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東西,
凡是在其中看見我們所理解和希望的、
我們喜歡的那種生活,
便是美。
▼
▼
十月末,長江中遊的兩湖平原進入秋季,湖泊水位開始逐年下降,這個自然規律使得人們有機會接近湖底的世界。挖藕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遠千裡來到此處,為的是迎接一項艱苦的工作。
藕田,漆黑一片。盛夏的蓮蓬開始枯萎,泥沼地底深處正醞釀著一種自然美味。要想挖到它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幾葉木舟,二十幾個忙碌的泥人,在天空還未全亮之時,一天就這樣開始了。對於每一個挖藕人來說,他們就像候鳥一般,苦苦等待的是來年的開春。
吃藕不忘挖藕人
▼
藕,為「靈根」,常常食用能「令人心歡」。蓮藕煮熟後其性由涼變溫,能促進食慾。中國在一千三百年前就已經深知其中的秘密。
春分栽藕,四月長葉,六月開花結果,七月採蓮,十月挖藕,一搬挖滿150天。四季輪迴中,人們應季而作,應季而收,中國農民傳承祖先的經驗獲得豐沛的回報。
每年秋季,是挖藕人離開家鄉走向挖藕季節的時候。蓮藕埋得深,通常在泥下半米的深處,也只有這樣,藕才能長得又長有大,每每下藕田挖藕,泥巴埋去大半個身子後才觸及其根莖。
他們雙腳插在泥沼中,彎下身子面朝大地,十指深深地伸入淤泥,採挖出雪白脆嫩的蓮藕,將一節節緊緊相連的蓮藕掏出來,一手握住,一手順著藕節去掉淤泥,初步清洗後的蓮藕被統一堆放在船上的筐中,等待清洗。
挖藕既講力氣又講技巧,先得用鏟子把泥挖開,順著有荷稈的地方鏟下去,鏟起一塊塊長條狀的泥塊堆在旁邊後,才能找到下面的藕,然後雙手伸進淤泥裡把藕拉出來,這樣才能採到完整的一段藕。
藕是橫在泥裡的,因此,用力的分寸要把握好,摸清楚整根藕的走勢和長度,然後再逐段地清除淤泥。藕斷了就破了賣相,灌進了淤泥,就更賣不出價格,所以每一個挖藕人,都要小心翼翼地把藕完整地挖出來。
黑泥、白藕,皮褲,秋天的風中,挖藕人用自己的辛勞,從田中挖出縷縷藕香,為人們奉上餐桌佳餚。
▼
一碗湯,不負秋光不負藕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挖藕人遵循著一套嚴密曆法,歷經千年而不衰。雖然每天都重複著單調的工作,可他們早已習慣。
「不時不食」是美食的定律,每一年入秋的藕都分外讓人期待。藕隨荷花,有著淡泊的性格,作為食材可塑性極強。七孔的紅花藕和略顯肥腴的排骨燉在一起,湯色變成清澈的粉紅,臨上桌前撒上一把翠綠的蔥花,就是每個湖北人秋天的標配──蓮藕骨湯。也有簡單的做法,九孔的脆藕在水裡一焯,加點醬油陳醋,淋上上好的蔥油,清爽怡人,如一道秋光暖陽。
在每一個滋養生活的料理後面,都是一群用心建築這種美好的人。所謂敬畏之心,不僅僅指不可違天而食,更告訴我們,對於辛苦得來的食材,只有傾盡心力讓它變得好吃,才不辜負它的由來。
對於努力長成的藕是這樣,
對於努力的挖藕人更是如此。
▼
每一碗藕湯,都要感謝這些挖藕人.
內容源自:物道、武漢生活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