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範,先是劉表治下的桂陽郡太守,再是劉備南徵桂陽郡時因戰不過趙雲而投降劉備,後為了個人利益,又與趙雲結拜,又與趙雲結親,以期能在劉備陣營如魚得水。事與願違,趙範的如意算盤被一貫謙和有禮的趙雲當即拔拳相向,反目成仇。
趙範嫁嫂不成,萌生反叛之心,就要設計詐降,加害趙雲。《三國演義》是這樣記載趙範對趙雲所說的話,所表現出來的神情,即趙範羞慚滿面,答曰:「我好意相待,如何這般無禮!」遂目視左右,有相害之意。為保住身家性命,趙範與趙雲結義時,用「實為萬幸」,一派阿諛奉承的鬼話;為追求榮華富貴,趙範與趙雲結親時,用「願陪嫁資」,一副蠅營狗苟的嘴臉。一旦被拒絕時,趙範又換了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表情,凶相畢露,自私自利的醜惡內心展露無遺。
趙範本想借寡嫂樊氏的傾城之貌,如能嫁給趙雲,就能進一步拉攏趙雲。可是,素有「道德完人」美譽的趙雲不僅不接受有國色的樊氏,還出手打倒很文弱的趙範。趙範之所以嫁嫂不成反而萌生叛意並付之行動,原因有三。
即首先,個體差異。
個體差異,指個人在人事、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趙範主動陪嫁妝嫁寡嫂,包括此前降身份結兄弟,固然有新投靠劉備,要找一個在劉備面前有話語權的人當靠山之意。這也是人之常情,並不過分。另外,趙範的寡嫂樊氏確實有傾國傾城之貌。從相貌而言,美女配英雄,自然配得上長坂坡上七進七出的牙門將軍趙雲。總體而言,趙範嫁嫂並無惡意,只想好上加好,親上加親。但是,趙雲即不是雄才大略的奸雄曹操,也不是弘毅寬厚的梟雄劉備,只是一個道德完人的真漢子,義薄雲天的真英雄。所以,曹操即會納何進之兒媳婦尹夫人,又敢搶秦宜祿之妻杜夫人。劉備不僅娶劉焉的兒媳婦吳氏,還冊封吳氏為蜀漢穆皇后。趙雲有且只會拒娶趙範的寡嫂樊氏。
接著,頻度影響。
頻度影響,指受頻繁的性質或狀態的作用。第一天第一次碰面,趙範就以同姓同鄉為名,就與趙雲義結金蘭,結為同姓兄弟;第二天第三次會面,趙範就要借寡嫂樊氏三條再嫁條件,就要與趙雲姻結親戚,結為姻親關係。兩天三見面,又結義又結親,趙範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惜紆尊降貴,不惜下大血本,一心只想攀上趙雲這條粗線,從而綁上劉備這輛戰車。結親,以趙範看來,這是錦上添花的好事,讓兩人的關係更加密切、穩固、持久;以趙雲看來,這是過度合理的效應,讓兩人的關係變得微妙、脆弱、銅臭。因此,趙範的錦上添花之舉,對趙雲而言,就變味,成了不相稱的巨大酬勞,變成被趙範一步步套住的枷鎖。
最後,利益捆綁。
利益捆綁,指滿足自身欲望的事物通過一定的途徑聯繫起來。捆綁,所謂的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雖與趙雲結義,就可保住性命,錢財無損;但與趙雲結親,便能平步青雲,世代昌隆。古代政治聯姻比比皆是,就是為了互相認可,這在古代人的思想裡,已經根深蒂固。為此,趙範看來,趙雲肯結義,是公,無非是為徵服桂陽,收買人心;趙雲不肯結親,是私,就是不承認降臣身份,不保障個人利益。
浸淫官場數十年的趙範,見慣了官場中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自知官場不結親,不單單是趙雲不接受寡居的樊氏,更深層次的含義就是劉備不接受投降的高官。為了個人利益,只好萌生叛意,再擇出路。
筆者按:心胸狹隘,指氣量非常小。心胸狹窄意味著不能忍受別人對自己無意的觸犯與傷害,不能以淡然開朗的心態對待問題。趙範,雖是太守,卻是降臣,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降臣自然不受新主待見,就可換個主子再效命,只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正所謂,利字當頭千人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