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校園迎來重啟,絕大多數孩子陸續重返校園。疫情之下,孩子們被迫「宅家」數月,如今終於重返課堂,學業要加倍努力,這悠長假期裡落下的體能更得好好補上。
疫情之下,如何讓學生安全鍛鍊,科學恢復體能,是學校、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關心的話題。學生們期待參與更有趣、更新鮮、更潮流的運動項目。不久前,江蘇一所中學因為開設攀巖課被人民網「點讚」,甚至一度攀上社交平臺熱搜榜,不少網友紛紛表示這堂別人家的體育課著實令人「酸了」。
事實上,全網羨慕的攀巖「網紅課」對於不少上海小囡來說並不陌生。甚至,攀巖課在滬上學校已經形成常態化教學。
去年開始,上海靜安外國語小學就正式開設攀巖課,通過兩個學期、每周八課時的積累,校內授課已覆蓋二、三、四、五年級的300餘名學生。不少校內老師也參與到課程中去,一方面是配合專業老師的教學,同時他們也在觀察運動給學生帶來的變化。
「攀巖對小學生而言是一項全新的校園運動。它能優化學生體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等方面。」據校長周雲燕介紹,目前上海靜安外國語小學在低年級普及攀巖課,而在四、五年級組建攀巖校隊;孩子們最初是帶著「玩」的心態被攀巖所吸引,漸漸地,他們在攀爬巖壁的過程中收穫到很多,「他們學會使用繩索、掛鈎。攀巖的時候要去觀察巖點和路線,在新鮮感和好奇心的促使下,他們不斷地去摸索嘗試。攀巖帶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體能鍛鍊,還有視野的開拓、意志的錘鍊,讓孩子們真正地感受到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
被稱作是「巖壁芭蕾」的攀巖運動專業性強,安全保障要求高,並涉及一些必要的設施裝備。為此,上海靜安外國語小學積極開拓跨行業協作,與上海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結成對子,由後者向校內輸送攀巖課的教材、師資等專業資源。多年來,上海登協在青少年戶外領域深耕細作,針對這一特殊群體的身心發展需求,結合本市中小學實際情況彙編出一套攀巖課程,既能做到理論實踐相結合,還能兼具趣味性、互動性以及啟發性,吸引孩子們參與攀巖、熱愛攀巖,更是在強健體魄的過程中收穫更多的成長和歷練。
「攀巖課有足夠的新鮮感,很容易引發孩子們的興趣和專注,」韓東是上海登協攀巖課程進校園項目的負責人,和她一起進行攀巖授課的專業老師大多是業內大咖,有具備國家級資質的培訓師、經驗豐富的攀巖指導員還有專門從事攀巖項目的教練等等。他們會反覆和學生們強調安全是第一位的,首要的課程內容就是學會各種防護措施,然後是在很多細節上下功夫,「攀巖是一種全身運動,是腦力和體力的雙向結合,對腰腹及背部的核心力量大有益處。不過我們的攀巖課並不局限於攀爬的過程,也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鍛鍊他們的爆發力、觀察力以及專注度等。甚至是課前課後攀巖鞋的整齊擺放,都可以教會他們很多東西。」
根植於上海,上海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雖受限於自然環境條件,卻能夠因地制宜地推行「走出家門即戶外」的「大戶外」理念,充分利用城市綜合資源,摸索出了一條具有申城特色的戶外運動發展路徑。由上海登協原創打造的中國坐標·城市定向戶外挑戰賽已經成為滬上最具人氣的群眾體育賽事。而在青少年領域,協會則是牢牢把握住落地校園的宗旨,把最具專業性的戶外課程、師資力量送進課堂。
過去兩年多裡,上海登協組織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專業戶外教師,借鑑大量國外青少年戶外教育資料,圍繞戶外基礎技能、戶外安全、戶外環保等核心內容,撰寫了一套28課時的《戶外技能進校園》課程,同步在盧灣一中心小學、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開啟試點教學。春節前夕,第一學期的授課已經完成,共有4000餘人次的三年級學生完成了相應的戶外課程學習。
據該項目負責人童崗介紹,在和上海登協同事以及行業夥伴共同研發課程的過程中,他們並沒有局限於「戶外」的概念,而是利用校園環境製造場景,「大到帳篷,小到一根繩索,我們都採用的是實物教學,邊上課還能邊動手,就好比是在有門、有窗、有屋頂的教室裡臨時搭了一個營地。」
正所謂「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近年來,伴隨著全民健康意識深入普及,尤其是在上海,運動健身氛圍濃厚,針對青少年群體的健康教育更是受到多方的高度重視。「教育的理念在更新迭代,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家長也好、學校也好都願意把更多的時間勻一點出來,讓孩子去參與運動,培養愛好,」但僅僅是「動起來」還不夠,上海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黃泓清認為,「體育」是「體」和「育」兩條腿走路,這恰恰是戶外運動的優勢所在,「戶外運動有助於青少年增強體質,同時它還被賦予了技能學習、品質鍛鍊以及人格完善等多元化的內涵,這才是體育深層次的價值所在。」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向好趨勢進一步穩固,上海登協也在積極與滬上多所中小學接洽,為之後攀巖課程、戶外課程的開展做好準備。
「未來一年內,協會將在全市範圍內進一步推廣攀巖戶外進校園。同時,在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上海登協還將研究相應的技能考核體系,並進一步嘗試將校園推廣普及和協會主導的體育賽事、攀巖專項人才選拔等掛鈎。另外,考慮到疫情的後續影響,上海登協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發線上戶外課程,要讓孩子們『動起來』,我們的課程也要靈活多變,更好地去適應、去陪伴他們的成長。教學相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會不斷優化內容、豐富形式,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向戶外、樂在其中。」上海登協表示。
供稿:上海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