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後覺得贊同的話,一定要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
文 | 李栩然
首發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許久不玩遊戲,真的有點後知後覺了。
剛剛過去的周末,電子競技隊伍IG居然在英雄聯盟S8全球總決賽上一舉奪魁,打破了中國在這個項目上過去七年從未奪冠的尷尬記錄。
消息傳來,一半人在恭喜IG,大呼「IG牛X」;還有一半人在瘋狂地問:IG是啥,牛什麼X?
沒辦法,中國太大了,類似這樣的割裂無處不在。
據說,IG奪冠後,他們的老闆王思聰大手一揮,一人獎勵了一百萬。
再加上賽事獎金以及今後可能的代言,隊伍裡每個人身家都可能過千萬。
而就在今年的亞運會上,國內組建的電子競技隊伍還首次以「電競國家隊」的名義參加了亞運會。
然後,8月的雅加達,3場電子競技表演賽,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皇室戰爭,兩金一銀,既賽出了風格,更創造了歷史。
那幾個打遊戲的少年,也一下子從不務正業的問題少年變成了「亞運冠軍」,可以身披國旗,成了國家體育精神的一種象徵。
贏了冠軍,身家千萬,還可以代表國家出徵,這才是真正的名利雙收。
打遊戲打成這樣,這得讓多少天天教育孩子,長大了要進事業單位、考公務員的父母,感到臉上火辣辣的疼啊?
但與此同時,關於電子遊戲的爭議仍不絕於耳。
最明顯的就是,亞運會的電子競技項目除了最後一場決賽,都沒有直播。
在第六屆奧林匹克峰會上,國際奧委會官方曾宣布,認證電子競技運動成為正式的體育項目,開始著手將電子競技納入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中。
結果就在奧委會宣布此項決定後,人民日報立馬發文《入奧電子競技可以嗎?仍需觀察深思》,表達了對待電子競技問題的擔憂。
而在生活裡、網絡上,還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家長父母鋪天蓋地地對電子遊戲以及手機、網絡等進行歇斯底裡的批判和抵制。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35年前。
2
1983 年,日本任天堂公司發布FC 遊戲主機,國內俗稱為紅白機,裝載了三款最經典的遊戲,《超級瑪麗》、《魂鬥羅》、《坦克大戰》。
沒有玩過的至少都看過,沒有看過的至少都聽說過,如果都沒有過,說明像我一樣沒有童年。
傳入內地後,這些遊戲引起了大家的追捧,並隨著山寨產品「小霸王」的推廣,很快風靡全國。
90年代後,紅白機之外,大大小小的電子遊戲室遍布在街巷,俗稱街機。
街頭霸王、KOF拳皇、三國戰紀、恐龍快打、合金彈頭、傲劍狂刀、釋厄傳、侍魂……玩過的請在評論區留言證明。
在我們小時候,幾乎所有的小學都要求不能進「三室一廳」。這其中的一室就是遊戲室。
很多小孩子都有過偷父母的錢跑遊戲室去玩,然後被父母或者老師擰著耳朵揪出來的經歷。
到了2000年初,這一現象引起了眾多紙媒、電視媒體的曝光及譴責。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報導是《光明日報》於2000 年5 月刊登的。
名字很值得我們回味下,叫《瞄準孩子的「電子海洛因」》。
這篇驚世雄文一舉獲得當年的中國新聞獎通訊二等獎。
它除了讓「電子海洛因」的稱號家喻戶曉外,還以極度惡意的偏見,對痴迷遊戲的人做出了非常武斷的評價,今天讀來都覺得觸目驚心:
「整天在遊戲室裡的孩子,只有一個結果,男孩子最後變成搶劫犯、小偷,女孩子最後變成三陪小姐」。
隨著類似報導深入人心,中國土地上的電子遊戲從此被定調為「電子海洛因」,似毒品般令人聞風喪膽。
2000 年6 月,《關於開展電子遊戲經營場所專項治理的意見》頒布,全面封禁了國內電子遊戲設備的生產、銷售。
3
但大家還來不及對小霸王和街機作更多的批判,就發現情況發生了變化。
小霸王沒什麼人玩了。
因為網際網路來了,網吧取代了電子遊戲室,成為家長們眼中最大的罪惡之地。
從一開始在區域網上聯網打遊戲,CS、星際、紅警、魔獸爭霸,到網際網路和電子遊戲強強聯手。
網路遊戲開始了它長達十餘年的統治。
2001年,傳奇誕生了。
就這款現在來看玩法、畫面都很原始的網路遊戲,當年掀起的熱度遠遠超過後來的魔獸世界,現在的英雄聯盟、王者榮耀。
多少年過去了,模仿傳奇的網頁遊戲依然能夠得到不少中年大叔的痴迷,比如那個渣渣輝代言的貪玩藍月。
電子遊戲在所有人的目瞪口呆中,狂飆突進,開始了它們在中國的第一輪黃金歲月。
一共持續了三年。
2003年,CCTV5推出了《電子競技世界》節目,開啟了電子競技在央視播出的先河。
同年11月8日,電子競技被國家體育總局設立為中國第99項體育項目,中國電子競技俱樂部開始出現,電子競技行業逐步走上正規化。
2004年6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舉辦了「首屆全國電子競技運動會(CEG)」,在北京、上海,西安等8個賽區開展。
在電子競技的帶動下,就連圍棋、象棋、鬥地主等休閒類小遊戲都在聯眾平臺上火的一塌糊塗。
但很快,各路媒體和專家學者們,緩過神來了。
鋪天蓋地的口水也再次淹了過來。
而這一次的直接導火索是2004 年天津少年張瀟藝跳樓事件,這本是一起普通的青少年自殺案件,自殺原因有多重。
但調查者在搜查其遺物之時,發現了4 本總計長達8 萬字的網友筆記,裡面多次提及網遊《魔獸世界》中的角色,由於筆記中出現了以第一人稱描述的自己肉體死亡、靈魂升天的情節,《魔獸世界》便在各大媒體報導中成了張瀟藝自殺的唯一理由。
2004年,廣電總局下達了電競封殺令《關於禁止播出電腦網路遊戲類節目的通知》,所有電競節目全部被叫停,其中也包括CCTV5的《電子競技世界》。
也就是從那時起,所有沉迷於網絡特別是網路遊戲的行為,被統稱為「網癮」。
戒網癮成了中國家長們對孩子的第一期盼。
人民日報2006年7月曾經搜羅了幾年裡全國各地關於「網癮」的各種負面報導,以《觸目驚心的「網癮」案例》進行了刊發,這些案例包括:
1. 視網膜裂孔。2006年7月11日,高三畢業生小宇因高考過後幾乎全部時間都在進行瘋狂的網路遊戲導致視網膜裂孔。他每天平均玩10個小時以上的網路遊戲,玩的最多的是網路遊戲「CS」和《魔獸世界》。
2. 割腕自殺。2006年6月中旬,北京某名牌大學二年級學生宋某,因迷戀網路遊戲,被醫生診斷為「重度網絡成癮患者」。在被父親送到醫院治療的當晚,他用玻璃碎片割腕自殺,幸虧搶救及時才保住了性命。
3. 殺害親人。2003年6月15日,北京某縣17歲的初中學生李陽(化名),為籌集玩網路遊戲的錢款深夜潛入叔叔家,將爺爺、奶奶、叔叔等一家五口殺害,其中一人身中60多刀。
4. 家庭暴力。15歲的王軍(化名)已有4年的「網癮」,經常幾天幾夜不吃不喝地玩遊戲。4年來,他花在網路遊戲上的錢近20萬元。每次他向父母要錢,不給就揪著父母的頭髮打,甚至用刀砍傷父親。現在,父母只好在外面租房子住。
5. 離家出走。兩年「網癮」的孫鵬(化名)13歲迷上了《夢幻西遊》,整日整夜地「泡」在網吧裡。去年春節前,他私自拿了2000元離家出走,在外地網吧過了一個星期,錢花得所剩無幾的時候才回來。
6. 仇恨老師。江蘇省某市一位14歲的花季少女,因沉溺於網路遊戲偷同學的錢被老師批評,心理扭曲的她於是仇恨老師,瘋狂報復,用菜刀將老師活活砍死。
7. 跳樓自盡。天津市塘沽區13歲男孩張瀟藝,因沉迷網路遊戲不能自拔,從24層高的樓頂跳樓自盡,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4
魔道相長、此起彼伏,就在各種口誅筆伐之中,中國電競史上最值得記錄的一刻出現了。
2005年4月,中國著名電競戰隊WE成立。
一群人,住著出租屋,吃著盒飯,拿著最低的工資,每天訓練十幾個小時,很多時候就是睡醒了練,練完了睡。
多年以後,從這個當年毫不起眼的戰隊裡走出了SKY、Iinfi、TED等多個世界冠軍。
更讓我吃驚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至今仍活躍在電競的舞臺上,有的甚至還在打職業聯賽。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SKY李曉峰。
2005年,中國《魔獸爭霸3》項目選手SKY李曉峰榮獲WCG冠軍,這次奪冠開啟了中國電子競技的第一個高峰。
次年SKY再次衛冕WCG冠軍,這讓中國電子競技在政策制約與「遊戲洪水猛獸」說的社會輿論下,依舊得到了眾多關注。
SKY也成了中國電子競技的標誌性人物。
兩年後,在脫胎於魔獸爭霸的DOTA項目中,中國拿到了第一個世界冠軍。
四年後,DOTA2項目,中國再次奪冠,過億的獎金池也刷新了記錄。
2008年,SKY作為奧運火炬手,手持火炬一邊慢跑一邊向路人揮手致意。
和他一同參與火炬傳遞的還有星際、實況等項目的數十名電競選手。
那是多年以來,所有玩遊戲的人最驕傲的時刻。
5
2006年對中國電子競技而言,註定是難忘的一年;而對日後(臭)名揚天下的楊「教授」而言,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從事精神分裂臨床研究的楊永信,敏銳地嗅到國內青少年沉溺網路遊戲帶來的商機。
在山東臨沂市一家精神病醫院裡,他嘗試將一臺原本用於治療精神病人的電休克治療儀運用到網癮治療中,並將搭配治療的一整套流程,命名為「永信模式」。
自此以後,楊「教授」開啟了開掛一般的暴徒人生。
因為在所有「戒網癮」的手段中,楊「教授」最喜歡也最擅長使用電擊。所以一招封神的他,也被稱為「電擊楊神」。
他的電擊治療主要都在診療「十三室」裡進行,這裡也成了無數被電擊過的少年們心中的噩夢,一個堪與納粹集中營相提並論的地方。
在楊「教授」的治療中心裡,有88條「軍規」。
只要違反一條,就會遭受懲罰和電擊。通過如此高壓的管理和各種「服從性測試」,最後走出來的孩子很多都是神情麻木,唯唯諾諾。
據說,有些孩子還曾經出現昏迷、癲癇等症狀。
但這些都不影響楊「教授」的封神之旅。
從2007年起,楊「教授」先後當選山東省「未成年保護十大傑出公民」,獲授衛生廳頒發「感動山東健康衛士」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被評為臨沂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
2008年7月,中央電視臺資深編導劉明銀對楊「教授」的治療進行了長時間跟蹤採訪,歷時兩年多,完成了一部20多萬字的紀實文學,同時剪輯出12集的電視紀錄片。
紀實文學和紀錄片分別用文字和畫面兩種方式講述了治療青少年網癮的故事,名字叫《戰網魔》。
《中國作家》雜誌社、作家出版社還在北京開了一個《戰網魔》研討會。
在那部不知道究竟誰才是魔的紀錄片《戰網魔》裡,慷慨陳詞地說到:魔獸世界把孩子變成魔鬼,楊「教授」把孩子變回了人。
到了2009年,楊「教授」更是走向了人生的巔峰,他入選了中國好人榜。新聞報導裡說:
他的感人事跡在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50多名當地孩子齊聚演播廳外,要來看看幫他們戒除網癮的「好人」——心理醫生楊永信。他靠著一顆愛心,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籌建了網癮戒治中心,3年時間裡挽救了2000多名深陷網絡泥潭的學子。
6
也就是在楊「教授」走向人生巔峰的同一年,中央電視臺做了一期足以讓他跌到谷底的新聞調查,名字叫《網癮之戒》。
掀開了楊「教授」暴力戒網癮的蓋子。
並且很快,央視又一名牌欄目《經濟半小時》推出了《網癮少年成了誰的搖錢樹?》,將關注點放到規模已達數十億元的網癮治療行業,指出網戒機構缺乏監管,導致「不少機構利用家長病急亂投醫的心理牟取暴利」,「電擊、吃藥、暴力讓不少網癮少年在身體和心靈上又一次遭受傷害」。
之後,隨著更多家長和媒體們的披露,各地的網戒中心都存在體罰、囚禁、暴力訓練等現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在被央視曝光後,楊「教授」開始低調從事,不再到處宣揚拋頭露面。
但不代表他就放下了他手中的電擊棒。
就在這幾天,IG奪冠後,一個當年曾被楊「教授」電擊過的所謂「網癮少年」,寫下萬字長文,揭露被楊永信電擊的不止網癮少年,還有孕婦、老人、被性侵的少女。
而他自己本來在十年前就開設淘寶店,如果堅持到現在很可能早已財務自由,卻因為整天泡在電腦上,被家人誤認為是「網癮」而被送進楊永信的網戒中心。
在經歷了非人的折磨後,終於選擇了屈服。
然後失去了淘寶開店最黃金的十年。
文章雖然看起來匪夷所思,但在那麼多年的電擊生涯裡,在成千上萬名被摧殘的所謂「網癮少年」裡,難道就沒有這樣的真事兒?
時至今日,網絡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電子遊戲、網路遊戲產業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要推力。
根據VSPN的研究報告,中國遊戲市場過去5年收入增長達到147%,遠超全球增速的43%,其中移動遊戲端更是以810%的增長率碾壓全球。
騰訊旗下手遊《王者榮耀》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就相當於221 家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總和;電子遊戲專業化進程加快,電子競技專業被教育部納入高校專業中、電子競技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正式開展的體育項目、遊戲主播成為炙手可熱的行業……
與之相對應的是,戒網癮的市場也在同樣日益壯大。
早在2009年,就有記者按照臨沂網戒中心宣傳中所提到的已經治癒的3000名孩子為基數進行過一次計算。
最後的結果令人震驚,這家網戒中心幾年僅收取的治療費用就達8100萬元!
目前,全國仍然有300多家網戒中心,產值超過數十億。
遊戲是一盤生意。
戒網癮,何嘗不是一盤生意!
7
35年彈指一瞬,爭議仍在繼續,戰鬥也還未停止。
即使今年雅加達亞運會兩金一銀,S8上IG奪冠,杭州亞運會將設電競項目,也很難就此讓楊「教授」之流和他們的網戒中心退出歷史舞臺,煙消雲散。
相對於講一個故事,然後談一個大道理。我更喜歡這種歷史性的敘述方法。
通過梳理歷史,你會看到人們的想法有時候是多麼可笑,一個時代裡曾經深信不疑的東西,在下一個時代很可能就變成了嗤之以鼻的東西,曾經絕對正確的事兒,過幾年就可能變成完全的錯誤。
所謂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就是永遠不要帶有偏見,永遠不要非左即右。
面對歷史,我們必須要承認,遊戲曾經帶給無數青少年以及他們家庭的負面影響。
尤其是當時的網絡監管不完善,學生又普遍缺乏自覺性的年代,沉迷遊戲的人除了學習成績下降,有的還發展到偷竊、逃學。
當年的報導,很多並非失實。
但也必須要承認,楊「教授」之流粗暴冷酷的戒網方法,對那些孩子們的深重傷害。
更要承認的是,網絡和電子遊戲已經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妖魔化網遊是不理性的,呼籲取消網遊也是不現實的。
至少我從未在身邊見過一個完全不玩遊戲的人,即使躲過了網遊、端遊、頁遊,也可能會嘗試一下跳一跳、旅行青蛙、頭腦王者。
不玩遊戲的人反而成了異類。
不要用當年遊戲的危害來否認現在遊戲產業的發展,也不要用現在電子競技的成就,就去否認當年的監管不善。
至於所謂的網絡成癮,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提出「網癮」一詞的精神科醫生伊萬·戈登伯格曾坦言:「如果把成癮概念擴大到人的每一種行為,就會發現人們讀書會成癮,跑步會成癮,與人交往也會成癮。」
要知道,沉迷遊戲的危害不在於「遊戲」,而來自於「沉迷」。
我們要防的是沉迷,而不是網遊。對很多人來說,可沉迷的對象並不限於網路遊戲。
無數孩子之所以會沉迷網絡,與其說是因為遊戲,不如說是因為父母。
上一輩的父母們,對孩子最缺乏的其實就是同理心和溝通。
孩子從父母身上得不到絲毫的尊重與理解,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唯有沉迷於遊戲中尋找寄託。
在央視《網癮之戒》最後,主持人向楊永信網戒中心的家長們提問:
「因為以前過於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顧及孩子的請舉一下手!」
「因為夫妻之間的關係不好而發洩在孩子身上的請舉一下手!」
「在以往有過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在言語當中刺傷孩子的這樣的行為經常有的,請舉一下手!」
「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可以隨意支配的,請舉一下手!」
結果是,電視上每個問題後高高舉起的像熱帶叢林的一樣的手臂。
對於這樣的父母,楊「教授」的電擊療法,最適合讓他們也試試。
大概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對孩子曾遭遇的痛苦真正感同身受了吧。
8
普朗克曾經道過:一個新的科學真理取得勝利,不是通過讓它的反對者信服,而是通過這些反對者的最終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長起來。
電子遊戲同樣如此。
一個時代的偏見,往往需要下一個時代來進行糾偏。
那些一概將遊戲視為洪水猛獸,妖魔化的說法和做法,這和數百年前閉關鎖國,看所有的工業化都是奇技淫巧,加以排斥,有何區別?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80/90後的父母們,都學會了更好地和孩子溝通交流,學會了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成長。甚至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玩遊戲。
因為他們都曾經歷過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經歷了被指責、被批判、被謾罵的時代。
就像人民日報在IG奪冠後的評論裡說的一樣:當IG證明在電子競技領域,中國人也能拿世界冠軍,也能為國爭光的時候,許多玩家們哭了,他們哭的或許不是冠軍,而是久久不被承認的自己。
我也曾經被一個帖子看哭過,一個80後的魔獸世界老玩家,零幾年在女兒出生僅幾個月的時候車禍去世。
十年後,已經小學四年級的女兒,通過多方努力,找回了父親當年玩過的魔獸帳號。
登錄上去後,去走了父親當年曾經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去查閱父親曾做過的任務,獲得的稱號,加入過的公會,在拍賣行裡還留存的物品……
因為遊戲,她和剛出生就離她而去的父親,在天人永隔後,終於有了最直接、最親切的接觸。
遊戲,成了父親留給她最後的禮物。
……
這篇文章,就當是給我們回不去的青春,一份遲來的禮物。
部落萬歲,IG牛逼!
—— END ——
我是栩先生,這裡是我的個人原創公眾號(ID:superMr_xu)。喜歡我、想第一時間讀到我的原創文章,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我。
因為最近時評寫得比較多,很擔心哪一次不小心就直接被封號了,我申請了一個備用號,名字叫「李栩然」(ID:superlixuran),不想和我失聯的朋友可以去關注下。
現在關注後回復「小崔」「小範」,應該還能夠看到另外兩篇已經被刪的文章。
最新熱文:
1. 張小平離職背後,是一代人面臨的夢想和焦慮
2. 那個676分上清華沒微信的少年,你真的什麼都不用急
3. 魯迅離開課本,當年討厭他的我開始有點懷念
4. 真正的捷徑,都需要你孤獨地翻山越嶺
5. 重慶公交車墜江真相:因為錯過了一站,15個人錯過了餘生
掃碼關注我,
更可以在菜單欄可以直接讀
我的更多犀利時評
和關於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我還會寫很多的成長乾貨和思維方法。
比如:《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比如:《堅持跑步到底有哪些改變?》
比如:《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超常人?》
也非常適合剛畢業的年輕人和大學生。(關注栩先生後,分別回復「格局」「跑步」「思想」可以獲取文章)
希望你喜歡今天的文章,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