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到底是神話還是真事?1件西周文物上刻9個字給出答案

2020-12-17 歷史小火鍋

上古時期,中華大地曾經遭受過一場亙古未見的大洪水。這場大洪水席捲天地,惡浪滔滔,給上古先民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無數人口葬身滾滾洪波,無數牲畜、房屋、田地被洪水捲走或者衝毀。洪水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已經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防治能力範圍。

當時的皇帝大舜,下令由大臣鯀治理洪水,拯救天下黎民。但鯀採取的是最原始的堵塞之法,洪流沒有出路,依舊肆虐不已,毫無好轉。鯀耗費時日,動用大量人財物力卻勞而無功,被憤怒至極的大舜殺掉。

就在先民們深受洪水困擾卻無計可施之時,蓋世英雄大禹挺身而出,他創造性地制定出「以疏代堵」的方法,根據山川地形,開鑿水道,疏浚河道,使得洪流有了出路,最終滾滾波濤注入東海,這場洪水才逐漸消弭於無形。億萬生靈得以躲過浩劫,重見天日,他們對大禹感激不盡,大禹治水的傳說由此代代傳承。

遺憾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雖然激動人心,但史學家們本著嚴謹的考據態度,不能不對此事的真實性打個問號。這場洪水到底發源地在哪裡?是怎樣形成的?洪水到底是江河之水泛濫而成,還是全球氣溫變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所造成的「海侵」?

除此之外,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縈繞著「大禹治水」。比如大禹治水的發生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還遠未到來,當時的金屬開採與冶煉工藝技術還極為落後,根本無法大批產出用以治理洪水、開鑿河道的金屬工具,僅靠原始的石器工具,古人們是如何完成這項曠古絕今的洪水治理工程的?一連串的謎團使得人們無法判斷這到底是古人的神話傳說,還是確有其事的真實歷史。

古代的史籍中,也存在很多大禹治水的記載,比如《尚書》、《韓非子》、《史記》、《左傳》、《詩經》、《孟子》、《墨子》、《莊子》、《水經注》等等,都曾記載過大禹治水。

但嚴謹的歷史研究態度,向來是本著文字材料與相關歷史文物互相印證的基本態度,僅有口頭傳說或者文字資料,都顯得說服力不夠。但遺憾的是,由於大禹治水的年代過於久遠,還在夏商周之前,使得相關文物的留存十分罕見。

幸運的是,最終考古學界終於找到一件無比珍貴的文物,使得這個謎團迎刃而解。本世紀初,京城某博物館,意外得到一件西周青銅器:豳公盨,又稱燹公盨、遂公盨。盨,是周朝時期的一種青銅製食物器皿,用於祭祀典禮或者日常餐飲。

這件豳公盨,橢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獸首雙耳,耳圈內似原銜有圓環,現已不存,圈足正中有尖擴弧形缺,盨蓋也缺失。整件文物高11.8釐米,口徑24.8釐米,重2.5千克,體積外形小巧玲瓏。

但這麼個貌不驚人的小玩意兒上,卻洩露了大禹治水的重要信息。豳公盨內底銘文共計10行,98字。前9行每行10字,末一行8字。內容如下:「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徵,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鄉(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貴)唯德,民好明德,寡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幹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經齊,好祀無(廢)。心好德,婚媾亦唯協。天釐用考,神復用祓祿,永御於寧。遂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誨(侮)」。

古文雖然晦澀難懂,但開頭第一句9個字,正是大禹治水真實存在的鐵證:「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專家考證,這件青銅器製成於西周中晚期,是西周一個小諸侯國遂國的祭祀用品。這件青銅器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與大禹治水的時間已經非常接近,也是目前發現的距大禹治水時期最近的一件文物。這件文物的發現,終於撥開大禹治水籠罩的歷史迷霧,給出了答案,讓人們確信,大禹治水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

參考資料:《史記》《尚書》《遂公盨》

相關焦點

  • 這3件青銅文物證明西周馬車的先進工藝,原來中國古人已造車4千年
    而這僅僅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的普通文物,秦始皇陵墓內部可能存在更精美和珍貴的車製品。下面,讓我們從3件不起眼的西周文物,來了解中國古代的造車史,看看古人的車輛製造工藝如何。1.西周鑾鈴這件文物是一枚1999年陝西扶風縣出土的,西周時期馬車上的鑾鈴,目前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鑾鈴是西周時期馬車上裝飾品,近似於後來的鈴鐺,到戰國時期的幾百年間都比較流行。
  •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早已給出答案
    大家都聽說過「大禹治水」的傳說,都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可以說是不畏艱苦,身先士卒,所以大禹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
  • 山東發現一古墓,出土的青銅器上刻了9個字,專家:姜子牙不是神
    在流傳甚廣的神話傳說《封神傳》中,姜子牙輔佐周室子孫推翻了殘暴的統治者,建立了新的朝代。最後更是被封了仙位。這一段歷史除去後人們的小說中有記載,其餘就找不到任何的記錄了。所以很多的人們對於這段歷史十分的質疑,而且對於姜子牙這個人,人們普遍也不相信他的存在。
  • 出土於惠州博羅橫嶺山的文物——西周水晶塊
    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共發掘面積約8500平方米,共清理302座商周時期墓,出土各類文物1000多件,2000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6件外徑從小到大分別是1.57釐米,1.6釐米、1.7釐米、1.76釐米、1.86釐米、2.00釐米,厚0.21~0.66釐米不等,質量約0.8~1.8克。這組水晶玦中兩件一面為平底,一面中間扁平,外緣呈斜坡狀,其它二面均為中間扁平,環壁兩面坡,中間略起稜,缺處斷面呈不規則多邊形,打磨極為精緻,呈玻璃光澤透明狀。
  • 諾亞方舟與大禹治水:從地理角度聊聊東西方神話為何形成各自特色
    大禹採用的疏通的治水總方略,將整個神州大地分為九州統籌安排的氣魄,在後世也是很難想像的壯舉,治水的故事雖然來源於神話,治水的方法卻和後世治理黃河成功的方法異常相像,這說明了古人智慧的高超。中國獨特的千江萬河,向東奔騰入海的壯觀,引申成了中華文明的圖騰,龍。大禹治水的故事並不只是神話,他有相當的可信度。
  • 原作中大蛇丸在曉組織時戒指上刻的字是什麼?
    最近玩火影忍者這個遊戲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9月21日每日一題答案是什麼,今天的問題是原作中大蛇丸在曉組織時戒指上刻的字是什麼?大家知道大蛇丸戒指上刻的字是什麼呢?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蠶豆網帶來的火影忍者9月21日答案了,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 古卣生輝 神面傳情——吳鎮烽教授析論西周眞卣
    吳鎮烽教授析論西周眞卣這件西周早期極為瑰麗珍奇的青銅提梁卣,引起了我們的極大興趣。該卣是繼保利藝術博物館神面卣和隨州羊子山出土的神面卣之後又壹件神面卣,不但裝飾奇特,內涵信息也很重要,值得共賞。通體以纖細的雲雷紋填地,並在主體花紋之上刻鏤陰線斜紋和雲頭紋,於是形成了所謂的「三層花」。紋飾瑰麗,層次分明,製作精細,彰顯出設計者巧妙周到的運思和鑄造匠師的功力。
  • 西周古玉—— 美學的巔峰!
    位於三門峽市春秋路北側,虢國博物館是依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一西周虢國墓地遺址而建立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它北依黃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園林景觀為一體的現代化關注古玉蟲、多功能博物館。虢國車馬坑博物館始建於1984年,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屬仿古歇山式建築。館內有三個基本陳列,即虢國簡史、三門峽歷代碑碣石刻藝術、虢國車馬坑和複製的古戰車。
  • 西周.青銅器瑰寶---大克鼎
    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銘文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洋洋灑灑,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體大小統一不失靈動,圓潤古拙不失勁健,呈出一種舒展,端雅的風尚。
  • 47件中國頂級文物:不可不知!
    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製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此玉山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製成。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
  • 文物鑑賞|西周·「洸作父戊」銅鼎
    文物鑑賞|西周·「洸作父戊」銅鼎 2020-11-11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5年努力,68件文物從英國運回!盤點近幾年回國的國寶文物!
    這批文物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時間春秋戰國到清朝,其中不乏有出土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的名貴瓷器和雕塑,對我們研究歷史和在藝術欣賞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但隨著我們國力強盛,近幾年也是陸續有很多文物回歸祖國,那些流落海外的文物,都時刻牽動著我們中華兒女的心。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近幾年到底有哪些重量級「國寶」文物回家了呢?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6月12日,「鮮虞風雲—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鮮虞東徙·肇建中山」、「車轔馬嘯·逐鹿中原」、「鐘鳴鼎食·生死同歡」三個單元,展出88組,共164件/套珍貴文物,包括「錯銀銅雙翼神獸」與中山三器中的「銅圓壺」等珍貴文物,展現古中山國在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不凡成就。
  • 撞臉網絡文化的5件文物,「手機殼」算啥,「黑人抬棺」都發現了
    我們如今經常使用的東西,撞臉古代文物實屬正常,因為很多現代時尚是傳承而不是創新,但就連網絡文化中才有的產物都能跟文物撞臉,不得不說歷史實在太神奇。 1:三星堆出土「萌豬」
  • 隋朝一個9歲女孩墓,棺槨上刻了4字「詛咒」,專家一招成功避開
    隋朝一座墓葬有四字「詛咒」幸運的是,經過我國一代又一代考古專家和歷史學家的研究,我國的歷史中發生的比較大的事件也都被大家熟知,只是一些小的事情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發掘,根據文物和文獻來發現和探究,而在這麼長時間的探究中,我國考古學家所遇到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歷史習俗也是非常多的,就比如在古墓這一方面就遇到很多次,畢竟古墓挖掘是考古學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青銅器
    館內設有十一個專館,三個展覽廳,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收藏了來自寶雞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 西周北邊還有一個國家,竟然敢與周天子並稱王,他們是什麼人?
    他將這個圓東西拿在手裡看了又看,突然發現在蓋子上影影綽綽的有那麼幾行字!警覺的農民馬上將此事匯報給了文物部門。 夨王簋蓋 考古工作者看到了這件「圓圓的」東西說,這是一件青銅簋的蓋子,而簋身子已經不知道去哪裡了,蓋子留了下來,同樣留下的還有這三行17個字的銘文:
  • 陝西歷史博物館60件文物,見證中華文明!
    西周 「 盠方尊 」盠是西周中期人,受周王冊封后,製作此尊,有銘文108字,以紀榮寵。西周 「 盠方彝 」盠方彝為長方形、圈足、頂式器蓋、象鼻雙耳,內鑄銘文106字。銘文記載的是周穆王時期冊命攝可六師、殷八師有關軍事方面的內容。
  • 湖南郴州出土的一件三國文物,上刻4個字,讓孫權顏面無存
    建安四年(199年),17歲的孫權就第一次踏上戰場,跟隨孫策參加了討伐江夏太守黃祖之戰,年輕的孫權表現英勇,嶄露頭角,顯示出極好的軍事天賦與膽略。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刺客刺殺,江東無主。年方十八的孫權,就這樣被歷史推向了風口浪尖,責無旁貸地繼承父兄開創的江東基業,成為三國時代最年輕的割據軍閥。
  • 超震撼60件文物,告訴你什麼是陝西歷史博物館!
    西周 「 盠方尊 」盠是西周中期人,受周王冊封后,製作此尊,有銘文108字,以紀榮寵。西周 「 盠方彝 」盠方彝為長方形、圈足、頂式器蓋、象鼻雙耳,內鑄銘文106字。銘文記載的是周穆王時期冊命攝可六師、殷八師有關軍事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