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缺氧不缺精神

2020-12-23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缺氧不缺精神

  ——25年援藏路上的南京力量

  雅魯藏布江濤聲依舊,古城墨竹工卡煥然一新。藍天白雲之下,樓宇林立,車流如梭,人聲鼎沸,好一幅現代鬧市圖。翻天覆地的巨變始於中央第三次援藏工作會議,1995年南京派出了第一批援藏幹部,從此拉開了南京對口援藏的大幕。持續接力25年,來自南京的一批批援藏幹部人才前赴後繼從長江平原奔赴「天邊之鄉」,紮根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雪域高原,用9000多個「缺氧」的日夜,譜寫了一曲曲感人奮進的小康協奏曲,留下了一幕幕對口援藏的光輝篇章。

  時光無言,精神有聲。回眸25年來,南京援藏從單一的幹部援助向綜合性人才、管理、技術援助轉變,墨竹民生顯著改善;從單純的項目建設向增強發展特色產業、增強造血功能轉變,墨竹產業顯著帶動;從簡單的企業引進,向依託優質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轉變,墨竹增收顯著拉動;從單向的資源投入,向加大交流交往、促進合作共享轉變,墨竹成功脫貧,成為產業強縣,正向著全面奔小康之路邁進……

  一張藍圖繪到底,墨竹發展換新顏

  站在墨竹工卡縣政府門前,望著眼前的六合大道,南京市第九批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施勇君對身邊的「南京元素」如數家珍:南京路、寧墨路、棲霞大道、六合大道……這些與南京城市相關的路名,是25年來墨竹工卡人民對南京情感積澱的見證,也述說著南京對口支援助推墨竹工卡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

  在南京第一批援藏幹部王文生的印象中,「1995年的墨竹還是自治區貧困縣,全縣只有4棟小樓,縣域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幾乎沒有,縣城裡無水無電也無路,泥土路貫穿全城,全縣財政收入只有60多萬元。」於是,「發展」一詞從當年起,就深植南京援藏幹部的心底,貫穿25年。幫助墨竹工卡縣更好、更快、更大發展,也始終成為南京援藏工作的重要內容。

  墨竹工卡縣礦產資源豐富,發展礦業有先天的優勢。年近70歲的王文生清楚地記得,為了摸清當地各種礦產的分布情況,他多次冒著高寒缺氧的生命危險,騎馬再步行去考察,200多米的山頭,要歇幾十次才能登頂峰,當天下山就出現了血尿,但也找到了好礦源,為當地群眾敲開了增收的大門。有了這個好的開端,南京援藏幹部人才矢志不渝、一茬接著一茬幹。

  墨竹工卡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登貴是25年援藏路上南京力量的見證者之一。「在第一批援藏幹部的帶動下,我們墨竹建成了第一所希望小學,成立了第一家上規模的鄉鎮企業;第二批,為墨竹建設了第一座有線電視臺、第一座黨員幹部培訓樓,縣城也第一次有了照明的路燈……第八批南京援藏幹部來墨竹,為我們建成了縣域海拔最高的幼兒園和拉薩第一個鄉村教師發展培訓中心;第九批,則開設了墨竹南京班(初中)、大學生就業創業特訓營,創立了縣級產業園,啟動了溪橋工程,開展了『黨建+基層治理』的創新,還為墨竹走出去打造了墨竹南京周……」談起墨竹25年來的發展變化,劉登貴飽含深情。

  一張藍圖繪到底,萬事從來貴有恆。9批43名南京援藏幹部、47名援藏人才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援藏事業推向前進。用滄桑巨變形容墨竹毫不誇張。25年前,這裡配套空白,以農牧業為主,當年地區生產總值只有500萬元,是西藏貧困的一個縮影。25年後,這個深度貧困縣已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7億元,成了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經濟發達縣。

  發揚「老西藏」精神,實事辦在心頭上

  援藏人,是雪域騰飛的助跑者。2017年12月,墨竹工卡縣唐加鄉莫衝村藏族群眾的臉上洋溢著冬日裡最溫暖的笑容,因為他們的小小土豆即將跨越4000多公裡運往千裡之外的南京銷售。莫衝村位於西藏自治區中部、拉薩河中上遊、米拉山西側,這裡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水量豐富,且多為沙壤地,適宜土豆生長。但由於種植面積過大、當地市場需求小等因素,導致土豆積壓,銷售不出去。南京第八批援藏幹部、時任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記汪東明知悉後積極奔走,聯繫了南京的買家,幫助銷售土豆。拿到南京援藏幹部親手遞上的土豆銷售款,原本為地頭的土豆發愁不已的藏族群眾激動萬分,他們一遍又一遍說著「土基奇」(謝謝),並自發組織了獻哈達活動,潔白的哈達在風中搖曳,這傳達著南京墨竹一家親的情誼,表達了藏漢群眾心連心的友誼。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給人至深感動。曹駿,南京援藏醫生,現就職於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2017年初到墨竹,當地醫療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基本為零,人手更是缺乏。接手縣醫院信息化系統建設工作後,他快速開展調研和規劃,儘管缺氧導致極度失眠,身體常常不適,曹駿仍每天堅持加班到凌晨三四點。看著曹駿瘦了一圈又一圈,同事們都勸他注意休息,他總是靦腆地回應:「援藏時間有限,要爭分奪秒;而且忙碌會減輕思鄉情緒,忘記身體不適。」轉眼至2017年底,一年的援藏工作即將結束,但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為了工作,曹駿毅然向組織申請延長援藏時間。「我規劃的信息化建設分步實施計劃才剛剛起步,我不能走!」曹駿很堅定。一年接著一年幹,經向組織申請,曹駿已經留藏4年,對南京家裡2017年出生的女兒卻至今沒抱過幾次。「家人的支持,是我留藏援助最大的動力,看著西藏變得越來越好,我和家人都打心底裡高興。」曹駿說。

  實事辦在墨竹幹部群眾心上,這樣的面孔和故事還有很多。「感謝共產黨給我們送來了好『門巴』(醫生)!」「內地來的老師們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親!」……如今,南京歷屆援藏幹部、援藏醫生、援藏老師,已在藏族群眾間口口相傳。25年來,為改善民生,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天邊之鄉」群眾最關心、最期盼的實際問題,成了南京援藏人奔波不息的動力源泉。

  「通過9批援藏幹部的努力,墨竹工卡的民生配套顯著改善,硬體水平大幅提升。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豐富教育援藏的內涵,建設自治區首家縣級校園科技館,讓墨竹工卡的學生掌握更多科技知識;將南京青少年宮的優秀課程資源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與墨竹工卡青少年科技館進行嫁接,彌補西藏地區學校部分專業學科上的缺失。」談起下一步工作規劃,南京市第九批對口支援墨竹工作組副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委、副縣長陳亮信心滿滿。

  寧墨人民一家親,駐紮高原見深情

  「南京墨竹一家親,藏漢人民心連心。」駛入墨竹工卡縣城,便能看到戶外張貼的兩幅大標語。這個話,不僅是對南京無私援助的肯定,更是南京援藏的真實寫照。

  「對於墨竹,我有一種解不開的情結,淳樸的人民,巍峨的山巒,雄偉的直貢梯寺,聖潔的思金拉錯湖,奔騰的雪絨藏布,清香的酥油茶,甘甜的青稞酒,連片的沙棘林,還有昂立山頂的鹿群。我何其有幸,與墨竹工卡縣人民並肩奮鬥3年,為墨竹工卡縣的發展盡一份微薄之力。」這是南京第一批援藏幹部王文生日記裡的一段話。在第二批南京援藏幹部返寧即將登機時,在歡送的人群中,有一位父母雙亡的藏族幹部,突然拉住南京援藏幹部的手泣不成聲。還有通過南京援藏脫貧的三位農牧民,抱住3位援藏幹部,把一個個藏雞蛋塞進他們的衣兜……

  「作為援藏幹部來到這裡,我感到特別幸運。幸運的是我能夠接過接力棒一直幹下來,能夠感受到南京對墨竹這片真情,更能感受到當地農牧民群眾對南京的感情,雖然離家遠了,但卻與祖國貼得更緊。」施勇君道出了9批援藏幹部的心聲。25年來,一批批幹部人才接力來到墨竹,不僅帶來了資金、項目,也帶來了好的發展理念、工作作風,通過這種傳幫帶,為當地打造了一批帶不走的幹部人才,形成了內生發展動力。

  墨竹工卡縣副縣長益西告訴記者,受南京援藏影響,他鼓勵兒子格桑頓珠大學畢業後,到南京工作,不僅胸懷、視野為之一寬,還成為寧墨兩地工作交流、交往的紐帶。援藏工作就像一座橋梁,把南京與墨竹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兩地情誼日益深厚。

  去年11月,南京掀起了一場「最炫墨竹風」。以南京萬人墨竹探親遊、非物質文化展演、招商推介、美食節等為內容的首屆「格桑花開·南京墨竹周」在南京成功舉辦,線上線下參與人數累計100萬人次,形成了寧墨交流、交往、交融的新平臺、新品牌。今年11月,第二屆「格桑花開·南京墨竹周」如期而至,將通過《寧聽·墨竹》大型電視直播開幕式,推出「格桑花開大學生就業創業特訓營」、「遇見夜金陵·聽見新墨竹」寧墨嘉年華、「天邊好禮·墨竹淨品」南京援藏消費扶貧展洽會、非遺「寧墨對話」暨藏式生活館開館、「寧墨情·醫公益」愛心醫治南京行等系列活動。

  隨著寧墨兩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加,對口援藏的領域在拓寬,內涵在豐富,質量在提升。從園區經濟發達的南京遠道而來的援藏幹部們深知,產業園區是加速產業培育、促進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墨竹工卡縣首個產業園區「格桑花開產業園區」一期即將建成,如今的工地上,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園區建成後,將有效推動全縣民族手工業、農牧加工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提速發展,促進大學生就業、推動農牧民脫貧致富,成為墨竹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在西藏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施勇君說,進藏以來,南京工作組始終牢記援藏初心和使命,圍繞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提出的「援藏三問」:「進藏為什麼、在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立足市委副書記、市長韓立明提出的在人才智力、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強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要求,緊扣鞏固擴大脫貧成果,助力墨竹工卡決戰決勝全面小康。截至目前,在對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縣,南京已形成了以幹部人才援藏為龍頭,經濟援藏、智力援藏、科技援藏、企業援藏、就業援藏以及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等相結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援藏新格局。下一步還將深入推進「寧墨攜手奔小康」行動,探索「融合式」援藏新路徑。同時,強化規劃引領,在南京後方的大力支持下,推進墨竹工卡「十四五」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南京援藏「十四五」規劃等,助力墨竹決勝全面小康。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馬道軍 姜晶晶 耿海華 謝臻

相關焦點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南京律師共誦「和平宣言」
    本報訊(通訊員 李娟 融媒體記者 徐寧) 昨天下午,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之際,市律協、市法律援助基金會共同舉辦了南京律師和平宣言暨《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實施兩周年公益宣傳活動,全市近百名律師及律師子女現場共繪紫金草、誦讀和平詩、放飛和平鴿。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專家縱論打造「南京會展」超級IP
    南京在展覽面積、展會數量上均進入全國前十,作為「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之一,在新格局中找到新定位——按照「一產業鏈一知名會展」的思路,正加速形成本地產業深度融合的城市會展業新格局。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南京市分會會長梁潔介紹,我市正聚力軟體和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等8大產業鏈,南京產業會展將關注八大產業鏈強鏈、補鏈的重點領域,針對每個產業鏈培育或引進專業產業會展項目,讓會展成為產業的高質量賦能平臺,形成「產業—會展—產業」之間的良性循環,深度融入南京產業的鏈式整合和集群發展,促進會展經濟與產業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聯動共治,向單打獨鬥說不
    南京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既是時代之問也是必答之題,既是民生所盼也是發展所需。   2020年以來,南京公安將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廳的堅強領導下,開展聯動共治攻堅提升行動,促進公安機關與政府部門、社會力量的聯動共治,積極構建現代治理體系新格局。
  • 甘肅海拔3600米的防疫堅守:缺氧不缺精神
    【解說】甘肅甘南州夏河縣桑科鎮副鎮張洪濤也是值守人員之一,他介紹這裡海拔高會稍有缺氧,沒法正常取暖只能在帳篷中生火,但是這裡不缺的是精神。【同期】甘肅甘南州夏河縣桑科鎮副鎮長 張洪濤雖然我們這裡海拔比較高,有3600多(米),條件比較艱苦,氣溫比較低,每天帳篷雖然生火但是水桶都開始結冰,有些時候一日三餐只能用泡麵來解決,但是我們缺氧不缺精神,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多維發力 打造思政育人新格局
    學校邀請河海大學教授到校作課程思政專題報告,從「課程體系——課程——課堂」三個層面,通過顯性矩陣分工和隱性課程融入兩個視角,了解河海大學土木類專業的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實踐探索,並深刻理解課程思政工作是一項課程革命,是社會、學生日益增長的美好需求與我國課程建設中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矛盾的一種解決,學校要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授課角色定位,真正將思政之鹽,融入課程之湯。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高淳:小城圓了「大學夢」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南京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園(以下簡稱「南京高職園」)喜報連連——  位於主城的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已啟動實訓設備搬遷,明年3月,4000餘名師生將正式遷入高淳新校區;  預計今年年底,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所有樓棟完成封頂,計劃明年9月開學;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我的南京」APP實名註冊用戶數突破600萬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俞又丹) 12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我的南京」APP六年來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截至2020年12月15日8時11分3秒,「我的南京」APP累計實名註冊用戶數已突破600萬人,比去年年底淨增134萬人,約佔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的70.6%。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17家入選,15家在南京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王健 通訊員 熊娟) 第二屆江蘇軟體產業發展大會近日在南京舉行,2020江蘇省軟體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規模型)榜單出爐,17家入選,15家在南京,寧企焦點科技等入選,展現南京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發展水平。   大會由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擔任指導單位,江蘇省軟體行業協會主辦。
  • _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微評:一些新聞看起來如此荒誕,讓人不敢相信是真的,但很多時候現實社會能讓最牛的編劇汗顏。或許真相有所出入,例如假人不是安檢員,該網點只是在玩行為藝術……但無論塑料假人是幹什麼的,基層網點反映的管理混亂、疏於檢查、違規收費等事實都是存在的。那麼即便安檢員是真人,又有什麼用呢?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他們,在平凡崗位書寫優秀
    南京共有8人榮獲「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南京市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榮獲「全國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受表彰個人和單位總數在全省排名第二。   此次南京獲獎的8位優秀農民工中,有農業領域的創業老闆,有家政服務業的金牌月嫂,還有來自製造業的一線焊工等,他們不僅在本職崗位上勤奮學習鑽研技術,也在各自行業發揮著模範帶頭作用。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六合經濟開發區添「國字號」名片
    同時,結合智慧園區建設,積極引入社會第三方機構,形成企業服務的後臺專業智能支撐體系,通過推動數字經濟全覆蓋和大數據綜合應用,進一步推進開發區各智慧平臺系統的高效建設和運營,使企業服務更貼近、更專業、更及時、更高效。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關鍵詞︓穩中有升
    中華網房產江蘇站總經理 黃杰  響應中央「房住不炒」策略,2019年5月以來,南京樓市正式進入「四限」,投資客炒房之路逐漸被打壓,但樓市也並沒有因此低潮,反而逐漸呈現平穩上升趨勢整體來看,隨著人口不斷湧入南京,各類產業落地,剛需買房、改善換房等各類需求在南京依舊強烈。  因此,預計2021年南京樓市將延續2020年趨勢的平穩上升,但各大城區樓市分化將更加明顯。如河西、江北核心區等地,搖號搶房依舊會持續,六合會出現走高趨勢,但青龍山生態新城、正方新城、祿口,包括溧水、高淳應該還會保持原樣,庫存壓力依舊存在。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聚力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
    代表委員熱議  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布局,推動重點科創平臺建設  「我是5年前來南京工作的,親身感到南京是一年一個樣、五年大變樣。」市人大代表餘宏明說,政府工作報告回顧總結「十三五」期間南京社會經濟發展成績,他感觸特別深。尤其是持續三年多的創新名城建設,有力支撐推動了南京高質量發展。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助力斷案使巧勁,技術「四兩撥千斤」
    原告以自身擁有專利為由,準備將被告「趕盡殺絕」,但被告堅稱不存在侵權。  沒有技術調查官時,類似案件審理大多需司法鑑定程序,費用不菲。郝小芳拿著這個案子,想到此前對藥品的複合方式進行過研究,通過對產品進行逆實驗,有可能辨別出複合方式上的差異,她提出了現場實驗的驗證方式。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落子」高校下「大棋」
    南京實施的「百校對接計劃」,既是持續推動創新名城建設的現實呼喚,也是踐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新部署的落地實踐。    為什麼開展這項計劃?推動校地雙方共謀創新、融合發展   高校院所富集大量科研資源,如何架起「校地對接」橋梁,加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寧落地轉化,是南京創新名城建設中的重大課題。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山河星辰多美麗
    沿著寬寬的公路,我們走出了南京,來到了新疆,看到了美麗的雪山和湖泊。我對爸爸媽媽說,我還想再來新疆,這裡太大,太美了!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創客」們在這裡播撒希望的種子
    東南青年匯是為青年人才專屬定製的南京青年文化社區,由南京東南公寓管理有限公司打造。記者從該公司了解到,從首家門店開業,到如今十餘家門店投入運營,服務租客突破2萬名,已有約300名「創客」在這裡開啟「造商」計劃,圓夢金陵。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隆重開幕
    韓立明說,過去的一年,面對外部形勢的複雜變化特別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決策部署,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奮力打贏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防汛抗洪三場硬仗,交出了應對大戰大考的優異答卷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樂小星公益大闖關即將亮相南京
    「南京體彩」官方微信 「南京體彩」官方微博12月17日, 「樂小星公益大闖關」即將在南京亮相,播撒快樂與溫暖,傳遞公益正能量。   「樂小星公益大闖關」亮相期間,現場設置了可以拍照曬朋友圈的愛心發射器、通過趣味摸高或跳遠突破自我的全能運動咖、掃描二維碼關注南京體彩的無敵幸運星等遊戲環節。成功打卡這些遊戲即可贏取帆布包、抱枕、公仔、定製氣球、鑰匙扣、指甲鉗、手機運動臂包等獎品。
  • 海拔4700多米 缺氧不缺精神——嘉善電力鐵軍援藏記
    也正是顏雲峰等嘉善電力鐵軍用「缺氧不缺精神」的意志品質,在高原地區艱苦奮鬥,為海拔4700多米的那曲索縣帶來了「光明」。今年,國網嘉興供電公司按照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一市幫一縣」工作方案,對口幫扶西藏那曲索縣。今年2月,國網嘉興供電公司的16名技術骨幹,分三批來到那曲索縣開展對口幫扶。其中,國網嘉善縣供電公司去了3名技術人員,帶隊的正是顏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