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了今天,已經搞成了軍備競賽。家家戶戶都重視教育,家家戶戶都把有限的金錢和時間投入到無限的激烈競爭中,家家戶戶都想著把孩子送進好一點,再好一點的學校。
大家的目的都是清華、北大,985,路徑也都差不多,無非是讓娃讀好的幼兒園,再把娃送進名牌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最後一起去擠那個獨木橋,於千軍萬馬之中脫穎而出。
說起來容易,箇中辛苦,只有父母和孩子才知道。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十幾年風裡來雨裡去地送補習班,冬讀三九,夏讀三伏。從小學起就天天弄到晚上9、10點才能睡,高中更是一天有7個小時睡眠就阿彌陀佛了。更不用說每天除了睡覺和吃飯就是讀書的縣中模式。
能把一個孩子送進北大、清華,那是真的不容易。簡直就像祖墳冒青煙,十幾年辛苦就為這一朝。可是卻很少有人問一句:進了清北,然後呢?
是啊,清華和北大的孩子們,畢業後都去幹什麼了?
我們養孩子,目光要儘量看得遠點,再遠點。高考只是中點,不是終點,最終我們要的是孩子能成為更好的人,而不僅僅滿足於一個名校的頭銜。
我們來看看北大公布的就業數據。總共5235名選擇就業的學生中,進入體制內的就有1405人,佔總比率的26%,如果加上進入各教育、醫療單位的,總計2328人。也就是說,北大2019年選擇進入體制內的畢業生人數佔到44.4%。
(部分媒體報導說清華北大畢業後選擇進入體制內的比率超過四分之三,應該是沒有計算靈活就業的人數。靈活就業的意思有offer,但是不解決戶口。所以也應當計入。即便如此,進入體制內的人也實在是不少)
換句話說,接近一半的北大學生選了「鐵飯碗」。怎麼說呢,這個數據讓我感到有點失望。倒不是說體制內就不好,而是讓人有一種失落感,類似於辛辛苦苦爬山,爬了半天,登到山頂,極目遠眺,發現景色不過爾爾。
清華、北大,已經是雞娃最高境界了,考進去就是人中龍鳳。龍和鳳,在我們想像裡,是要翱翔九天的,結果現在他們滿大街地溜達,感覺和小雞小鴨,貓貓狗狗區別不大,這多少有點讓人幻滅。
問題一:性價比太低
對此,我們產生了第一個疑問:在教育上投入這麼高,最後雞出來的娃去了體制內,性價比是不是太低了?
能進清北的孩子,智商上都是平均數以上。拋開一部分IQ爆表的絕頂天才,餘下的都是站在父母,甚至全家人的肩膀上,投入了巨大的代價才能考進去的。
今年高考的時候,有個上海小姑娘是爺爺奶奶送考的,據奶奶說光是補習費就已經達到了100萬。
而據一些一線城市父母的留言,他們的孩子從出生到小學,花了都不止100萬。毛估估一個孩子能考進北大清華,起碼得花100-200萬(一線城市雞娃價位,不含學區房,不含私立學校學費)。
如果投300萬能確保孩子上到北大清華,我估計清北的門檻都要被擠破,事實上更多的家長是付出了這麼多,卻仍然不能讓孩子考進清北。
這只是金錢成本。
孩子的時間成本和父母的時間成本實在太大了,都沒法算。要是把雞娃的時間都拿來搬磚,我估計有的家長賺出一幢別墅來都不在話下。
而現在這些孩子從清華和北大畢業,最後進了體制內。就算20萬年薪一年吧,也是非常之虧。
更何況,智商經過清北的檢驗,比普通孩子高出一大截的天之驕子,去從事大專生甚至高中生都能幹的職業,比如街道工作人員,從能力上,會不會也是一種浪費?
這是否對得起,孩子們從小進行各種殺死腦細胞的學科競賽,日日夜夜刷題、自學所付出的辛苦?
他們會不會最後產生學得屠龍技,轉而去殺豬的憋屈?
問題二:這究竟是父母的理想還是孩子的理想
由此產生的第二個問題:這樣的選擇會不會太現實了?這到底是父母的想法還是孩子們自己的想法。
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布置作文——「我將來的理想」。有同學寫科學家、有同學寫消防員、還有同學寫董事長。
到了這一代,據我私下詢問,有的孩子想當主播,有的孩子想當老闆,還有個孩子的夢想是研發出長生不老藥。
但我從來沒聽說過一個小孩,理想是當公務員or街道幹部的。這些理想太現實了,只有經過社會毒打,知道競爭殘酷的中年人,才會懂體制內的好處。
那麼問題來了,清北的學生怎麼都這麼現實?是12年寒窗苦讀,磨平了他們的稜角嗎?還是他們早已習慣了聽從父母的安排?
Again,不是說體制內不好,是這個選擇真的太太太現實了。現實得仿佛「世道有點亂,囤點金子吧」。
確實體制內的工作收入穩定,生活安逸,不用996,各種國定假日該放就放,絕不拉胯,還有香噴噴的公積金等等等等。
可是清北的畢業生,就算是碩士、博士也才二十多歲吧!
正是青春少年時,就沒有熱血,沒有理想,沒有衝動嗎?他們就這麼心甘情願地乖乖進了一眼能望到頭的體制內,總讓人覺得有點不對勁。
如果他們是聽從父母的意見,進了體制內,那麼這屆孩子未免太乖,太沒有主見了。這是否意味著當前教育體系的目標就是在培養優秀的綿羊?
如果孩子們是經過深思熟慮,最後選擇了在世俗目光裡更「有利」的體制內,那是否意味著十幾年的功利式教育,把孩子們都變功利了?
父母從小到大,給孩子灌輸的就是「你要考好學校,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於是孩子們就真的以為學習就是為了過安逸的日子?
在最該熱血的時候,他們都如此現實,那我們的教育豈非成了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溫床?
問題三:選擇體制內,是在逃避競爭嗎?
最後,體制內代表著舒適、穩定、沒有殘酷而激烈的競爭。
而這些孩子從小是承受著巨大的競爭壓力,一分淘汰一操場,一步一步走到金字塔頂端的。這樣的教育軍備競賽,是否過早透支了他們的熱情?
跑長跑的都知道,如果告訴你一個終點和目標,哪怕再苦再累,一般都能咬牙忍著跑完。無論是3000米,還是5000米,只要憋著一口氣,哪怕走著也能走到終點。可如果當你好不容易走到盡頭,卻有人告訴你,這才剛開始,後面還有一萬米,只怕你當場就要癱倒在地。
現在的教育也有類似的問題。
高中的時候,父母也好,老師也好,反反覆覆地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想法:再忍一忍,考上大學就好了。
可是當孩子們拿出吃奶的力氣,好不容易跑進大學時,才發現前面又是一個5000米,等好不容易熬到畢業,定睛一瞧,嚯,還有幾萬米的徵程等著呢。
他們會不會感到恐懼和疲累?這些聰明通透的孩子會不會覺得太累了,索性選一條最穩妥,最安逸的路走,不要那麼擁擠,競爭壓力不要這麼大,畢竟他們從小到大,實在是吃夠了惡性競爭的苦。
那麼多清北的學生選擇了更多人走的路,而不是去開創更少人走的路,這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作為家長,你是希望孩子進入安逸的體制內,還是找到自己的理想,從事一份自己喜歡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