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緒敏感,如何療愈自我?

2020-12-15 水月正能量

文|水月正能量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個話題近日在網絡上討論十分熱烈。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心情容易抑鬱、焦慮,對人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在社交、職場、親密關係中屢受挫折。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困惑,區別在於程度的深淺。

由陌川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一書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原來這類人屬於「社交敏感者」,表現為對外界反饋高度敏感,質疑人際關係,沒有安全感,容易自卑,總是充滿緊張和不安。

一切都要回到原生家庭尋找原因: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愛。

一、了解社交敏感者的成因及其應對方式

情形1.社交敏感者在幼時經常被冷落、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

孩子在幼年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只在乎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會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更好地適應環境。因自身各方面發育不成熟,難免採取錯誤的應對方式,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就會在日復一日的潛移默化中,固定下來,影響以後的人生走向。

父母為生計奔波自顧不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先解決了生存問題,才談得上精神富足。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養孩子意味著一筆不菲的開支。為了養家餬口供養孩子老人,父母不得不起早貪黑努力工作,一天下來精疲力竭,對於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耐心的育兒工作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情況常見於雙職工家庭、外出務工家庭。

當父母無法及時響應需求時,大多數孩子會用哭鬧的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如果需求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潛意識裡會認同這種有點「作」的行為。長大以後,他們會沿用過去「成功的經驗」,刷存在感,博取他人的關注和關愛,甚至為達目的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

有一類控制欲很強的人,通過佔用對方的時間精力,讓其無法做其它事,促使對方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隨時給對方打電話發消息,直到對方有回應為止。有些人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換得對方的憐惜。有些人善於情感綁架,經常把「我為你付出那麼多」掛在嘴邊。

最後弄得自己和對方都很難受,當對方實在承受不了選擇離開後,他們又會告訴自己,「看吧,他們原本就不在乎我。」

這是「作」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用了錯誤的方式尋求安全感、愛等需求的滿足。

再舉一個父母不在身邊的例子,不同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很多父母因工作忙碌,把孩子留在老家。孩子天然地想要親近父母,十分思念父母,承受著分離焦慮。有些孩子明白和父母團聚的時光很短暫,十分珍惜,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他們變的異常懂事聽話,以至於長大後什麼都聽父母的,違抗父母的意願會有強烈的內疚感,為了緩解這種內疚不得不把內心的需求塵封起來。

他們大多具有討好型人格,家庭中付出最多犧牲最多,職場上唯唯諾諾,懼怕領導權威,害怕得罪同事,成為處處吃虧的「老好人」。

這是「受」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需求得不到滿足,自我價值感低,在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價值。

還有些孩子會因長期被冷落感到絕望,覺得世上和我最親的父母都沒有意願了解我的感受,更何況是其他人呢?久而久之,對人越發沒有信任感,心門關閉不再溝通,習慣把難過、悲傷、恐懼埋在心裡一個人默默承受。

這樣做的後果首先是負面情緒無法宣洩,易誘發疾病,再是會無法發揮社交優勢,白白錯過了很多機會。

這是「逃」人格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需求滿足受挫,自我防禦過度,關閉對外交流。

情形2.社交敏感者在幼時承受了很多父母的負能量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長期受到訓斥、甚至打罵,無論如何都無法改善,就會習得無助和絕望。

有些父母因夫妻不和、生活不順等原因無法很好地控制情緒,在管教的過程中宣洩自己的負能量。即便為了孩子好,但方式方法用錯了,孩子不但不會領情,還會感到情感受了莫大的傷害。

很多父母錯把生活的艱辛歸咎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就是給自己添麻煩。父母貧乏難以給予孩子富足。

由楊紫出演趙薇執導的短劇《許願》裡,小雨在許下生日願望前向母親哭訴,「你的愛讓人好窒息」!

小時候父母離異,小雨由母親獨自撫養,被母親寄予了極大期望,然而她發現自己居然是母親的安全感。

母親有很強的控制欲,希望小雨處處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小雨從小到大隻要做錯一點事情,就會招來母親的斥責。孩子雖然不明白為什麼,卻分明感到母親情緒裡的悲傷,十分愧疚,於是抱著母親哭,「別再罵我了,我很害怕,求你原諒我」。而母親每次都會抱著她說,罵她是為她好,以後不再會了,可是第二天依舊如此。

後來小雨慢慢長大了,學會了隱藏情緒。她發現母親讓同學監視她的一舉一動,這讓本就對人缺乏信任感的她更加敏感。她很努力地滿足母親的各種需要,她加倍努力學習,卻沒有朋友,根本不快樂。為了逃離母親的控制,她選擇了離家最遠的大學。

可母親的影響一直都在,她所做的任何決定都要考慮母親的感受,否則就會遭到幹涉。她渴望愛與自由,羨慕那些無拘無束的人,但她總感到自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於是不敢愛,不會愛。

她分明感到來自母親折磨的痛苦,不但不敢憤怒,反而感到愧疚。發生什麼事總覺得是自己的錯,一個人默默舔舐傷口,從不奢望內心的需求得到滿足。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如此大。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情感聯結最緊密。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身上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願意著手改善就不算晚。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去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是對過去的傷痛念念不忘,還是與自己和解放下執念?

假如你能坐著時空飛船穿梭回過去,你會對自己說些什麼?

即使過去的傷痛不堪回首,即使它的影響猶在,但只要能正視它,從中學到很多,這一遭就不算白來。

重要的是療愈自我,成長自我,更好地面向未來。

二、重新審視過往經歷,正確認知「愛」

前面提到的「討好型人格」,是為了獲得愛陷入取悅、奉獻的誤區。短劇裡的母親則是以愛的名義,瘋狂控制,時刻想操控幹涉,付出很多卻讓人想要逃離。

問題出在哪裡呢?他們都對如何獲得「愛」的問題感到焦慮、迷茫、無所適從,將來也無法給予子女愛的教育。

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求。無條件地忍讓妥協、委屈求全,無法換來愛,也不是真正愛對方的表現。

真正的愛從來不剝奪人的正常需求,諸如安全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接納的需求,表達的需求等。如果你感受到的不到愛而是傷害,就要大聲地說出來,表露你真實的感受。

偽愛是我說了算聽我的,真愛是允許不同的聲音;偽愛是壓抑需求,真愛是平等、關注對方感受,力求達成共識。

儘管造成原生家庭問題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從結果來看,吵架逃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1.自我尊重、自我認同、自我善待

父母或者身邊人否定你,並不代表你真的不行。自尊自愛是建立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客觀看待自己優勢與不足,接納真實的自己,肯定自身的價值與潛能。社交敏感者往往具備很強的情感洞察力,心思較為細膩等優點。

2.消除過度的愧疚感

過多的愧疚感往往是因為內在的「超我」過強。你不欠父母什麼,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父母也不例外。儘管父母為我們付出很多,理當感恩,但並不意味著你要承受本不該承受的負面情緒,你有拒絕的權利,無須內疚。

3.積極拓展社交

人際關係具有互幫互助的屬性,每個人都有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支持的需求,好的人際關係具有治癒的功效。在父母那得不要的溫暖,並不代表在好友那得不到,別再獨自療傷,打開心扉,會發現有人願意傾聽你、關心你。

4.體諒父母的不易,與自己和解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說的是女人生孩子所帶來的一系列後遺症,有一個網友評論道:「告訴你們吧,養孩子教育孩子更難」。作為過來人我認為,她說對了部分事實,養孩子教育孩子的確要付出太多,不只有金錢時間,還有耐煩心和毅力。

孩子不聽勸、不守規矩的確讓人頭疼,如果沒有育兒知識的指導,父母很難控制好情緒。不養娃不知父母恩,長大以後回過頭來看,我們未必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有句話說得好,「理解萬歲」。理解父母的局限,就能放下心中的怨念,也是與自己和解,重新回到和諧的親子關係上來。父母會感受到子女的愛,漸漸地放下錯誤的執念,學會正確的表達愛的方式。

5、增強自我意識,找到真實的自我

社交敏感者對外界十分敏感,時刻監察著外界,他們容易莫名地焦慮、糾結、懷疑,這些都源於自我意識的喪失。原生家庭沒能給到無條件的愛,導致他們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總擔心失去、受傷,變得敏感而脆弱。

愛的源頭從來不在外而在內,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自我意識的增強能帶來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

①向內覺察感受身體、情緒的變化

比如藉助運動真切地感受身體的張弛有度;藉助冥想讓心平靜、思緒平穩。

②每天做一件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先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人

比如給植物澆水、餵魚、看畫展、閒逛、烹飪、收納、化妝等。

③勤於思考,享受獨處

了解真實情況,當遇到困惑或需要做決定時,避免採用潛意識情感裡的第一反應,多用理性思考,藉助網絡、書籍等尋找答案。

④樹立平等意識,成長意識

不因外在的標籤貶低自己,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和過去的自己比,看見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⑤用正向信念抵禦負面信念

警惕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多做自我鼓勵,遠離消耗你的人,結交認同你的人。

-END-

討論話題:你遇到過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問題,感受如何,怎樣解決的?歡迎留言哦。

相關焦點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文/沐恩佳音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我們是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路邊的野草,要看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吸收了什麼養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同在孩子心裡輸入了一連串的密碼,或許一生都無法改變,而且還會像基因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
  • 張栢芝:走出原生家庭,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最近在讀《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忍不住就想到了張栢芝。也曾有過灰色的童年,也曾一路跌跌撞撞,卻從未停下追逐幸福的腳步。正如《重啟人生》作者金尚所說: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聽見她說》楊紫:想回到過去殺自己|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創傷
    原因一言以蔽之:她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小雨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父親出軌之後,母親把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另外,她對女兒極端控制,最好的朋友也是媽媽的「間諜」。為了逃避母親,小雨努力學習,考到離家很遠的學校,但是母親還是無時無刻不在「監視」她……這一段獨白故事,引發了許多網友的「共鳴」和議論。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每一個「高情商」的背後都是原生家庭給的磨礪
    如何培養?!每個人的原生家庭不同,造成了在家庭環境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思維模式的不同,所以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同;而情緒控制能力就是從原生家庭的模式中習得的,沒有人會因為後天的培養提高情商,真正的高情商是管理自己情緒的最佳人選;能夠在任何外界原因導致自己情緒不佳的時候進行自我疏通排解;對外同理心強,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問題;
  • 女人婚姻當中總是大喊大叫,情緒失控?原來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但是在女生看來,給對方夾菜是非常不衛生的行為,她的家庭當中是禁止別人給家庭成員夾菜的。 那麼這樣的差異就是原生家庭的差異,而不是不愛對方,只是無法接受不同的習慣。
  • 《重啟人生》:解開原生家庭的枷鎖
    但是,卻不是那麼清楚為什麼家庭的影響能夠非常的長遠,甚至可以延續很多代,能夠變成家族的特色。在《重啟人生》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作者是著名的心理諮詢師金尚。她通過研究大量的國內外有關創傷及原生家庭創傷著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分析和實踐總結一套系統性解決代際創傷的理論和方法。
  • 放過原生家庭的「罪」,從6句話裡找到自我解脫之法
    0 原生家庭的"罪"近年來,原生家庭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人們似乎在尋尋覓覓的掙扎中找到了罪魁禍首,然而,抨擊自己的原生家庭後,似乎依然找不到出路,該如何從糾纏不清的原生家庭創傷中解救自己,成為下一個議題。
  • 陷入情緒漩渦,我做了五件事成功自我療愈
    3月1日,湖北理工學院師範學院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李瑋與記者分享了她是如何通過自我療愈走出情緒漩渦,希望她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借鑑和力量。 昨天早餐後,我到小區門口取拉網排查表。正值春光明媚,趁機在院子裡轉轉。院子裡綠植芽黃粉嫩,白玉蘭花開如蝴蝶蹁躚在樹枝之間,春意盎然。
  • 孩子,不要總拿「原生家庭」做藉口,要記住: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人生裡,智慧的人看向現在和未來,注意力在如何打好手中這副獨一無二的牌,愚笨的人看向過去,注意力在為何沒抓到一手好牌。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我們無法重建自己的原生家庭,卻可以為孩子創建有利於他成長的原生家庭。每位父母都應該覺醒:幸福的能力可以靠自我成長獲得。只有自己成長了,孩子才能少受原生家庭的傷害。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無論曾經的家庭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都不會影響我們在各種過程當中找尋自己的快樂,接近自己的人生的真正目標。因此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原因,當成自己迴避失敗的一個藉口,這只是一個我們需要為之改變的目標。如何原生家庭的影響中走出來很多人都會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而產生一定的自卑,甚至埋怨的心理。
  • 擁抱內在小孩《原生家庭》(下)
    問題父母的行為給子女造成的傷害,會伴隨著他們的生活揮之不去。它會隱藏在孩子成長的潛意識中,當遇到類似的事情或相似的場景,就會以失控的情形出現。《原生家庭》這本書給出了一些具體方法,幫助大家重塑自我,活出自己的人生。林青霞人生最抑鬱的時候,聖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於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 《原生家庭》:淺談如何修復性格缺陷,成全自己的碧海藍天
    這種過度依賴他人的性格,很可能是她們從小就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造成的,所以哪怕是火坑散發的有毒的溫暖,她們也願意飛蛾撲火一般黏上去。事實上,很多讓人難以接受的行為,很可能來自他(她)的原生家庭。對他人過度依賴、討好,分手了就尋死覓活。
  • 意識不到的情緒會深入潛意識,每次情緒的升騰也是自我療愈的機會
    在自我心理療愈的過程當中,人們往往會存在一些誤解,最大的誤解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沒有情緒,追求一種平和穩定的心境狀態,而實際上在你沒有將過往的情緒處理乾淨之前,它就會一如既往地運行在你的潛意識層面,在你的生命當中施加影響,在你的生活當中製造障礙,最後可能會以症狀的形式體現出來,抑鬱症焦慮症暫時沒有成為心境障礙之前
  • 楊紫演技炸裂,《許願》爆哭,原生家庭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的確,楊紫的表演入木三分,無論是情緒的調動,還是一口氣說完20多分鐘的臺詞,連趙薇都忍不住誇獎。但是帶動大家共鳴和觸動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真的不容小覷。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擁有2個家。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直播講座。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 足太醫|原生草本能量,專業療愈疲憊生活!
    來源標題:足太醫|原生草本能量,專業療愈疲憊生活!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循環忙碌,是否讓你的雙腳充滿疲憊?讓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愈發緊張?讓你內心的情緒都處於煩躁與焦慮?足太醫,一個依賴草本能量專注足膝養護的品牌,讓你足不出戶,只需簡單步驟,即可專業緩解你日行千百裡以及日忙千百事的疲累!
  • 抑鬱症、強迫症如何自我療愈?心理學家:三種方法教你走向康復
    抑鬱症、強迫症如何自我療愈?心理學家:三種方法教你走向康復抑鬱症、強迫症如何自我療愈呢?事實上,人們有什麼樣的看法,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進而產生情緒,而抑鬱、焦慮、恐懼、強迫等症狀嚴格來說,只是長期情緒感受的積累所導致的症狀。唯有改變思想模式,感受和情緒才就會隨之改變,症狀也會慢慢消除。那麼,如何有效改變造成我們抑鬱、強迫、焦慮的不健康的思想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