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獸是中國古代漢族建築屋頂的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唐宋時,建築物屋頂上還只有一枚脊獸,以後逐漸增加了數目不等的蹲獸,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見的「仙人騎鳳」領頭的小動物隊列形態。
脊獸詳解
宮殿垂脊獸的裝飾是有嚴格等級區別的,只有「金鑾殿」頂上垂脊獸十樣俱全,由下至上的順序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其他宮殿的垂脊上雖然亦有走獸,但是都要按級遞減。這些脊獸都象徵了什麼?讓我們一同去了解。
【龍】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龍的角似鹿、鱗似魚、爪似鷹。唐宋兩朝視為祥瑞的象徵,明清將之象徵帝王。
【鳳】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稱凰,通稱為鳳凰,是祥瑞的象徵。
【獅子】鎮山之王,是「猛」「仁」兼具的瑞獸。寓意勇猛威嚴。
【天馬】神馬,為古代神話中吉祥的化身,漢朝時,對西域的良馬稱為天馬,天馬又是尊貴的象徵,將其形象用於殿脊之上,有種傲視群雄,開拓疆土的氣勢。
【海馬】亦稱落龍子,象徵忠勇吉祥,智慧與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
【狻猊】(suān ní)在古籍記載中是接近獅子的猛獸,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獸的率從。在佛教中,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傳說它日行五百裡,性好焰火,故香爐上面的龍首形裝飾為狻猊,有護佑平安意。
【狎魚】(xiá yú)是海中的異獸,它能噴出水柱,寓其興風作雨,滅火防火。
【獬豸】(xiè zhì)神羊,為獨角,又稱一角羊。善辨是非曲直,力大無比。將它用在殿脊上裝飾,象徵公正無私,又有壓邪之意。
【鬥牛】為傳說中的虯龍,無角。其為鎮水獸,古時發生水患之地,多以牛鎮之,故它是祥瑞的動物。立於殿脊之上有鎮邪護宅之功用。
【行什】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行什背生雙翼,面孔似猴,手持金剛降魔杵。它的樣子很像古代傳說中的雷神——雷震子,在以木材料為主的中國古代建築上,行什寓意家宅平安、防震防火。
脊獸故事
走投無路,中國古建築的美麗
中國古建的簷角屋脊上常常排列著一些數目不等的小動物作為裝飾,這些美麗的裝飾品是中國建築裝飾的一大特點。
這些小動物一般叫做屋脊走獸、簷角走獸、仙人走獸、垂脊吻等,古建行內部也稱為「小跑」或「走投無路」。它們已經「走」到了簷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會掉下去,真的是走投無路的。
中國古建大多為土木結構,屋脊是由木材上覆蓋瓦片構成的。簷角最前端的瓦片因處於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條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個「推力」;同時,如毫無保護措施也易被大風吹落。因此,人們用瓦釘來固定住簷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對釘帽的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動物形象,在實用功能之外進一步被賦予了裝飾和標示等級的作用。
唐宋時,還只有一枚獸頭,以後逐漸增加了數目不等的蹲獸,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見的「仙人騎鳳」領頭的小動物隊列形態。「騎鳳仙人」,民間也叫做「仙人騎雞」。這個「仙人」究竟是誰?為什麼在簷角的最前端?為什麼騎著鳳凰?民間對此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
一種傳說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關係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對他說:「你的官已升到頂了,如果再往上爬就會摔下來。」古代的建築師們根據這個傳說,把他放在了簷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種傳說他是齊泯王,在位期間不務正業,昏庸無道,所以遭到群眾的憎恨,珍禽異獸窮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無路的地步,再往前邁一步,就會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至於為什麼用仙人騎著鳳凰,傳說齊國的國君在一次作戰中失敗,被敵人追到一條大河邊,眼看就要走投無路了。突然,一隻大鳥飛到眼前,國君急忙騎上大鳥,化險為夷。因此人們把他放在建築脊端,寓意著逢兇化吉。
在小仙人之後,排列著一隊坐姿的小動物,根據建築規模和等級不同而數目有所不同,多為一、三、五、七、九等單數。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用到了十個,除了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外,大概也意味著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築物上小動物的數目不等,用九個來舉例,它們依次是:鴟(chī)吻(龍的九子之一)、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故宮太和殿在最後增加了一個行什。數目越多,表示級別越高。拿故宮來說,太和殿用了十個,天下無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於太和殿,用九個;坤寧宮原是皇后的寢宮,用七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用五個;某些配殿,用三個甚至一個。
……
這些美觀實用的小獸端坐簷角,為古建築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梁思成評價道:「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
(來源:《語文報·國學專刊》 轉載請註明來源)