉靠做豆腐為生,從丈夫祖上開始,三代都是做豆腐的。在華城鎮,鍾小霞夫婦做的豆腐可謂遠近聞名,無論是石膏豆腐的嫩滑還是鹽滷豆腐的老道,兩夫婦對火候的把握真是分毫不差。

張綺泉介紹,每天都是凌晨2點起床,5點前把豆腐做好,6點左右拿到市場上賣。遇到春節等大的節假日,兩夫婦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最多的時候大概是一天做五百多板。「過年的時候,由於訂單量大,幾乎五六天不合眼,可以賺幾萬塊錢。」張綺泉說。記者問及他家做的豆腐有何不同時,他們坦言:豆腐都一樣,只是30年來從不弄虛作假,每一塊豆腐都是真材實料。

在水寨鎮水潭東路,下午3點的水寨豆腐行裡,陳海輝一家又忙碌起來,到店鋪購買豆腐的市民絡繹不絕。「固定的顧客是上下午都要,散客則隨意購買,一天下來營業額大概1000多元。」陳海輝說。

在陳海輝店裡,記者還見到了他23歲的兒子陳桂泉,小夥兒話不多,在豆腐坊忙裡忙外。陳桂泉告訴記者,做豆腐無論寒冬酷暑、颳風下雨每天必須凌晨兩點多起來,幫著父母打豆漿、煮豆腐,給客戶送豆腐,雖然很累,卻為自己掌握了一門技藝感到充實。

小豆腐支撐大產業

老實做人、老實做豆腐,是五華豆腐傳統技藝的精髓所在,更體現了五華人的「工匠精神」。

為做強五華豆腐上下遊產業,該縣積極鼓勵豆腐製作企業做強做大,華城鎮阿桂豆腐廠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為順應市場的發展,該廠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規模化生產的廠房,年產豆腐108萬斤,帶動6戶農戶參與,其中貧困戶2戶,被五華縣「客家菜師傅」工程領導小組評為十大美食食材基地之一。

「貧困戶到工廠打工,每個月保底有3500元的工資,還可以按照標準將自家製作的豆腐賣回公司,解決他們的銷售問題。」該公司負責人江彬告訴記者,傳統豆腐製作工藝雖然保留了較高的手工技法,但在批量生產的情況下,還是要依靠現代化的技術,才能保證品質、滿足市場的需求。

江彬介紹,為了延長豆腐加工產業鏈條,目前該廠還進行油泡豆腐、豆腐乾、毛糕等的生產。其中,毛糕是豆腐製作完成後,加以相關的發酵黴菌形成的餅狀豆制食品。「豆腐的植物蛋白經過特種黴菌發酵後,其營養價值變得更高、更符合現代人的體質。」江彬說。

子承父業的陳桂泉幫父母打理生意

國家級烹調技師、五華餐飲協會負責人李慶泉(右)

釀豆腐高手孔春蘭:農家樂生意越做越紅火

華城鎮石柱塘農家樂,老闆孔春蘭正忙裡忙外招呼客人。2018年「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實施,自從她在當年舉辦的首屆「五華釀豆腐高手大賽」中被評為「十大高手」一炮而紅後,她的農家樂是越來越紅火。

從小喜歡廚藝的孔春蘭,早早就從父母那裡學會了製作豆腐、釀豆腐的技術,每到年節她都會為家人做出一桌佳餚。「親戚朋友都說我做的飯菜很好吃,才越來越有信心。」孔春蘭告訴記者,在親戚朋友的鼓勵和支持下,2005年開始在街邊開大排檔,當時條件非常簡陋只有三四張桌凳。沒想到的是,孔春蘭的大排檔不知不覺火了起來,甚至鄰近鄉鎮和從珠三角回來的人都會到這吃飯。

生意火起來後,孔春蘭開了間小飯店。2017年,華城鎮政府啟動石柱塘公園改造工程,提升周邊的環境;2018年,五華「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啟動,鎮政府鼓勵和扶持孔春蘭開設農家樂。「廣東金融學院對口幫扶華城鎮,將68萬元扶貧資金投入到我的農家樂,帶動22戶貧困戶種植黃豆和製作豆腐,每年能分紅5.4萬元給貧困戶。」孔春蘭告訴記者,這筆資金的投入,讓她更放心大膽去幹,現在石柱塘農家樂已經小有規模,一樓是宴會大廳,二樓有8間廂房,農家樂去年的利潤達到了30萬元。

「除了分紅,還有2名貧困戶長期在店裡工作,每個月工資是2100元;做外席需要更多人手的時候,也是優先考慮貧困戶,工作一天是100元。」孔春蘭說。現在,孔春蘭已經很少親自釀豆腐和下廚炒菜,但作為五華餐飲協會的會員,她有更多的時間去各地走訪交流,學習新的菜品。她說,五華釀豆腐裡體現的是客家人艱苦奮鬥的精神,這樣的傳統技藝一定要傳承下去,也要根據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進行創新。

釀豆腐 包含著「謙讓」和「富裕」

梅州五華的大豆種植歷史悠久。2011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五華獅雄山秦漢城遺址進行了第五次考古發掘,並從灰坑中鑑定出4粒大豆和9粒赤豆。有學者考究認為,該項考古發現說明,在秦漢時期,五華或許就存在大豆的種植。

歷史記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徙才來到梅州腹地。五華釀豆腐起源比較流行的傳說是:元末明初,大批中州移民從皖、蘇、浙、贛、閩逐步向南,移居到嘉應州五華縣腹地的華城、水寨、橫陂、安流一帶。他們根據北方包餃子的方法,以豬肉、蔬菜混合剁成肉醬為餡,以豆腐代替麩皮,中間戳個窟窿,將肉餡嵌入,形似餃子而冠之於釀豆腐美名。

「釀在客家話發音中與『讓』相同,腐則與『富』相同,因此釀豆腐在客家人心中寓意為『謙讓』和『富裕』,所以逢年過節或有喜事,每家每戶的餐桌上都有這道菜。」李慶泉告訴記者,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身上有濃鬱的儒家文化色彩,謙卑恭讓不與人爭;同時飽受遷徙之苦,希望定居耕種之後,能夠生活富足。

有關「釀豆腐」,還有不少民間傳說。其中有一個故事較為出名:很久以前,五華一戶人家,有兩兄弟不和,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時,一個往北,一個往南,但是他們都非常孝順自己的母親。每年春節都趕回來和母親團圓。有一年,哥哥買回來豬肉,弟弟帶回來豆腐,為了讓他們兄弟倆和睦共處,心靈手巧的母親將肉和豆腐做成了肉餡豆腐,席上,兄弟倆都覺得這道菜味道鮮美。這時母親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兄弟要像這肉餡豆腐一樣,團結凝聚。」兄弟倆從中悟出道理,後來團結一致,家族興旺發達。

五華釀豆腐

如何做好正宗五華釀豆腐?

五華十大釀豆腐高手之一的孔春蘭提供了她的心得。

一、製作豆腐:選取優質大豆,去皮,用山泉水泡豆、磨漿、濾渣、煮漿、點兌、成型。

二、釀製豆腐:將豆腐切成正方形或三角形,手呈半握狀態輕託豆腐,另一隻手用筷子輕輕在豆腐塊中央戳一個洞,將剁好的肉餡釀入其中。

三、煎煮豆腐:熱鍋冷油,豆腐入鍋。煎至定型後加適量水用中火慢煮約10分鐘,快熟的時候用南薯粉加水和適量的醬油攪拌後勾芡,再轉入砂煲撒上蔥花或剁碎的芹菜。

四、製作訣竅:

1、點兌和成型階段,需要根據豆腐的熟、嫩程度掌握石膏的用量和壓榨的時間。

2、輔料佐料:油炸半乾蔥頭或去皮蒜頭。梅香鹹魚去骨,下鍋炸香後,與剁碎五花肉混合均勻。

3、轉入沙煲後,注意用小火慢燉3分鐘

總策劃:劉海陵 林海利

總統籌:孫璇 羅韜

總執行:馬漢青 施沛霖 李青

版式統籌:劉苗 

編輯: 正龍

相關焦點

  • 百餘「粵菜師傅」同臺競技
    新星組的參賽選手則為粵菜的未來之星,是來自全省技工院校或職業院校烹飪專業的全日制學生精英,是「粵菜師傅」最好的傳承苗子。  各地參賽選手通過公開報名、激烈選拔或行業協會精選推薦產生。中式烹調師粵菜新星組不分菜系統一評比,中式麵點師工匠組和新星組兩個組別統一為「廣式點心」品種評比。在獎項設置方面,本屆賽事設置了授予「廣東省技術能手」、晉升職業資格等級、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等獎勵。
  • 「粵菜師傅」裡走出勞動模範
    廣東省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先進集體表彰大會近日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嶺南控股東方賓館行政總廚張志強榮獲「2020年廣東省勞動模範」稱號,是廣州唯一一位獲表彰粵菜師傅。這位從廚36年的名廚,剛入行就徹底愛上了廚師這個行業。
  • (道滘)深挖傳統水鄉美食,力推粵菜師傅工程——道滘鎮舉辦2020年...
    為進一步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提升城鄉勞動者就業創業水平,助推鄉村振興發展,2020年11月18日,道滘人社分局在大嶺丫村水岸楓林向日葵園舉辦以「品味道滘」為主題的2020年「粵菜師傅」烹飪技能大賽。
  • 粵菜師傅進山村,信宜旺同村舉行「廣東粵菜師傅名村」推廣活動
    茂名日報消息 記者陳牧雲柯詩華通訊員江玄昨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信宜市在信宜東鎮街道旺同村召開全市「粵菜師傅」工程助推鄉村振興現場會暨「廣東粵菜師傅名村」宣傳推廣活動。市政協副主席、市人社局局長董曉璐出席會議並講話。
  • 全省頂尖粵菜師傅齊聚​順德比拼廚藝!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來了
    12月27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暨粵菜文化交流活動在順德華僑城歡樂海岸PLUS開幕。開幕式上這一幕生動展現了世界美食之都的魅力。12月27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暨粵菜文化交流活動在順德華僑城歡樂海岸PLUS開幕。
  • 「粵菜師傅」工程為東莞傳統美食注入新活力 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
    東莞不僅製造「世界」,也製造美味。這裡的中堂魚包、虎門蟹餅、荔枝柴燒鵝、莞式腊味飯……無不向外人展示著傳統莞菜的魅力。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東莞採訪了解到,近兩年東莞市積極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深入推進其對就業創業的帶動作用,振興扶持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旅遊業。而隨著「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也為傳統莞菜注入了新派烹飪的活力。
  • 粵菜師傅|揭陽「潮菜師傅」傳承千年曆久彌新,以至簡廚藝還原最濃鄉土味
    截至目前,已建設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2家,創建粵菜大師工作室2個,已培訓「潮菜師傅」2080人,預計至2022年將達4000人。藉助「粵菜師傅」工程,揭陽以「鄉土潮菜」為紐帶,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與就業創業、產業發展串聯起來,不僅培養出新一代粵菜師傅,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更讓傳承了千年的潮菜文化愈加發揚光大,歷久彌新。
  • ...學校「粵菜師傅」培養(普寧班)在普寧市潮菜廚師職業培訓學校開學
    12月11日,廣東省財經職業技術學校在普寧市潮菜廚師職業培訓學校舉行「粵菜師傅」培養(普寧班)開學典禮。普寧市副市長陳衛華出席了開學典禮並作開班動員講話。他指出,「粵菜師傅」工程是一項人才工程、民生工程,旨在促進城鄉勞動者技能就業,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希望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作為,協同配合,社會各界人士鼎力支持參與,努力擦亮「粵菜師傅」金字招牌。
  • 江門粵菜師傅帶你吃宵夜!東湖廣場這場盛會吸引了眾多市民關注...
    為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搭建烹飪技能風採展示和競技舞臺,深化五邑美食文化品牌建設,助推我市「六穩」「六保」、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江門市蓬江區人民政府、江門市總工會
  • 大師工作室落戶技校 助推「廣東技工」「粵菜師傅...
    大師工作室落戶技校 助推「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工程金羊網  作者:周聰  2020-07-13 7月13日下午,黎國雄國際烘焙大師工作室籤約揭牌儀式在廣州市高新醫藥與食品技工學校舉行。
  • 「粵菜師傅村」「烹」出脫貧致富路
    ,是全國文明村,也是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範單位,更是遠近聞名、名副其實的「粵菜師傅村」。飲食文化底蘊深厚的旺同人覺得光有美食遠遠不夠,於是他們又在村中建設了一座「旺同村飲食文化展館」,以圖、文、實物綜合展示的方式,向所有遊人介紹旺同村豐富的飲食歷史文化。旺同村委會書記方兵告訴記者,廚師職業在旺同村深受追捧,全村從事廚師行業的有200多人,其中有3支由100多名廚師組成的流動「粵菜師傅」專業團隊。
  • 【梅馬】客商銀行·2020世界客都長壽梅州馬拉松賽新聞發布會舉行...
    【梅馬】客商銀行·2020世界客都長壽梅州馬拉松賽新聞發布會舉行,獎牌和參賽服驚豔亮相 2020-12-05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客商銀行·2020世界客都長壽梅州馬拉松賽27日舉行
    12月27日,客商銀行·2020世界客都長壽梅州馬拉松賽如期而至,在梅縣區人民廣場激情開跑。1萬名選手齊聚世界長壽之都梅州「親梅逐馬」,盡情體驗最安全、最乾淨、最有味道的「梅馬」。客商銀行·2020世界客都長壽梅州馬拉松賽在梅縣區人民廣場激情開跑7時20分,起跑儀式開始。全場肅立,奏唱國歌。
  • 【粵菜師傅 嶺南新味】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東莞菜
    東莞不僅製造「世界」,也製造美味。這裡的中堂魚包、虎門蟹餅、荔枝柴燒鵝、莞式腊味飯……無不向外人展示著傳統莞菜的魅力。 羊城晚報記者在東莞採訪了解到,近兩年東莞市積極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深入推進其對就業創業的帶動作用,振興扶持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旅遊業。而隨著「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也為傳統莞菜注入了新派烹飪的活力。
  • 「粵菜師傅」架起創業「彩虹橋」
    編者按粵菜師傅添好味,美好生活在手中。2018年以來,廣東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在傳承粵菜文化的同時,有效促進城鄉勞動者實現技能就業和脫貧致富。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粵菜師傅」工程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支撐高質量發展,兩年多來累計培訓約5萬人次,帶動約16萬人實現就業創業。從今天起,南方日報推出「粵菜師傅 美好生活」系列報導,發掘粵菜師傅就業創業的追夢故事,展現廣東各地紮實推進「粵菜師傅」工程的火熱場景,透視「粵菜師傅」工程背後走向全面小康的廣東步伐。敬請垂注。
  • 傳承粵菜文化,培養粵菜人才!2019「廚神駕到」第三季廚神誕生
    本次活動由順德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順德飲食協會、順德廚師協會協辦,旨在落實粵菜師傅工程,傳承粵菜文化;與傳統的民間廚藝比拼不同,活動通過招募有烹飪基礎的社會人士,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酒店實踐、探店採風、廚藝比拼等手段,發掘培養粵菜人才,傳承發揚順德菜精髓,提高粵菜品牌影響力。
  • 粵菜師傅示範工程暨特區40年餐飲圖片展啟幕
    本次活動旨在傳承粵菜文化,搭建粵菜文化展示平臺,推動粵菜師傅的合作交流,助力後疫情時代飲食行業復甦,促進大灣區飲食文化發展,深入打造深圳地方美食品牌和城市名片。活動內容豐富,有名廚獻藝、名菜和健康食材展示,粵菜文化圓桌交流對話,發起拒絕舌尖上浪費倡議書,並對推廣粵菜有貢獻的大廚頒發粵菜文化推廣大使和粵菜文化傳承推廣名師,粵菜美食文化陽光使者大獎,粵菜技能傳承文化導師榮譽證書。
  • 茂名濱海新區「粵菜師傅」培訓班開班
    近日,茂名濱海新區舉行「粵菜師傅」培訓班開班儀式。濱海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楊裕全出席儀式並講話。「粵菜師傅」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動的穩就業舉措,採取職業培訓與學制教育相結合模式,大規模開展粵菜師傅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促進城鄉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致富,全面提升就業創業水平,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 2020年珠海市鄉村振興「粵菜師傅」技能大賽圓滿落幕!
    據了解,此次大賽是一場展示珠海美食的盛宴,也是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同時,也是一次全市性的技能競賽,共有30組代表隊伍參加。《春色滿園》榮獲2020年珠海市鄉村振興「粵菜師傅」技能大賽(中式面點)的一等獎。
  • 「客都梅州赴圩節」走進平遠縣長田鎮
    (鍾小豐 攝)  本報訊 (記者傅思林)昨日,由梅州日報社、市交通運輸局、平遠縣長田鎮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赴圩節·長田鎮暨廣東高速車主節」在長田鎮集貿市場舉行,吸引當地群眾、遊客近萬人前來赴圩,暢遊「花園小鎮」,參觀新農村建設和綠色生態農旅產業發展成效。  赴圩節期間,農特產品展、家電下鄉、美麗鄉村遊、非遺文化惠民演出晚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精彩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