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北邊還有一個國家,竟然敢與周天子並稱王,他們是什麼人?

2020-12-14 騰訊網

影視劇中的周天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史家對西周的最好概括。意思是說,在周王朝的統治範圍內,所有被周天子威服的人都得俯首稱臣。按這個道理來說,一般情況下,其他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再稱「王」。

但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就在陝西省隴縣離西周都城不足100公裡的地方,就出土了鑄有「夨[ze4]王」銘文的銅器。這大大出乎人們預料。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在西周時期「膽敢稱王」的國家。

一、夨王簋蓋的發現

1969年,陝西省寶雞市賈村公社上官村的一位農民在取土時發現了一批文物。這位農民起初還不怎麼在意,因為這批文物中也沒什麼完整的或者是大件的青銅器。

賈村遺址航拍

他隨意翻弄著那些「老東西」,這時候一個圓圓的像蓋子一樣的東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將這個圓東西拿在手裡看了又看,突然發現在蓋子上影影綽綽的有那麼幾行字!警覺的農民馬上將此事匯報給了文物部門。

夨王簋蓋

考古工作者看到了這件「圓圓的」東西說,這是一件青銅簋的蓋子,而簋身子已經不知道去哪裡了,蓋子留了下來,同樣留下的還有這三行17個字的銘文:

「夨王乍(作)奠(鄭)姜尊簋,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意思是說,夨王為自己來自「鄭」地的姜姓妻子做了這件寶器,希望子子孫孫代代傳用下去。

夨王簋蓋上的銘文

這一重要的發現引起了考古工作者對這一區域的注意。從1975年開始,考古人員先後兩次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這裡地勢整體西北高,東南低,發現有許多西周時期的窖穴、灰坑、陶窯和建築遺址等遺蹟現象。在遺址東部臨近汧水的河谷地帶,還發現有許多豎穴墓。

除了夨王簋蓋,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石磬、青銅車馬器等零星文物,且在一種名為「當盧」的青銅車馬器上,也發現了「夨」字銘文。

考古人員基本確定,在寶雞賈村、上官村、靈隴村一帶,可能是一處西北為居址區、東部為墓葬區的聚落遺址,而這很有可能與一個叫「夨」的古國有關。

夨伯鬲

二、古夨國銅器與古夨國的故事

由夨王簋蓋引出的「古夨國」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長期以來,人們並未在文獻中關注到這個小國的存在。不過在傳世的周代銅器中,有不少銘文提及了這個神秘的古國。與「夨國」有關的銅器,目前可見13件,有卣、盤、戈、方彝、簋等許多。

由銅器銘文及器物本身的時代可知,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經稱自己為「王」,且一直延續到西周晚期。在銘文中又有「夨姬」的記載,說明夨國姬姓與周人同姓,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可見夨國的地位在西周時十分尊貴,與周天子同姓,可能與周王室存在密切的關係。同時,從銘文信息中,我們還可知道夨人與姜姓的國家聯姻,結成了同盟。

三、考古發掘勾勒夨國方位

不光在寶雞市賈村一帶,在寶雞市區以西同樣發現了夨國的蹤跡。在臨近甘肅的隴縣一帶,有一條發源於甘肅省華亭縣的河流,叫「汧水」。沿著汧水向東南分布著隴縣、千陽縣、寶雞縣等許多人類活動聚落,而這一帶也分布著許多與「夨國」有關係的遺址。

汧水秋水

1974年,考古隊員在隴縣同樣清理了4座西周時期的墓葬,其中較大的一座還出土了60多件銅器。出土的部分銅器上可見「夨」字銘文。這說明隴縣一帶同樣是西周時期夨國勢力可以控制的地區。

在隴縣曹家灣南坡村,編號為LNM6的墓葬規模最大,出土的器物也最多。6號墓長約4米,寬約8米,是一座典型的豎穴土坑墓。墓內出土了許多珍貴的隨葬品,如銅尊、銅鼎、銅簋、銅甗等,它們都被安放在靠近墓主人頭部的二層臺上。

汧水是發源於甘肅的重要水系,向東南出馮家山後,河道瞬然變得寬闊了,進入關中平原。這片平原西邊又瀕臨金陵河,是一處背靠雄山,三面臨河的理想居住生活遺址。在這裡綿延20多公裡,散落著多處西周時期的居址和墓地,讓人對3000年前這裡生生不息的繁忙景象產生無限聯想。

夨國的大致範圍

四、《散氏盤》中的明確記載

根據《陝西金石志》記載,著名的青銅器「散氏盤」於乾隆年間出土於鳳翔地區。明清時期,鳳翔府治位於今天陝西千陽、隴縣地區,這裡恰是諸多「夨」國器物的出土地點。

散氏盤

散氏盤的銘文記載了西周歷史上一場重要的土地糾紛事件,涉及了夨國與散國這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和土地關係。銘文中記載了夨人給散人土地,並且用地表的一些參照劃定了土地的範圍。而結合散氏盤的出土地點與夨國銅器的出土遺址,今天陝西千陽、隴縣一帶很有可能就是歷史上夨國的領土。

五、為何稱王?

那麼現在大家對夨國已經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我們就來談談,為何夨國的國君可以自稱「夨王」。其實西周時期,如果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他的國君按照禮法是沒有資格稱王的,一般可稱「公、侯、伯、子」等。但在西周王朝的邊界地區,依然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權組織。他們或大或小,有的服從周人的統治,對周天子言聽計從;有的時而服從周天子,時而叛變周天子;還有的根本不聽天子的號令,周天子多次派軍對其進行徵伐。這些政權,有的學者將其稱為「方國」。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夨國」就是這樣一個位於周人西方的方國。從目前的資料看,他對周朝也是時叛時服的,所以他並不在周人的王朝體系之內,故可以自稱「夨王」。

文史君說

夨國,雖未見於典籍記載,但在考古發掘的銅器銘文中多次發現。夨國與周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夨王,作為與周天子同姓的國君,地位極高,曾與周人發生過戰爭,在歸順後又為周人鎮守著北部疆土,可謂是「居於要衝」。

但夨國仍然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謎團,夨人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的族屬是什麼?他與周同姓是因為族出同宗,還是因為功勞顯赫被天子賞賜姬姓?這麼多疑問,有待新的考古發掘給我們答案。

周人西北方的要衝——隴山

參考文獻

盧連成、尹盛平:《古夨國遺址、墓地調查記》,《文物》1982年第2期。

孫元成:《夨國有銘銅器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學士學位論文,2017年。

(作者:浩然文史·召燕不讀書)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楚國為何在西周就稱王,看周王室是怎麼對待他們的,都是被逼的
    楚國強大起來之後,熊渠開始膽大了,自己開始稱王。他不僅自己稱王,還封自己兒子為王。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鎮守長江中遊的三個要地。要知道,西周時期,周王室權力非常大,實力也是強大,諸侯沒有敢不聽周王室話的。那麼,楚國為何敢僭越稱王呢?簡單的說,就是一句話,都是被周王室逼的。
  • 西周中後期的一樁疑案,周天子烹殺諸侯,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周天子姜子牙當年可是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的頭號功臣,也是周武王最信任的人,把山東半島富庶的土地分封給姜子牙建立齊國,但是僅僅過了178年,周武王的後人就殺了姜子臣的後人,這是為什麼呢背後有什麼秘密可言?根據史書的記載,周夷王殺齊哀公是因為有人在背後挑撥離間,這個人就是紀國國君紀煬侯,紀煬侯跟周夷王說了什麼,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周夷王聽了紀煬侯的話後,有兩個表現:一是非常生氣,二是將齊哀公烹殺,所謂的烹殺就是將人活活地扔進一個大鼎,大鼎的下面燒滿著火,這口大鼎就相當於今天的鍋了
  • 戰國時期不可一世的楚國國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在這個紛擾的時代,有一個我們完全無法忽略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正是這麼一個國家,才導致這個時代的出現,是哪個國家呢?如此算下來,一個州裡有大大小小二百一十個諸侯國,九州最多只能存在一千八百九十個諸侯國。也就是說,僅僅是西周剛剛建立,就已經將天下劃分得差不多了。雖說三十裡的諸侯國並不算大,也不過就相當於現在一個鄉鎮而已,再加上古代生產材料匱乏,一個小小的諸侯也不會有多大的權力,所擁有的只不過是周天子封賞給他們的合法性而已。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大秦賦》畢竟是部歷史劇,講述了戰國末年秦始皇嬴政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的創世偉業,但關切到歷史的一個個小細節,不是很熟悉歷史的人,難免會看得有些迷惑,或者說是知識的淺薄,造成了先見為主的想當然。比如,這部劇裡有周天子,還有西周君,東周君,一時令人傻傻分不清楚。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春秋戰國兩個時代的分水嶺並不像劃分西周和東周那樣清晰,歷代史學家對此莫衷一是,現在主流觀點是將前453年晉國魏趙韓三家滅智氏事件定為戰國的開始,也有不少人認為是前403年,魏趙韓三家被正式列為諸侯才是開端。
  • 世人只曉周天子,卻不知尊貴的周天子他的下場何止一個「慘」字
    最近隨著《大秦賦》的熱播許多的網友產生了對當時時期的好奇心,也有不少的網友對於大秦帝國的統治手段有了一些了解,但今天罈子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並不是秦始皇,而是在歷史中被人搶了地盤又奪了位子的周天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 都知道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但在東周時期,其實還有另一個「西周國」?
    從小背誦的朝代歌好似告訴我們西周、東周和西漢、東漢是一樣,都是王朝出現過中止,繼而遷都恢復的。可奇怪的是,在東周時期又冒出了一個西周國,而且二者還相當不對付,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周原本是商朝下面的一個部落,周武王趁著商軍主力對外徵伐期間,聯合其他部落滅掉了宗主。
  • 西周滅亡後,東周還持續了那麼多年,為何周王室沒人能一統天下?
    說到這,可能很多朋友會問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傳了那麼多代,就沒有一個能挑大梁一統天下光復周室的存在嗎?他們為什麼沒進行改革復興周統呢? 其實烽火戲諸侯只是西周滅亡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是周幽王打算改立褒姒為王后,並廢掉了原來的王后申氏。結果,前老丈人申侯不願意了,夥同外族一塊顛覆了大周王朝。 其實,原本西周正統還是非常有公信力的,這一點從烽火戲諸侯事件中就能看出來。大王在烽火臺上點燃茅草,沒到半個月天下諸侯的人馬就都聚集在城牆下翹首以待了,如果真遇見戰爭估計這批勤王軍真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君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大秦賦》畢竟是部歷史劇,講述了戰國末年秦始皇嬴政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的創世偉業,但關切到歷史的一個個小細節,不是很熟悉歷史的人,難免會看得有些迷惑,或者說是知識的淺薄,造成了先見為主的想當然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似乎我們就明白了,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為西周,也就是孔子一直嚮往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社會。這時候天下由周天子說了算,諸侯雖然是國君,但需要向周天子繳納貢賦,定期來京述職,周天子討伐逆臣時諸侯國也要出兵。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統稱為東周,以公元前476年為界,先後分為春秋與戰國。
  • 《大秦賦》中周天子曾經坐擁天下,為什麼後來會蝸居河南?
    這個事情標誌著一個重大的轉變,那就是周天子的尊嚴已經受到了諸侯國的挑戰,不再像西周時那樣唯我獨尊,人人敬畏。最終,因為卿士的問題,在周桓王時,周、鄭之間爆發了戰爭,但王室戰敗,尊嚴稀碎。清人方苞評價道:「王師再出,皆為亂臣所挫。」自此之後,王室進入一個尷尬的時期,即春秋爭霸時期,齊桓公最先稱霸,管仲為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所謂霸主,對於名義上能賦予其正當性的周天子,還是十分尊崇的,對於王權的維護,也是十分積極的。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周天子的荒唐分封,形成了「三周」格局周朝建立之初,大封諸侯,其實它自己也是一個國家,就叫做「周」。需要注意的是,周國和周朝是兩個概念,不要混淆了。這個「周」和受其分封的各諸侯國之間是國與國的關係,細緻一點就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
  • 隱秘的天子:除了周平王,西周竟然還有一個末代天子周攜王
    但是根據《竹書》和其他古籍記錄周幽王去世後還有一個個周平王並存的天子—周攜王。那麼周攜王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網上有不少周攜王的介紹,但是有不少是屬於網文性質。所以今天筆者就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來復推一下。(一)隻言片語的記載首先關於要說的是關於周攜王的事跡記載的非常少,僅僅有《竹書紀年》還有《清華簡》以及左傳有隻言片語記錄。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周朝所建立的禮法制度早已刻入到所有人的骨子裡,影響著人們的一言一行。周王室代表的是天子,而所有的諸侯都是他的臣民,臣民不得冒犯天子,否則就是大不敬,這是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認知。所以,縱然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力,但在名義上依然是他們不可逾越的鴻溝。
  • 人皆稱公、我獨稱王——特立獨行的楚國國君
    、「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所以也有「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皆為天下顯侯」的說法。西周以「封建」制度,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他的兒子、孫子即以熊為氏,稱熊麗、熊狂,都作為楚人的首領,侍奉於周室。周成王在位時,感念當年輔佐文王、武王的諸位大臣們的功勞,所以封授他們的後裔,鬻熊曾孫熊繹因此被周王室封為子爵,建國於南蠻之地丹陽。因鬻熊之妻當年生熊麗時難產而死,巫師以楚「荊棘木條」包裹遺體下葬,為了紀念氏族的先代,熊繹以「楚」作為國號,這就是楚國的由來,熊繹也是楚國開國之君。
  • 魏惠王既愛稱王,又喜歡拉別人一起稱王,為什麼?
    在這些行為中,最嚴重的表現就是,他非常喜歡稱王,而且還喜歡拉著別人的手牽手稱王。在那個年代,你要知道,大家還是遵循基本的禮法,還是像周天子那樣對待周天子。而在大秦帝國的演出中,李立群老師更是將魏惠王的表演演繹得淋漓盡致,每次一出場就是看相聲,笑得停不下來。那為什麼這個人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搞破壞,而且還這麼醜陋地表演呢?
  • 西周滅亡後,兩個周天子的正統之爭
    眾所周知,周平王東遷洛邑是西周過渡到東周的一個標誌性歷史事件,然而從西周滅亡到東周建立的這段歷史時期,周王朝卻出現了兩個周天子,並且為了爭奪正統之位,他們展開了一場鮮為人知的較量,那麼這到底怎麼回事呢?要想了解這些,我們必須回到那個風詭雲譎的時代一探究竟。
  • 春秋戰國,周天子已成吉祥物,為啥沒人滅他,諸侯:誰願意去找死
    春秋戰國,周天子已成吉祥物,為啥沒人滅他,諸侯:誰願意去找死 中國古代有一個很有趣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明明天下有周天子,卻沒有人聽他的,甚至連最小的諸侯國都比周天子的實力強。周天子基本上成了一個城主,而不是天下共主。
  •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君主都稱「公」,唯獨楚國稱「王」?
    分封制是商周時期出現的,周武王討伐商朝,滅了商紂王,建立西周,為獎勵底下將領,鞏固自身統治,於是建立分封制,把屬於周武王的領土,分封給底下諸侯,諸侯對皇室負責,聽從調令,享有一定的自主權,但需要定期向姬室進貢,此為分封制。分封制存在很大弊端,是周朝滅亡的導火索。
  • 末代周天子周赧王曾有兩次差點提前滅國
    周赧王是周朝最後一位王,說起末代君王,我們總會想像其悽慘落魄的樣子,然而周赧王算是比較幸運的,因為他竟然在這個驚濤駭浪的大戰爭年代裡,當了整整五十九年的王! 周赧王上臺時,周王室已經分裂為兩部分,其一為東周國,其一為西周國。此時的周天子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依附西周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