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籠翠衣隨水翻轉,
旋起滿杯的魚鉤,
嬌嫩的面容如此清秀。
……
(一)
大暑至,夏日已炎炎。
晨起,泡一杯貴州綠茶都勻毛尖,清涼溫潤,有如和煦春風之縈繞。
都勻毛尖原名魚鉤茶。
魚鉤茶是崇禎皇帝欽賜的名字,在此之前,名喚「細毛尖」、「白毛尖」。1956年,由毛主席命名為」都勻毛尖「。
傳說都勻毛尖是神鳥叼來的種子,被布衣王的女兒發現了,治好了布衣王的病。
都勻產茶歷史悠久,早在明洪武年間,都勻農村就已經形成大片鬱鬱蔥蔥的茶園。明代御史張鶴樓貶職充軍都勻,曾前往五山(今都勻郊區團山一帶,為都勻毛尖茶原產地之一)遊覽。步入茶山,禁不住詩興大發,賦詩一首:雲鎮山頭,遠看青雲密布;茶香蝶舞,似如翠竹蒼松。
——《中國茶經》
在《都勻縣誌稿》中,也有關於都勻毛尖的相關記載。
《都勻縣誌稿》卷十一「祠廟寺觀」中記載:「西嶽廟,在長秀(今都勻團山一帶),舊建,乾隆間毀,知府宋文型重建」。在重建西嶽廟時,宋文型刻立有《重建西嶽廟碑序》。宋文型在碑序中說:「庚子歲(即清乾隆45年,1780年)餘守勻疆,兼理廠務茶園一局,中在間有西嶽王之廟,奉為本廠之神」,「爰是捐俸五十兩,命薛允忠督造重修」,希望「鎮彼西方,維茲廠局」以求「上裕國課,下佐工商」。
(二)
都勻毛尖是最具貴州地域特色的綠茶,其品質特點為「三綠透三黃」,外形緊細捲曲,白毫顯露,色澤油潤,湯色綠黃明亮,香氣清嫩,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勻齊。
都勻毛尖一定是有茶毫的,但並不是茶毫越多越好。茶毫過多的都勻毛尖茶極有可能的是採用了推廣品種,而非茶農所稱的「本地小葉種細茶」。茶的品種特徵自然會降低。
(三)
都勻毛尖屬細嫩炒青綠茶,創製於明朝,其加工為:殺青、揉捻、整形、提豪、烘乾。
傳統的都勻毛尖講究「火中取寶、一氣呵成」:鮮葉從「淨坯」下鍋殺青後,採用翻、抓、拋、抖、揉、丟等手勢連續操作,直到製成幹茶為止。
(四)
傳統工藝的綠茶,其實是可以高溫衝泡的,在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 茶酒單》裡,對龍井的衝泡,就有高溫的要求「……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亦……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亦」。如果每一步工藝都到位,高溫衝泡更能衝出綠茶的特點,顯現綠茶的活力。
都勻毛尖的衝泡器皿選擇蓋碗或者玻璃杯均可,玻璃器皿更利于欣賞綠茶的「茶舞」(綠茶在衝泡過程中茶的翩然姿態)。
如果在採用下投法衝泡,入水宜輕柔,避免造成茶毫大量脫落,影響茶湯的滋味和美觀。
春去春未了。
各位看官,
莫道春歸無覓處,且請轉入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