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健生 圖/截自網路
在日本茶道的世界裡,千利休與豐臣秀吉之間的恩怨情仇是個永恆的話題。回想一九八九年,日本影壇為了紀念千利休四百年忌,推出了二部電影;一部是由東寶發行,熊井啟導演,並在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銀獅獎的「千利休,本覺坊遺文」。獲得金獅獎的正是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另外一部是由松竹發行,敕使河原宏導演的「利休」。二部片子同時發行,可說是鬧了雙胞。在當時日本相當轟動,而臺灣並未在院線上映。我是在錄影帶店發現,立刻買下,特別為高雄「茶緣」聯誼會辦了一場電影欣賞會,還請了蔡榮章、張宏庸二位先進作專題演講。
1989年「千利休─本覺坊遺文」
1989年「利休」
當年為了辦那場研討會做了些功課,但總覺得生澀,尤其是「本覺坊遺文」,很難跟上他那種倒敘式,虛實交錯的處理方式與節奏,另外一部「利休」因為導演也是日本華月流插花流派的家元,自然把諸多插花、茶陶,能劇等元素融入電影情節中。全片以彩色拍攝,呈現的視覺效果正好呼應了日本戰國桃山時代那種崇尚華麗豪壯的美學風格。而「本覺坊」卻是以黑白處理,呈現的則是利休「佗茶」追求簡樸謐靜,孤寂冷冽那種苦澀的美感,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
1989年「千利休─本覺坊遺文」劇照
1989年「千利休─本覺坊遺文」劇照
1989年「利休」劇照
1989年「利休」劇照
「本覺坊遺文」是由資深演員三船敏郎飾演千利休。「利休」則是由三國連太郎擔綱,二位都是家喻戶曉的明星,看起來扮相很有真實感,倒是「利」片裡飾演豐臣秀吉的山崎努顯得陌生,多年後才在「送行者」和好萊塢通俗片「拉麵女孩」裡看見他分飾葬儀社老闆和拉麵祖師爺,不覺莞爾,他那種眼睛像是喝醉酒永遠睜不開的日式喜劇風格和他在利休片中陰森冷峻、兇煞霸氣的形象大異其趣。
1989年「本覺坊遺文」-三船敏朗飾利休
1989年「利休」-三國連太郎飾利休
1989年「利休」-山崎努飾豐臣秀吉
2008年「送行者」-山崎努飾佐佐木生榮
2009年「拉麵女孩」-山崎努飾拉麵達人
今年(二○一四)四月初,「一代茶聖千利休」在臺北首映,飾演千利休的是我比較陌生的市川海老藏,由青年演到老年,他的老裝扮像遠不及前二位飾演利休老年的前輩那麼有說服力。據說是原著山本兼一堅持由市川海老藏演利休,很可能是看中他歌舞伎演員身分。其實二年前就讀過原著「利休之死」的中文版,同樣都是以倒敘的手法,可以相互對照,看起改編後的電影也比較不吃力。
2014年「一代茶聖-千利休」
2014年「一代茶聖-千利休」-市川海老藏飾利休
綜觀前後有關千利休的三部電影,其中前二部表現他與豐臣秀吉在美學、藝術修養及品味角力的亮點,例如為表現一朵花而剪掉千朵花的大膽,高明藝術處理手法的橋段,已成了老梗,不能再用了,但為凸顯秀吉那種從極度讚嘆到極度挫折,由愛生恨所累積的壓力需要在劇情中安排一個具有震撼力和戲劇效果的引爆點,「一代茶聖」的導演田中光敏選擇了二個顯然是幻想出來的橋段;一個場景是在京都北野大茶會上滿坑滿谷的茶人,爭相目睹這天下第一茶頭利休的泡茶風採,場面之盛大,氣氛之肅然,豐臣秀吉看在眼裡自然不是滋味,嫉妒和不以為然讓也對「美」有定見的他頓失茶人應有的風度,當場羞辱還命令眾人一起嘲諷的那場戲實在震攝人心。
「一代茶聖千利休」-北野大茶會
另一場高潮戲用了頗長的時間鋪陳出一個顯然也是虛構的人物,目的是為了建構出為什麼千利休會捨四疊半而極力要設計出一間人人都嫌太窄的一疊半茶室的原因。那原因背後的源頭竟然是一位高麗貴族女子和她那隻綠釉香盒;利休在帶領高麗女子逃亡的最後獨處時刻,在那間窄狹的海邊小屋裡兩人歷經了一場生離死別的生命磨難。因為狹窄才能逼視出人與人之間瞬間凝成的極致而美妙的心靈對話。這和她後來的一疊半茶室理念可能有著極深的淵源關係。而那隻綠釉香盒也成了利休短暫淒美的青春愛戀的見證。他又怎能為了討好豐臣秀吉而被迫獻出呢?這竟成了他對美的事物不可妥協最後底限的一種隱喻。但要說綠釉香盒是利休被賜死的原因恐怕有些牽強。
我反而比較喜歡一九八九年「利休」那部電影裡,秀吉拿著一大枝梅花和一個盛滿水的花盤想要測試利休插花功力的那場戲,只見利休從容摘下朵朵花瓣灑落水面,再將梅枝斜搭在水盤上構成一個極富創意的花型。秀吉又一次讚歎利休對美的敏感度和藝術天份,而同時又被他那種驚人的創造力徹底比下去,把由愛生恨和對人性的脆弱和矛盾的心理刻劃得合理而張力十足。
有意思的是三部電影都沒放過對茶碗的關注,面對茶碗,日本人有一種莫名的愛戀,這可追朔到戰國時期日本茶人,尤其是千利休透過茶道中對茶碗的態度造就了陶瓷這個原來微不足道的工藝逐漸成為日本國粹。這源於中國的技術,朝鮮的設計而以日本精神集大成,茶碗終成日本陶瓷的標桿。
在電影中頻頻出現的茶碗背後都有利休和陶工長次郎的影子。歷史中,利休對長次郎的指導和影響有二:
一、製作茶碗時不經意的扭力造成的不規則和不工整,正好賦予了茶碗一種「勢」的能量和趣味。這種脫離中國傳統中規中矩的製作觀念,造就了日本茶碗的獨特性和審美性。
二、強調茶碗某種恰如其分的「重量感」。透過手的感覺,過與不及都會破壞茶碗不平衡的均衡感。
利休與長次郎合作的成果,樂燒茶碗終成日本「名品」。他們重視茶碗的程度可從拍攝這部片子的過程可見一斑。據報導,利休自盡前最後的茶會所用的茶碗是真正的利休遺物,也就是黑樂燒(萬代屋黑)由其女婿萬代屋宗安傳承至今。
陶藝在臺灣蓬勃發展多少受到日本元素的影響,也不乏茶碗的作者,其中普遍缺少在「恰到好處」的重量感上的認知和覺悟似乎值得省思。從一九八九年至今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日本文學與電影對千利休仍創作不斷,由此引申出的美學觀也深具啟發性,看來千利休這位一代茶聖的不老茶魂還將繼續顯靈。
2014年【一代茶聖-千利休】日文預告片
延伸閱讀:
【利休之死】作者 山本兼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9119
延伸影片參考:
1989年「千利休─本覺坊遺文」(無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UhStSxK6Q
1989年「利休」(有中英字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2ODc3NTI=.html
※以上圖片及影片截自網路,若遭移除請見諒。
御林芯茶苑
地址:臺灣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27巷2-1號
電話:+886-2-2567-6253
營業時間:AM10:00~PM9:30
官網:www.yulinxin.com
微博:http://weibo.com/yulinxin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