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恨你!」當孩子伸手向你要錢時,千萬不能這樣做!

2021-01-12 親子派

「媽媽,能不能給我50塊錢?我想和同學一起出去玩。」

當你的孩子,向你提出這樣的要求時,你是怎麼回應的?

「你知道我和你爸賺錢多辛苦嗎?整天就知道跟我要錢出去玩,一點都不知道節儉!別人家有錢,我們家比不起!」

我相信,說出這樣話的家長,80%的可能不是家庭經濟困難,而是在向孩子「哭窮」。

「窮養」孩子的心理在作祟,尤其是此情此景下,你對孩子一聲聲的抱怨,讓孩子深陷自責,更是倍感低人一等。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被刻意窮養是種怎麼樣的體驗?

底下的回答,讓人看了特別難過:

想要的卻不能要,要了也享受不到快樂,慢慢淪落到,一花錢就愧疚難受。我覺得我不是親生的,錢才是。

窮養孩子,帶給他的,是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倍傷害。

1/

刻意窮養,毀了孩子的一生

有些家庭條件還不錯的家庭,為了避免孩子花錢大手大腳,會不自覺地在孩子面前哭窮,選擇用窮養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殊不知,這樣的窮養,如果沒有把握合理的度,很容易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心理狀態、甚至是一輩子的自尊。

1. 窮養,讓孩子丟了自信

知乎上有一位匿名用戶,向我們分享了他被父母窮養的經歷:

我的父母,在物質上對我苛刻,精神上也不給予我任何支持。我很自卑,哪怕是面對家庭條件還不如我的人。開始時我以為家裡真的窮。後來在一個叔叔嘴裡聽說,父母打麻將一晚上輸了幾千塊,第二天還繼續玩。我這才明白,在他們的認識裡,他們的錢是他們玩樂的錢,我掙的錢是養他們的錢。

從小就被窮養的孩子,會因為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失去了本該有的自信,變得越發自卑。

膽小和內向,是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摘不掉的標籤。

低人一等的心理,是他們長大後無法扭轉的心態。

對於被窮養的孩子來說,他們窮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

2. 窮養,讓孩子失了格局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認為:

真正的窮養孩子,不是物質上一味的苛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嚴格。而那些在精神上嚴格、吃過苦的孩子,他們未來的承受能力才會更好;相反,那麼物質上苛刻孩子格局、成長中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看過一個男孩分享他的故事:

小時候一直以為家裡窮(後來才知道是父母故意窮養)。為了不讓父母過度勞累,立志大學畢業就工作掙錢。無奈目標定位太低了,本科已經不「值錢」了。那些考上碩博的同學,他們的眼界確實高。但我和他們,已經不屬於同一階層了。

窮這個字眼,在窮養長大孩子的內心裡根深蒂固。

經濟貧困所帶來的生活不幸,逼著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放棄了許多本該遠大的夢想,降低了自己對生活的需求,並無奈埋葬了自己所有的喜歡。

在貧窮意識裡待久了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擁有寬闊的視野,怎麼可能會為自己建造遠大的格局?

3. 窮養,讓孩子活成金錢的奴隸

從小就經歷著窮養的孩子,如果在成長的路途中走歪了、迷失了方向,那麼後果是更可怕的。

在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有一幕曾震撼了無數人。

住著破房子、吃著泡麵的趙德漢,背地裡竟貪汙了2億三千多萬元。

他把錢壘成一堵牆,堆成一張床,也塞滿了自己的冰箱。

面對被拆穿的貪汙,他哭著說,自己一分錢都沒敢花。

窮怕了,這是一個多可怕的事實。

「貧窮就沒有好日子」這個觀念,早已深深地烙印他的骨髓裡、他的血肉裡。

不僅如此,貧窮還在他的心上設了一把枷鎖,把自己死死地困在了「錢眼」裡,喪失了道德仁義,最終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因為貧窮,活成了金錢的奴隸,就是從小被窮養孩子,釀成的最大的慘劇。

2/

孩子伸手跟你要錢

千萬別這麼做

再次回歸最初的那個問題,如果孩子伸手跟你要錢,你會怎麼回應她?

除了上述「哭窮」派的經典回答外, 還有兩種回答,也是很常見的、錯誤的回答。

1. 這次數學考滿分,媽媽就給你零花錢!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零用錢,作為考試的獎賞,以此激勵他好好學習。

這樣的做法看似立馬見效,可長此以往,只會消耗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尤其是一旦停止了對孩子的「金錢誘惑」後。

一旦將「零花錢」和「學習」劃上等號,興趣將黯然失色,零花錢所換來的短期自律,是不足以支撐孩子的漫漫學習路。

在讀書和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讀書,這樣的動力才會是最持久、也最有效的。

2. 我不能給你零花錢,但你想要什麼,媽媽給你買。

有一位「獨行俠」女孩,上學放學從來都是自己一個人走,也從不參加任何校內活動。

女孩的父母認為她「不合群」,可只有女孩知道:

父母從來不肯給自己零花錢,真的沒有辦法和同學進行「社交」。

沒有零花錢的魔咒,一直伴隨著她到大學。

大學後,儘管她有生活費,也從來都不會缺錢的時候,但她依舊四處兼職,就算曠課,也要賺得那幾百塊錢。

女孩說,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掙錢的欲望。

沒有零花錢的痛,和以此帶來的悲劇,在女孩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孩子提出想要零花錢時,她並非不知道媽媽能買給自己,而是想要媽媽照顧到自己的情緒,和此情此景所需的孩子間的社交。

我們該做的,不是告訴孩子我買給你,而是關注孩子要零花錢的真正原因,並有所取捨。

3/

有遠見的父母

會和孩子正確「談錢」

教導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它的本質就是正確的人格觀和豐盈的內心世界。

它雖然不是教育的起點,但卻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而用「窮養」來激勵孩子不斷向上,這樣的方法一定是不可取的。

想要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零用錢觀,不妨試著學習下面兩點。

1. 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並做好「零花錢規劃」

澳洲的一位媽媽,為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提出讓女兒打理一個月的家庭財務的建議。

媽媽告訴女兒,省下來的錢,可以自由支配,女兒欣然答應。

為了節省開支,女兒開始認真研究家庭的內支出,發現能省下來的地方,只有「零食」。

她開始嚴格控制零食購買,尤其是自己的。

並逐漸學著優化日常生活習慣,洗菜的水用來澆花、白天儘量不開燈......

還準備了一個家庭記帳本,事無巨細地將家庭的開銷記錄在內,並和爸爸媽媽一起分析它的合理性。

可就算這樣,女兒的努力卻也沒有沒有太大成效,因為她僅僅為家裡省下了5美金而已!

女兒這才知道,什麼叫「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也終於知道,媽媽有時會拒絕自己提出的零食要求,背後的真正原因。

給孩子的零花錢,也和家庭財務管理一樣,需要將支出的每一分、每一塊都記錄在內。

什麼地方花的值得、什麼地方是沒必要花錢的,這樣才能逐漸制定出一份合理的零用錢支出計劃。

雖然零花錢不如家庭支出那般巨額和繁雜,但我們一旦給到孩子一定的支配權,就一定能幫助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也能從根本上教給他學會珍惜和擁有。

2. 把握「手頭」鬆緊尺度,談錢有「三不」

家長不能一分錢也不給孩子,當然也不能想給多少就給多少。

尤其是當孩子主動提出要零花錢時,一定要慎重考慮,把握分寸,結合具體情況掂量著給。

當然,這僅僅是給孩子零用錢這個細節,家長在平日裡和孩子「談錢」,更該注意這「三不」。

(1)不對孩子「哭窮」

不要再用「哭窮」的方式,來教孩子勤儉節約了。

正如前文所說,「窮養」孩子,會讓他丟了自信、失了格局,最終活成金錢的奴隸。

在幼兒時期,因為貧窮而產生的自卑心理,一定會是孩子長大後的噩夢之一。

(2)不在孩子面前「炫富」

不能哭窮,自然也不能炫富。

父母愛炫富的後果就是,孩子容易養成愛攀比、也愛追求名牌的心理和特性。

一味地在物質上對孩子進行過度地放縱,只會助長孩子膨脹的欲望心理,而後漸入迷途不知返。

(3)不撒謊,也不迴避

曾有個熱門話題:要不要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狀況?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說道:

不論窮富,都要讓孩子心裡有數。家境優越,要他明白財富需要艱苦奮鬥爭取、累積,經不起無度揮霍;家庭狀況一般,要培養自立自信的心態,讓他看到父母一直在為更好的生活打拼。

在我看來,就算是孩子,也是有對家庭財務的知情權的。

尤其是當孩子誠懇地問到錢的問題時,逃避不說或是撒謊,都是最糟糕的方式,給孩子誠實的答案,才是明智父母的做法。

當然,在告訴孩子家庭情況的同時,也一定要告訴孩子錢的正確使用方法,告訴孩子父母賺錢方式的不易,讓他學會珍惜。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裡說:

對物質的追求是對愛的渴望。母愛獲得太少的孩子,就會執著於母愛載體:一顆糖、一串糖葫蘆、一個玩具,最後是手機、筆記本電腦乃至其他。

真心希望所有家長, 不要再對孩子「哭窮」,以此來激勵他們上進和努力了。

時代早已變了,「哭窮」這一套,早已不像過去那般管用,反而會害孩子的一輩子!

因此,當孩子說「媽媽,可以給我零花錢嗎?」的時候,我們的正確回答應該是,堅定而溫柔地和孩子溝通:

你和媽媽要錢的理由是什麼?媽媽會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考慮。雖然這次同意了給你的這些錢,但這些都是屬於額外的零花錢,等你長大了,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

當孩子再向你伸手要錢時,希望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並教育他最正確的金錢觀!

相關焦點

  • 已婚男人的霸氣回應:「我老婆伸手跟我要錢,關你屁事」
    近幾年,社會上有這樣的聲音:「誰讓你做家庭主婦,誰讓你不工作,活該你被遺棄。」「你當全職媽媽,在家帶孩子,活該你被遺棄。」個人心理上說,一個人要獲得優越感,即需要完成目標,實現理想以獲得滿足,那自卑感當然是指沒有完成目標,由於沒有實現理想而不能達到優越感,外來者或其他人都不認同你的付出,也許他們自己都認為實現了理想和目標,但是這些成就在別人看來卻不值得注意。
  • 孩子以這樣的方式向父母要錢,我就不信你不給!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消費觀念也慢慢形成,她們也有自己需要的東西,也想親自體驗一下花錢的樂趣,而這個樂趣可是要上癮的哦!外面的世界總是很精彩,有意思的東西總是勾引起我們的購買慾望,小孩也一樣,看到什麼就想買什麼。幼兒園階段是媽媽給我買這個,媽媽我想要那個,大部分是孩子要,我們給孩子付錢。
  • 「媽媽,我恨你」當孩子說狠話時,媽媽別急著生氣,該偷著樂才對
    「文/暮沐媽咪育兒日記,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媽見打」系列中,最不能讓父母的容忍的就是——孩子用髒話來罵父母。我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孝」,子女辱罵父母的行為違背了「孝」的道德規範,這是父母不能忍受的,假如孩子出現罵父母的情況,肯定少不了父母的一頓毒打。那麼當孩子出口罵自己的父母時,是否就表示孩子不孝順父母?是一個「壞孩子」呢?
  • 「那個沒良心的人不配做你父親」媽媽恨的人,我見到他便是歡喜
    這種父母,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從不在意孩子的成長,結果,在發洩恨意的時候,不僅沒能和孩子統一戰線,反而讓孩子恨上了自己。以前上高中時,有個關係特別好的同學,父母是離異狀態,她跟著母親生活。每次談起她的父母,她總是說媽媽特別辛苦,很恨爸爸。
  • 學會做一個「壞媽媽」,你越「壞」,孩子越優秀
    學會做一個「壞媽媽」,你越「壞」,孩子越優秀天下父母都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願養育孩子。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就沉醉在初為父母的喜悅中,但是憂愁隨之而來,應該怎樣養育這個孩子成了父母心中最大的問題。
  • 房仕德:成龍是我弟弟,身價幾十億,但我不會伸手向他要錢
    他們在國際上也是很有名,大家都很喜歡這樣有實力的演員,最關鍵的是,他們不僅實力出眾,他們都是很低調的那種人,因此喜歡他們的人很多。接下來我要講的這位就是影視巨星成龍。大家應該都知道,成龍這個只是他的藝名,他的兒子叫房祖名,他肯定也姓房,他的爸爸就是有名的商人房道龍,成龍是父親二婚才生下的,事實上,成龍的父親還有兩個孩子,只不過那是和原配所生,他們之間幾乎就沒有什麼交集。
  • 媽媽,有時我真想說聲「恨你」,可我也愛你
    有一次,學校的音樂老師對我說:「你的聲音不錯,我建議你繼續學習音樂,沒準以後能做相關工作。」聽到老師的肯定,我很開心地回去告訴媽媽。媽媽卻說:「學這個有什麼用,能賺錢嗎?老師就是想讓你去補習,賺補習的錢。」除了沉默,我又能怎樣呢?3爸爸是工人,我們住在家屬院,院裡的孩子都在一起玩。
  • 戀愛時,女生別伸手要這「3樣東西」,小心他成為「別人家」的
    在談戀愛的時候,女生還是應該保持應有的矜持,不然有時候太過於主動,只會讓男生看清你,最後造成你不想看到的結果。戀愛時,女生別伸手要這「3樣東西」,小心他成為「別人家」的!
  • 孩子:「媽媽,能給我幾塊錢嗎」,你的回答,決定一生的價值觀
    那麼當孩子說:「媽媽,能給我幾塊錢嗎?」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你們會怎麼做呢?第一位家長:我認為孩子們要錢的時候,家長完全可以跟孩子溝通,讓他用行動來爭取這筆錢。畢竟父母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都是通過父母辛勤的工作所掙。無論是擦桌子掃地,還是洗衣服刷碗都算是他為家庭作出的工作。
  • 「孩子,我是唯一真正愛你的人」「媽媽,請你先愛自己」
    小含躲在衛生間裡,閨蜜透露出小含媽媽這個舉動時,小含怒了,「你可以影響我的生活,但能不能不要影響我朋友的生活?他們沒有義務幫你做軍師。」說完這些話,小含衝出衛生間,留下那個認識不到半年的男生在賓館裡,此時,他們正計劃一起到異地旅遊。
  • 為什麼總有人覺得「我的孩子,配不上我這樣的好媽媽」?|伴讀
    ,配不上我這樣的好媽媽」?和孩子的關係很好,孩子什麼話都肯說,也什麼話都敢說,喜歡哪個女孩子,對方過生日,直接問她要錢買禮物。那,對此你有什麼煩惱嗎?不好的是,孩子成績一塌糊塗,和同學關係也處不好,覺得老師同學都對他不友好,甚至針對他。
  • 伸手要錢≠一味啃老
    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1、伸手要錢就是在壓榨父母?對於許多人來說,人生中最煎熬的莫過於伸手要錢,每次都是巨大的心理博弈和掙扎,但這種情緒並非是心有愧疚,而是怕父母不給錢,或者埋怨自己。越是用這樣的表情包,就越能體現要生活費時候的內心煎熬和忐忑。有一個故事是這麼描述的。有一天小男孩的爸爸問他:「你能搬起地上的石頭嗎?」小男孩試了一下,說:「不能。」
  • 她帶著母親上學,兼職五份工作還想考研,網友:伸手要錢的娃看看
    正是有了這樣的雄心壯志,第二年,她如願考上湖南醫藥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上大學,原本是件高興的事情,可隨之而來的困境卻赤裸裸地擺在王美玲的面前,她打算帶著母親一起上大學,可是眼前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大一第一個學期,王美玲一方面勤工儉學、另一方面從事多個兼職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為把母親接到身邊做足準備。
  • 「媽媽,沒人和我玩!」當孩子說這句話時,你的做法很重要!
    1前兩天,帶蛋蛋到小區裡放風,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和媽媽鬧彆扭。「他們不和我玩,我也不要和他們玩」。小男孩氣哄哄地朝媽媽吼道。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平時所說的孩子性格孤僻、不好相處,都不能稱之為社恐。不僅不能這樣命名,如果家長隨意給孩子貼標籤,還會給孩子造成錯誤的認知:其一,焦慮這種情緒是不被允許的;其二,社交是非常艱難的,而我做不好;其三,社交比什麼都重要。
  • 「嫁人後,你就和我們沒關係了」「行,你們也別跟我要錢」
    我記得這一次大力笑得很開心,仔也不是其他小夥伴口中的怪孩子,她會笑也會摔倒,並不像爸媽所說的那麼厲害。我們一直玩到太陽下山才回家,我真的記得那天媽媽給我做了紅燒肉,軟糯可口我一口氣吃了很多。可我也記得,那天晚上大力深夜來還我橡皮筋,臉上帶著傷。
  • 故事:後爸難為:繼子當眾把我趕出他家,背地卻不停向我寫信要錢
    「我只要媽媽,再也不要後爸!」一天晚上,母親輕輕拍著他,他在母親的懷裡嘟噥。母親的手停了一下,繼續拍。「好,媽媽答應你,再也不給你找後爸!」母親的聲音很低,林鵬滿意地呼呼睡去。這樣的快活日子過了兩年多。
  • 「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孩子被孤立時,家長要教會孩子這樣做
    「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孩子被孤立時,家長要教會孩子這樣做有一個媽媽在網上問:"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和你的孩子說,我再也不和你玩了",這樣應該怎麼做?家長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卻不能去幹涉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怎麼讓自己的孩子的內心變得強大,只有懂得怎麼樣保護自己才可以不受到別人的傷害。
  • 黃夏溫伸手要錢表情包合集 你的小可愛需要一點零花錢
    黃夏溫伸手要錢表情包合集 你的小可愛需要一點零花錢我——你的小祖宗要錢來了!點擊播放 GIF 1.5M你的小可愛需要一點零花錢,點擊播放 GIF 1.5M給我十塊錢唄,點擊播放 GIF 1.5M愛我,再給我兩百塊,
  • 媽媽,我想對你說(獲獎作文)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幸福得不得了……」耳邊時常想起這首《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一路伴我成長。卻不能撫平我心靈上的傷痕。從記事開始,我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差,性格也越來越壞。由於有一段時間你把我交給舅舅撫養,所以你並不知道我變壞的原因,就算在一起相處,你也猜不到是哪個原因。
  • 「就你這樣的,還敢追人家」「那我也得試試」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當別人的想法和我們的想法有出入時,我們不能要求對方來適應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的想法自由流動。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想法,也沒法讓周圍的人都喜歡你,適應你,當你不認同他的時候,就沒必要表露自己的觀點,因為沒有討論的價值。人人都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哪怕你成為他人酒足飯飽後的談資,不理會。那是說話人的事,不是我們的事,跟我們沒關係。我們該做的就是,讓他們的想法自由流動,我該幹嘛就幹嘛。別指望所有的人都能懂你,蘿蔔白菜,各有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