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驚天騙局後周世宗叫柴榮,至今許多人信以為真

2021-01-09 騰訊網

唐滅亡後,進入了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五代十國,經歷了近百年的分裂割據之後,最終被北宋所終結。然而北宋卻是踩在後周的肩膀上建立起來的,提到後周,我們不得不提起一個傳奇人物,後周世宗郭榮。是的,是郭榮,而不是柴榮。

五代亂世,兵戈四起,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家道中落的柴榮自小便投奔了他姑父郭威。由於柴榮自小聰明伶俐,又年紀輕輕走南闖北做生意為姑父賺下許多錢,郭威心喜之下便將其收為養子,改姓為郭,稱郭榮。

後來隨著郭威的官職越來越高,郭榮也便棄商從戎,並且屢立戰功,逐漸成長為郭威的左膀右臂。乾祐三年(950年),後漢皇帝劉承祐由於猜忌這批幫助其父建立後漢的開國功臣,密謀將他們一一剷除,不料事情洩露。郭威在緊急之下,以「清君側」之名起兵,討伐劉承祐。

郭威憤而起兵,留養子郭榮留守鄴都,坐鎮後方,便率領大軍直撲都城開封。劉承祐見郭威起兵造反,便派兵抵禦,然而由於其昏庸無道,又猜忌功臣,以致節節敗退。眼見郭威步步逼近,劉承祐竟然想出了個昏招,一不做二不休將郭威在京的家屬全部屠戮一空。《新五代史》記載:「嬰孺無免者。」

郭威徹底暴走,一路攻入都城,劉承祐死於亂軍之中,不久後郭威正式稱帝,建立後周。郭威稱帝後在位四年便死去,由於其子嗣全部被劉承祐所殺,因此皇位便只能由養子郭榮繼承,即後來的後周世宗。

後世史書中,一直將後周世宗稱為柴榮,稱後周末代皇帝為柴宗訓,表面上是為世宗恢復本姓,然而卻完完全全是史官篡改歷史的產物。要知道,世宗自過繼給姑父郭威之後,便一直叫郭榮,繼位前是郭威正式冊封的皇子,繼位後同樣嚴守本分。郭榮過繼後再不曾與柴家生父見面,只是以元舅之禮相待,從不曾封親兄弟為王,或者封柴氏族人為皇族,更不要說改回本姓「柴」了。所以,後周世宗姓郭而不姓柴。

而後世史官為何要將後周世宗稱為柴榮呢?其用意無非是為了削弱周世宗統治的合法性,從而變相加強趙宋王朝取而代之的合法性,即:柴可代郭,趙亦可代柴。因此,後周世宗叫柴榮,完全是趙宋王朝為了將顛覆後周變得合理合法的騙局罷了。各位看官,你怎麼看待此事呢?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點個「在看」再走唄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驚天騙局: 後周世宗叫柴榮, 至今許多人信以為真
    唐滅亡後,進入了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五代十國,經歷了近百年的分裂割據之後,最終被北宋所終結。
  • 後周世宗郭榮怎麼被宋朝皇帝改成柴榮的
    奇怪的是,後周世宗百年之後,竟一步步被人強行「認祖歸宗」,從郭榮變回了「柴榮」,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宋朝趙氏皇族正是這件事的幕後推手。眾所周知,後周世宗郭榮英年早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了郭家孤兒寡母的江山。雖然表面上雲淡風輕,內心深處必定有些羞慚。為此,他還立了塊誓碑,上書:「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 神雄偉略:後周世宗柴榮(一)五代十國連載
    奇怪的是,後周世宗百年之後,竟一步步被人強行「認祖歸宗」,從郭榮變回了「柴榮」,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宋朝趙氏皇族正是這件事的幕後推手。 眾所周知,後周世宗郭榮英年早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了郭家孤兒寡母的江山。雖然表面上雲淡風輕,內心深處必定有些羞慚。
  • 神雄偉略:後周世宗柴榮(終)五代十國連載
    ——《資治通鑑》 正巧這時,鍾謨奉柴榮之命出使南唐。鍾謨與李德明相交莫逆,對間接害死李德明的宋齊丘十分怨恨(詳情請見《後周世宗柴榮四》)。他對李璟進言道:「國難當頭,宋齊丘卻意欲謀國篡位,陳覺和李徵古為虎作倀,天理不容。您應該早做打算。」 一番話說到了李璟的心坎上。李璟對三人的不滿愈來愈嚴重。
  • 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為什麼就算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第一,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促成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
  • 神雄偉略:後周世宗柴榮(五)五代十國連載
    他們攻克南唐濠州水寨,斬殺敵軍兩千人,燒毀敵軍戰船七十餘艘。濠州城陷入重重圍困,城內一片恐慌。三日之後,郭廷謂上表給柴榮:「臣下家在江南,倘若馬上投降,恐被唐人誅滅全族。請陛下允許我派人先回金陵復命,然後再來投降。」後周眾將都認為這是郭廷謂的緩兵之計。柴榮卻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他的請求。郭廷謂的使者走後,柴榮望著悶悶不樂的眾將,哈哈大笑道:「眾卿為何如此?豈不知有圍點打援之計?」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 後周世宗柴榮:被歷史忽視的作為皇帝
    唐朝滅亡後,在中國北方,先後出現了五個政權,他們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他們時間不長,且一個接著一個,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顯得很渺小
  • 世宗皇帝:世系轉移,多為王朝轉折之人
    我在上一篇文章《太宗皇帝:為何大多得位不正》中講述過幾位太宗皇帝的事跡,太宗皇帝大多是王朝的二代皇帝,對王朝的穩定以及後世繁榮做出突出的貢獻。本篇就跟大家一起聊聊世宗皇帝的那些事。世宗一般暗喻世系傳承轉移,支系入繼大統。
  • 偉大的後周世宗柴榮:歷史上不可忽視的皇帝!
    有一位帝王最起碼比起上面提到的四位來的毫不遜色,這個人就是五代最英明的君主,五代時最為人感到可惜的帝王,中國歷史上最被人忽視的皇帝——後周世宗柴榮。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從未因言論而殺一人。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儘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徵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譁眾取寵,只作作樣子。
  • 踏訪新鄭陵上村,走近後周世宗柴榮
    在河南省鄭州市新鄭郭店鎮陵上村西邊的農田裡,有一條兩列雪松夾著南北走向的神道,走到神道的盡頭,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墓,這就是後周世宗柴榮的陵墓,即周世宗陵,也稱之謂「慶陵」。
  • 後周太祖郭威為何會傳位給無血緣關係的柴榮,不能傳位給外甥嗎?
    後周太祖郭威為何會傳位給無血緣關係的柴榮,不能傳位給外甥嗎?中國歷史五千年,經歷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王朝,然而人們能夠記住的往往都是那些享國長久的朝代,一些滅亡很快的短命王朝就很難讓人記住,也沒有什麼存在感。
  • 郭威建立後周,為何要把皇位傳給義子柴榮?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呢?
    郭威建立的後周,是中國歷史上五代的最後一個大朝代,然而,後周太祖郭威建立的後周為何繼承者不姓周,而是姓柴呢?後周太祖郭威,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而後周的第二位皇帝,後周世宗柴榮也是一個赫赫有名的皇帝,而且似乎沒有人說是柴榮發動了政變篡奪了皇位,那麼,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後周,為何短短幾年之間一個朝代會出現在兩位不同姓的皇帝呢?郭威,原本是後漢大將,後漢的重臣之一,而後漢,便是由當時的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創立的朝代,屬於五代之一。
  • 《楊家將》中惡貫滿盈的潘仁美兒子,歷史上竟然是前朝的皇子?
    郭威因為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被迫起兵,在後漢都城中的家屬來不及轉移全部被漢隱帝殺死,因此在他去世之前,只能讓自己姐姐的兒子繼位,這就是後周世宗柴榮。於是朝廷派殿前督點檢趙匡胤領兵迎敵,第二天清晨,部隊行進至陳橋驛後士兵突然譁變,他們拿著一件龍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擁立他成為皇帝,於是北宋建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謂「被迫稱帝」其實就是一場精心導演的戲劇。不過比起五代時期那些血雨腥風的政權更迭,趙匡胤的做法顯然更加文明和人道。
  • 河南新鄭後周世宗柴榮皇陵
    後周世宗柴榮皇陵後周是我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之一,開國皇帝是郭威,郭威與柴榮是一對異姓父子。
  • 關羽秒殺顏良,歷史上誰比他更牛逼?
    說起關羽,尤其是那些喜歡關羽的人,那他的腦海裡會馬上閃浮現出衝進敵陣於千軍萬馬之中,秒殺袁紹手下第一大將顏良的情景。並且關羽還將顏良的首級帶了回來,如此勇猛之人,即使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似乎除了關羽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 柴榮:「五代第一明君」
    他們雖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偉大的歷史功績,但是身上都還有或大或小的缺陷。如秦始皇殘暴,不體恤民力;漢武帝連年徵戰,民眾有苦;唐太宗弒兄殺弟,逼父篡位。明太祖殺光功臣。但是,歷史上唯有這位皇帝,堪稱史上最完美,最好的皇帝,在位僅僅5年,千百年來,百姓不斷祭奠,無一人敢於批評指責。是一位非常少見,非常難得,非常英明的好皇帝。
  • 周世宗柴榮:戰亂的五代十國最偉大的賢明君主
    柴榮是柴家的驕傲, 是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任皇帝,史稱周世宗,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統帥。        論英偉,他比不上秦始皇和漢武帝;論名氣,他比不上唐太宗和清聖祖;論功績,他比不上隋文帝和宋太祖;論謀略,他比不上光武帝和武則天;論剛猛,他比不上明太祖和明成祖。
  • 柴榮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卻為何突然決定北伐契丹?
    周世宗柴榮曾經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正月北伐,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他的這次出徵十分順利:僅僅用了42天時間便收復了三州十七縣。正當柴榮準備攻打北方重鎮幽州之時,他卻不幸身患重病,只得班師回朝。
  • 周世宗到底是叫柴榮還是郭榮,對宋朝政治有巨大影響|文史宴
    宋初的《舊五代史·周書·世宗本紀》:「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諱榮,太祖之養子,蓋聖穆皇后之侄也。本姓柴氏……」晚出的《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本姓柴氏。」兩《五代史》在說到世宗時,都說「本姓柴氏」。什麼叫「本姓柴氏」,就是說本來姓柴。兩書在給世宗立傳的時候,應該都是從世宗姓郭的角度來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