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粵菜師傅添好味,美好生活在手中。
2018年以來,廣東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在傳承粵菜文化的同時,有效促進城鄉勞動者實現技能就業和脫貧致富。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粵菜師傅」工程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支撐高質量發展,兩年多來累計培訓約5萬人次,帶動約16萬人實現就業創業。
從今天起,南方日報推出「粵菜師傅 美好生活」系列報導,發掘粵菜師傅就業創業的追夢故事,展現廣東各地紮實推進「粵菜師傅」工程的火熱場景,透視「粵菜師傅」工程背後走向全面小康的廣東步伐。敬請垂注。
●南方日報記者 張泳渝
通訊員 李偉良 岑向權
臺山黃鱔煲仔飯、汶村五味鵝飯、海晏白雲豬手飯……還沒到飯點,90後「粵菜師傅」陳英宏的店已然香飄四溢。
尋味前往,店外藍色招牌「五邑菜·臺山黃鱔飯」和「江門粵菜師傅」的標誌格外醒目。走進店裡,慕名而來的食客們正在點菜;另一邊廂,陳英宏幹得熱火朝天,只見他熟練地將黃鱔去骨起肉、清洗,放在熱鍋裡爆炒、調味。在這家「臺山黃鱔飯橋湖輝煌店」,他既是創店老闆,也是主力大廚。
今年,江門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彩虹計劃,全方位幫助「粵菜師傅」創業,年輕的陳英宏抓住了這個機遇。
17歲便踏入餐飲行業的他,在廚房摸爬了10餘年,三次創業都沒成功。去年,他報名參加「粵菜師傅」工程培訓,在系統學習廚藝後入選「彩虹計劃」創業項目,終於品嘗到創業成功的滋味。
全方位培訓底氣更足:
「我不是一個人在創業」
「煲仔飯熟咯!」陳英宏將炒好的黃鱔肉鋪在飯上,燜煮片刻,美味上桌。
做好這道菜,是每位臺山「粵菜師傅」的必備技能。但與傳統臺山黃鱔飯的製作手法不同,陳英宏採用煲仔飯電爐製作。每份煲仔飯都使用定量的水和米,製作過程中火力與烹飪時間也保持一致。
「通過科學標準的流程,無論店裡哪一位廚師製作,都能保證口味。」標準化製作、系統化管理,這些是「粵菜師傅」培訓課程教會陳英宏的道理。
作為地道的臺山人,他在廚師行業打拼多年後,選擇在本地自主創業。但前兩次的創業並不順利——和朋友合夥開西餐廳、經營網上餐飲店,最終都由於缺乏經營經驗以失敗告終。「從廚師轉變為餐廳經營者,的確有一定難度。」陳英宏說。
不服輸的他又開了一家港式燒臘店。但出品不穩定、營業額不理想,讓他再次遭遇困境。得知「粵菜師傅」工程培訓後,他來到廣東廚藝技工學校進修,系統化學習經營理念、做菜技巧,還考取了中式烹調證書。經過45天培訓,他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上,事業慢慢走上正軌。
「經過『粵菜師傅』的培訓,視野更開闊,志向也更高了。當得知江門市推出『粵菜師傅』工程彩虹計劃,我決定再創辦一家餐飲店。」陳英宏說,與前面3次創業相比,這一次更有底氣。
「我不是一個人在創業。」陳英宏說,人社部門、廚藝學校的導師給他出謀劃策,「粵菜師傅」學員與他交流經驗。彩虹店開張後,他鼓勵店裡員工也去參加「粵菜師傅」培訓工程,不斷提升烹飪水平。
「去年,廚藝學校共舉辦了13場『粵菜師傅』技能培訓,我們為有創業意願的學員專門建了一個群,宣講創業政策,交流創業經驗。」臺山市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岑向權一邊展示「創業之星」微信群一邊介紹,群裡的十幾位「粵菜師傅」學員,近半數有意向創立「彩虹店」。
最高可獲10萬創業補貼:
「還想免息貸款再開一家」
陳英宏的「彩虹店」位於臺城街道環北大道,是臺山城區的主幹道之一,連接著新舊城區。
租下這間店鋪後,就是緊張地籌備環節。彩虹計劃以「彩虹」為設計理念,根據江門七個縣級市(區)特色美食文化特徵,從店面設計、店內裝修配套設計、菜式品牌及搭配設計、創業指導、項目推廣扶持等方面提供「五個一」創業標準化策劃。
標準策劃之上,陳英宏還加入了「個性化定製」,將「拿手」的燒臘加入菜單。經過多次調整,85平方米的小店既建有「明廚亮灶」廚房,也設有特色燒臘明檔。
6月12日,臺山黃鱔飯橋湖輝煌店作為臺山首批「粵菜師傅」工程彩虹計劃餐飲創業店正式開張。寬敞明亮、乾淨整潔的「彩虹店」在「粵菜師傅」品牌的加持下,生意越做越紅火。
「開張10天,我們的營業額就比試業時翻了一番!」陳英宏很興奮。開張不久,他就加入了美團外賣開展線上銷售,並推出套餐團購等優惠,吸引顧客到線下消費。
「酒香也怕巷子深!創業前期,最重要的就是推廣。」擁有多次創業經歷的他總結出「線上+線下」結合的推廣經驗。插上網際網路翅膀的「彩虹店」,搖身一變成為「彩虹雲店」,每天推出特價優惠餐品,贏得更多知名度。
根據江門彩虹計劃的扶持政策,正常經營「彩虹店」6個月以上的新晉粵菜師傅,最高可獲10萬元創業扶持補貼。此外,江門「粵菜師傅」學員還可向人社部門申請最高30萬元的免息創業擔保貸款。
「貪心」的陳英宏想把這兩個機會「攢起來」:「等這家店上軌道後,我想利用免息貸款政策再開一家,把正宗臺山味帶到江門城區,甚至是廣州和深圳等城市。」
打造「粵菜師傅+旅遊」線路:
巧妙串起特色美食景點
美食和旅遊密不可分。陳英宏的「彩虹店」內懸掛著很多臺山的美食地圖,廚房裡的食材也大多是本地生產,包括鬥山養殖的鵝、廣海的鹹魚、衝蔞的黑皮冬瓜、川島的蝦醬等。
「在臺山廣闊的鄉村田間,撒滿了許多珍珠般的特色美食景點,值得大力發掘推廣,未來充滿廣闊發展前景。」在江門市「粵菜師傅+旅遊」聯盟啟動儀式上,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錢傑潤說。
今年,臺山市推出了「粵菜師傅+旅遊」美食地圖,發布了8條「粵菜師傅+旅遊」美食旅遊線路,在線路中巧妙串聯著「粵菜師傅」學員的創業店。以陳英宏的「彩虹店」為例,毗鄰臺山市汽車總站,靠近臺城商業城,周邊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其帶來了更大的客流量。
今年上半年,江門全市「粵菜師傅」彩虹計劃創業項目共有23家創業店完成經營備案,4家正在裝修,還有32名粵菜師傅有較大的意向。預計今年將有30家江門僑鄉菜創業店開業,至2022年,全市將扶持130家江門僑鄉菜創業店開業,刺激消費增長、帶動更大規模就業,形成江門特色的「粵菜師傅」創業品牌。
■數讀
●截至6月11日,江門「粵菜師傅」彩虹計劃創業項目共有23家創業店完成經營備案,4家正在裝修,1家已確定選址正在設計階段。
●截至目前,江門共有24家餐飲企業組織「粵菜師傅」及員工通過「線上+實操」方式,開展粵菜製作等課程的適崗培訓,培訓達3185人次。
●江門累計培訓粵菜師傅2726人,包括技工院校全日制粵菜專業學生2256人,社會粵菜師傅4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